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109-航天精神-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小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长期在中国航天领域工作,在探索企业内部管理规律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企业党的建设、企业文化见解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518核心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工程”高级管理人才。


题记推荐序:航天精神耀神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从当年的“两弹一星”精神到今天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精神,已经在一代代航天人手中薪火相传。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荣耀神州,弥足珍贵,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梁小虹同志长期在航天战线工作,对航天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撰写的《航天精神》一书,紧密围绕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等5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航天人身上具备的32种行为准则。本书内容丰富翔实,逻辑性强,资料真实可信,事例感人,即使不是航天领域的普通员工也能轻松阅读并领悟。    
    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图书市场上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航天精神”的著作。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航天精神,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为研究学习航天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同时,这又是一本针对性很强的员工培训读本,不只是航天领域的员工可以学习,其他领域与部门的员工均可从中获益。希望通过本书表现出的航天人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行为准则、质量观念等诸多方面,能与国内企业界的领导和员工交流、共勉。    
    是为推荐序。    
    2005年12月


题记作者序:把航天精神具化到自己的工作中

    “神舟”飞船遨苍穹,伟大精神贯长虹。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再次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1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举行的“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高度概括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航天精神、弘扬航天精神的风潮。“航天精神”一词成了热门的词语。    
    航天精神乍一看,离我们企业里的普通员工好像有点远,其实深思一下,异曲同工,道理相同: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与忠诚企业、增强企业凝聚力讲的不是同一个道理吗?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和创新意识、争当学习型员工又有什么不同呢?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和遵守纪律、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有什么不一样吗?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讲的不就是团队互助、协作精神吗?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与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做好本职工作更是殊途同归!    
    ……    
    一切释然!    
    原来航天精神就是如此!    
    本书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出发,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其目的是为企业员工了解、学习中国航天精神,打造卓越团队,走向辉煌。    
    每一个企业都曾经有过成功,这固然令人欣喜。但随着你欣喜的那一刻的到来,成功已经成为过去。要保证企业永远成功,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支撑。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竞争对手难以临摹和复制;同样,精神也是核心竞争力,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为企业助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它属于企业自己。而航天精神属于国家和民族,它将在中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中起到助推的作用!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正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我们要自信地面向未来,把航天精神具化到自己的工作中并发扬光大,使员工成熟,让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的美好愿景。    
    作者    
    2005年12月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1)

    航天精神,是。随着“神舟”六号的顺利升空,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这是一种凝聚力与使命感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它体现到企业中,就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企业品牌,一种企业愿景;体现到员工身上,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使命感!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    
    白手起家何畏惧,面对困难不放弃    
    古老的中华大地很早就有“嫦娥奔月”和“万户飞天”等神话和传说。在明朝,有一位叫万户的人,坐在捆有十几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把火箭点燃,使自己飞上天去。万户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纪念这位文明史上的飞天献身第一人,人们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2003年10月15日,炎黄子孙盼望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一天,“长征”二号F型火箭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发射升空,并于次日安全返回,杨利伟代    
    表中国人第一次遨游了太空,中华民族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继“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顺利升上太空,谱写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篇章。载人航天的成功不是空中楼阁,在这一次次光芒四射的成功背后,包含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包含着千千万万个航天人报效国家、为国争光而付出的艰辛。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1956年,刚从国外回来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提出了我国要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做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中国航天技术研究。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的最初几年,通过与苏联政府的接触,中国得到了苏联大量的技术支持。但在1958年后期,中苏两国政府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影响到了两国之间的技术援助。1960年8月,苏联撤走了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援助的所有技术专家,并带走了所有图纸资料。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在党中央“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方针的指引下,顽强的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完成了一次次技术攻关,很快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带着进入大气层时的余热,“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准确地降落在黎明前的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牧场。这一刻,距1955年10月4日——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跑人钱学森归国仅50年零13天。就是在这短短的50年里,中国的航天事业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凝聚了一大批杰出专家、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抵制住了各种诱惑,没有在磨难面前低头,历尽千难万阻,终于成就了中国航天的豪壮事业。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平安返回。    
    中国导弹事业的创业历程很好地说明了成就伟业必须付出艰辛的道理。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工业成就的高度结合,是一项国家规模的系统工程。它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生产    
    部门和各个技术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推行封锁、禁运政策,尤其是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头3年的建设,虽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高新技术领域无从涉足,与导弹技术相关的领域更是一片空白。中国的导弹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起步的。1957年5月11日,苏联经济联络总局驻北京代表主动提出苏联将帮助中国建立喷气技术。10月15日,中苏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协定》(简称《10月15日新技术协定》)。根据这个协定,苏方在1957年至1961年底将提供给我国包括“P…2”导弹在内的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我国进行仿制,并提供导弹仿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增加接收我国火箭专业留学生的名额等。为了向1959年国庆献礼,仿制导弹的工程代号为“1059”。当苏联运来第一批图纸资料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投入图纸资料的翻译、复制工作,技术人员和描图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各级干部深入一线,与大家同甘共苦,尽管工作辛苦劳累,但气氛和谐融洽,很快完成了急需的522册资料的翻译和复制工作。然而,正当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仿制工作即将全面展开的时候,受“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有人认为“与其仿制,不如自行设计”,而且还提出了“三年打到太平洋,五年放个小月亮”等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聂荣臻元帅听到这种反映后,谆谆告诫大家,要先学会走路,然后再学跑步,像爬楼梯一样,爬完了第一层,再爬第二层。仿制的目的是为了独创,但必须在仿制中把技术吃透,才能够独创。实践证明,在我国导弹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在有外援的条件下,坚持走仿制到自行设计的道路,对于缩短我国导弹事业的起步阶段是十分有益的。在仿制的同时,进行新型号的探索也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加深对仿制型号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转入自行设计创造必要条件。仿制工作困难重重,设计单位与承制厂遇到了4个难题:一是图纸资料不全。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不成套,尤其是地面设备和整机所属的二次协作件的资料短缺很多;导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少哪一部分都不行。为此,科技人员通过测试样机,绘制成结构图和原理图,并进行设计计算,在工人师傅的密切配合下,研制出了各项合格产品。二是原材料品种规格不全,缺料很多。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较差,导弹所需的各种原材料有相当一部分在品种、规格方面国内不能够配套生产,如冷连轧薄钢板等。除从苏联进口少量特殊牌号、特殊规格的原材料外,大部分原材料要    
    立足国内解决。这样,一方面由中央各工业部门安排有关工厂积极试制生产;另一方面由设计、研究部门安排有关工厂积极寻找代用材料,以解燃眉之急。三是设备落后。211厂原来是一个飞机修理试制厂,以铆接装配工艺为主,而“1059”仿制生产以焊接为主,工厂既缺少各种焊接设备,也缺少生产大型钣金零件、大型模具、装配夹具、型架所需的大吨位水压机、大型车床、精密机床等。虽然从苏联进口了一些设备,但大部分仍需要自己设计与生产。面对这些困难,211厂发动群众,自制了一些简易设备,部分地满足了生产打夯的需要。同时,有计划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各工业部门也都热情支援,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抚顺、哈尔滨、包头、武汉等地一些工厂,都尽最大的能力提供了各类与各种生产有关的设施,承担了某些复杂的和大型的零件生产任务,确保仿制工作顺利进行。四是一些工厂技术力量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边仿制、边培训的办法充实技术力量,提高技术水平。就在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时候,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借口苏美正在日内瓦进行禁止核武器试验的谈判,提出中断若干对华援建项目,从而撕毁了中苏新技术协定。8月12日,在一分院工作的最后3名苏联专家奉命撤走,中断一切资料、器材的供应,给我国的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1059”仿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8月14日,聂荣臻在北戴河听取了王秉璋、王诤关于苏联专家撤走后的情况及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今后工作意见的汇报。聂荣臻说:“中国人民是聪明的,并不比别的民族笨,要依靠我国自己的专家和工人搞出自己的导弹。‘1059’不要忙着在国庆节试射,应该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再试射。


热爱祖国、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