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魅力制造-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是采访在气势上要先声夺人。要想采访成功,首先气势上不能输,一定要让被采访者眼里有你。为了做到这一点,采访前的功课要做足。问题一针见血,回答才能掷地有声。如果自己的提问不准确,或者说不够水准,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敷衍你。要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具备与他们对话的资格。不管什么人,部长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所谓“配”,就是让对方感到“你懂我说的话”。不因为他是高官就仰视他,也不因为他是普通人就俯视他,心态要平和。要了解他的处境和他讲的内容,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角度考虑。
  二是提问要能迅速打开对方的嘴和心。提问的语言非常重要,不能置身世外,而要用感同身受的语言,切入问题要害,使被采访的人愿意和你倾心交谈。这需要知识的积累,面对形形色色的领域,都要有所涉猎。
  三是听得进批评,虚心求教。有些专家水平很高,低水准的提问他会很不客气。有一次录制关于中国电信双向收费的问题,我看了很多资料,自以为把问题搞明白了,可我把问题抛出去,专家直言:你想清楚了再问。我一听,脸都直发烫。还有一次,关于“中部崛起”的话题。我随口说出:“中部多是发展缓慢的落后省区”,专家立刻打断我:“你这是哪来的说法?”但越是这个时候,我越是兴奋。有机会跟高手过招,正是提高自己功力的时候。遇到难“对付”的专家,我就当成自己学习再提高的机会。结束采访后,我也会向专家单独请教。一开始,我与专家对话很费劲,所以,节目对我而言,一直是学习、认识、提高的过程。
  四是选题决定一切。这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采访的时候,我会一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如果自己提了一个很“臭”的问题,我会懊恼、自责良久。
  现在,我已经有了十年的从业经验,却越做越心慌,越做越如履冰。因为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

//


高兴有人批我了



  刚到《央视论坛》的时候,自己不太敢说话。对面坐着的,都顶着专家的光环。而我才浅学疏,常常像一个听课的学生,任由专家天马行空地说开去。制片人鼓励我,一定要说话。我心里明白,没有一份成熟与自信,这里就没有我的话语权,心里没底,又能说什么呢?空洞无物地说不咸不淡的话来填补节目时间,是我坚决不愿意做的。
  北大4年养出来的清高,甚至是傲慢,早已荡然无存了。
  北大毕业就有了骄傲的资本?那是少时的轻狂,不懂事!
  我入行不久的时候,曾做了一个民主党派领导人的系列专访。但采访效果大家普遍反映不好,说,这个主持人绷着脸,瞪着眼,特别严肃,提问像质问。北京广播学院张颂老师特地写了一篇内参,3页纸,全是写我问得如何不好。我拿到张老师的批评文章,反而特别高兴,把它贴在家里的墙上。
  总算有人注意到你了。总算有人出来给你指点迷津了。

//


在自信与自卑之间



  对于我来说,得到切中要害的批评,是我的一个新起点。
  从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开始入道了。1998年的抗洪,给了我一个在新闻中找到自我的机会:我在前线大堤上整整呆了一个月,明白了两件事:第一,新闻记者究竟应该干什么;第二,在重大的新闻事件前,新闻记者应当肩负什么样的使命。
  从懵懂的自信与自卑,到成熟内敛,我努力保持一种对自我认识的清醒状态,一种谨慎的学习态度。
  人和人的资质差得并不多,谁能成功,就在于谁能坚持。我在“坚持”中不断走向自己所追求的完美。
  人应该学会自省。这种压力不是外界的,而是出自内心的。我会拿所有人的长处来跟自己比,常常有技不如人的自卑。
  《央视论坛》每周做五期节目,非常辛苦,但收获真大,对国家的政策、社会热点、民声强烈的问题,我都捋了一遍。
  从职业生涯来说,它培养了现场的操纵能力、反应灵敏度。现在回过头来看,工作节奏还是很紧张的,如果一天录两期节目,看资料就要到夜里一两点,再自己整理发言提纲,形成清晰的思路。
  我觉得,这两年的工作对于我个人的成长来说,太值了。

//


再没有比年轻时出名更可怕的事



  有人对我说,我在电视里看上去像40岁。这也许正说明我适合干电视。
  再没有比年轻时就出名更可怕的事了。做记者这一行,尤其做出镜记者,就跟种庄稼一样,播了种子,你要浇水施肥才会长大。我既然爱这个东西,喜欢干这个事,就要精心地准备,认真地投入。努力了自然会有所收获。现在对我最重要的是成长而不是出名,我离成熟还差得很远。
  从业经验告诉我:人生的经验是财富,它不会凭空而来,再聪明的人也不能逾越。我的一线记者经验太少,做了十年记者,太年轻。进了演播室,心里发虚。人要一步步变得老练、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也必须经历社会的历练,才会越来越深刻。一个满腹经纶,“老谋深算”的老太太说起新闻来,绝对胜过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小姑娘。
  我也认真地积累着变“老”的资本。
  从《东方之子》入行,到《新闻调查》深入,进《央视论坛》爬高。这三个阶段,对我有着不同的意义。
  《东方之子》是以采访人物为主,相对要容易一些。对于记者的职业水准来说,记者的魅力在于问得漂亮。而在《新闻调查》,是以事实采访为主,接触的社会层面复杂,节目也更深入。《央视论坛》主要是与专家对话,涉及话题包罗万象。这里,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对一件事情的刨根问底。从质疑到追问,环环相扣,进入最深层。

//


跟着最优秀的人走



跟着最优秀的人走
  我不觉得自己是成功的。新闻评论部给了我机会,而我尽了自己的努力。
  别人看到的很表面,但我了解自己,我跟比我优秀的人走,跟那些真正睿智的人在一起,才能变得优秀。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我会提问,什么事都能问出个道道来。这是我的长项。
  知名度现在绝对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不能为了出名而出名。
  有人也问我会不会去创办一档栏目。我想我不算是开拓型的,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主持人。
  如果说我的主持有风格的话,那就是自然的流露,本能的表现。我缺乏有魅力的表达,还要进行学习和训练。在《央视论坛》这个很刚性的节目中,我采取了中性化的处理方式,有些问题,是以社会视角而不是女性视角来看。
  魅力招数:不动声色,却一针见血。看似自然质朴,实则绵里藏针。说是藏拙,其实是“稻子熟了才弯腰”。

//


成功之道:一路追问;掀起中国话语风暴



  《央视论坛》是投枪,是匕首,是央视最有力度的时政论坛。董倩用犀利的提问,将层层迷雾和疑云揭去,让真相渐渐显现。专家们与她的联袂,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新闻频道成立后,它成为知识界乃至社会良心的一部分。
  纯粹的评论性,纯粹的媒体声音,一种新的电视体裁,这是《央视论坛》区别于其他电视栏目的特质。
  他们说政治,谈决策,观察两会。三农问题,民工问题,四六级考试,物权法、公务员法的建立,官员选拔制度,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立,政府职能的监督,都在栏目中畅所欲言。他们揭露腐败,抨击丑恶,不回避敏感问题。防艾滋病翻老帐,高校收费揭秘,学术腐败探源,从变味的年夜饭,到不公的公务员录用标准,凡是被他们瞄上的,都要从里到外说个透。有些事儿,虽然也知道不那么光明磊落,但大家都喜欢“晦隐”,你不说我不说,只要天窗不捅破,大家就都默许,都捂着。但董倩他们就是不依不饶,非要把它说破。
  终于有了一个中国知识界的话语平台。董倩和她的同事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穿越壁垒,掀起中国的话语风暴。

//


媒体独立的声音



  央视最受诟病的是“喉舌”。但《央视论坛》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央视独立的媒体声音。它的发言者是一支相对稳定、被称为“本台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的队伍。他们的职业准则不再是“用事实说话”,或者“把观点隐藏于事实中”,而是直接表达观点,公开表明倾向,他们的立场便是媒体的立场。
  董倩要完成栏目策划所设定的谈话方式:
  严肃、有趣、力透纸背,以充满智慧的表达,使节目富于语言魅力。
  思辩色彩。谈话过程通常在主持人和评论员之间展开,但主持人的主要职责不仅是发问,更是对话。
  我们常常惊异于央视作为媒体的能量,而我们更佩服在央视的高台上,董倩们以特有的智慧将话语引入纵深的新闻人。

//


“问”得好才能答得好



  在这里,董倩的任务是驾驭评论的方向、深度、节奏。她的设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用说,她是通过自己的问题引导着话题的走向和深度。
  有人说,没有回答得不好,只有问题的不好。要问好,又谈何容易。她必须对事件有完整的把握,对可能的阐述方向作出明智的判断,而问题能否深入,也必须由设问来推动。
  谈话过程通常在主持人和评论员之间展开,论坛所及的内容必须始终抓住观众,有悬念,有思辩,有深度,有新意,有分析,有结论,引发观众的积极思考。否则,一个没有任何娱乐色彩的节目,根本无法立足。主持人的主要职责不是发问,而是对话。董倩深知,必须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特约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辩论色彩,使得这一过程充满张力。
  栏目通过辩论色彩,达到使观众明辨是非的效果。辩论本身就是一种“好看”的因素,而辩论的过程也是对事物本质认知过程的客观体现。谈话要告诉给观众的不仅是结论,也包含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是对观众思考和智力的尊重。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简单的结论是无法让人心服口服的。这个过程的现场导演,实际上就是董倩。
  刚开始做的时候,遭“毙”的节目很多,因为有许多人们看不到的“禁区”“雷区”,或者是节目的“导向”难以把握。有了论坛,可以说话了,但并不是无所顾忌了。相反,这个度拿捏起来相当困难。
  董倩有一个自我的戒律:只能说真话,不能说假话。不能说真话,宁可不说话。有时候,董倩承认,也有一些不痛不痒的话,但绝不能违心伤害老百姓。这是底线。
  成功启示:跟着最优秀的人走。一点点向着心中的目标靠近,并且积累着变“老”的资本。像挖井,在一个地方深挖,见了水才行。谨慎的态度,清醒的状态。坚持就是胜利。

//


FACETOFACE



  关于看待成名:
  我不愿成名,因为我不希望被别人关注。但作为记者,成名又能促进你的工作。当你的采访对象知道你的时候,他会非常重视我的采访。
  关于当了母亲以后的变化:
  我常常想,要教育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以身作则。要在儿子面前“重新做人”。以前自己随性而为的行为,现在总要想一想,为什么。
  现在做事情总是想到对儿子的影响,我要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有一种责任感。
  关于幸福的感觉:
  初春的叶芽,孩子的出生,父母的笑容,许多生活中微笑的事,都会带来幸福的感觉。那是从心里舒展的幸福。
  最近当妈妈是我最幸福的事。
  关于最需要的:
  第一是机会。作为一个记者去参与重大的事件,包括突发事件。第二个是阅历。我如果年龄大点,经历的事再多点就好了。

//


职场秘籍



  巴丹认为董倩淡定、敏锐、果决、缜密、波澜不惊却势如破竹,典型的职业气质。在《央视论坛》这个严肃的话语平台上,她凸显的是观众对主持角色的要求。但董倩认为自己笨。不如张泉灵的聪明,不如柴静的口才,不如白岩松的深刻。她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功,与她努力不懈地坦然面对各种挫折,并将挫折转化为动力,同时耐心地做事,等待最佳的时机都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她选对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
  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一、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
  考虑自己的学识水平、技能、经验、身体素质、个性特点、能力倾向是否符合职业要求。
  二、发现自己的内在需求,注意兴趣与职业的匹配。
  曾经有人对100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做过调查,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把薪水作为择业的第一目标,另外一些人把兴趣作为最重要的择业因素,10年后,把薪水作为重要因素的大多离开了原有岗位,且发展有限。但是那些把职业与兴趣相结合的人,对工作热爱而投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注意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性格决定命运”,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性格很难在短期内改变。有些职业,如营销工作适合外向型性格的人,有些工作,如办公室秘书的工作,适合细致耐心的人。选择职业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成功。
  四、注意特长与职业的匹配。
  做自己擅长的事,我们会如鱼得水,并越干越欢,如果,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就要勤学勤练,多方补足。
  五、关注职业的发展。
  有些行业可能目前待遇不太高,但后劲很足,发展空间巨大。如很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加盟百度,当时,待遇也不是很高,但由于他们都拥有期权,股票上市后,许多人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千万富翁。
  我一直非常喜欢看董倩的《央视论坛》,甚至每天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