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法国电影新浪潮-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忠实回到占领时代,特吕福一开始便使用大量历史纪录片,配以画外音解说,将观众带入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更将影史上为人熟知的沦陷期事件,化为戏剧情节,比如贝纳当街揍达克夏的景象,隐喻着演员让·马雷捍卫诗人导演科克托的事件(取自马雷自传,他如何揍一个批评科克托舞台剧的剧评人Alain Lambeaux的);幕前导演穿着睡衣被抵抗军逮捕后又释放的情节颇似导演萨夏·吉特里的遭遇;史坦纳的原型是流亡到阿根廷避纳粹的演员路易·茹韦。至于那些空袭时停电中断演出、黑市渗入剧团、人工脚踏发电等,都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一直到近年,导演塔维尼耶(Bertrand Tavernier)才在《通行证》(Laisserpasser)一片中将电影界当时的抵抗与不抵抗尽情说了个够。
诚如特吕福所说,本片所渲染的是一个小孩眼中的沦陷景象,对于意识形态(如地下军、反犹太主义、法国的通敌等政治意涵),特吕福碰也不碰。他的描绘,多半由所知的小故事而来,如与特吕福合作甚久的场记兼副导苏珊·希芙曼(Suzanne Schiffman)也是沦陷小孩,她的父亲是波兰裔犹太人,口音极重,他们家就把父亲藏起来,由母亲打理一切。剧中热爱艺术的年轻犹太小女孩罗塞特冒着宵禁及未到观看年龄的危险,也要来看话剧的首演,全取自希芙曼的真实经验。而她正是女主角内心的对照(她也冒着危险,把丈夫藏在剧场地下室,为艺术奉献生命)。此外小男孩被德国兵拍了拍脑袋,他妈妈就要他回家洗头,是特吕福自己与外祖母的经历;贝纳和地下军在教堂会面,因为盖世太保在旁,他的同志给他打暗号阻止他打招呼,也是特吕福旧友的遭遇。
特吕福塑造的玛丽安聪明、负责、勇敢,更是自由和不受拘束的象征。在贝当及纳粹的统治下,女人被要求服膺母亲和家管的传统婚姻角色,但是玛丽安同时保持两个爱人,彻底颠覆了战时法国的性意识。至于女同性恋的美术设计和男同性恋的导演柯丹,特吕福都以自然开放、如让·雷诺阿的人性观来处理。就是这种爱情至上、艺术至上的底调,使《最后一班地铁》颇为一些评论所訾议。电影中的人物都太好、太善良了(尤其剧团里的人),特吕福是否太急于成为雷诺阿的人道主义者而故意或一厢情愿地捡取它的真实?它是特吕福的《游戏规则》,也是特吕福的To Be or Not to Be(刘别谦出名的剧场背景纳粹讽刺喜剧)。
第六部分:女人·爱情·回到品质传统激烈的星期日
《激烈的星期日!》
我喜欢侦探小说中没有黑帮的角色,其次,我喜欢老板和秘书的关系,可以很好玩的,近来电影也没拍过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我想拍部范妮·阿尔当的侦探片。我看过许多(查尔斯)威廉斯的小说,觉得他是最会写女人的。我喜欢“平凡”日常的女人却做侦查工作。范妮在法国代表着优雅和抒情。我想把她变成喜剧演员——受欢迎的角色,在打字机后面。
——特吕福①①Insdorf,Annette,Franois Truffaut,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p.245.
我一切都是为女人做的,因为我喜欢看女人、摸女人、享受女人、给女人欢乐。女人是魔幻的,所以我变成了魔术师。
——凶手①①Nicholls,David,Franois Truffaut,London,B。T。Batsford Ltd。,1993,p。103。
《激烈的星期日!》是特吕福去世前(1984)最后一部电影,也是他继《最后一班地铁》和《邻家女》之后,最轻松的游戏般的作品。这部影片由内斯特·阿尔门德罗斯担任摄影,是他第九部与特吕福合作的黑白片,打光方式、美术设计、高反差质感,甚至化妆方式,都神似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当然,处理侦探类型特吕福又搬出他的老宗师希区柯克。不过片中男女主角斗嘴谐趣又坠入爱河的构筑,却又类似一部速度快、节奏感强的霍华德·霍克斯神经喜剧。《激烈的星期日!》其实是结合了黑色电影元素和喜剧人物而成的混合类型电影。
故事始于女秘书芭芭拉优雅轻松地去上班,她的自在自信使人觉得这是部文艺片。不过,电影风格陡然转变,她的老板朱利安在湖边打猎,突然,芦苇声、脚步声,一个不知名的打猎者回头刚说:“是你——”脸上便中了一枪。这边,男主角朱利安准备回城,却发现朋友的车停在一旁,他顺手把敞开的车门关上。
警察调查湖畔男尸,约谈死者的好友,也就是同在凶杀地点打猎的朱利安。朱利安接到匿名恐吓电话,称其妻为荡妇,也告之死者为其妻的情夫。朱利安回家不久,发现妻子已中枪死亡。正在排练业余地方戏的女秘书芭芭拉乃自告奋勇帮忙调查。过程中,又死了一个小戏院的售票女人、一个夜总会的老板,所有谋杀似乎都指向朱利安。但是芭芭拉终于查到真凶是朱利安的律师。于是她和老板与警察共布了一个局,引诱凶手自承杀人行为与动机。
芭芭拉终于嫁给了朱利安。
特吕福正在和范妮谈恋爱,所以努力想把范妮拍成勇敢、强悍、积极的女性。范妮说话节奏快,与朱利安角色的斗嘴吵架谐趣而令人莞尔,个性处理方式颇似霍克斯的演员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或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至于打情骂俏的情侣侦探几乎像是《瘦影人》(The Thin Man),后台排练的情节似乎又在向特吕福自承晚年最喜欢的刘别谦及To Be or Not To Be致敬。然而,除了这些喜剧类型外,许多细节却宛如希区柯克电影。如:
——芭芭拉在雨中开车去尼斯查案的镜头,颇似《惊魂记》中雅内·利开车沉思的镜头。
——戏院售票员被杀的场面,只见帘子翻开,他从后面踉跄走出,到旁人面前,才因倾倒而露出后背插了一把尖刀。这个情节与《国防大秘密》(39Steps)、《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几乎一样。
——无辜的男人无缘无故被卷入其没有犯的案子。
——芭芭拉自告奋勇身历险境去查这查那,不过是要证明她对朱利安的爱,这点又颇似《后窗》中格雷丝·凯利(Grace Kelly)。
——警察与朱利安、芭芭拉共布一个局,使律师急于毁灭证据,却因此不打自招。这一点又袭自《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
综合来看,特吕福是想将神经喜剧的因素掺杂在黑色电影的类型中,所有黑色电影应有的因素因而全部到位(环境上的夜总会、妓院,以及藏污纳垢的赌马场、侦探社、警察局、律师事务所;道具上的长枪、短枪、刀、密室、指纹、尸体;视觉上的高反差阴影、大雨、小雨、偷窥观点;角色上的女秘书、受冤屈的嫌疑犯、警察、律师、摄影师、蛇蝎女子、最不可能的凶手;叙事上的倒叙、凶手自白)。不过,特吕福以及新浪潮这批创作者不会甘心只作类型演练的。所以《激烈的星期日!》与类型脱轨的地方,往往是这部电影的最有趣之处,也是特吕福个人色彩最明确的注脚。像朱利安对女人的腿部的恋癖(fetish),这在《最后一班地铁》中可见(幕后导演爬楼梯时要妻子先上,这样他才可以欣赏她的腿),或《爱女人的男人》及《黑衣新娘》透露对女人交叉腿部的性幻想。芭芭拉知道他的癖好还故意在办公室前面的窗前来回走了一圈开个玩笑。至于律师凶手最后的告白,更指引特吕福一生最爱说的:“Women are Magic!”凶手的大限已至,他的绝望有如《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中陷入桃色陷阱的侦探,大祸临头的行凶告白竟带有悲剧的况味。
这是特吕福最后一部作品,比起前两部而言,真是一个游戏小品。但是在轻松娱乐之余,其精简及控制得宜的形式,以及随心所欲、行云流水的叙事,显现他的大师身段。这时,评论界已发展出特吕福风格的形容词Truffautian或Truffautesque,媲美希区柯克或刘别谦笔触(Hitchcockian,Lubitsch touch)。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