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京atoz-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拇指。    
    “刘伯温修造北京城,前门楼子高大是第一名。”“北京城方又圆,四十里走不完,就属前门高又好,前门楼子九丈九。”为赞美这个大宝贝,当地人编造出了一系列顺口溜。直到当代,又产生了这首《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抒情民歌:“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看来要品尝老北京特色的大碗茶,最好往前门去。    
    沉默的前门,数百年间不知迎送了多少繁华与耻辱    
    前门不仅卖大碗茶,还卖全聚德烤鸭、都一处烧麦乃至六必居酱菜。热闹非凡、民风淳朴的前门大街,云集着众多的老字号。“前门大街一带名老店铺众多,吃、穿、住都有,人们都喜欢到这里来购买物品,品尝佳肴或游玩。”(引自王永斌《话说前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门是属于老百姓的,是平民主义的乐园。《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载:“戏园,当年内城禁止,惟正阳门外最盛。”可见清代中晚期,票友们只有到前门一带,才能自由自在地看京剧。戏楼林立,无疑也为此地经济作了贡献,引来更多的消费者。    
    20世纪初美国驻华公使保罗·芮恩施,对前门情有独钟:“内城中央的城门(前门)仍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穿过这座城门或站在城门下面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难忘的印象,感到这个独一无二的首都所特有的了不起的威严高贵。”    
    热呼呼的前门,香喷喷的前门,甜蜜蜜的前门,笑眯眯的前门。    
    大前门,相当于北京的一张正面标准像。只不过它还戴着一顶高帽子—巍峨的城楼—是君主的皇冠?武士的头盔?诗人的鸭舌帽?抑或知识经济时代的博士帽?    
    二十年代的前门大街    
    曾看过一张晚清或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一支运煤或运粮食的驼队,从前门的城楼下缓缓经过。那时候的北京城,骆驼比小轿车的数量要多。由城楼、箭楼、瓮城三位一体组成的大前门,其瓮城于1915年拆除,只剩下彼此脱离的城楼与箭门,如同两只悬浮的驼峰。往事皆已化作虚无的驼铃,后人只能根据史料的记载,来揣测已消失的瓮城的威仪:“在城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堵似半月形的城墙和箭楼相连,那就是瓮城。瓮城里是个东西宽108米,南北深85米的小广场。箭楼和瓮城是前门正门的重要屏障,是保卫内城的重要堡垒。守城的士兵在箭楼上通过各个射孔,向下放射弩、箭;在瓮城的城楼和女墙处,向攻城者放箭和投掷灰瓶滚木……”(引自王永斌《话说前门》)瓮城内原先尚有关帝庙与观世音菩萨庙,也相继被夷为平地。“来往人皆动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中几万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都门杂咏》里所描绘的烧香拜神的热烈场景,已成灰飞烟灭之梦境。    
    前门箭楼下的护城河上,原本有一座古拱桥,叫正阳桥。如今,不仅桥已无影无踪,护城河也被填平了。同样佚失的,还有桥头一侧木质结构、油漆彩绘的五牌楼。    
    所谓的大前门,其实是一组环佩相连的建筑群。而今,我们所能目睹的城楼与箭楼,不过是缺乏呼应的残肢。    
    


第二部分D:大碗茶 Dawancha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地头,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遐迩,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沿袭此而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这种清茶一碗随便饮喝、无须做作的喝茶方式,虽然比较粗犷,却随意自然,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供过往客人解渴小憩。    
    前门的大碗茶鼎鼎有名,骆驼祥子喝的就是这种茶。用碗而非用杯喝茶,也算老北京百姓生活的一大特色。大碗茶,何其慷慨、豁达、朴素的名称。     
    那首《前门情思大碗茶》,配上京腔京韵的出彩表演,真让人久久难忘—“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    
    如今,大碗茶被越来越多的功夫茶馆所取代。花不少的钱,用精致小巧的杯杯盏盏品味所谓的茶文化,实在是熏陶出了不少人的嗜好。然而,老北京人还是思念“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喝的大碗茶。    
    不久前,老舍茶馆的经营者在王府井美食节上推出了品大碗茶的活动,依然是大大的碗,依然是两分钱。此举不仅受到了老北京人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排队品尝,销售十分火暴。据茶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在保留花茶大碗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绿茶大碗茶,最多的一天能卖10万多碗,销售额达2 000多元,几乎成了整条街最热销的饮料。这位人士表示,大碗茶不仅是北京的特色,也是老舍茶馆的创业基石,在这次美食节上看到大家对大碗茶依然如此喜爱,更坚定了他们将大碗茶坚持卖下去的信心。    
    


第二部分D:大院 Dayuan

    很久以来,北京市民的居住环境有两大特色:首先当然是胡同多,据说真正带有土著血统的老北京(包括提笼遛鸟的八旗子弟后裔),大多散落于古色古香、民风淳朴的胡同和四合院里,延续着“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市井生活;其次,则是大院多—不知道使用“大院”这个概念是否规范,它主要指北京地面上那些国家机关、部队或文化部门割据的办公及宿舍区,以及有别于胡同地带小巧封闭、平民化的独门独院。这里所说的大院,相当一部分是北平解放后在旧皇城外围(包括当时的近郊)扩建的,有高高的院墙、结实笨拙的苏式低层楼房,大门可通汽车,有威风凛凛的士兵或系红袖章的门卫看守。在大院里集结并和平共处的,是一些操外地口音或说着蹩脚普通话的干部及其家属,从那么一天开始,他们遵照这个古老国家重新编排的户籍制度,成了名正言顺的北京人。北京有一半的空间,是属于这些新时代的移民的,他们的孩子也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后来,他们的孩子又有了孩子……这些孩子们啊,在红漆院墙的保护下醒来,在楼房之间的绿化地带玩耍,或者去邻近的学校上课,说标准的北京话,渐渐淡忘了遥远的老家。    
    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群部队大院里的少年。他们自恃遗传了贵族的血统,而在那整个社会人性都面临考验的特殊年代,无意识地被推举到荒草滋长的舞台上,成为一幕荒诞戏剧的角色:逃课,躲在大院角落的假山石背后学抽烟,比赛喝啤酒,吹嘘各自追逐女孩的经验,砸仇人家的玻璃,偶尔纠合起来骑着自行车、在脖子上斜挎的黄书包里藏好铁器、浩浩荡荡地去和另一所大院里的少年团伙打架……他们的青春,就是在目空一切的优越感和张扬的野性中荒废的。这些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们,当其年龄的迷彩被院墙外面的风雨剥离,脱离了温室之后,也获得了清醒。回首那被时代夸张的少年血性,也开始温和、平淡且豁达地看待周围瞬息万变的世界。《动物凶猛》之所以被姜文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他也曾经是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他太了解这些少年的梦想是如何在绿树红墙之间奔突而最终寻找到出路的,因为岁月将作为隐形的导师,以铁一样的法则教育他阶梯课堂里所有蒙昧的学生。    
    北京错落有致的大院,在那些少年眼中是带有母性色彩的,她如摇篮般呵护着他们盲目的青春,宽容得简直近乎纵容。天永远是蓝的,树天生就是绿的,人的一生中,又能保持多少阳光灿烂的日子呢?    
    


第二部分D:大栅栏 Dazhalan

    北京的地名中,有写出来完全一样,而读音却不相同者,比如:前门外大栅栏是极著名的闹市,俗称大什栏儿,栅字读“十”,发音极轻,在舌头上打个滚就过去了;而在西长安街,双塔寺东的一条胡同亦名大栅栏,栅字读“乍”,当年也是一条重要的胡同。      
    1644年,清王朝建立后,满清贵族在政治上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在经济上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掠夺,因之激起了北京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清王朝为了巩固中央政权,不得不采取措施:一面放宽政策,下令停止圈地政策,颁布“盛世滋丁”,不征“人头税”,以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另一面命令北京的九门提督加派军队,守卫巡警,分讯巡缉,严格城门开关制度,并命令北京外城各街巷、胡同口也建立栅栏。而这些地方往往是人群汇集的地区,后来发展成小型市场也就不怎么奇怪了。前门外的大栅栏,作为北京最热闹的市廛之一,康熙时柴桑所著之《燕京杂记》记云:“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则点灯数十。纱笼角灯,照耀同白昼,其在东西四牌楼及正阳门大栅栏者,尤为卓越。”    
    这是文献的记载,如果再从著名老店六必居、同仁堂等店铺的年代推算,一家是严嵩题匾、自明代就有的老店,一家是二三百年的老铺,都可以推算出大栅栏成为闹市的年龄了。    
    大栅栏的老字号,是那个时代的名牌    
    当时建立栅栏采取官助民办的办法,各街巷胡同各自筹资,购置材料,雇用工匠修建栅栏。廊房四条胡同各店铺为了保护各自的生命财产,在胡同的东口和西口建立起两座既坚固高大、又与众不同的木栅栏,后来人们都叫这条胡同为“大栅栏”,而其原名却被人遗忘了。    
    不但大栅栏本身热闹,和大栅栏连着的一些街道,如前大街、珠宝市、粮食店、观音寺,也都是热闹的去处。《道光都门纪略》云:“京师最尚繁华,市廛铺户,妆饰富甲天下。如大栅栏,珠宝市,西河沿,琉璃厂之银楼缎号,以及茶叶铺,靴铺,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令人目迷五色。”    
    从东到西全长约275米、南北均宽不足5米的大栅栏,在清末全盛时有店铺约80家,而且家家是名店铺。大栅栏里鞋帽店、绸布店、金银首饰楼、药铺、绒线铺、烟铺、鼻烟铺、饭馆、饭庄和戏园、电影院等,鳞次栉比,是驰名全国的繁华商业街。如《都门杂咏》所记:“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    
    特别是大栅栏里的同仁堂乐家药铺、瑞蚨祥孟记绸布店、长盛魁干果店、东兆魁帽店、一晶斋鞋店、东鸿记和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聚庆斋饽饽铺、天蕙斋鼻烟铺、豫丰烟店,以及广德、三庆、庆乐、大观楼等戏园和电影院等,都是在群众中久负盛名的店铺。    
    据说这些老铺子当年使用的包装纸上都印有“货真价实,言不二价”之类字样    
    过去一到正月十五,大栅栏逛花灯是轰动北京城的活动。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贺上元佳节。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大栅栏里花灯多,家家店铺都悬挂;大栅栏里花灯新奇,年年有新式样。每逢正月十五日,天黑后,前门大街打磨厂、鲜鱼口、肉市和廊房头、二、三条,以及珠宝市、大栅栏点燃花灯,五颜六色的花灯齐放光明,照耀如同白昼。观花灯的人群都朝前门涌来,朝大栅栏涌来。大栅栏里街道窄、人多,拥挤的人群只能听其自然缓缓向前挪动。当时有人编了一首《大栅栏逛灯歌》:“大栅栏逛花灯,冰灯纱灯分外明。人群拥来又拥去,只见人头在摆动。”      
    北京南城最早的电影园子是大栅栏的大观楼,北京当年最高级的戏园子是大栅栏的庆乐和三庆。清末程长庚领梨园行,曾言不许梆子戏进入大栅栏,然而若干年后,梆子名伶刘喜奎、鲜灵芝等红极一时,却都先后在大栅栏演出,似乎替梆子戏争了一口气。    
    大栅栏的买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来不作广告,一位老掌柜的说:“咱们宁可少做些买卖,不能给大栅栏失身份。”这就是当年大栅栏的谱儿!而今,老字号为了顺应市场环境,也不得不把自己重新包装了。    
    


第二部分D:大宅门 Dazhaimen

    老北京灰蒙蒙的胡同地带,真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既有骆驼祥子一类贩夫走卒居住的破旧院落,也不乏公子王孙、达官贵人的豪宅。一路走过该怎么区别呢?主要是看它的门楼。由于刻意保护住户隐私的四合院是封闭性的,一旦大门紧锁,则密不透风。即使宅门是虚掩或敞开的,你也很难识得庐山真面目,因为通常还有影壁作为第二道防线,遮挡住外人的视线。    
    四合院的门楼类别繁多,名称各异,譬如清水脊、道士帽、花墙子门、洋门什么的,但门的建筑形式只有墙垣门和屋宇门两种。墙垣式大门较单薄,无疑是属于贫民阶层的;屋宇门的空间更富于立体感(相当于盖一间房的面积),还有联楹、门簪、门墩、石阶等具有装饰意味的附件。真正的大户人家的宅门,肯定属于后者。如果你发现哪座四合院的门前还设有上马石什么的,那么它原先的主人肯定是当官的,不仅供自用,还可以方便前来做客的同僚,武官在此上马,文官在此坐轿。    
    门墩儿——大宅门的标志    
    大宅门的门墩儿,又叫门枕或门鼓,分别是长方形和鼓形的,一般都为石制,也有少数木制的,雕有形形色色的图案和花纹。偶尔能见到雕有石狮的门枕,说明这是昔日的王府。没有爵位的人家哪怕再有钱,也不敢请石狮守门的,那叫越制,会受到惩罚的,轻则抄家,重则杀头。    
    所以,即使过其门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