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法国电影新浪潮-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斯蒂安雅克更大拍古装剧,如从莫泊桑小说改编的《羊脂球》(Boule de Suif,1945)、《大侠郁金香》(Fanfan la Tulipe,1952)。他的妻子大明星马蒂娜·卡罗尔(Martine Carol)与他合作不少这种古装剧。    
    蓬松的头发是碧姬·巴铎的正宗标记,这个由《上帝创造女人》(1956)被塑造成尤物的“性感小猫”后来在戈达尔的《轻蔑》中表现杰出。    
    战争期间跑到美国去的克莱尔也在战后推出了古装剧《沉默是金》(Le Silence est d′Or,1947),这部改自莫里哀小说的喜剧由莫里斯·舍瓦利耶主演,叙述一个中年教授指导助手有关人生及爱情的哲理,结果眼睁睁看着助手用他的方法把自己心仪的女子追跑了。克莱尔仍维持他一贯的轻松与诙谐,当然还有他那从骨子里泛出的温情浪漫的“法国气质”。不过,角色比《百万法郎》时增加了深度。这部影片大获成功后,他有两年未拍戏,后来在意大利拍了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寓言《魔鬼之美》(La Beauté du Diable,1949),这是一部一位音乐老师将白日所见之人变成梦中情人的喜剧。另外《夜间美人》(Les Belles de Nuit,1952)和《大阴谋》(Les Grandes Manoeuvres,1955)也都是古装剧。    
    和古装剧一起包装成高制作价值的是大明星。古装片中最红的应属热拉尔·菲利普(Gérard Philipe),他的英俊和潇洒完全与古装优雅的宫廷气质契合。此时的大明星还有被奥唐拉腊重新提拔的神秘气质女星达尼埃尔·达里厄、马蒂娜·卡罗尔、米歇尔·摩根,米舍利娜·普雷勒(Micheline Presle),以及20世纪50年代末因《上帝创造女人》(Et Dieu Créa la Femme,1956)突然变成国际超级性感偶像的碧姬·巴铎(Brigitte Bardot)。当然西蒙娜·西尼奥雷主演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金盔》(也是她自认最具品质的电影)、《红杏出墙》、《魔鬼的女人》,是当代最具多种面貌的成熟演员。    
    


第二部分:战后古典主义的建立老将归位vs新作者风格家(1)

    法国光复后,过去流亡到美国等处的大导演又都逐渐回国归队,除了前述的克莱尔外,还有在好莱坞拍过《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948,费雯·丽[Vivien Leigh]主演)和《曼哈顿故事》(Tales of Manhattan,1942)的迪维维耶。迪维维耶战前以警探、外籍兵团、逃犯等男性气息浓厚的创作著名,1947年的《恐慌》(Panique)企图回归诗意写实也告失败。1951年他再试《巴黎天空下》(Sous le Ciel de Paris,1951),仍坚持诗意写实风格,成绩也不彰,自此转为喜剧电影“卡米洛先生”系列。    
    让·雷诺阿在《法国康康舞》(1955)中几乎将银幕看成父亲的画布,在色彩上做大胆而浓郁的实验。活色生香的色调、美丽性感的构图和质感,使雷诺阿的电影成为视觉和心灵的飨宴。    
    回到法国成绩最好的是让·雷诺阿。他在美十年,战后并未立即回归法国,反而跑到印度去拍了《大河》(The River,1952),以后又顺应潮流拍了几部古装巨作,如根据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原作改编、用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象征的安娜·马尼亚尼(Anna Magnani)拍的《金马车》(Le Carrosse d’Or,1953),以红磨坊为背景的《法国康康舞》(French CanCan,1955),和宛如他父亲绘画经典的《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1959)。在这些作品中,雷诺阿几乎将银幕看成父亲的画布,在色彩上做大胆而浓郁的实验。活色生香的色调、美丽性感的构图和质感,使雷诺阿的电影成为视觉和心灵的飨宴。比起20世纪30年代的自然主义风格,雷诺阿在战后更重剧场与人生的对比,他的热爱生命和对人世行为的宽容也更展露无遗。对他而言,人生远比艺术重要,而电影只是展现踏踏实实人生的工具,他说:“伟大的艺术是由技匠而非艺术家完成的。”①①Houston,Penelope,The Contemporary Cinema,Penguin Books,Baltimore,1963,p86    
    ②Bordwell,David,History of Film,Hudson,NY,1995,p182    
    与雷诺阿一样展示着华丽色彩和瑰丽镜头的是麦克斯·奥菲尔斯。奥菲尔斯是原籍德国的犹太人,在20世纪30年代逃往法国,法国沦陷后又逃至英国,光复后回法,再度成为电影界多产又制作豪华的焦点。他在50年代拍的古装剧包括由莫泊桑三个短剧改编的《喜悦》(Le Plaisir,1952)、《某夫人》(Madame de。。。,1953),以及预算极高、硬是把一个制片人拍到破产的《罗拉·蒙泰斯》(Lola Montès,1955)。    
    奥菲尔斯的作品以豪华及内景美术精致著名,《喜悦》(1952)烦琐的构图、华丽的镜显,将巴黎蒙马特的风情展露无遗。    
    奥菲尔斯作品呈现的人格是洒脱、敏感、犬儒又嘲讽的。他对于道德的矛盾,以及爱情、欲望均持诙谐的态度。而他重时代细节、繁复而多对比的构图方式、个人招牌式华丽的长镜头跟摄,加上镜子、色彩,制造了影像如歌剧般目眩神驰的装饰风格。有人认为他的场面调度过于巴洛克化,对比于其强调爱情及欲望的文本似乎不太和谐。不过这位曾在六个国家(德、奥、俄、瑞士、法、美)居住及拍片的导演,一生执著于相似的主题(幸福的追求与求爱的仪式),形式却丝毫不妥协,“呈现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以及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②,华丽还要再华丽,优雅还要再优雅。论者以为他丰富的四处行走背景,使他的作品真正成为多元思考的总汇。他的视野具有冯·史卓汉(Erich von Stroheim)的社会学观点,也有刘别谦(Ernst Lubitsch)的机智和华彩,更有冯·斯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在创作文本上的细致。战后的古装剧正好让他发挥他早年在维也纳执导舞台剧的经验,人工化的形式前景雕琢地周转于他的女性论述中(他的情爱均以女性为感性中心),创作者既一手操纵着角色的命运,又自觉地将之指向循环宿命的主题,让观众看到人和幸福的脆弱与不易掌握。    
    奥菲尔斯也在他的巴洛克式叙事中添加“后设”的色彩。在《轮舞》(La Ronde,1950)中,由一个叙述者的角色带领整个故事的进行。这个叙述者不断问观众:“我是什么?作者,还是过路人?我们在哪里?戏院?片厂?啊,在1900年维也纳的街上,换戏服吧!”而《罗拉·蒙泰斯》是由马戏班主倒叙一代尤物蒙泰斯的生平,她曾做过音乐家李斯特和巴伐利亚国王的情妇,全片叙述她如何从繁华堕落至当今卖吻为生的风尘女子。    
    布雷松冷冽的风格和严谨的形式主义已经是法国电影的神话。    
    布雷松恒常地探索人类精神的本质。《乡村牧师的日记》(1951)延续了他一贯静谧、内敛的美学风格。    
    沦陷期间,法国也出了几位特殊的导演,依照后来新浪潮小将的观点,他们都是“作者”。特吕福的说法是,这些人都有个人的视野,相当严谨地做创作工作。新浪潮的叛逆小子后来对老导演都采取严如斧钺的春秋笔法,大肆攻击他们拘谨自守的品质传统,但对以下几个创作者却缄口敛手,不但不批评,反而推崇其为精神导师。    
    


第二部分:战后古典主义的建立老将归位vs新作者风格家(2)

    梅尔维尔执导、阿兰·德隆主演的《午后七点零七分》(1967)把职业杀手比作日本的专业武士,一丝不苟,踽踽独行,外表冷静,内心宿命,创造了法国特殊的黑色电影形象。    
    其中有一位导演,作品不多,但战后坚持同一种创作方法(非职业演员、简约朴素到微限主义式的美学),并不理睬主流和日新月异的电影观念,这个人便是在法国享有艺术大师盛誉的罗伯·布雷松。布雷松的作品有《罪恶的天使》(Les Anges du Péché,1943)、《乡村牧师的日记》(Le Journal d’un Curée de CaJPmpagne,1951)、《布隆森林的贵妇》(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1945)、《死刑犯越狱》(Un Condamné  Mort s’est  chappé,1956)、《扒手》(Pickpocket,1959)、《驴子巴达莎》(Au Hasard,Balthazar,1966)、《慕雪德》(Mouchette,1966)等。基本上,布雷松流露出相当形而上思维的内涵,并且采取一丝不苟的知性方式对待其题材。宿命不群,幽深孤峭,人的意志、自由的意义都是布雷松与自己内在的对话,恒常地探索人类精神的本质。他的美学严谨到有如宗教,而整体也虔诚得像是一种信仰,散发出神秘而内敛的气质。    
    另一奇才是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梅尔维尔在战后先拍了一部描述地下军抵抗德军的影片《寂静的海》(Le Silence de la Mer,1947),之后又拍了科克托剧本的《可怕的孩子》(Le Enfants Terribles,1949)。到了20世纪50年代他开始大量拍犯罪和盗匪帮派的电影,第一部即是《赌徒鲍伯》(Bob le Flambeur,1955),之后有《午后七点零七分》(Le Samourai,1967),以及他晚期的杰作《影子兵团》(L’Armée des Ombres,1969)。他对大都会(纽约、马赛、巴黎)与生活在其中孤寂、被命运摆布的人有特殊感受。他把职业杀手比为日本的专业武士,一丝不苟,踽踽独行,恪守工作规范,外表冷静,内心宿命,由英俊小生阿兰·德隆(Alain Delon)诠释,构成法国特殊的黑色电影。梅尔维尔拥有自己的小片厂,经常一手包办编制导、摄影、布景、剪接等等,这种独行侠作风,被后来新浪潮导演推崇并模仿。他也是新浪潮后少数能维持拍片的商业类型导演。    
    与其他闹剧及商业主流不同的,尚有现代主义大师雅克·塔蒂(Jacques Tati)。塔蒂也是在沦陷期已逐渐冒现的导演,他自己身兼演员,把一个身材瘦高、举止笨拙、对现代社会(尤其工业及都会环境)不适应的胡洛先生(MHulot)传神地表达出来。塔蒂在战后拍了《节日》(Jour de Fête,1949)、《于洛先生的假期》(Les Vacances de MHulot,1953)、《我的舅舅》(Mon Oncle,1958)、《娱乐时间》(Playtime,1967)、《交通》(Traffic,1970)和《游行》(Parade,1974)等影片,颇具现代形式感。他的故事很像巴士特·基顿,现代人渺小地向庞大的环境、现代、观念挑战。他的角色动作的确很难归类,有卓别林式的优雅,却也有小人物在现代科技下手足无措的困窘和尴尬。    
    


第二部分:战后古典主义的建立老将归位vs新作者风格家(3)

    塔蒂自演的于洛先生衔着烟斗,穿着风衣,拿着一把大雨伞。走路时身子微微前倾,笨拙又东跌西撞。他到任何地方去,都有本事把那里搅和得一团灾难,自己却浑然不觉,全身而退。他的喜趣底层却是极其严肃地对文明科技乃至对各种礼俗的嘲弄。他的无法与世俗打交道,使他注定成为孤独的自然人。而塔蒂严峻到极致的形式主义、对声音功能的敏感开发以及独一无二的喜剧节奏感,使他名列现代主义前驱的大师榜。    
    科克托在战后仍有创作,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事实上,无论作为编剧、导演,他都与德拉努瓦、梅尔维尔、克雷芒等密切合作,但在20世纪50年代却乏善可陈。他用《奥菲》(Orphée,1950)神话展露他穿镜进入另一世界、倒拍镜头正放映等等奇幻技巧,但是叙事倾向私密的日记体独白,虽然影响了新浪潮的阿兰·雷奈(Alain Resnais),却不能再回到前卫时代的风采。    
    与梅尔维尔一样由黑色电影起家的是路易·马卢(Louis Malle),马卢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以夹杂犯罪、通奸的亡命鸳鸯故事构筑宿命及主角无法抗拒欲望的惊悚片。《通往死刑台的电梯》(Ascenseur pour l’chafaud,1957)、《孽恋》(Les Amans,1958)都笼罩着一种诡异荒疏的气氛,主人公似乎在虚无没顶的沉沦中,抓住爱情和欲望来求生,却注定掉入更大的沉沦。马卢风格倾向美式黑色电影,但又具有法国抒情式的结构,不像美片那样只重惊悚的戏剧性。最后的反讽及荒谬不乏对现代社会和文明的谴责。    
    雅克·塔蒂的吊脚裤和笨拙的举止已经成为法国电影的经典(《于洛先生的假期》)。    
    科克托的《美女与野兽》(1946)展露了他拿手的奇幻技巧。    
    马卢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拍了许多电影,其中有剧情片,也有纪录片,他曾表明自己“既爱吕米埃,又倾向梅利耶”。他拍的一些尖锐的纪录片,表达了对文明、亚洲(加尔各答和印度)乃至个人(如碧姬·巴铎)的反省和探索,被视为后来的新浪潮的同路人。    
    乔治·弗朗瑞(Georges Franju)对法国电影文化有一定贡献。战时他和亨利·朗格卢瓦等共同建立了法国电影图书馆(Cinémath que Franaise),成为培养新一代评论及导演的温床。早期拍纪录片的弗朗瑞,一贯显示他把美和超现实恐怖共冶一炉的才能。《动物的血》(Le Sang des Bêtes,1951)即交替显示屠宰场的惨况和优美的景致,并在令人不舒服的景象旁配上如诗般的旁白,短短的34分钟内充满奇诡的意象和对众生的怜悯省思。1958年他拍了第一部以精神病院为背景的《头撞墙》(La Tête Contre les Murs,1959),之后就成就了他的经典剧情作品《没有脸的眼睛》(Les Yeux sans Visage,1959)。该片叙述一个父亲想为毁容的女儿整容,为了找一张漂亮的脸移植而不惜绑架谋杀别的女孩的故事。一部恐布片却拍得诗意盎然,颇具超现实的毛骨悚然效果。    
    马卢、梅尔维尔、塔蒂、弗朗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