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京atoz-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部分B:博物馆 Bowuguan

    城市中的博物馆是一种记忆贮藏室。一个国家刚刚诞生之时,有必要将这个国家的文化脉络重新整理与陈列。博物馆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3年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建成)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其标志性物证陈列在那里,它的对面就是现在正在形成的历史:天安门广场上自由散步的人群和西面随时决定国家方针大计的人民大会堂。因此,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博物馆,它把历史及其物证陈列在那里,是为了未来会更好,是为了焕发人们对创造新历史的信心。    
    北京现有的博物馆已超过了一百家,正是这些博物馆,形成了这座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记忆。在北京久居的人,不管其文化层次高低,没有去过博物馆的恐怕不多。现代博物馆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馆”的局限,而渐渐成为展品陈列、名胜古迹、寺庙、园林的综合体。当你游览故宫、十三陵时,是否想到过,自己步入的正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    
    除去国家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北京的博物馆大致分为几类。一类是历史名人纪念馆,如毛主席纪念堂、鲁迅博物馆、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李大钊烈士陵园和詹天佑、郭守敬、吴运铎、曹雪芹纪念馆、茅盾故居等。    
    另一类是专门博物馆,像中国美术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军事、地质、航天、农业、古动物、民族文化、天文、科学技术、自然、艺术、古钟、石刻、古代建筑、古观象台、长城、古代钱币、石经、印刷、工艺美术、邮票等博物馆,它们是某一专门领域的集大成之所在,你的知识可以在此得到迅速的扩大和积累。这类博物馆环境幽静,能使人增长见识、平静心态,是浮躁和繁华都市中的静土。    
    还有一类是陵园寺庙和王府博物馆,像明十三陵博物馆、白塔寺、雍和宫、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正阳门、钟鼓楼、东南城角楼、法海寺、大觉寺、皇史、慈悲庵和恭王府花园等,这类博物馆大致以皇家陵地、佛教和喇嘛教寺庙、古人类/古建筑、旧王府为博物内容,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    
    最后一类是以一些历史事件为博物内容的,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北京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卢沟桥史料陈列馆。这类大事记类博物馆以历史断片的形式保存了一份沉痛而激越的历史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近两年涌现出了一批私人博物馆,像马未都的古家具博物馆、陈丽华女士的紫檀博物馆等,它们一般规模都较小,却更专业化、专门化。这类博物馆还带有经营性质,集收藏、展览与交易于一身,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多。    
    天安门广场边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堪称北京乃至中国的一种象征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中的记忆碎片,是历史的遗迹与物证的汇集之地。人们建造这些博物馆,主要是为了纪念过去、清理历史,保存一份文化记忆,明白我们是些什么人,从哪里来,今后还会到哪里去。博物馆使我们看到了整个民族创造文明的各项成果,了解到人的智慧与能力,从而对自己更有信心。对于北京来说,这一百多家博物馆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及渊源,在一个首都建造这些博物馆,就等于确立了国家文明的坐标,更显示出国家成长的信心与雄心。    
    未来几年要兴建的博物馆有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博物馆可以说是北京城最好的去处之一,是这座城市散发浓郁文化气息之地,是这座城市魅力的一种折射。    
    有关部门已经连续十几年发行了北京博物馆通票,通票场馆涵盖博物馆、景点和生活优惠点,真正切合广大市民文化、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生活需要,满足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高品质休闲要求,使其成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城市名片之一。该通票2004年共纳入通票入网的单位138家,其中免票3人次的50家,免票1人次的50家,共计免票点100家;半价或提供特别优惠的38家。入网点更新60%,门票减免总价值达5 000元以上,但通票售价仅为80元,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通票的公益性价值。对于想了解老北京文化的人而言,拥有这样一张通票,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北京通”了。    
    


第一部分C:曹雪芹故居 Cao Xueqin Guju

    北京西郊植物园内,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农家院落。老树昏鸦自不必提了,低矮的围墙下面,搁置着废弃的磨盘、辘轳,乃至半筐暗黄的老玉米棒子之类的物什—这深山里藏着的便是曹雪芹纪念馆。    
    讲解员介绍说,此乃曹雪芹落魄时的故居。他默默无闻地藏身于这香山脚下的乡间,远离红尘,撰写了洋洋大观的《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啊。至于此处是如何被发现的,还缘自当地人修理老房子,铲掉墙皮之后,里层上面暴露出许多题壁的诗句,按照内容与字体来猜测,认定极有可能是曹雪芹的手迹。于是,纪念馆就这样落成了,还隆重地举行过开幕典礼,其惊喜不亚于发现了新大陆。    
    墙头残损的墨迹、室内摆放着的生锈的油灯、几本纸张泛黄的古书,乃至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制器皿,仿佛都在证明着自己是曹雪芹使用过的旧物。    
    事实上,学界对于卧佛寺附近的曹雪芹故居是存疑的。    
    黑铁板的枯涩枝杈,在空中书写着转瞬即逝的文字——它曾经与那位清代的大手笔作伴,窥探过其奋笔疾书的身影    
    尤其张中行,属于坚决的反对派:“康雍时期建筑,如畅春园内的,至今也片瓦无存,何以这几间小民房会如此长寿?漏洞一大堆,或说毫无证据,就以为曹雪芹曾伴其新妇(小说中的史湘云?)在这里卿卿我我,这轻些说是视梦为真,重些说是自己知道是梦,却希望他人视为真,连用心也成问题了。”他提及墙上的诗句绝大部分抄自《西湖二集》—写《红楼梦》的大手笔会这样浅陋吗?如何证明这就是曹雪芹亲笔手书?    
    学界的较真儿有时会打破一些美好的东西,其实对于那些美好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宁信其有呢?明知无法证实,内心还是期许着这样的精神寄托,哪怕是海市蜃楼或虚光浮影,也总比无枝可栖要好。人生,总有些感悟需要借助外物触发,即使这外物是假的、虚拟的,只要抒出的情是真的就可以。曹雪芹肯定是住在北京的,也是死在北京的,《红楼梦》肯定是写在北京的。至于曹雪芹究竟是住在香山脚下,还是住在通州张家湾,又有什么关系?除了大内紫禁城,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留下其足迹。曹雪芹故居即使是伪托,也总比空缺着要好。总应该尽早给大家提供一个怀念大师的地方吧。至于这地方是否确属大师购置的房地产,模糊点也好,宜粗不宜细。正如许多传说中的古代名人衣冠茔什么的,都有类似的效果—给其崇拜者找一个坟头哭一哭。情感本身,远远比事实依据之类更重要,更真切。


第一部分C:茶馆 Chaguan

    京剧是国粹,茶文化同样也是国粹。老北京的茶馆,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载体,这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区别。茶道,说起来太高深了,仿佛必得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明明是喝茶,偏偏雅称为“品茶”,似乎着意于品尝人生的滋味,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北京的茶馆便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是清净之地,甚至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爱交流,尤喜扎堆儿聊天(或叫侃大山),茶馆便提供了这样一块谈天说地、呼朋唤友的社交场所。    
    老北京的茶馆,有人间烟火的气息    
    在清末民初,北京的茶馆遍及街头巷尾。而同时,在法国巴黎流行的则是咖啡馆,艺术家们甚至在咖啡馆里举办画展和沙龙。可见不管哪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休闲方式。老舍是最关心茶馆的,因为茶馆里聚集的都是他感兴趣的人—不仅对他们的话题感兴趣,更对他们的命运感兴趣。他写过一部叫《茶馆》的话剧,直到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还是人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据说演员都已换到第五拨了。只是看《茶馆》的人(包括演《茶馆》的人),都未曾身临其境过,也难以想像出茶馆昔日的辉煌。他们对于《茶馆》很熟悉(甚至背得出人物表),对于真正的茶馆却又很陌生。现代青年,似乎更偏爱去三里屯泡吧,更痴迷于欧风美雨。    
    清末的茶馆种类颇多,其中最高档的是清茶馆,早晨供纨绔子弟遛鸟后休憩(棚顶有挂鸟笼的位置),中午供商贩们谈生意。此外,还有书茶馆(有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演唱助兴)、棋茶馆(茶桌上画有棋盘,供顾客对弈)、茶酒馆(兼而售酒)等。总之,三教九流皆能寻找到符合自己趣味的乐园。《“批判”北京人》一书分析:“茶馆在更深的意义上,已经从凡夫俗子、商贾富人的娱乐场所变成了处于困境、陷于迷惑的人的人生避难所。大多数人,从茶馆中觉的是一种极实际而又精神性的享乐。说它‘实际’是因为不耽于幻想,将享乐落到了实处,这实处便是清茶与点心;而说它‘精神性’,是因为不溺于现实,将享乐远离大吃大喝,偏重于和谐宁静,自在自得的气度与风范。这里面包含着普通人在物质条件制约中的生活设计以至创造,是有限物质凭借下的有限满足。它是以承认现实条件对于人的制约为前提的对快感的寻求与获得,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或休闲手段。在这种休闲方式中,北京人也为他们个性的被压抑、个体需求的被漠视,找到了有限的满足。”老北京人借助一杯清茶,怜惜着自己的影子。在茶馆的热闹气氛里,他们忘却了孤独;在泡茶馆的轻松感觉中,他们获得了瞬间的自由。在这远离琐事与俗务的时刻,他们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    
    老舍的话剧《茶馆》把旧北京的三教九流挽留在舞台上了    
    潘治武在《旧京茶馆面面观》一文中写道:“老北京的茶馆遍布于全市各个角落,无论是前门、鼓楼、四牌楼、单牌楼等通衢大道旁,还是多如牛毛的偏僻小巷中,茶馆如星罗棋布。正像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一样,民国以来社会的动荡、百业萧条,本小利微的茶馆更难以维持,至解放前夕,北京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了。”这当然指的是老派的茶馆,今天看来,这一类茶馆的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八旗子弟的北京城,哪来那么多闲人?位于前门西大街的老舍茶馆是仅存的硕果,为海内外来京游客了解老北京“玩艺儿”的好地方(详见P143“老舍茶馆”)。这几年,北京城的茶馆数量激增,自从1994年地安门附近开设了一家五福茶艺馆之后,北京茶馆的经营者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了近千家现代茶馆,使之成为新北京的一道风景。    
    20世纪30年代,中山公园的茶座极有名,共有五六处之多,最热闹的是春明馆、长美轩、柏斯馨,许多老人至今仍记得它们的名称。茶馆逐渐衍变成茶座,而且转移进公园里(帝制的时代,这些公园都是皇家禁地),可见北京人越来越讲究周边环境、讲究背景了。坐在曾经为皇帝一人所垄断的坛庙社苑里自由自在地喝茶,感觉一定颇为良好。难怪著名学者谢兴尧提到:“凡是到过北平的人,哪个不深刻地怀念中山公园的茶馆呢?尤其久住北平的,差不多都以公园的茶座作他们业余的休憩之所或公共的乐园。有许多曾经周游过世界的中外朋友对我说: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北平,北平顶好的地方是公园,公园中最舒适的是茶座。我个人觉得这种话一点也不过分,一点也不夸诞。因为那地方有清新而和暖的空气,有精致而典雅的景物,有美丽而古朴的建筑,有极摩登与极旧式的各色人等,然而这些还不过是它客观的条件。至于它主观具备的条件,也可说是它‘本位的美’,有非别的地方所能赶上的,则是它物质上有四时应节的奇花异木,有几千年几百年的大柏树,每个茶座,除了‘茶好’之外,并有它特别出名的点心。而精神方面,使人一到这里,因自然景色非常秀丽和平,可以把一切烦闷的思虑洗涤干净,把一切悲哀的事情暂时忘掉,此时此地,在一张木桌,一只藤椅,一壶香茶上面,似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至于公园里的茶座,究竟是茶馆的退化呢,还是一种进步?在客观环境以及饮者的心态方面,茶座肯定比茶馆更具开放性,也更能加强天、地、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茶馆自然不是北京的专利。四川、云南等地的茶馆,不见得比北京逊色,但南方与北方的茶馆文化,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区别。北京的茶馆,是天子脚下的北京人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反映。在全中国,似乎没有谁比北京人更幽默、更健谈、更贪玩、更闲散以及更关心时政了,所以北京人泡茶馆时的话题,应该算最丰富且有趣的了。    
    茶馆也是他们宣泄才华(哪怕是口才)的地方,至于喝茶这一行为本身,反而退居次位了。老北京的市民,一般都酷爱茉莉花茶,四季皆饮。这就很使精于茶艺的南方人鄙夷,南方人觉得绿茶才是正宗,所谓的花茶,要么因为这茶叶不新鲜—加茉莉花瓣烘烤后既能掩盖异味,又便于储存;要么是嗜好者而并非内行—重视花香却忽略了茶叶本身的清香。北京的茶馆,确实远离那神圣的茶道,北京人也不相信品茗就能羽化登仙,但这恰好证明了北京人喝茶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人来客往的茶馆是个大舞台,泡茶馆是为了看戏、听戏甚而至于演戏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茶馆是社会的缩影。    
    


第一部分C:长安街 Chang;anjie

    北京找不出第二条长安街。的确,中国再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