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法国电影新浪潮-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成人世界的传统,只是这一次光鲜的桌椅代替了《四百击》破落教室的陈设,真诚而充满爱心的老师取代了老一代严厉的教师,是特吕福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虽说安托万系列采取的是比较平实的现实手法,在《野孩子》中特吕福却刻意用老电影传统及美学,企图传达一种历史感。他和摄影师阿尔门德罗斯采用黑白底片,故意拍成早期银幕比例(1.33∶1,而非流行的1.66∶1或宽银幕2.35∶1),并用了圈入圈出(iris)等默片手法,使影片外表颇似弗亚德和格里菲思的主意。这种形式的敏感,当然来自他丰富的电影知识,以及作为影痴的电影史观。    
    


第六部分:女人·爱情·回到品质传统类型·黑色电影·电影人生

    特吕福在《四百击》大获成功后,立刻推出风格完全不同的《射杀钢琴师》,这一次他让我们知道,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创作方向:以电影为电影。    
    这是一部由大卫·顾迪士(David Goodis)小说改编的作品,走的是黑色电影路线,却不时对影史上的许多大师和经典片致敬。小酒馆钢琴师查理·科勒(Charlie Kohler)似乎卷进了黑社会的厮杀,电影一会儿是充满悬疑张力的黑色电影美学,一会儿又基调大变,成为反映巴黎人生活的轻松写实形式。就在这来回交错的不同美学形式中,我们逐渐经过倒叙了解查理不简单的过去。电影镜头异常活泼,一会儿是巴赞最欣赏的长镜头场面调度,一会儿又是完全如德国表现主义式的灯光和构图。特吕福在此用了许多默片的遮光或圈入圈出技巧,使电影沾染了忆旧色彩。另外他也用了一些顽皮的、自由的插入镜头,产生幽默效果。大家最熟悉的,一人发誓:“如果撒谎,我母亲会死。”画面立刻切入一个不知名的老太太坐从摇椅上跌下来死亡的镜头。这个镜头曾引起诸多讨论:她是谁?这个镜头是发誓的结果印证,还是交谈两人心中的想像?或者仅仅是特吕福开玩笑的注脚?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即兴自由的处理,也呼应了特吕福倡议作者论那种不僵硬、不严肃的新电影美学。    
    特吕福事实上在《四百击》、《射杀钢琴师》和《夏日之恋》中已彰显了他大部分的美学技巧:炫耀性的伸缩镜头、自由砍切的剪接、随意的构图、突发的古怪幽默和暴力。终其一生,他都不忘他的影痴身份,不断在作品中向电影史及他所崇敬的导演致敬。另外,他努力使主流的电影灌入新血新生命,也从不愿与观众脱节。25年中,他共有25部电影,一直是《电影手册》派中最受欢迎者。    
    特吕福《华氏451》(1966)的未来世界中,充满了法西斯式的隐喻。    
    《黑衣新娘》是特吕福向希区柯克致敬的作品。一个新娘结婚之日在天主教堂外面,被一群无聊喝酒及玩枪的青年误杀了她的丈夫。自此她悄悄地乔装各种身份,一个个找出这群男子的下落,冷静地报复这些无意间摧毁了她一生幸福的凶手。珍妮·莫罗的化妆及接近心理变态的复仇者与希区柯克的《艳贼》(Marnie)如出一辙,两个主角的行为都用得上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而特吕福也沿用了希区柯克的技法,拍一部有黑色女人(femme fatale)、有社会对女性偏见的黑色电影。    
    《华氏451》特吕福再移转方向到科幻片。如《一九八四》老大哥乔治·欧威尔式的未来世界要焚书坑儒,要大家成为被管理的机器(451是纸张引燃的温度)。特吕福延续科幻电影一贯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文明相冲突的主题,唯在处理上添加文学性片段,仍不脱新浪潮电影的锐意革新。《日光夜景》则是特吕福对电影致敬的巅峰。这里特吕福自己扮演导演,在现场组织指挥一群国籍不同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拍一部叫《帕米拉》的电影。电影戏中戏与人生对照,电影即是人生,人生也反映如电影。特吕福显然复制了他心目中雷诺阿杰作《游戏规则》:一组人在封闭的一块地方互相发展着各种交错的人际关系,其间又要推出一出戏。“日光夜景”是好莱坞发明用日光加蓝色滤镜造成夜景效果的方法(所以其法文片名为“美国式夜景”),重点是说明电影这种人工化艺术,是自然和艺术的综合,烛光可能是电灯打出来的,雨是喷水管造的,雪是保丽板的碎屑,火是瓦斯炉造的,但是它们都成为真的艺术。《日光夜景》的后设电影模式,为特吕福赢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特吕福的《日光夜景》(1973)将拍电影与人生对比在一起,其中戏中戏的低烛光打光方式曾引起众多讨论。    
    大体而言,学者将特吕福作品分成两大类,一是古怪、反讽、亲密方式处理的犯罪电影(以上几部皆是),另一种是以伤感又抒情方式处理的悲惨爱情(《夏日之恋》、《巫山云》)①①Bordwell,David and Kristin Thompson,Film History:An Introduction,McGrawHill,1994,p.525.。    
    特吕福虽有不快乐的童年,但是透过电影,他似乎能转换这种失意,反而成为正面的对人生的关爱与讴歌。终其一生,他以一种激昂的热情,在电影中宣言似地昭示自己对文学、戏剧、演员、生命、爱情的热爱。他以《四百击》纪念巴赞,以《夏日之恋》向让·雷诺阿致敬,将《骗婚记》献给雷诺阿,将《偷吻》献给朗格卢瓦,将《野孩子》献给陪他多年的演员雷欧,《日光夜景》则是献给默片时代的icon吉许姐妹。    
    1968年,当他们挚爱的电影图书馆馆长朗格卢瓦遭法国政府撤换时,特吕福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领导电影界向法国政府抗争。40位导演拒绝以后由官办的电影图书馆放映他们的作品,并且成功地联合世界其他国家的导演,包括卓别林、黑泽明、罗塞里尼、文森特·明里尼、萨蒂亚吉特·雷、尼古拉斯·雷等抵制这新的官方机构。特吕福这一生从未介入政治,但在五月运动中,他居领导地位,担任“捍卫法国电影图书馆”组织的财务及事务推动者,动员所有电影界不分敌我参加,他和戈达尔及3000名电影群众上街示威游行。法国政府派出了30部警车镇压,造成身体冲突,特吕福和戈达尔也都挂彩。法国政府终于让该馆恢复旧观。特吕福说:“我一直倾向于逃避生活,以电影为避难所,所以当电影受到攻击时,我会用整个生命去保卫它。”①①黄建业:《潮流与光影》,119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    
    到了1978年的《绿屋》,特吕福更夫子自道,阐述为艺术和死亡而着迷的主角(由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小说《丛林野兽》[The Beasts in the Jungle]中的角色衍化而来),艺术和死亡凌越了一切,乃至主角可以完全忽略人生。    
    


第六部分:女人·爱情·回到品质传统女人·爱情·回到品质传统

    特吕福大多数作品写的都是女人和爱,替特吕福写传记的安妮·吉兰(Anne Gillain)就指出,这与特吕福童年与他母亲经验所造成的复杂弗洛伊德情结有关。特吕福喜欢女人,尤其是比他大、成熟世故的女人。但是在他的爱情世界中,这些女人又呈现神秘难解、高不可攀的气质。《淘气鬼》中的大姐姐,《四百击》中的母亲,《黑衣新娘》中的珍妮·莫罗,《骗婚记》和《最后一班地铁》中的凯瑟琳·丹妮芙,《绿屋》、《邻家女》中的范妮·阿尔当(Fanny Ardent)都符合这个定义。他的许多电影都是有关爱情的,但爱情往往以悲剧结束。《柔肤》里妻子亲手击毙不忠丈夫,《骗婚记》里商人倾家荡产追求梦里情人,《巫山云》里痴恋军官的少女终在精神病院中度过残年。    
    但最典型、最淋漓尽致地抒发特吕福对女人的最高理想的则是《夏日之恋》的珍妮·莫罗。片中,莫罗饰演的凯瑟琳夹在德国人朱尔和法国人吉姆之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黎三角恋情。朱尔后来娶了凯瑟琳并带她回德国。战后再见,凯瑟琳已为人母,却有了第三个爱人。凯瑟琳既需要爱情和保护,又渴望自由和纵容,然而她的两个情人都在错误的时间给了她错误的东西,爱情的轮转终将指向悲剧的结尾。    
    改编自花花公子古董商亨利皮埃尔·罗谢(HenriPierre Roché)的自传体小说(也是特吕福一生最爱的小说)显示了巴黎世纪初浪漫、奔放、人文荟萃的盛世。特吕福以新浪潮招牌式快速、轻巧、流动的摄影(谢谢大师拉乌尔·库塔尔),描述时代的意气风发和主角洋溢的热情。他更用摄影机以特写研究、分析在女主角周围打转,困惑迷失于凯瑟琳神秘的魅力。《夏日之恋》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是沾染淡淡哀愁的爱情悲剧,却也是特吕福最令人难忘的艺术精品。当年首映时,观众起立鼓掌了15分钟,之后在各大小影展赢遍奖项,也使流行歌曲历久不衰,甚至带动了时装潮流。但是,什么也比不上它作为珍妮·莫罗一生最不朽的代表作!她扮演的凯瑟琳神秘、热情、捉摸不定。她又像顽童,又如妓女,又是性感的爱神,特吕福在此缔造了他电影中不断出现的女人原型。“女人是魔法(magic)吗?”他在电影中用这个为台词,这是一生萦绕在特吕福脑海中的谜团。    
    从《射杀钢琴师》起,特吕福已经回到用文学改编的老路。而《夏日之恋》、《华氏451》、《巫山云》、《绿屋》,甚至《最后一班地铁》都强调古装布景及考据美术等等。虽然除了《华氏451》以外,特吕福即使拍古装戏也不至于像“老爸电影”那般古板及中规中矩、缺乏人味。不过脱不开的事实是,他已经回到他攻击最猛烈的“品质传统”去了。对于评论界批评他江郎才尽、多年毫无进步的说法,特吕福却不以为忤。他说:“我同意,每个人都在最初倾其所有付出,或许一个人不该以拍电影为事业,一个人只该拍三四部电影就够了。以后进步也不会幅度太大。但如果拍电影是一个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拍下去啰。即使如此,我有时仍愿拍特别难拍的电影。”①①Allen,Don,“Truffaut:Twenty Years After”,Sight and Sound,Autum,1979,p。227。    
    当叛逆者不再叛逆,革命就成了人生的原则考验。五月运动之后,戈达尔激烈如昔,抱持理想的初衷与特吕福分道扬镳,反目成仇。特吕福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愈发保守,电影已完全向商业主流靠拢,他自己甚至奔至美国,帮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主演科幻片《第三类接触》(The Close Encounter of the Third Kind,1978)。相对看,戈达尔一生对斯皮尔伯格的某些商业做法非常不齿,至今仍对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鄙视非常,并在2001年的近作《爱之礼赞》中疾声谴责斯皮尔伯格。    
    对于自己由激烈的评论者转为激烈的创作者,再转为保守的创作者,特吕福在20年后自己如此评析:“没有艺术家会深层接受评论者的角色……艺术家与评论家如果不是完全的敌人,至少在简单的意象上是如猫狗不相合。一旦艺术家被肯定,他就拒绝承认评论对他的地位有贡献。如果他承认有(贡献),他毋宁希望评论者与他接近,对他有用。”①①Truffaut,Franois,“A Kind Word For Critics”,Harper’s October,1977,p。98。    
    25年的导演生涯中,特吕福拍了25部影片。他在1984年去世,是新浪潮诸公走得最早的一位(52岁),也是除戈达尔以外最传奇的一位(只看这几年英语世界大量出版有关他的传奇、影片评论以及他自己的评论文集,即可看出他的影响力)。他替热爱电影文化的人开了一条先路,他的一生也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第六部分:女人·爱情·回到品质传统四百击

    《四百击》    
    这部电影充满坦白、快节奏、艺术、新鲜、摄影感、原创性、鲁莽、严肃、悲剧、力量、友情、宇宙性、温柔。    
    ——戈达尔谈《四百击》①①Godard,JeanLuc,“Quatre Cents Coup”,Cahier du Cinema(1959).    
    《四百击》片名来自法国谚语“打四百下!”(Fait les Cent Coups),含有天下大乱、胡作非为、不顾一切之意。特吕福当初拍此片,是想与前面短片《淘气鬼》以及后来一个剧本共同组成青少年成长三部曲的(不过后来那剧本被戈达尔拿走,拍成了石破天惊的《断了气》)。这部电影(或说原设计的三部曲)充满自传性(逃学、冷漠的父母、感化院、逃跑、虚伪的老师、热爱生活和书本的主角)是特吕福自己的代言人,也影响到特吕福日后连拍了好几部安托万电影。    
    《四百击》(1959)的叛逆少年站在栅栏后面,阴影在他脸上纵横,展现角色苦涩的成长和得不到关爱的隔绝与疏离。    
    电影围绕着安托万展开,他和好友勒内厌恶古板的学校,在家里他也得不到温暖。安托万旷课去游乐场玩耍,第二天却骗老师说母亲去世所以没来上学。他的继父打了他一顿,使他离家出走。没东西吃就偷别人门口的牛奶。后来去继父办公室偷了打字机,良心不安又拿去归还,却被逮个正着,直接送交法庭。法庭判给了少年感化院,感化院的看守又因他不守规矩,打了他一耳光。终于,安托万趁打球时,从球场旁的铁篱笆爬出,经过树林、小路,一直奔向大海……    
    特吕福在此片中秉持巴赞写实理论,大量运用长镜头(此片是献给巴赞的,巴赞曾经把他从感化院保出来,并帮他解决他的逃兵问题。这位以人道精神著名的电影家一手将特吕福引到他挚爱的电影世界),将一个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又常被老师、成人责备的12岁孩子,与周遭景观环境作抒情与写实的对比。诸如片尾安托万自感化院逃出时,他一直跑一直跑,镜头一直跟摄,经过空旷的田野,经过灌木丛,经过空屋,一路跑向大海、沙滩、浅滩,单调空泛的景观,象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