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字是肉做的-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卖有谁会做?我也觉得巧用文字实在没有什么不好。大陆上电熨斗的广告词说“千衣百顺”,太好了。电蚊香片的广告词说“默默无蚊的奉献”,也妙。单车广告说“骑乐无穷”、热水器广告说“随心所浴”,不算很好,也不太差。中国历代文士十有八九瞧不起工商业的运作活动。萧牧说,十年前中国大陆电视上刚出现广告的时候,大家还在探讨“宣传工具”可不可以变为“商业工具”的问题,不少人觉得插播广告欺骗观众,误导观众,是资本主义的毒瘤;到了今天,也就没有太多人觉得广告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文字原是最教人想入非非的东西。FrankHarris写色情自传出名,有一天,他赶着从巴黎坐火车到尼斯去,想带一本“感官”的书在火车上看。他匆匆跑去莎士比亚书店,向老板娘道明来意,请她推荐。老板娘问他看过《小妇人》没有?他一看书名LittleWomen,马上联想到法文petitesfemmes,觉得必然大妙,二话不说买了就走!游文戏字确非易事。以谐音偷换成语的概念,甚至套一句名句、改一个书名去表示另一种意思,都是本领。萧牧说,传媒自身倒应该先下功夫改掉措词粗糙的积习,不要再在头版出现什么“奥运健儿高奏凯”之类的标题才好。《明报》“性教育”版头条的题目是《房事上可以说“不”》,改为《床上可以说不》,一定更切题、更通顺、更俏皮了。
老舍买画还给吴祖光
七十年代我在伦敦一度潜心研读老舍的所有作品。当时胡金铨在写老舍传,每到伦敦总是找我一起到图书馆看资料。许鞍华那时候还在电影学院读书,也常常跟我们到处跑,帮金铨影印材料。老舍的作品故事有趣,文字又很乡土,是中国新文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后来我对新文学的兴趣渐渐淡了,却始终对那一辈作家的生平轶事有偏爱,随处留意,看到必读。国内出的《收藏》杂志今年五月份一期有一篇北京陈伟华写的《酷爱收藏的老舍先生》。文章说老舍收藏当代中国名书画家的作品不少,常常选一些诗句请齐白石作画,家中所藏白石老人的大小精品三十多幅。老舍还藏折扇,每天换一把来用,连梅兰芳在台上演《晴雯撕扇》撕掉了的扇他也捡回去请裱褙师傅黏补珍藏。老舍手头的文玩珍品,最难得的是两方砚台,一方是清代戏剧家、文评家李笠翁的遗物,另一方是清代画家黄易的佳石。
听说,老舍跟吴祖光先生和夫人新凤霞是好朋友。一九五七年吴先生打成右派下放东北劳动,一些亲朋友好都不敢到他们家去了。老舍重友情,常常去看新凤霞。新凤霞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变卖吴先生珍藏的一些书画。三年后吴先生返京,有一天,老舍请他们夫妇到家里来,拿出一张新凤霞卖出去的齐白石的玉兰花。那幅画上题的是“过去董狐刀笔绝,好花含笑欲商量。白石并句”。老舍说:“这张画是我在画店买来的,发现画轴签条上有你的名字,当然应该还给你。”吴先生百感交集,请老舍在画上写几个字作纪念。老舍提笔在画的绫圈上写下“还赠祖光,物归原主矣。老舍”。吴先生问老舍花多少钱买这幅画?老舍说:“不要问这些。对不起你的是我没能把凤霞卖掉的画全部给你买回来。”我看到这里非常难过,也非常尊敬老舍,难怪吴先生当时眼眶滋润了,新凤霞哽咽了。谁都想不到老舍自己最后还是投湖自尽了。
老舍是中国人,是中国作家,他在伦敦、美国虽然都住过,他的英文不是那么好实在不要紧。最近坊间出了《老舍英文书信集》,主要收了老舍致美国友人的四十七封书柬,由他的孙女舒悦译出中文,对照刊行。他的儿子舒乙先生在代序里说,老舍一九四六年到美国,一九四九年才回来,这次哥大图书馆慷慨拿出这些信,正好弥补了老舍生平资料中这三、四年的空白,对研究老舍大有价值。舒乙说了一句“老舍先生英文很好”,古德明写了几篇文章指出老舍英文不好的地方。古德明把这本书给了我,我看了觉得很有史料价值,可是老舍自己未必会同意公开发表这些信。他的英文确有不少瑕疵,可是他为人厚道,有情义,是重要的中国作家。如果说他的中文有问题,那就值得关心中国文学的人担心了。”
第三辑 这不是序第77节 泛起岁月的风采
《英华沉浮录》第一卷里有一篇文章谈到武汉江汉大学艺术系老师周汉生发表在学报上的大作,我说他旧学深厚而语文进步,还说他是当代一位技艺高超的竹刻家。在欧洲搞艺术史的朋友要我影印周汉生那篇《明清之际文人工艺观的转变》给他参考,还问我可不可以寄几张周汉生竹刻作品的照片给他看看。我认识周汉生是王世襄先生介绍的。几年前,王老应邀从北京来香港做专题演讲,其中有一讲是论中国竹刻艺术的变革。他带来了几件中国当代竹刻家的作品给大家看,有几件正是周汉生的刀下精品。我格外喜欢一件《荷塘牧牛》笔筒,也喜欢只见彩照的那一尊《藏女》。王老很热心,回京之后代我去跟周汉生议价,还介绍我直接跟周汉生通信。我们成了好朋友,那两件精致的竹雕终于也归我珍藏了。
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不可受理论的干扰和钳制。天生的性情决定作品的品味,技巧的深浅决定作品的境界。理论标签无力左右作品的地位层次和市场价值;历史的评价更不是创作者所应该关心的课题。艺术家要埋头追求自己的理想、创造自己的世界,不必刻意企求闻达。周汉生正是这样一位寂寞的艺术家。中国竹刻从明、清发展到当代,大半作品只知拟古而不见新意。周汉生的作品不同,不但直攀圆雕的最高造诣,而且胸中自有风规,韵味应刀而生。《荷塘牧牛》笔筒那个牧童牛背吹笛,大有古趣。水牛三头各显意态,或仰天呼气,或回眸一笑,或随波入定,神情大妙,十足李可染水墨章法。这个笔筒处处留白,避掉“刻法愈备、去刻愈远”的弊病。笔筒天头荷叶田田,一片一世界,听任风前婀娜,舒卷自如,几疑随时可以听到淅沥的雨声。浓绿丛中的出水芙蕖,有的含苞,有的盛放,竟觉幽香袭人欲醉。这样的刻功在竹刻史上是空前的刀法。《藏女》则是竹根立体雕镂;女人半身裹着羊裘,侧着头梳理曳地的长发。她的脸甜得有个性,淡淡的风霜遮不住眉宇之间的清艳,民族气息浓郁。王世襄先生说,“新题材而不觉其新是其最成功处”。
“Theresonlyonewaytoknowaboutart:throughexposure。Dontreadtoomuch。Ifyoulookenough;yourbraincellsabsorbit;andthatsyourexpertise。”我朝夕对着周汉生的作品,看着嫩黄的竹色渐渐泛起枣红的光彩,总是希望自己的文字也创出不觉其新的新风格。英国当代不少小说家都在承继珍·奥斯汀的文风,在一小块象牙上细雕精镂。我深明他们的苦心;难是难在雕出来不见刀痕。我于是不断刻意磨平文章的锋棱,恨不得字字句句一夜之间就泛起岁月的风采。我不好意思让周汉生读到我笔下粗疏的文字。他的刀在中国传统竹刻艺术的领域里刻出自己的道路;我不甘心我的笔舞不出自己的风格。
第三辑 这不是序第78节 听听张老先生的话
近日发愤读了不少张老先生的书,实在舒服。《砚田肥瘠》、《顾二娘》、《砚田漫步》、《佳砚的三用》这一路文章我固然偏爱,他那本《月旦集》六十六篇篇篇论人忆事,读来也兴味无穷。八十七岁的老人家阅历深、学问博,无一字无故事,不去细细拜读是对不起自己了。张老的《留梦集》里附了两张彩色照片,一张是九四年在嵩山少林寺一株大树下的留影,树是老而青翠,人则老而不衰,清清幽幽一片古意;另一张是跟编者徐秀珊在家里照的,两人翻阅书籍目录,老先生一脸平和慈祥的神情,跟他行文里的“奇”气大不一样。启功先生读张老的《负暄琐话》一鼓作气读到侵晨四时,写信说张老的文章“摸老虎屁股如摸婴儿肌肤”,旁加注云:“此喻不全,应增解剖狮子如解剖虱子耳”。启先生终于给《负暄续话》写序文。
张老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过中学语文教材,编过《古代散文选》、《文言读本续编》、《文言文选读》、《文言常识》,还写过《文言津逮》、《作文杂谈》、《文言与白话》等书。《古代散文选》我早年读过一遍,记得是精装本,天天当课本读,还背诵了不少句子,相信至今还在潜意识里。张老的文章有一点点像鲁迅,不同的是鲁迅摸老虎屁股真的是摸老虎屁股,张老摸老虎屁股像摸婴儿肌肤,启先生看文章绝不会看错。鲁迅文章不易学,学过火了徒见其“愤”,学不到家满纸“怨”气,层次都低了。张老不是绍兴人,是河北人,个性也不同,文章于是温润得多。
老先生主张语文以简为高;他举几个例子我真的受用不尽。他说“当”字是流行病,不加这个字有两利:简洁利落;后半句不缺主语。他说“了”字遍地皆是,十之五六可删。又说“之间”也是流行病,“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如“夫妻的感情”好。说了“目的”加说“为了”也多余;“只不过”、“而且也”、“而且还”、“但是却”、“看作是”、“除了……其余都”,全属叠床架屋的说法。“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予以”亦然。他说:“地很滑,我差点没摔倒”的“没”字可以不要,意思正好反了。这些都是文章的小处,犯多了难免误了大处。张老说过这样一段故事:皇清民国之际,一个江南人到北京办事,大街小巷跑了些日子,向北京土著发牢骚说:“北京真不方便,街上连个小便的地方也没有。”土著说:“怎么没有?很多呀。”江南人问道:“哪里是?”土著说:“你看墙角之类的地方写着‘此处禁止小便’,就可以随意小便。”这个故事发人深思,寓意甚多。文章实难,张老苦苦相劝,闻者偏偏小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