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人的爱与死-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帝王,贵族,将军,各种被称之为英雄的人物,他们所以广为人知,都因为生前显赫的地位,和重大的戏剧性行为所致。这些行为,如焚书坑儒,割地赔款,宫廷政变,宗教战争等等,直接作用于众多尚未彻底钝化的感官,肉体与灵魂,使人于顷刻间无从逃避。身后,再由王室继承人,宠臣,政敌,把这一切写入家谱,墓志铭,纪功碑和耻辱柱。其中,时间,地点,可罗列的数字明白无误,自然也少不了粉饰和抹煞。思想者不同,那是完全可以为社会所忽略的。所谓思想,虽然为权力者所嫉恨,可是,在未尝获得其物质力量以前,却随时可以自行亡失。一旦当它为人们所知晓,往往已经超离了自身,有赖于别的势力的传播了;但因此,也便往往改变了初衷,乃致弄得南其辕而北其辙。除却思想,思想者一无所能,所有的精神创造都形诸文字,便是明证。文字这东西是复义的,无论篡改,曲解,胡扯,做起来都极其方便。
2预感的深渊
鲁迅同样不可避免如此的命运。他曾经慨叹说: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于此可见,对于个人命运,他早就有着哲人的深渊般不祥的预感。
/* 22 */
《一个人的爱与死》 守夜者札记
哲学的回顾(1)
1哲学何为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哲学构成。要理解一个人,必须理解他的哲学。
然而,哲学何为?
哲学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是带有个人特质的整个生命世界的显现。即使在古希腊,它也不是一种专门化的理论训练。由于它面对的不是事物,而是人所经验的事实,所以严格说起来算不上一门科学;只是因为胶结着丰富柔韧的人性,才成了科学的粘合剂。从语源方面推考,哲学是由爱(Philos)与智慧(Sophia)两部分合成的。可是我们看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哲学史著作中,爱,一种深入生命的热情被遗忘了,惟剩智慧在跋扈。
2一部哲学史: 爱与智的分裂
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哲学加以分类,并且将知识确定为“第一哲学”,以逻辑的界栅,守护形而上学的神圣性。爱琴海海面阳光灿烂,日神精神却是如此稀薄而冷冽。尼采甚至上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他们看作“衰落的征兆”,称之为“伪希腊人”,“反希腊人”。柏拉图的影响是至深且巨的,他的袍角几乎遮没了所有哲学家的头额。这个古代文化的二重性人物,身上拥有理性的明朗与生命的神秘;可是,在他的哲学定义里,所谓“真实世界”却是纯粹的理念世界。
在东方,希伯来人创造了他们的上帝和基督教。令人奇异的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竟以一种特殊的宗教形式重复了柏拉图主义: 上帝是理念的人格化,理念世界的具象化便是天国。生命的渴求,在这里被异化为中世纪神学的恐怖的禁锢。
经过漫漫数百年黑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钟声响了。哲学解放拉开了它的序幕。一批被称作“巨人”的人,于是在教堂的壁画中袒呈被压抑已久的原始欲望,在圣经的脚注里记录地心说的谬误……思想的发展步履维艰。直到18世纪,随着法国启蒙哲学的兴起,随着培根的“新工具”以及系列科学的发现,神学的迷雾才得以渐渐廓清。不久,理性主义者变得踌躇满志起来。他们自以为掌握了通往真理的手段,把所有的经验事实上升为普遍的、永恒的、本质的东西,将哲学一步步导向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分析哲学,便都是这一主干上的极其枯燥的枝杈。在理性权威下面,个性和心灵遭到漠视,人们再度被领回到柏拉图和经院哲学那里去。结果,兜了一个怪圈。
黑格尔酷似柏拉图,有人称他的哲学为“理性的神秘主义”。但是,在理性方面,他显然比柏拉图走得更远。德国古典哲学柱石峥嵘,他就在那上面建造自己的庞大的体系宫殿,雄心勃勃地试图把人类历史以及自然宇宙全部纳入其中。他的辩证法是有名的,实际上是理性的变戏法,目的在于维护现实的全部合理性。体系哲学的致命之处在于: 任何真理,都仍旧无须穿透私人的存在而为自己所感知;真理是先验的,外在的,可垄断的。
历经千百年积聚形成,而由黑格尔发展到巅峰状态的其固无比的正统哲学观念,竟被一个体质孱弱的忧郁的丹麦人打破了!
3根本性转折
克尔凯郭尔自称为“主体性的思想家”。是他最先把存在(Existence)一词,作为基本的哲学概念提了出来。他没有以冠冕堂皇的人类的名义,而是孤身一人,向黑格尔,众多的职业哲学家,向整个傲慢的形而上学传统挑战,称那些研究世界本源或者人的本质之类的哲学为“无用的哲学”。奥古斯丁的那种处于感觉水平的不安宁状态,被他分解为厌烦、绝望、焦虑等情绪,并且确定为不同的哲学范畴,分别描画出各个独特的存在对象。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重视激情的个人经验,重视“孤独个体”。他的所有著作,都在于说明:“一个人要寻找的不是普遍的真理,而是个人的真理。”为了揭示这一真理,叔本华首次赋予人的意志以纯粹的哲学形式,并极力加以强调。另一个德国人,从叔本华那里接过“意志”的概念,摒弃其中的悲观主义,而注入积极的人生内容。这个人就是尼采。
作为文化斗士,尼采显然要比克尔凯郭尔勇猛得多。他宣布“上帝死了”,
让一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法国哲学家,戏剧家和小说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文学及戏剧作品《恶心》、《墙》、《苍蝇》、《肮脏的手》等。为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拒绝接受。他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左倾”分子,一生厌恶权力,富于怀疑、批判和实践的精神。为此,西方有学者把他与鲁迅一起论列。
攻击从上帝的意志和神学目的论引出其存在理由的先验道德,断言理性的最大原罪就是压制生命本能,提出“重新估量一切价值”的口号,从而把价值观转而建立在传统有神论以外的人性基础之上。他创造“强力意志”的概念,从内部策动既具有强制力量,又富于开放性质的情感生命,指向超越自身的所在。所谓“超人”,其意义正在于此。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法国小说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思潮的代表者之一。早期为记者,二战时参加抵抗运动,在巴黎参与创办《战斗报》。一度到美国讲学,为“极权国家受难者援助委员会”创始者,解放勋章获得者,195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0年1月死于车祸。著有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著作《西西弗斯神话》、《反抗者》等。他是从不逃避的战斗者,瑞典文学院颁奖时,称他是反专制作家中最投入的一位。他多年的朋友、后来成为论敌的萨特曾说他的魅力是源自“个人、行为、作品令人钦佩的结合”。加缪斗争的个人性与鲁迅颇相类似,他的《西西弗斯神话》与鲁迅的《过客》也有相当一致的地方。
此后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加缪等,也都以各自的探索,丰富了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存在哲学。其中,萨特是最突出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他的著名命题。他自称是行动主义者,他的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选择的自由,即“自己造就自己的存在”。他把人不断投出自己,超越自己,而又始终处于超越的中心这样一种存在主义称之为人道主义,并主张以此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他提出“人学辩证法”,认为人除了以斗争反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之外,还必须反对把自己变成他者的活动。即使在政治上表现得相当“左倾”的时候,他也未曾放弃他的哲学的个体性内容。他说:“人不是别的,人只是他自己使自己成为的那个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至此,哲学观念出现了根本性的历史转折。哲学思考的重心,自黑格尔之后,明显地从宇宙本体论、认识论向人学偏移。哲学的解放与人的解放,在这里重叠为同一种命运。20世纪曙光初露,没有哪一个时代的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像我们所处的时代这般强烈,这般急剧高涨!
/* 23 */
《一个人的爱与死》 守夜者札记
哲学的回顾(2)
4存在主义: 主体—当下—行动
本世纪初,当寥若晨星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在西方天幕上闪耀着孤光,青年鲁迅便目为“新神思宗”,为之鼓舞不已,积极加以绍介。
这些哲学家在思想上拒绝任何学派,在行动上拒绝任何宗派,完完全全是独立的个人,惟靠存在的热忱寻求自己内在的道路。在他们身上,也许有着无法索解的矛盾和紊乱,如以理性的方式反对理性,在否定本质的同时又保留了本质等等,而在彼此之间,意见也可以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承认存在的首要地位。即使有着对逻辑概念的天生嗜好,只要当他把哲学思索投向生命个体,仍当随即引起智性的激动。
与传统形而上学相反,存在主义者把哲学的所有问题引向个人: 个人选择,个人承担,它无须在经验之外乞求什么作为支柱的东西。如果为了维护传统惯例而以牺牲生命经验的任何部分作为代价,在他们看来,都应在抛弃之列。他们认为,哲学是生命的宣言,灵魂的自白。个人生命的强度与灵魂的深度,决定着哲学的根本性价值。
“存在主义者”作为一个名词,完全可以弃置不用或变换别的说法,但是,我们却无法改变这个瞩目的事实: 他们以属于自己的生命和哲学,不约而同地汇成了现代历史潮流中的一个具有冲决力量的精神运动。今天,这个运动的核心内容,已为人类文明所广泛吸收,并且将血脉般地活在不断走向完善的人类自身之中!
鲁迅正是在这一世界性的现代思潮中创立他的哲学的。
/* 24 */
《一个人的爱与死》 守夜者札记
人学:哲学与文学的通观
1存在哲学的必然形态
现代哲学气质的改变,需要有新的表达方式。蒂利希曾经指出,对人的存在的表达方式是存在主义思想家的灾难。的确,这是一种考验。存在与体系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它无法通过思想进行论证。新的方式应当成为存在者的外显,然而,这种方式或形式在哪里呢?
文学成了存在哲学的必然形态。
2现象学与个人性
在这里,文学可以扩大为一种广义的理解: 它是非逻辑,非体系的,以充满诗意和象征的语言结构,成为哲学释义学的东西。所以说存在哲学家,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家,是诗人哲学家,或是隐喻的思想家。
有谁可以说清楚: 《奥义书》和《圣经》是哲学还是文学?奥勒留的《沉思录》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算不算文学?汉诗《古诗十九首》和但丁的《神曲》,算不算哲学呢?哲学和文学所以难解难分,盖源于缠绕二者的共同主题: 人的存在。胡塞尔说,本质即现象。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本质无疑是虚幻之物,尘世中的生活现象才是惟一的真实。文学描写是现象学的。许多作家强调回忆是文学的起因,都因为其中有着纷纭的意象,也即现象的显示。而人作为主体,生命自身的神秘与热情的涌动,又成了抒情文学的源泉。无论哲学或文学,都同样以个人的介入为基础;在个人的主观性上面,彼此达成了一种默契。
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核心的阐释是从“艺术家现象”开始的。他认为,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超人”学说的宣扬者。生于农村的牧师家庭,就读于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后因脑疾离职。主要著作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道德谱系》、《强力意志》等。尼采思想在世界上产生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在我国五四时期,与易卜生成为一代知识者的新偶像。关于尼采,鲁迅在早期的论文中即热情地予以介绍,并给予高度评价,他把尼采同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及施蒂纳等统称之为“新神思宗”,以区别于黑格尔等人的旧学说,表现了他的现代意识。后来虽然也曾批判过尼采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倾向,但并未曾否定其中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
艺术创造是强力意志真正可见的最了然的形式。这样,艺术就并非如黑格尔所称,只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是生存本身。尼采说,“艺术家比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家更正确”,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比较其他艺术,语言艺术的优越性在于具有相对确定的意义,所以也就自然成为哲学表达的基本形式。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哲理小说盛行一时,不是没有原因的。自孟德斯鸠以《波斯人信札》打开了小说与哲学的通道,接着,伏尔泰写《老实人》,狄德罗写《拉摩的侄儿》,卢梭写《爱弥儿》、《忏悔录》,都竞相把小说作为工具,宣传自己的哲学。我们说文学是哲学释义学的,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的创始性;可是,除了卢梭,他们都带有哲学家的可笑的理性的自负,文学与哲学对于他们始终是二元的。波伏瓦说:“如果描述本质属于狭义的哲学,那么惟有小说,才能把处于完整的、独特的、短暂的现实之中的存在的原始涌现表现出来。”这种把文学同“存在”直接等同起来的一体化观点,惟有到了存在主义的一代,才有出现和被接受的可能。
3哲学的文学
克尔凯郭尔十分重视文学虚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