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字是肉做的-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夜行者的独白
《明报》国际焦点版报道科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文学家是“疯癫一族”,神经有点错乱,自恋、自虐、酗酒、自我封闭在四壁之间。有一位作家说:每天一早起来会问自己说,我要干什么呢?意义何在呢?然后会喝杯酒,会想开枪自杀,会强迫自己面壁写稿,会坐着发呆,会把一个逗号从这里搬到那里去。“情绪易受波动,状态半梦半醒”。可是,文人对科学家这样的研究报告却有一个共同的反应:我们有我们的世界。
顾亭林学问文章俱佳,貌极丑怪,性复严峻,一度独身北走,所到之处,必买媵婢,置房产,一两年后即弃之,什么都不顾就走了。人家请他吃饭,畅饮夜阑、张灯要送他回家,他怒骂主人说:“世间惟淫奔、纳贿二者皆子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主人屏息肃容,不敢置一词。这似乎是神经兮兮了。可是他写起文章来突然又会谦卑起来,《广师篇》里说得自己比谁都不如,什么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彝尊,一连数了十个自己大感不如的朋辈。佳人愈迟暮,彼对之兴趣愈浓矣。(“Anarchaeologististhebesthusbandanywomancanhave;theoldershegets;themoreinterstedheisinher。”)事隔多年,他矢口否认说过这句话,大骂说这种话的人是笨蛋!大诗人W。H。Auden一九三九年有一句诗:“Wemustloveoneanotherordie”(我们必须相爱,不然会死)。后来诗人说这句诗是他写的最不诚实的诗,因为那是个天大的谎言,因为每个人迟早都会死。一九五五年出诗选的时候,诗人坚持改为“Wemustloveoneanotheranddie”(我们必须相爱至死)。
情绪不波动的人写不出细腻的东西。不是半梦半醒的人处理不了错杂的世情。作家的“世界”不止一个;作家需要不断踩进不同的“世界”里去,让自己笔下可以展现无穷无尽的姿彩。顾亭林是婚姻制度的“夜行者”;到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必须诅咒欲望和操守的“夜行者”,从而识破自己虚幻的学问架子,掉头歌颂别人情操的境界。这正如AgathaChristie否认她对昨日“世界”的歌颂,宣示她对今日“世界”的憧憬。诗人奥登则以一字之易去扭转自己一手营造出来的幻境。科学家没有作家的创造力追求不到科学上的突破。
“赶紧掏出我的文化”
二三十年代艳名满纽约的鸨母PollyAdler一九四五年终于决定关掉妓院,带着一笔钱隐居郊区养花种菜写回忆录。她的回忆录五四年出版,书商建议她以“永远的爱得乐”(ForeverAdler)为书名,她不同意。她说了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她正在家里后花园给几株玫瑰浇水,朵拉·毛姆刚好来看她,很高兴见到她洗尽铅华过着这样平淡清静的生活。朵拉幽幽说:“那些警察如果看到你现在的生活,不知道会怎么想?”Polly说:“他们也许会很失望,我家不是窑子了。”朵拉突然说:“太妙了,把那句话倒过来就成了你的回忆录的书名了!”于是,书名就叫AHouseisnotaHome(窑子不是家)。Polly说:那是苹果掉在牛顿头上以来花园里勾起的最妙的神来之思。(“ItwasthemostinspiredpieceofthinkinganyonehaddoneinagardensincethedayIsaacNewtongotconkedbyanapple。”)勾栏中人吐属如此不凡,几可收入《板桥杂记》里头。
黄子程在专栏里谈“肚子里要有文化”,提起过去电视台有一位英文甚佳的人,经常替电视节目起英文片名,连续剧《家变》的英文剧名就是她听了故事之后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叫AHomeisnotaHome,点出家道变幻,家不像家了,比中文剧名悲惨得多。“文化”这东西飘渺得很,露一点点出来却又一眼看穿有没有。王阳明《传习录》里说良知有这样一段话:“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文化修养大概也是这样,有那么一套准则,意念着处,花开花落都见玄机;切切实实去亲近他,不论是浮沉在功名利禄之中,还是跌荡于词场酒海之间,他都依偎在那里。
都说语言文字之道衰蔽是基本功夫训练出错所致;其实此中更大的原因也许是世运升平、物力丰裕之际,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息流于庸俗浮躁,再也见不到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了。德国纳粹时期一位党性甚强的剧作家HannsJohst有一句对白说,一听到“文化”,我马上伸手拔枪。(“WhenIheartheword‘Culture’Ireachformyrevolver。”)一九六〇年代,纽约一条街上的一堵墙上出现了一行字,套的正是这句名言:“一听到枪这个字,我赶紧掏我的文化。”(“WheneverIhearthewordgun;Ireachformyculture。”)
第二辑 小序第54节 语文神游太虚幻境
语言文字像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任人经营,任人拼凑,甚至任人扭曲,遂有“遣”词“用”字之说。徐璇论“捉字虱”没有意思,大有同感。我最想做到的正是从宏观角度去衡量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寓意;或者倒过来借古今中西语言文字去阐释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趋势。此路殊不易走,往往足迹遍荒径,提灯照不见半户人家;蓦然回首,也许竟置身雅舍矮之间,茶苦雨疏,听人漫说前尘影事,浑忘今年是何年了。
英国广播电台记者在刚果烽火中高叫的那句“HasanyoneherebeenrapedandspeaksEnglish”,我译为“这儿有没有会讲英语的人被强奸?”徐璇说英文原意是“这儿有没有人被强奸了而是讲英语的?”对了。我本来是译为“这儿有谁被强奸又会说英语的?”可是这样说关键就在“强奸”不在“英语”了,点不出我的文章所要演绎的主题;我于是把英文扭过来译,同时录出原文以免冤枉作者。这当然逃不过徐璇的慧眼了:故事的重点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文章登出来之后,李月华传真告诉我说,HasAnyoneHerebeenRapedandSpeaksEnglish?的作者EdwardBehr来了香港,跟她去吃了上海菜。月华说:“世界真细小。”
早年读RolandBarthes的ThePleasureoftheText(本文的乐趣),仿佛进入了自由阐释语言文字的新天地,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我居然从法文原文jouissance的英译bliss乃至序文里更露骨的coming,重新认识了带领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的秦可卿,肯定这位风流袅娜的少妇才是主宰一部《石头记》命运的艳魂。这也许有点走火入魔了。可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的确不那么执著了。语文的空间无限大:可卿吩咐丫环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的心思,无疑超越了爬灰偷汉的陈腐结构;脂砚斋批她“淫丧天香楼”,反而显得识局庸浅了。
后来读到托克维尔的游英随笔,说是英文的gentleman和法文的gentilhomme虽然词源相同,但英国人说gentleman是指任何受过优良教育的有教养的人,不涉门第家世;法国人说gentilhomme则只指出身贵族的人。两国社会风俗不同,同源之字于是衍生歧义,不经过修辞学上的“迂说法”(periphrasis)译不出字义。……
请鲁主任多多讲英语
英国人天生怪癖。体弱多病反觉大有情趣,甚或大可钦佩,抱恙常因不想惊动人家而一命呜heEnglishfindill—healthnotonlyinterestingbutrespectableandoftenexperiencedeathintheefforttoavoidafuss。”)萧伯纳在《人与超人》里不惜讥笑英国人但求身心难受以示有德有能。(“AnEnglishmanthinksheismoralwhenheisonlyuncomfortable。”)我旅英时期学会排队:买一枝铅笔吃一顿午饭小一个便,都注意四周情况,有队即排。有一天,一个英国人告诉我说,GeorgeMikes一九四六年早就说过,英国人就算独自一个人也会整整齐齐排成一个人的队。(“AnEnglishman;evenifheisalone;formsanorderlyqueueofone。”)
学英文英语难在学得地道。掌握词汇文法之外,洞悉英吉利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文化也很有用。他们的涵养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英文里有一句妙语讥讽男女搂搂抱抱跳交际舞,说那是“水平线的欲望,垂直线的情态”(“aperpendicularexpressionofahorizontaldesire”):站着流露卧着的欲念。只此口舌小技,尽见英人尖酸之脾性。数百年来慷慨激昂的政治思想不能在英土生根延传,理由或亦在此。
传统英文讲究的是造句的艺术和用字的分寸,追求的是优雅的吐属和文风。受过西式教育的老一辈中国人大半继承了这一股清芬,说起英语来整个人典雅起来、温情起来了。港澳办主任鲁平正是那一代里的那一派人。他最近在北京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的访问,谈了差不多一个钟头,全部英语对白,媒体都觉得鲁平轻松风趣有人情味。他说,九七年六月三十日交接仪式中如果碰到港督彭定康,他一定会跟他握手道别。谈到李柱铭领导的民主党的前途,鲁平说,只要守法,他们可以继续存在,“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困难。”记者再问民主党人可以参选吗?鲁平说:“当然可以,当然可以。为什么不行?只要他们守法就行。他们必须按法律办事,不是中国法律,是香港法律。”他还说,所谓中国不敢在香港实行民主云云,完全是误解,这样说是不公道的。鲁主任讲起英语来确是连思路都开明得多了。他的英文当是非常到家,让人听了不禁想起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时期捷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杜布切克的形容词:“Communismwithahumanface”。鲁主任今后应该多多讲英语,多多流露有人情味的共产主义。
第二辑 小序第55节 落日余辉里的老听差
星期日《南华早报》增刊里有一篇文章谈九七回归的香港,介绍六位本地建筑师、雕塑家、设计师为香港市区构思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回归里程碑。文章题目大书TheRemainsoftheDay(落日余辉)。这是旅英日本裔作家KazuoIshiguro一九八九年得奖小说的书名,年前拍成电影。小说写一九五六年夏季英国望族达灵顿勋爵府第的老听差放六天假,独自驾车游览英格兰西南部诸郡,一路上回忆一辈子的听差生涯。这位日本作家英文写得正统典雅,十足英国名门望族人家的笔触,叙事婉约,对白精致,连英国人都叹为观止。电影由AnthonyHopkins和EmmaThompson主演,自然更是“英国”得不得了。我反反复复读这部小说读了好多次,为的是捉摸英文的神韵;电影我也看了几次,因为拍得实在细腻。《南华早报》的编者顺手拈出这个书名做篇名,也是神来之笔,一切尽在不言中。
日落了,香港到处是幽深的余辉,连英文都受歧视了。那一天的英文报上说,中区新开张的一家发廊,标价不是以头发的浓疏而定,却是因语言的技能而异。讲粤语的客人来洗头吹风收费是四十八元;讲英语的客人来洗头吹风收费是六十六元。理发洗头也一样,前者收费九十八元,后者要多付二十八元。发廊的发言人说,讲英语的顾客难侍候,发廊要派“专家”上阵,一边做头发一边跟他们讲话——讲英语。有一位英国女人气坏了;她说她只要洗头和吹干,不要理发师跟她说话,可不可以算便宜点?答案是不行。立法局负责反歧视的议员说这完全是歧视行为。
美国杜鲁门总统时代的国务卿DeanAcheson父亲是英国军官,后来搬到加拿大去,肯尼迪时代当上总统的顾问。他早在一九六二年就在西点军校演讲说,英国丧失了一个王国,至今还找不到角色;英国想另起炉灶自成势力,想脱离欧洲,以为凭着跟美国的特殊关系、凭着英联邦国家元首的地位就可以另立门户。他认为英国的这个角色也玩不下去了:“GreatBritainhaslostanEmpireandnotyetfoundarole”。他这番话伤透了英国人的心,一位英国勋爵说这是“存心侮辱”(“acalculatedinsult”)。只有当时的英国首相麦米伦心中有数,默默接受现实。一九七六年英国财相希利削减公共开支,左翼议员大力反对,希利居然骂这些人“中国人似的小脑袋全浑了”,(“TheymustbeoutoftheirtinyChineseminds”)引起华人社会和中国大使馆严正抗议。日落了,到处是幽深的余辉,英国人听差似的脑袋里在盘算什么?
第三辑 这不是序第56节 这不是序
《英华沉浮录》转眼竟是第三卷了。
要说的都在文章里说了,不想写序。
我的老朋友刘绍铭在《信报》评《英华沉浮录》第一卷,说“字虱还是要捉的。这种工作今天还有人做,成果还受到大家注意和尊重,可见社会有心人不少,没白费气力”。绍铭肯评,我放心了。
第二卷“字虱”已经捉得不多。第三卷好像更少了。我颇感忐忑,仿佛偷懒失职。案头正好堆了一堆等着处理的信件、账单,有个回邮信封画了个贴邮票的小框框,框内写着:“NopostagestampnecessaryifpostedinHongKong。如在本港投寄,毋须贴上邮票”。我相当不喜欢这样的中文,也相当不喜欢这样的翻译,一时技痒,改为“香港投寄,免贴邮票”。
算是捉了一只“字虱”凑数。
这不是序。
第三辑 这不是序第57节 生命不是一盒巧克力糖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