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小城-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瞥茨芄桓笔钡闹泄舜丛诜饨ㄍ醭持蜗碌淖畲笫祷荩谑钦飧鍪贝统闪酥泄诵闹械幕曰褪⑹馈�
  关于文化的传承,政治的一贯性,我曾经偶然拜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兴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检秋教授、干春松教授的对话录《名人世家:迷人的文化传承现象》,对话精辟入里,言简意赅,其中有一段话甚是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制度影响的国度,名门望族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一直为史家所看重。但相对于政治史上的豪门和商业中外的巨族而言,对于文化学术方面的名门世家,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文化名门世家有意识地进行整体把握和专题研讨,给以关注,加以凸显,则似乎还很显不足。说它尚属一块亟待开垦的文化史领地,大概并不为过。
  我们欣赏梁启超家族文化学人的达观进取、博采创新的风范;也为义宁陈家诸大师的忧郁而凝重、精深而固执的气质所吸引。这里的确是一片丰富多彩的世界。具体考察这个世界的各个文化名门世家,无异于为透视和了解近代以来的学术文化发展,寻找到一个个有趣的窗口。透过这些窗口,人们可以领略文化名人与学术巨子的人生风采、文化品格、学术追求和治学方法,可以增进有关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历史知识,可以总结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乃至获取关于家庭教育的有益启示。”
  我丝毫不怀疑任何一个名人世家的文化力量的博大性和思想内涵的深邃性。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空间,对于任何性质的文化的传承,都有一种极大保护的作用。有的文化需要融合,有的文化只需要纯正的传递。而事关文化的传递,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依靠血缘这个纽带来完成。


梦回唐朝(3)


  而这种血缘关系就是一种纯正,关系的纯正最终会导致思想和文化的纯正。我并非血统思想的捍卫者,也不是封建理论的卫道士。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我都敢确定,重视文化的传承也就是重视社会的文明。
  我的朋友、高中英文老师万传学先生前几天刚刚从曼彻斯特访问回来,聊天的时候激动的告诉我,“英国人非常有礼貌,非常有风度,如果不是亲眼看见,很难相信。”然后很吃惊的对我说,“牛津大学就像一个小镇一样,连校牌校门都没有,完全是文化的氛围。”万先生从事英语教学研究二十年,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颇有见地,但是这次出门看到真正的西方文化却又是展现出了一种陌生和惊讶。
  还有一位朋友、也是我的英文老师徐卡嘉先生从牛津大学留学回来之后的一次见面会上对我说,“真难想象,在英国出国留学就是一种天堂。”他看到我表示出一种疑惑,激动的大声说,“这是在国内的大城市看不到的,我去了英国,还去了捷克、意大利、丹麦,这些国家里面的历史文化沉淀导致这里的居民都有一种极为崇高的思想境界,公民们严格的遵守着社会的道德契约。”后来徐先生把这个内容写成他的学位论文,在国内的报刊上一度引起某些“权威学者”的批判。看到那些并不算权威的文字,我产生了一种同情,同情的不是徐先生说了真话,而是那些没有思想的伪专业人士的浅薄。
  在中国我参观了相当多的古城,从丽江大理再到婺源,在这些古城里面,我感觉到了一种安逸。在真正的文化面前,安逸不是懒惰,更不是颓废,而是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冷静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自豪的体现。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源于詹姆士王朝曾经的辉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捷克人的自尊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辽阔疆土和当年欧洲大国的地位所决定的;意大利的文明开放本身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行云流水的欧洲文化沉淀的最好体现;而法国人浪漫民主的根源则是伏尔泰的启蒙思想和塞纳河畔的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人文积淀。
  家庭的贵族自然而然就传承了家庭的文化,而一个贵族国家则延续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我们不用去考虑为何英国意大利捷克或是法国甚至荷兰这些欧洲国家带给我们的是让我们望尘莫及的文明,而我们在茫然之后仍然是无动于衷。
  在李坑漫步,隔墙相望,墙外青山翠绿,没有任何掩饰。路面坑坑洼洼,有的已经破损,青石板路和人的脚底发出轻微的摩擦声。路旁三三两两的当地人在洗菜洗衣,或是撑船远行。
  偶然问路,当地人很好心的帮忙指路,满脸诚恳的笑容,百问不厌。行走到一半,在路边口渴,买一瓶可口可乐,一问价格,两块五,比任何一个城市的超市还便宜。我不得其解,“旅游区的东西怎么不贵?”店主抽了一口烟,淡淡的笑了笑,“为什么要贵?”
  没有高楼大厦并不等于没有繁华,车水马龙物欲横流的社会其实不能算作真正的天下大同。或许我们脑海里面的大唐盛世的本身就是一个这样的景象。就像英国,无论是徐卡嘉先生还是万传学先生,没有一个人提及英国科技工业的发达,一个盛世,必定是高度文明高度自律的社会,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科学文化不可能不发达。
  我们向往唐文化的发达却常常忽略了唐文化崇尚文明景仰礼节的精髓,在歌颂一个时代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真正的黄金时代、大同时代,必须在意识形态上能够到达一个崇高的层次。
  在我们这个浮燥的社会中,更多的人认为金玉满堂日进斗银才是发达的社会。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一个时代,只要它的公民失去了道德契约的约束,一切都是空谈。
  其实唐朝在我们心里,所以我们才会梦回唐朝。
  很多作者还是一而在的告诉我,他仍然还是很期望回到唐朝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因为他们可以领略到盛唐帝国的光辉灿烂和华丽篇章。
  “没有必要。”我坦诚相告,“也许你还残留着对历史剧或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幻想。”
  唐朝乐队有一首热血沸腾的曲子叫做《梦回唐朝》,丁武极为沙哑的嗓音和富有动感的节奏似乎在诉说一个时代的壮阔。言辞不带调侃,眼神不带戏谑。重金属的节奏在华丽的舞池里波动。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纸香墨飞词赋满江今宵杯中映着明月豪杰英气大千锦亮……磁性而又豪放的嗓音和跳跃的音符在陈述着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而婺源,李坑这些被潮流遗忘或是吞没的一切,都在这原本虚假的世界中隐没了真实的一面。小桥流水,树影婆娑。细致入微的风景将会像威尼斯或是赫尔辛基、喀山一样在纷乱的世界里一一变得婉约而又富于诱惑。梦回唐朝,在这个原本苍白的时代里将永远是一个未了的梦,即使存在婺源这个真实而又明白的去处。


深邃李坑(1)


  一个村庄可以有多种形容方式,汉诺威的清爽、南得克萨斯的怀旧、法国中央高原的广袤、日本北海道的浪漫、北普罗旺斯的华丽以及丽江的古朴。但是,有一个词语是绝对没有的,那就是深邃。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抑或是是东方还是欧洲,对于村庄的定义远远不会有北京、罗马或是柏林如此深刻。然而事实上这种形容却当然性的存在,并且只能在一处存在,这个地方就是李坑。
  深邃是一种文化的风度,也是一种坚实的底蕴。从白色的灰墙到黑色的屋瓦,从雕花的窗台到残破的码头,昔日的繁华和兴盛在这一切都能看得无比明了。书香门第,钟鸣鼎食,文化的繁华竟来自于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灰墙黑瓦,窗台码头,在江浙一带比比可见,然而能够被称为深邃的,只有李坑而已。
  李坑的深邃在于它的经历和渊源。抗金名将李知诚和抗元名将李芾就是李坑人,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出了两个民族英雄,于是李坑因此而得名。在徽州这些地方,凡是有山有水就被称为坑,前面再加上一个姓氏就成了地名。李坑除了李知诚和李芾这两个南征北战的武将之外,从南宋到清代还整整出了十八个进士,再加上别具一格的木雕工艺以及小桥流水的江南风貌,这个古老的村庄自然而然就拥有了深邃的内涵。
  这个深邃的称号没有人和它抢,因为在这样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村庄里,就是一个再富有荣誉的头衔也不算什么;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光阴的陶炼将这样一个村庄已经洗净了所有的铅华,于是一切厚重的历史风景在春风秋雨中都变得淡定起来。
  来李坑之前我特意翻了一下史书,李坑最早的史书记载是在北宋末年。南唐后主李煜的儿子们为了避免抄家灭族之祸,纷纷以封地的名字为自己的姓氏,唯独李煜第七子李从链率族人不改姓氏并从封地出逃,到江西婺源,也就是现在的李坑。
  作为一个皇族的聚居地,这里自然就拥有了当时最为繁荣的文化和气度,一开始就超越了乡村这个说法,但是按照人们的习惯这个称呼理应属于它,于是就李坑村李坑村的这么叫了起来,历史其实和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那就是在所有的村落里面都会有一个称呼,而这个简单而又单纯的称呼让世界上一切的城市为之汗颜,因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村落的意义在于他的文化重量,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企及。
  曾经拜读过李约瑟博士的一篇文章,对于乡土文化的原始性和沉淀积累说的甚是精当,似乎世界上文化的精华所在就在乡土文化这块土壤里面。当时自己阅历尚浅,再加上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一直顽固的认为世界上最厚重的文化应该在巴黎罗马或是波士顿这种庞大而华丽的都市里面,其实李约瑟博士的话说得最为妥贴,那就是无论是雅典还是威尼斯或是罗马,这些悠久而又繁华的城市在最初之前,就是商业和手工业刚刚兴起的城邦。
  李坑似乎在一开始就被蒙上了一层带有人文主义的影子。南唐文化本身就带有唐文化最初的底蕴——这一切从南京城中“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枝作烟萝”的南唐故宫遗址就能看得出来,再加上李煜这个甚是出名的词人,于是这个在历史上没有创造出经济复兴的小王朝却创造出了文化的复兴。
  这个复兴的影响是极为深远而且重大的。作为唐文化的一个较为正统的分枝,南唐文化在它建国的一开始就带有一个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姓氏国号还是制度典章,所有的一切都将唐王朝的繁荣和华丽继承了过来。
  当所有的皇族后裔都聚集到这个有些破败的村落的时候,这里一切的环境变得格外明朗起来。一切文化的开端源于那个叫做李从链的王子开,王子和灰姑娘以及水晶鞋的流亡似乎带有极为强烈的北欧神话风格,但是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深邃的土地上却也在不断的上演。
  或许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一种带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伟大词人的儿子和一个末代帝王的公子历史性且有戏剧性的结合到了一个肉体个人的身上。他一方面担负着家族的期望,努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兼善天下的明君,一方面又担负着父亲的重托,在赵匡胤迅速吞没十国并在东方建立起强大的宋王朝的时候,他慢慢消沉了,独善其身成了他的最后退路。他也曾经像他父亲一样填过几首像模像样的词赋,但是始终没有成名,甚至连出版结集都没有,于是,他就和他的儿子孙子们聚集到了这个村落里,通过读书和做官这两条道路完成祖祖辈辈未了的期望。


深邃李坑(2)


  当历史的时空到了明代末年这个极为特殊的时代的那一刻,万历十五年,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颇为出名的年份,英格兰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如火如荼的正在进行,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封闭的帝国来说,唯一所能记忆的就是首辅张居正的离世,这个大人物的离开导致的直接恶劣后果就是将资本主义这个世界化的东西拒绝到了门外——这个封建王朝再一次的丧失了发展的绝好机会,然后就是皇宫里面的各种政治斗争和朋党压轧。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发生的一切,到了李坑这个小地方已然是波澜不惊。但是,有一个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一切,他就是李申。
  这个从明王朝自动告老还乡的吏部尚书最后还是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路,在奏折里他一再申明“年岁已高,耳聋齿落,有负圣托,恐难从命”,作为最后一个离开朝廷的改良派官员还是选择了逃避,穷则独善其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个叫做李坑的地方。
  他带给李坑的直接好处并不是他那篇洋洋洒洒的《陈鞭法折》,而是他和他的三个儿子第一次在李坑开始了他的生意人生涯。弃政从商,自古就有陶朱范蠡,而现在这位穷途末路的政治家也开始步古人后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商人,唯一所不同的是,他把生意做到了海外。
  据县志记载,他的第三个儿子李翔最后到海外定居,至于到了什么国家我们已经无从可考。明代末年的造船业已经相当发达,就算是到大洋洲或是美洲都并非力而不能及。时隔几个世纪,再去探究这种飘渺的渊源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或许我们现在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李坑群沧桑的古建筑群面前沉吟片刻,抚一抚浮燥的心跳。当我们面对那些财富杂志上的海外华人工商巨子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可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正在流淌着李坑人的血脉。
  当我站在桥头时,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历史离我们很近,但是我们却把它想象得很远。
  李坑的古建筑群毫无疑问是当时最为华丽的建筑,白墙上镶嵌着古色古香的雕花和书法。以及灰色的屋瓦,黑色的房檐。远处的高大但又不失细腻的牌坊,近处有些陈旧但又有着独特气质的乌篷船,眼前的朱门正在回响着历史所赐予的声音,而脚下的青石板路却是刻满了岁月的伤痕。
  和历史近距离的接触我还是头一次,随便走进一家农家小院,里面所陈列的一切都是让人敬仰的文物,连普通的桌椅板凳都能找得到历史所留下来的痕迹。好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