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212-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表,你公开了,投资商看过了。然后他们就不依不饶了,说什么必须执行,还到彼得跟前说:“你看,这个还没做,那个还没完成。”    
    影片数字合成部分的进展缓慢也和杰克逊布置的超大工作量有关。尽管在拍摄休息的空隙杰克逊经常到维塔的数字合成小组转转,但他从不会轻易认可任何一个镜头,除非他真的认为很不错。死神的形象一直没能让杰克逊彻底满意,导致很多后续工作被迫拖延,其中有一些还做了重修和改进。    
    “彼得的想像力总是那么丰富,那么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总是有新的任务,有新的东西要添进去。”波特说;“我们心想,好吧,只要能拿到更多的钱,增加更多的人手,我们能干得更好。”为了让彼得满意,波特拿出一批全新的电脑,悄悄地做起了彼得的生意。维塔用《恐怖幽灵》的设备私下里干《被遗忘的银色》的活儿,尽管表面上看来风声还没有传到洛杉矶总部,但很快泽米基斯就打来了警告电话,他提醒波特说,维塔是与他们签了合同的,要专心制作《恐怖幽灵》。波特后来说:“星期六一大早就听见泽米基斯在电话里冲着你大喊大叫,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也是我最欣赏的导演之一,我们想(在设备上)省点钱,这样我们能把电影做得更好。”    
    由于《恐怖幽灵》的主要演员阵容中有那么多的鬼魂角色,它的数字合成的工作量在当时的电影中是最大的。对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特效公司来说,接下《恐怖幽灵》就是对“野心”这个词的最好诠释。    
    1996年3月,乔治·波特离开了他参与创建的维塔数码公司。在那之前,维塔经历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扩张,找了一个视觉效果总监,和一个前米拉麦克斯员工查理·麦克莱伦,后者曾经在《被遗忘的银色》做过协调工作,在维塔担任《恐怖幽灵》的数字制作负责人。    
    杰克逊是怎样得到一笔巨大的追加经费,又是如何快马加鞭地完成《恐怖幽灵》的,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但有一件事我们很清楚,在《恐怖幽灵》停拍的一段日子里,泽米基斯曾出现在拍摄现场,并带走一段20分钟的样片给环球公司的人看。11月6日,洛杉矶内部放映之后,环球公司的人反应热烈,放映完几小时后环球公司的副总连尼·库恩伯格告诉《听众》杂志说:“人们不停地拍着我的后背,他们太兴奋太兴奋了。”    
    正巧那时公司的另一部作品西尔维斯·史泰龙的灾难片《十万火急》不能如期上映,所以有人建议把《恐怖幽灵》原定在1996年10月(万圣节前夜)的公映日期提前,好填补《十万火急》的空档。    
    在泽米基斯飞往新西兰看样片之前,他还联系过一个人,就是曾经在工业光魔(ILM)担任过动画导演的韦斯·高桥,他监制了泽米基斯的许多电影中的动画效果,其中就包括《回到未来》的第二和第三部。泽米基斯给他看了当时维塔做的一些特效作品,高桥看后觉得制作得非常棒,但鲍勃说还有400个需要制作,他担心会做不完。不久高桥就以视觉效果总监的身份加入了《恐怖幽灵》剧组。一加入到这个剧组,他就十分关注日程表,预计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他说:“我们不可能决定何时是最后期限。我只是被叫来看看该怎么做。”高桥给杰克逊和泽米基斯提了一个“协定计划”,试图让环球公司相信这部电影“值得花更多的钱做得更好”。    
    当时环球公司也有执行官提议把一些电影片段转包给美国的特效制作公司去做。可对于杰克逊这样一个极力想证明新西兰电影人实力的人来说,是不太可能接受好莱坞这个要求的。最后的决定是《恐怖幽灵》的上映日期要提前4个月,追加6百万美元的预算,至少要增加15名雇员,还要算上他们的计算机工作站,其中有些是从环球公司借的。    
    “那段时间,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钱完成任务,”波特说;“但我们还是按我们想要的效果和质量把它们做出来了。如果不是他们把日程表提前,并投入更多的资金,我们就会困难重重了。”    
    高桥给好莱坞各大特效制作公司打电话,问问是否可以借一些人手来完成《恐怖幽灵》的任务。“我要说,最大的吸引力是电影本身。”他说;“但我们也用高薪水和漂亮的房子作为诱饵。”杰克逊之所以能说服老板们在新西兰做《恐怖幽灵》,是因为新西兰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可以使《恐怖幽灵》的费效比更低,钱花得更值。可是现在他又不得不引进一些高价的好莱坞劳动力来帮助他按时完成拍摄计划。新成员一到达,薪水的不平等顿时造成了一些紧张的气氛。就像维塔的一个员工所抱怨的那样:“常常是新西兰主管监督那些比他薪水多一倍的人工作,等他们出去滑雪玩乐的时候,我们还得收拾他们的烂摊子,他们才不关心什么最后期限的问题。”    
    高桥表示,他想让每个人都在一个平等的工资水平,但有人不同意。最后,大家终于达成协议,就是新西兰的人员如果坚持到制作的结束,他们就能拿到一份奖金,并且公司会努力在维塔以后拍摄的电影中建立一个公平的报酬体系。    
    高桥后来发现许多从美国请来的人员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履历之外,他们的技术范围其实很狭窄,而相反那些来自小公司的新西兰人却十分能干,可能是在原来的小地方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他们表现出惊人的熟练。高桥说:“从那一刻起,我再也不迷信ILM才拥有最具天赋的制作班子,那些新西兰人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虽然追加了预算,3千万美元制作出的含有大量特效的《恐怖幽灵》,对环球公司来说仍是一笔合算的交易,维塔能和许多美国公司做的一样出色,而要价却是他们的几分之一。现在摆在维塔面前的挑战就是,如何让好莱坞意识到和远在地球另一面的新西兰合作是值得的。    
    1996年,维塔数码联合了九家特效公司为罗伯特·泽米基斯制作由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超时空接触》。这是继《恐怖幽灵》之后维塔出品的一部为数不多的非杰克逊作品。影片中朱迪·福斯特坐在狭小的密封舱里,穿越宇宙空间的一个个“虫洞”,看到许多不可思议的景色,维塔为这段剧情制作了40个特效画面,着实让观众大开眼界。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恐怖幽灵》:打入好莱赶走剪刀手(1)

    杰克逊的《恐怖幽灵》合同里规定了,泽米基斯拥有影片的最终剪辑权。简单来说,最终剪辑权指的是导演拥有最后拍板的权利,也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艺术家创作自由的一种形式。在好莱坞只有少数人能享有这项权利,而在新西兰,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环球影业公司的总裁汤姆·波拉克认为:在好莱坞,争取最终剪辑权并不像人们想像中的那么困难。稍有名气的导演都可以获得最终剪辑权。我在环球公司的那段时间,我们就投资过200多部电影,在那么多电影中我只记得有一次,公司不顾导演的反对强行对影片进行了改动。结果是,无论是否有法律文件保护,199部电影的导演实际上是行使了最终剪辑权。    
    尽管如此,波拉克还是坦率地承认:虽然那些大导演坚持把他们的最终剪辑权写在合同里,但通常对于公司提出的一些要求,他们还是不得不照办。现在在美国拍片的新西兰导演罗杰·唐纳尔森(《废车宫殿》;《惊爆十三天》)说出了他的顾虑:争夺最终剪辑权使导演和制片商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会砸掉导演的饭碗。“你需要他们站在你一边,你需要他们的支持,需要他们的投资,拍完后还需要他们的市场运作。”    
    1996年的上半年,泽米基斯专程飞到新西兰看了《恐怖幽灵》的2小时长样片。第二天,他和杰克逊又看了一遍,提出了缩减的建议。杰克逊告诉菲利普·韦克菲尔德:“当时我们并没有马上删减,因为泽米基斯说:‘最终还是按你自己的意思完成,我只是给出我的建议。’”    
    最后一关是MPAA,为了让《恐怖幽灵》达到PG…13要求的尺度,杰克逊不得不删掉了一些血腥和暴力的镜头。据杰克逊说,MPAA根据电影高潮部分的医院场景把《恐怖幽灵》划入了R级,他为自己辩解说那些场面并不过分,评审的回答是“影片的基调就是暴力”。杰克逊也试图做些修改,但分级结果始终没变。最后,他索性把原先删掉的刺激镜头全加了回去,有些地方甚至是变本加厉。    
    值得夸耀的事    
    新西兰的电影人在媒体前谈论他们的电影时都很低调。一部分原因是记者们更喜欢谈论名人和壮观的场面,而对于低成本电影来说,他们的成败靠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比如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记者对这些则并不感兴趣。新西兰电影的平均成本还不及好莱坞仅仅花在特效制作上的开销,所以不管他们再怎么声称本土电影是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也没人相信。不像好莱坞那样有明确的卖点,比方说一线影星,这导致导演们只能含糊地推广自己的影片,这不是新西兰人的强项。    
    拍过《恐怖幽灵》以后,杰克逊发现自己已经习惯通过说大话来使自己的电影在报纸和电视上保持一定的曝光率。多年来发生了许多这样的事例。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家中餐馆,桌上还摆着一碗馄饨,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他最近的新片(《肥宝秀》)“毫无疑问是新西兰有史以来最搞笑的一个剧本”;伪纪录片《被遗忘的银色》里,杰克逊更是肆无忌惮地说谎,那些伪造的胶片被他和导演科斯塔·波特斯声称是十年来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自从他奇迹般地把《恐怖幽灵》按时搬上银幕,杰克逊就开始宣扬:在电影史上,那部电影中计算机制作的特效画面比以往任何一部电影都多;影片中用电脑动画制作的死神的斗篷在电影界是首开先河,甚至比电脑合成恐龙更让人惊叹。(杰克逊后一条评论一定让洛杉矶的太平洋数码影像公司很惊讶,因为他们几年前在影片《永远的蝙蝠侠》就用电脑合成过蝙蝠侠的CG[1]putergenerated,计算机生成,即纯粹使用计算机制作的画面。[1]斗篷,ILM在《侏罗纪公园》里也做过。)杰克逊坐着环球公司的专机,在美国各地穿梭,面对成群的美国记者,他说:在许多美国记者的面前宣称尽管《恐怖幽灵》的结果还说得过去,但它是新西兰人在美国电影业的失败尝试。    
    1996年7月19日,彼得·杰克逊的第六部电影作品在美国1669家电影院同时上映。当时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独立日》已经开始第三周稳坐票房收入榜首了。那一周一共有九部电影同时在美国上映。但他们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独立日》和刚刚在亚特兰大开幕的奥运会。    
    成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映一周后杰克逊的电影获得了8百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是那周新上映的影片中票房收入最多的。《恐怖幽灵》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精灵也疯狂》、《电子大盗》和克隆人喜剧片《丈夫一箩筐》,由于档期过于密集,它们在票房排行榜上展开混战;《恐怖幽灵》暂时领先。但《独立日》仍是极少数不受奥运会影响的电影之一。这个外星人入侵的故事比《恐怖幽灵》第一个周末的票房收入多,杰克逊并不走运,他的鬼故事在整个北美院线都没有超过《独立日》。    
    环球公司发行部的主管尼奇·罗科说:“公司原本希望凭着《恐怖幽灵》中高含量的计算机特效来和奥运会抗衡的。我们错了,但至少吸取了些教训。”这其实比原定的万圣节前夜那天上映风险更大。但大家不要忘了,环球公司还有强大的市场运作功底,他们推出了让人大开眼界的3D海报和忠实反映影片喜剧和恐怖色彩的预报片,得到了电影杂志的大力称赞。    
    “我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彼得说我讨厌那部电影,并且是我毁了它。”汤姆·波拉克说;“我不是那样的,可谁会听我的?我能跟谁说;‘嗨,你说错了!’实际上我很喜欢那部电影。我认为市场上的失败归因于这是一部双重类型的电影,公司很难做宣传,很难推销它。”    
    尽管《恐怖幽灵》在美国的票房没有做到一鸣惊人,但在新西兰却拥有铺天盖地的各种新闻报道。早期一份报道说仅是第一周公映的收入就比任何一个新西兰人导演或制作的影片赚的钱多,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恐怖幽灵》上映那天,共有1600多份拷贝同时放映,还有大规模的宣传战如果那些新西兰电影都有这样的待遇,它们的表现会怎么样?其他的新西兰电影从没享受过这样大规模的市场运作。许多记者都引用过《综艺》早期的一篇报道,那篇报道不无幽默地批评《恐怖幽灵》是“硬逼着人笑”,而且过分依赖特效制作。当天《好莱坞报道》上的另一则报道则没人注意,那则报道说《恐怖幽灵》是“技巧很丰富,充满创新的一部电影”。    
    站在《好莱坞报道》一边的还有《华盛顿时报》,记者加里·阿诺德把《恐怖幽灵》描述为把悬疑、幽默和视觉效果融为一体的影片;“印象深刻,令人满意”,那一季的其他大片都没能得到这样的评语。《芝加哥论坛报》的评论员迈克尔·佛瑞斯特称赞了彼得·杰克逊戏剧性的高水平表演和别出心裁的幽默手法,他认为杰克逊走进了别的导演不敢涉足的地方。佛瑞斯特认为这部电影“是恐怖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让过去三十年陈旧的恐怖电影创作手法逐渐销声匿迹”。《堪城星报》的作者加尔文·威尔逊也称赞《恐怖幽灵》成功地做到了“幽默但不乏情绪的渲染”,也赞赏了迈克尔·福克斯精彩细腻的表演“不留痕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在美国,对《恐怖幽灵》的评论是最多样化的。大约一半的评价是倾向于高度赞赏的,但负面评价也能把它贬得一文不值。无论是批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