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应是屐齿印苍苔-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体。集体因共同的志趣和个人的凝聚而壮大坚强,个人因集体而更易于发挥
自己的能量。法西斯只有集体意志而排斥个人意志,马克思主义却决不排除
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否则就根本不会有《资本论》。构成集体
的细胞,如果多数失却个性,唯唯诺诺,只是南郭先生之流亚,以滥竽充同
调,那么再强大的集体也会给他们蛀空。个人主义以损人利己为经典,是败
坏道德的陈腐观念,历史进步的腐蚀剂,不容于文明社会。“个人主义”和
“个人”乃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应该划清界限,而不能混为一谈。至于文
学创作,完全是个人独立的精神劳动,没有个人,没有个性,也就没有文学。
“我已经消失在他们里面”,恰好就像恩格斯给明娜?考茨基信里所说的那
样:“个性完全消灭到原则里去了。”
作家胸中应该装着人民,装着祖国,装着人类的进步理想。“五四”以
来三十年的新文学运动,证明作家没有辜负自己所处的时代。有远见的政治
家乐于鼓舞作家对现实生活倾注满腔热情,帮助作家发挥各自的才华,用真
正的文学繁荣来体现精神文明;但不会期待作家成为驯服的政治工具。世界
文学史,包括中国文学史在内,似乎还没有提供一个实例,证明有一部公认
的文学名著,是因为阐述某种具体政策而获得成功的。要求文学从属于政
治,结果是买椟还珠,得不偿失,这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教训了。
1990 年12 月8 日,完稿于南京丁山宾馆旅次。
现代中国的历史风情画 ——《巴金对你说》序言
《巴金对你说》是一本图文兼备的摄影集,记录了巴老从童稚到暮年的
身世阅历、行止言谈。开卷摩挲,如夜静灯明,听他絮絮闲说平生,使人倍
感亲切,也不免枨触无端,引发许多思绪。
巴老历劫风霜,已到耄耋高龄。他经历了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战争连
绵,忧患起伏,世变频仍,有如乱流激湍。万花撩乱的世象向生活提出的历
史命题,是人在宇宙运行中的正当位置。老人如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远
航,毕生执著追求的,正是庄严的生命的意义。
老人献身文学,一往情深,已超越六十春秋。他以血泪代纸笔,如春蚕
抽丝,飞蛾扑火,燃薪为烬,委身成泥。他无意雕章琢句,低首作文字奴隶,
而热情喷薄,笔势奔腾,浩瀚若长江大河。这是真正的呕心沥血,读者泳沐
其间,可以清楚地听到他脉息的搏动,灵魂的呼号。他著作等身,却一再声
明他不是作家,写作只是他探索人生的出发点,因为他有所倾吐,有所控诉,
不能已于言。在同时代的作家群中,没有谁比他拥有更多的读者,特别是拥
有青年读者的心。他的成就赢得了盛大的世界声誉。
老人的信念是一个“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一切美好的
事物,特别是社会的公平合理,人类的崇高理想。这是一种平凡而又高远的
境界,他像《神曲》中但丁的神游,为了顶礼天堂,不得不长期在黑森林里
逡巡,在一层又一层的地狱和净界穿越。这不但需要坚韧,需要虔诚,更需
要不断修炼自身情操的完满。
老人的本色是一个“真”字:坦荡清淳,胸无宿物,言行如一,表里如
一。这种气质,和崎岖险巇的现实相矛盾,不言而喻。这一代知识分子遭遇
的最大困扰,是文化使命和政治功利的剧烈冲突。老人怀着内心的怔忡,一
次又一次接受严峻的历史考验。绵延十年的大劫,使他承受的磨难达到难以
想象的地步,道德升华也臻于空前的高度。为了给这场丧失人性的野蛮破坏
收拾废墟,痛定思痛,他以垂暮衰病之身,力疾操觚,完成了150 篇刻骨镂
心的“随想录”,思想感情的深刻性和震撼性,超过了他脍炙人口的宏篇巨
制。他大声疾呼,提倡说真话,对精神暗哑和语言欺诈的灾害性现象起了振
聋发聩的作用。他像他衷心敬仰的卢梭那样,无情地解剖自己,把灵魂深处
的疤瘢,“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前面”。他的人格力量维护了人的尊严,挽
救了知识界的良知和荣誉。
“五四”是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的二重奏,为了迎接西方的现代文明,
首先向世界打开了大门,目的是使落后的祖国赶上时代潮流。我们卓有成就
的前辈作家,不论他们的风格流派如何不同,共有的特点是对国家民族命运
的无限关怀,巴老身上就打着这种鲜明的烙印。他坚持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而不是猎取,世上没有长生塔,把个人的生命投入群体的生命就是不朽,就
是永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应该是值得特别珍惜的文人传统。
从一个人可以透视一个时代,《巴金对你说》是一本形象的作家传记,
也是一册现代中国的历史风情画。
1992 年6 月29 日
永恒的活火 ——《碎瓯拾片独联体散记》序
人类的故事恢宏瑰玮,绵延不绝,但迄今为止,再没有比俄国十月革命
的出现和苏联消失更富戏剧性,更使世界震撼和晕眩的了。
我们曾把苏联看作世界的曙光,人类行程的转折点,确信乌托邦已在尘
世实现,却忘了为列宁所肯定的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世界不是
由任何神或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按规律熄灭的
永恒的活火。”任何浪漫的想象,都难免在活火光中宣告幻灭。
七十年来,撰述苏联的文字汗牛充栋,现在都已成为历史档案馆的材
料。瞿秋白写过《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记录了新生苏维埃的艰难困
苦。这位才华卓绝的革命先烈,历尽坎坷,慷慨献身,身后却备受凌辱污蔑,
好不容易才得昭雪,他本身就成了悲壮的历史。韬奋被迫去国、流亡欧美,
绕道苏联,在海外写成洋洋洒洒的《萍踪寄语》,披肝沥胆,向苦难的祖国
播火传薪。而其时斯大林正在内部进行大规模的血腥清洗,其残酷不输于中
国的白色恐怖。政治舞台竟是这样的险巇曲折,不可究诘。今日披卷重读,
真使人感慨万千。
苏联解体,东欧变天,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而喧呶争扰,兔起鹘落,
如万花缭乱,俄罗斯大地又成为世人注目的热点。《碎瓯拾片——独联体散
记》所展现的,正是独联体诞生以后的诸种色相。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抚
今追昔,发人深思。史中兴同志是作家兼记者,这次巡游又适逢其会,得以
坦率的胸怀、友好的情谊、关注的目光,和曾经沧海的俄罗斯社会交接沟通,
作出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文体潇洒自如,读者可以广见闻,益心智,可以作
文学欣赏,更可以作当代世界的野史来读。
世事演变,经纬万端,苏联是如何烟消灰灭的?俄罗斯往何处去?只有
请时间老人来作答。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诗人杜牧给战国纷争和秦代兴亡作过
最简洁的概括:“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完全符合内因外因关系的辩证观点。天上没有救星,人间没有神话,一切按
规律燃烧,按规律熄灭,天助自助,生生不息,这就是历史。
1993 年4 月23 日
大乐深哀总见才 ——《风人梦忆》序
《风人梦忆》是侨美华人作家沈达夫先生的浮生散记,带有自传性。叙
事抒情,流利酣畅,娓娓如灯下谈心。如果对内容试加概括,也许可以“大
喜深悲,翻腾跌宕,恍如梦寐”12 字尽之。
风人原籍古城绍兴,少年负文名。将近70 年前,我开始向绍兴的报纸
副刊尝试投稿,那时在同文中他写作最勤,最有锋芒,笔名是一个“海”字,
文章洋洋洒洒,颇有浩瀚深沉的气概,我很自愧不如。我们是否见过面,我
搜索记忆,已经了无印象。后来我离乡别井,从此水远山遥,天各一方。除
了在抗战胜利那一年,偶通一信,彼此长期暌隔,相忘于江湖。直到前年,
他以美侨身份重返故国,白头相见,相对忘年,的确有一种实实在在的隔世
感了。
风人的生命之旅,富有传奇色彩。他教过书,卖过文,当过报刊主编,
贫病相煎,牢狱为灾。抗战中以笔舌报国,辗转浙东浙西,备极流离颠沛。
抗战惨胜,觅食台湾,浪迹台南台中台北,依然两袖清风。中年改弦易辙,
一行作贾,当门卖酒,沿街鬻画,开画廊,玩古董,终于摆脱困境,行近暮
年,飘洋过海,定居美国。“移民一代伤心泪”,而百劫余生,豪情不减,
以衰病垂老之身,兴致勃勃地偕夫人乘风破浪,坐着飞机轮船信天游,环赏
世界名都胜景。从80 年代开始,重返隔绝40 年的祖国,起先是隔年一次,
接着就是一年一度,乃至一年二度,寻旧时门巷,访亲戚故交,拜亡母坟茔,
离合兴衰,感慨无限。同时放开脚步,游踪所至,遍及东西南北,古迹名胜,
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表现得如饥如渴如醉如痴。
读《风人梦忆》,很自然地想起山阴乡贤、明代遗民张宗子的《陶庵梦
忆》。(很凑巧,陶庵有《西湖梦寻》,风人也有《西湖古今谈》)再过两
年,就是张宗子的五百年诞辰,百年风水轮流转,一样的梦忆悲欢,情寄翰
墨;只是历史背景完全不同,境遇也正好相反。陶庵是繁华散尽,世事全非,
深切“采薇”、“麦秀”之痛;而风人却是沧桑阅尽,历劫归来,正赶上大
陆改革开放,迎接他的,是新时代,是一片太平兴旺景象。
风人擅作旧体诗,无间寒温,不废吟咏。《风人诗选》一集,所收七绝
七律,即达二三千首之谱。不少台省老辈名流,为之作诗品题,如于右任诗:
“太平乐府乱离人,破碎山河锦绣心。我对沈郎百期待,弥天风雨作龙吟。”
梁寒操诗:“诗情风月与风雷,大乐深哀总见才。好句觅来应自慰,人生此
是妙高台。”诗文并读,对风人就会有更好的理解。
1995 年10 月29 日
第二辑 读 后
乡愁似海
端木蕻良的《乡愁》是一篇好小说,描写的是一个东北小孩的故事。他
失去了家乡,随着老祖母和父亲(后来也终于遭到迫害)流浪到关内,羁留
在北方的一个古城中。异地的寂寞,使他经常神思恍惚地想念老家;宽大的
园子,火爆爆的黄花,懒懒地飞着的花蜂,黄的、花的、白的、小蓝花的蝴
蝶,一切甜适而安静的情景。? 。他终于生了病,常常嚷着:“奶奶,奶奶,
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去?? 。奶奶,我要回家去,我要回家去!”
读了《乡愁》,我的怀乡病也不觉油然而生。
我的故乡是越国的故乡,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千山竞秀,万壑争流,
目不暇接的地方。但最近得到乡讯,说临海的小城三江口,也已看到铁鸟在
天堂盘旋了。
这一代年轻人的流行病,是不安于乡井,万里投荒,向天涯海角寻求理
想。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爱故土。恰恰相反,童年的旧梦,父老的亲情,祖
宗的茔墓,一草一木,都会使他们魂牵梦萦。
而现在充塞在许多人心里的,却是无边的乡愁,因为祖国一望无垠的沃
野,已遭到暴力的蹂躏,无数人失去了家乡,落入了东北小孩同等的命运。
故乡是生我育我的慈母,如果我们不愿在似海的乡愁中灭顶,就要付出
一切代价,保得乡土无恙!
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故乡都是最美的地方。
1937 年
文苑絮语十四则
心理描写
电影和戏剧必须用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旧剧有一个简单的手法,
是背弓,只有小说,可以直截了当地正面刻画人物的心理。
但小说刻画人的心理活动,并不限于枯燥的抽象分析。在鲁迅的《肥皂》
里,有许多十分微妙和深刻的心理描写,但直接表露的话,却一句也没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结果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1959 年
第一人称
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有亲切感,也有不少方便处,——首先是作者有较
多的自由。鲁迅的很多短篇,如《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故
乡》等等,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但这些小说的主角并不是“我”,而是通
过“我”的眼睛看出来的祥林嫂、吕纬甫、魏连殳和闰土。
王西彦的长篇小说《在漫长的路上》,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这部小说有
很多好处,但读起来却觉得不自然。小说的主角是田祖光,“我”只是一个
陪衬的角色。但因为是长篇,用第一人称写,就只能采取“我”所目击耳闻
的场面,因此也就受了束缚,有放不开,写不深的感觉。看来用这种手法写
长篇,值得斟酌。
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中,有不少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勒萨日的《吉尔?布
拉斯》,笛福的《摩尔?弗兰斯德》、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勃朗
特姊妹的《简?爱》(夏绿特?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爱米丽?勃朗特),
可为例证。但在这些小说里,“我”就是主角,它们都属于自传体小说一类,
因此不发生这个问题。
在这一点上,短篇小说其实也并不例外。同是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和《伤逝》就是如此。
1963 年5 月4 日
风 格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核查令》里说:
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
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人。(《马克思论艺术》卷四)
“风格就是人”,引用的是法国自然科学家蒲丰?若尔日?路易?列克
里尔克的话。
巴尔扎克的《比哀?兰德》是“? 。凄凉的诗篇,像田间可爱的野花遭
到风雨摧残一样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是牛鬼蛇神争权夺利的写照。”(《傅
雷:《译者序》)小说里对主人公的客厅有长篇描写,而用一句加以归结:
蒲丰说得好:风格就是人品。而凡是客厅都有一个风格。
没有风格就没有艺术。马克思和巴尔扎克不约而同地引用蒲丰的这一句
话,值得我们深思。
1963 年8 月26 日
小说家的自由
小说家比剧作家自由得多。
巴尔扎克的《都尔的本堂神甫》,在《人间喜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