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少女日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欧阳海时刻想到的是国家、人民、集体。1960年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修正主义又卡我们,他总是偷偷地把一小碗饭端在暗处吃完,从不多吃一口。这小小的一碗饭啊!说明了一个革命战士骨硬,心红,意志坚。    
    “地主管账操心”的说法完全错误,完全没有阶级性。地主的账本动一动,不知要有多少农民坐监狱,被抓,被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1966年6月5日  星期日    
    我非常喜欢这些小鸡,它们从一个个小不点儿很快长大起来。长大后我根据它们羽毛的颜色和形态分别给起了名字:“花豹”、“瘦猴”、“大老傻”、“花花”、“美不溜”、“脏鬼”、“歪脖”。【张颐武评点:名字生动,只有孩子想得出来。】    
    “歪脖”原来叫“长脖”。从春天养它到夏天,一直都挺好的,后来就得病了,怎么喂也喂不好,不几天就开始抽风。一抽起来,就歪着脖子,连同身子在院子里打急转,吓死人了,一看它抽风我就非常难受。    
    每天吃完晚饭,我负责剁好小半盆白菜叶子,再往鸡盆里放入草籽、苞米面、麦麸、饭嘎巴、剩饭、剩菜、刷锅水,然后拌在一起。拌好了,放在鸡笼边上,等到明天,够十多只鸡吃三顿的。【张颐武评点:本篇是这部日记的开篇,没有政治性的议论,却充满了细致和饶有兴味的感受。它说明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而言,政治性的压力比起日常生活的体验显得并不是非常重要,孩子的眼光仍然有政治之外的空间,有欣赏、观察外部世界的角度和异常真实的兴趣。其实一代代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成长过程,也会有这样童稚的、未被成人世界侵袭的思维的领空。我们将从这里走进张新蚕的少年天地,开始领略她成长的历史。    
    这部日记从这里写到了1971年初,近六年的跨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异常直接的历史见证。这不是回忆录,而是以一个女孩子的眼光直击时代和人生。    
    从这一篇日记开始,我们将渐渐领略一部童稚的记录,慢慢走近一个复杂的时代。对于这个复杂时代的描述,以往常常来自于公开的文献或者成人的回忆,而这样来自一个14~18岁的女孩直击现场的表达就不多了。    
    本书戏剧化地折射了那个时代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种种形态,给予了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另类观察和思考的可能。因此,这部日记所具有的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价值弥足珍贵。】    
                                               1966年6月8日   星期三    
    今早我把锅里的饭嘎巴藏起来,没让3个小弟小妹吃。【张颐武评点:“好玩的事让人宁肯少吃饭”——孩子的想法。】我跟他们说今天鸡食少,鸡还没吃的呢,今天就别吃了,等一会儿我领你们玩猜谜,套圈,摸鼻子,然后再到外边参加入队仪式,走一、二、一。他们三个就笑嘻嘻地说行,不吃就不吃。    
    猜谜时,我问振西弟、新兰妹、新伏妹一个问题:“人身上什么最硬?谁先答上有奖。”6岁的新伏答的慢,11岁的振西说是骨头最硬,9岁的新兰说是膝盖骨,新伏想了会儿说是脑袋。我说:“你们答得都不对,是牙齿!”然后大家哈哈大笑。    
    摸鼻子也很好笑,蒙上眼,不大能摸准,摸到了边也算。奖品是小手绢或一支铅笔,一块橡皮。    
    套圈时,他仨都往最大的那个纸包套,振西套上了,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有残缺的石膏娃娃头。那是我从垃圾箱捡来的,捡回后用报纸包好存放起来,也不知是哪家破损后扔掉的。    
    “一、二、一,一、二、一”,我当上了老师,给他们三个一一带上了红领巾。因红领巾缺一条,新伏带的是红围巾。之后,带他们朝后院走。我喊:“一、二、三、四!”他们三个就喊:“一、二、三、四!”【张颐武评点:这里写到了当年儿童的种种游戏,对于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儿童来说,这些游戏已经异常遥远,但这里留下的细节能够引起我们的怀想。人生的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逝,但岁月的痕迹仍然留存。这些游戏远比现在的那些电子游戏要单纯得多。但这些单纯的游戏中还是有一种朴素的力量,它有今天那些异常复杂的游戏无可比拟的一种美。】    
    


一、暴风雨前(1966年6月5日至8月1日)1966年6月16日 & 1966年6月25日

                                         1966年6月16日   星期四    
    今晨还不到5点,就听见大姨父又起床点火了。全家10口人,每天都是他起得最早。烧水、馇粥、馏饽饽,然后再打扫门前的卫生。    
    今早6点半,兰藕姐替大姨父煮粥。煮着煮着,外边有个小姑娘叫她。可怎么叫她,她尽管答应就是不动。后来大姨父听见了,说:“兰藕,你没听见楼上老庄家的大姑娘庄建敏叫你呢。”兰藕姐犹豫了一会儿,不情愿地去了。姨夫一和弄锅,哟,这才多一会儿,这粥里什么时候放进去一个鸡蛋呀 ?    
    姨夫就叨咕:“你说说这孩子,自介个①想吃,就给你煮。”    
    我在一旁听了,偷偷地笑个不止。    
    一会儿兰藕姐回来了。她说,新蚕呀,咱家鸡今天把我当成你了。我刚才出去,上身就穿着这件跟你一样的绿不叽的衣服。我刚出院子,咱家那群鸡就从老远的地方冲我这儿跑。    
    听后,我更是哈哈大笑,说,快吃你的煮鸡蛋吧,一会儿该煮老了。    
                                         1966年6月25日  星期六    
    今天妈妈公布捋菜籽第一和学习成绩第一名的人,结果都是兰玲姐,爸爸妈妈奖给她一元钱和一个大笔记本。给我们其他孩子是一人一张嘎嘎新的1角钱,姨夫好像还单给新伏1张嘎嘎新的1角钱。    
    我发现四个大人都喜欢6岁的新伏。平时10口人吃饭,分3个地方吃。爸和妈在他们屋;姨和姨夫领3个小不点在他们屋;兰玲姐领我和兰藕姐在外屋地。因爸爸胃部切除过三分之一,故爸爸妈妈他们屋晃常①就有细粮吃。每次吃细粮,最小的新伏总能沾点光。可在我们3个大孩子的方竹桌上,饭够吃,菜常常不够吃,因为我最能搂菜了,没菜时就跑到大姨她们那个圆桌上倒菜汤底子。平时新伏跟着姨在大屋子里睡。时间长了,爸妈这边就想,想抱她过去睡吧,大姨这边还心痛。凡事只要大姨坚决不同意,妈就笑着走开。我总是觉得妈对孩子们太严,但对大姨却特别忍让和宽容。【张颐武评点:这里刻画了一个大家庭生活的匮乏和有趣的人生,当时一角钱或一元钱的珍贵是我们今天难于想象的。而不够吃的菜和有关“细粮”的描述也和今天有天壤之别。姨妈、姨夫和张家一家人一起生活,10个人共处同一屋檐下的情景,就更让今天的年轻人难于理解和体会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沧桑之变。从那时到今天,有两个变化值得注意:一是日常生活的匮乏到丰裕的变化;二是由大家庭为主导到今天普遍的三口之家的组成。在那个年代,大家庭的活力还没有丧失,个人组合在大家庭的结构里,人们生活的格局、亲戚之间那种紧密的关系,都还带有一种传统的色彩。借助于对当时那种相对紧密的大家庭关系的研究,可以对那时候人们的文化和日常生活展开研究——哪些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哪些是传统的遗存?这种大家庭的存在有着怎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张新蚕在这里提供的见证非常宝贵。】    
    有一次妈跟大姨说了半天才让抱走新伏。姨答应之后又后悔,后悔吧又不便敲门,于是跑到后院趴着窗户看新伏。后来让妈发现了,就把窗帘拉上了。    
    第二天好像听姨说,就这一宿就把孩子睡不好了。该把孩子放在床的中间睡,挨着墙角凉。    
    


一、暴风雨前(1966年6月5日至8月1日)1966年7月6日 & 1966年7月12日

                                                 1966年7月6日  星期三    
    我发现姨夫有点偏心眼。他对我们几个女孩儿都挺好的,对我妈和姨也好,尤其对我妈,我妈说东他不说西。虽然他有时跟我姨吵架拌嘴,但吵完了也就没事了。可他对家里两个男的不很喜欢。而且我看得出来,好像姨夫身上有什么毛病,爸爸有点看不起他。俩人极少交谈,双方有了事,都是推出母亲去交涉。好在爸爸每天上班一走了之,俩人互相见不着,晚上回来又各有各的房间。但对振西,姨夫有时爱数唠。那天新伏叫她哥到后院菜地帮她揪个西红柿吃,哥俩都在,让他碰上了。他不说新伏,专说振西,有点不太公正。    
    但姨夫也有他的优点。他性子慢,待人温和,不像大姨和妈妈,她俩的脾气都特大。大姨父每天在家劳动完了,没事老挑着两个土篮上街捡粪。捡回后把粪存在后院,到了星期天,他通常就把这些粪,还有我养的那些小鸡儿拉的粪,一起装进一辆手推车。    
    有一次我说姨夫你上哪儿去呀?我跟在你后边跑着玩行不行?他说行。结果他把一辆手推车的大粪拉给了郊区条子河大队的一个生产队。队上的社员感谢他,他说学习雷锋①做好事,分文不取。【张颐武评点:这里张新蚕对于姨夫的细腻的观察是非常敏锐的。姨夫和父亲之间的微妙的关系显示了那个时代大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当时社会所极端强调的“集体性”的价值并未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从张新蚕童言无忌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利益、地位等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关系的微妙、复杂,是不可能通过当时抽象的政治性的解释获得解决。同时,有关姨夫拾粪的记载让我们发现那时的中国中等城市与乡村的异常紧密的联系。其实,那种与农村、农业、农民的联系,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经常的农业劳动,干部下放,对于农民体力劳动和简朴生活的高度推崇,都是这种文化的体现。一方面,农民的日常生活在那个时代仍然比城市居民艰苦,但另一方面,他们在伦理上的纯洁和美好,也经常性地被社会所肯定。这种矛盾的表达是非常有趣的。】    
                                                  1966年7月12日  星期二    
    今天劳动完了,感觉十分累。经过一场思想斗争,想到毛主席“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便把帮助杨艳华的任务担当起来。完工时,又勇敢地承担了帮助冯立华的任务。【张颐武评点:这里开始涉及当时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政治。自己的工作完成了,又帮助他人,而这种帮助是要经过“思想斗争”的,这是当时非常典型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这是一种“集体性”价值对于“个人性”价值斗争的结果。个人的欲望当然希望得到些自我享受,即所谓的私心。而“个人超越自我意识,决意进入一种无私的境界”,体现了那个时代所倡导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的特征。】    
    昨天,我发现校园许多大字报不知被谁撕去了下半截。想了一会儿,便向三年二班护校同学提出了意见。因为我记得有张大字报的下部分写着:×××老师为了保持模范教师的荣誉,平日不敢吃,不敢穿,活得成难受了。现在一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她比以前更难受,不但当不成模范了,反倒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执行者。【张颐武评点:这张大字报透露的信息非常值得重视。它无意中显示了一种压抑的生活形态。对于清贫生活的追求并非来自内心的渴望,反倒被看作“活得成难受了”。让人感到一种禁欲式的自我强迫感和空虚感。大字报所揭示的幸灾乐祸式的视点也值得深思。】    
    


一、暴风雨前(1966年6月5日至8月1日)1966年7月18日 & 1966年7月19日

                                           1966年7月18日  星期一    
    今天我看了《欧阳海之歌》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不单是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阶级感情问题。”我回想自己的情况,惭愧得很。我没有在感情上把同学当成自己的阶级骨肉。    
    欧阳海买到一本毛主席著作,高兴得跳了起来,晚上多次向排长请假。他一直睡不着,盼着天快亮,后来干脆不睡了。他这样如饥似渴地读毛主席的书的学习精神对我鼓励很大。    
    在第八章“新的考验”中,“与人为善”一节对我教育极大。与薛新文的主观论断的缺点一样,我干什么老觉得自己对,一遇到情况就轻易地下结论。什么“一定了”、“准保了”,都上来了。过后知道错了又后悔。有时候大家争论几件事,我一听到相反的意见就不冷静。产生这个缺点的原因是太自信了,愿意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张颐武评点:这里第一次涉及了读书的经验。张新蚕手中的读物当然是那个时代流行的文化所提供的。《欧阳海之歌》所涉及的成长问题,是17年文学的重要主题。人如何由一个普通的孩子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始终是革命文化的探索的中心。因为革命的含义首先在于对于人的创造。其实,在中国最为流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也是这类文学的最为经典的作品。】    
                                             1966年7月19日  星期二    
    一气看完了充满战斗激情的《方志敏战斗的一生》①。方志敏在学生时期,不管什么义父,亲戚,只要是剥削劳动人民的,就跟他们斗。在学校,他不怕什么校长的哥哥,有钱的教员。他想参加革命工作,可是校长和洋人要留下他,并要求他只要不再说什么革命的言论,就可以免费供他继续读书。但是他为了革命,勇敢地抛弃了这种利诱,在革命最艰苦的时候,他坚定不移地和敌人斗争,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他积极宣传农协运动,展开减租减息斗争。每到一地,都带动群众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