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点半他们告辞出来。回家的路上,胡适对这次不愉快的拜会很惊讶,说他曾经和郁达夫拜会过郭沫若一次,那时,郭沫若家也比较整洁,谈话也比较融洽。徐志摩认为可能因为,“以四手而维持一日刊,一月刊,一季刊,其情况必不甚愉适,且其生计亦不裕,或竟窘,无怪其以狂叛自居。”
第二天,郭沫若领了他的大儿子回访徐志摩,这次他们谈得自然多了。郭沫若说他要写信给陈西滢,因为他评《茵梦湖》的事。郭沫若说有人疑心陈西滢就是徐志摩,因为那笔调像极了。
徐志摩感到这倒真有趣,难道他们英国留学生的腔调的确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否则何以有许多人把他俩混作一个?
郭沫若伤感地说他带着老婆孩子回到祖国,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穷困潦倒,他准备到四川红十字医院去,他在上海实在呆不下去了。他送了徐志摩一册《卷耳》集,是他对诗经的新译。
徐志摩和郭沫若经过促膝长谈,感觉轻松多了。徐志摩有感这次谈话和郭沫若的境遇,就写了《灰色的人生》一诗。
写完诗,徐志摩还是激动不已,就跑去和胡适长谈,与胡适谈书谈诗谈友情谈爱谈恋谈人生谈此谈彼。胡适好像转老回童了!直到半夜12点他才从胡适那里出来。回家的路上,又遇上了张君劢、翟菊农,就被他们拉去长谈,快到天亮时,徐志摩才在沙发上躺了一会儿,结果躺得腿疼脖子酸,并且还有蚊子的侵扰。
10月14日,郭沫若请徐志摩和胡适等去美丽川吃饭。正好楼石庵从南京来,所以也列席了。他们大醉了一场,胡适说得非常诚恳,郭沫若感动得涕泪交流,搂住胡适的鼻子就是一顿狂吻。最后,大家都飞拳投詈,把美丽川大骂了一顿。双方关系开始松动。
第二天,徐志摩又与胡适回请郭沫若和田汉夫妇。他们大谈神话。散席后,徐志摩又与胡适去泰东书局。徐志摩看见一个人,穿着腊黄西服,条子绒线背心,走路迅捷,帽沿下卷,太像捕房的“三等侦探”。胡适给他介绍说是陈独秀。陈独秀坐在徐志摩的对面。徐志摩觉得他鼻梁峻直,棱角分明,就像近代表现派画家笔下的非洲铜雕像。
10月20日,徐志摩与胡适、朱经农等同游西湖。
朱经农一直说,日子过得太快了,徐志摩却说日子过得太慢,就像看书一样,乏味的一页,可以随便翻过去,但到什么时候才翻到不乏味的一页呢?
他们第一天游湖,逛了湖心亭。在湖心亭看晚霞、看湖光是湖上少人注意的一个精品:看初华的芦荻,楼外楼吃蟹。曹女士贪婪地看着柳梢头的月。他们把桌子移到窗口,这才是持螯看月了!夕阳里的湖心亭,妙;月光下的湖心亭,更妙。晚霞里的芦雪是金色;月下的芦雪是银色。
三潭印月——徐志摩不爱什么九曲,也不爱什么三潭,他只爱在月光下看雷峰静极了的影子——他见了那个,便不要性命了。
阮公墩也是个精品,夏秋间竟是个绿透了的绿洲。晚上雾蔼苍茫里,背后的群山,只剩下了轮廓!它与湖心亭一对乳头形的浓青——墨青,远望去也分不清是高树与低枝,也分不清是榆荫是柳荫,只是两团媚极了的青屿——谁说这上面不是神仙之居?
二更时分徐志摩与胡适远眺着静静的湖、堤和印在波光里的堤影,清绝秀绝媚绝,真是理想的绝色美人。他们想拿舟玩月。拿一支轻如秋叶的小舟,悄悄的滑上了夜湖的柔胸;拿一支轻如芦梗的小桨,幽幽的拍着她光润、蜜糯的芳容;挑破她雾縠似的梦壳,扁着身子偷偷的挨进去,分尝她贪饮月光醉了的妙趣!
10月20日,徐志摩却为泰戈尔的事缠住了,辜负了月色,辜负了湖光,不曾去拿舟,也不曾去偷尝“西子”的梦情。21日的西湖之游就要一偿夙愿了。
“数大”便是美。碧绿的山坡前几千只绵羊,像一片雪绒,是美;闪亮着千万只神眼的繁星,从无极的蓝空中下窥大地,是美;泰山顶上的云海,数万的云峰在宁静的晨光里,是美;绝海万顷的波浪,戴着各式的白帽,在日光里动荡起落,是美;爱尔兰附近的“羽毛岛”上栖息着几千万的飞禽,夕阳西沉时只见一个“羽化”的天空,只是万鸟齐鸣的声音,是美,……数大便是美,数大了,似乎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有一种特殊的排列、节奏和式样,激动着人们审美的本能和情绪。
所以西湖的芦荻与花坞的竹林,也无非是一种数大的美。但这数大的美,不是智力可以分析的。看芦花与看黄熟的麦田,或从高处看松林的顶颠,性质是相似的;但因白、黄、青等颜色的分别,人们对景而起的情感也就各各不同了。季候当然也是个影响感兴的因素。芦雪尤其代表气运的转变,一年中最显著最动人深感的转变,象征中秋与三秋间万物由荣入谢的微指:所以芦荻是个天生的诗题。
在白天的日光中看芦花,不能见芦花的妙趣;它和同丁香以及海棠一样,只在夕阳晚风中或月光下泄漏它灵魂的秘密。1922年11徐志摩在南京看玄武湖的芦荻,那时柳叶已残,芦花亦飞散过半,但紫金山反射的夕照与城头倏起的凉飚,丛苇里惊起了野鸭无数,墨点似的洒满云空,高下的鸣声相和,一湖的飞絮沉醉似的舞着,有种凄凉的情调和缠绵的意境,徐志摩称之为“秋之魂”,无法形容的秋之魂!又一次看芦花是在月夜的大明湖,他写给徽徽的《月照与湖》就是纪念那难得的机会的。
所以西溪的芦田并不怎样感动徐志摩的情感。与其白天看西溪的芦花,不如月夜泛舟到湖心亭去看芦花。
花坞的竹子,可算一绝,太好了,徐志摩竟想不出适当的文字来赞美;不但竹子,那一带的风色都好,中秋后尤妙,一路的黄柳红枫,真叫人应接不暇!
22日是一个纪念日,下午他们三人到壶春楼,在门外路边摆桌子喝酒。胡适对着西山,夕晖留在波面上的余影,一条直长的金链似的,与山后渐次泯灭的琥珀光;朱经农坐在中间,自以为两面都看得到,也许他一面也看不见;徐志摩的座位正对着东方初升在晚霭里渐渐皎洁的明月,银辉渗着的湖面,仿佛听着了爱人的裙裾响动似的,霎时呼吸紧迫,心头狂跳。城南电灯厂的煤烟,那时顺着风向,一直吹到北高峰,在空中仿佛是一条漆黑的巨蟒,荫没了半湖的波光,益发衬托出受月光处的明粹。这时缓缓的从月下过来一条异样的船,大约是砖瓦船,长的,平底的。没有船舱,也没有篷帐,静静的从月光中过来,船头上站着一个不透明的人影,手里拿着一支长竿,左向右向的撑着,在银波上缓缓的过来——一幅精妙的“雪罗蔼”镶嵌在万顷金波里,悄悄的、悄悄的移着:上帝不应受赞美吗?徐志摩疯癫似的醉了,醉了!
饭后他们到湖心亭去,横卧在湖边石板上,论世间不平事,徐志摩愤怒极了,呼叫,咒诅,顿足,发泄一通,犹有未尽。后来独自划船,绕湖心亭一周,听桨破小波声,听风动芦叶声,才勉强把无名火压了下去。
1923年10月28日,西湖这一段游记完了,朱经农这天一早就走了,胡适也要回上海,徐志摩也要动身了。“沉沉的宇宙,我们的生命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又摸住了我的伤痕。星光呀,仁善些,不要张着这样讥刺的眼,倍增我的难受!”徐志摩于是作《西湖记》。
第二部分 一个信仰感情的人第18节 泰戈尔访华
1924年,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访华期间,作为翻译的徐志摩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两人结成了忘年交,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3年初,泰戈尔的好友和他的英籍助手恩厚之来到北京,对徐志摩和翟菊农说了泰戈尔有来访华的意向,徐志摩高兴地将此事告诉了讲学社。讲学社于是正式邀请泰戈尔来华访问,并委托徐志摩主理各项具体工作。徐志摩由此开始与泰戈尔以及他的英籍助手恩厚之联系。
听到泰戈尔来华的消息,各大报纸立即进行炒作,搞得热火朝天。徐志摩也写下了《泰山日出》、《泰戈尔来华》《泰戈尔的确期》等。
1923年7月26日,徐志摩在给泰戈尔的信中说,泰戈尔准备10月来华的消息,使他快乐极了。泰戈尔原定8月来华的。这次改期十分合适,因为学校在10月左右都会开课。惟一不妥的是天气。北京的冬天和印度很有差别。他劝泰戈尔来时要准备全副冬装。当然泰戈尔居住的地方会适当地装上暖气。徐志摩已经答应讲学社,在泰戈尔逗留中国期间作他的旅伴和翻译。有人告诉过他,泰戈尔通常在演说前把讲稿拟好。所以徐志摩盼望泰戈尔能把预备向中国听众演说的讲稿寄过来一份,他好把讲词先译成中文,这样他就可以在泰戈尔演讲中做到表达清楚流畅的地步,即使不能传送原文美妙动人的神韵。
在《泰戈尔来华》一文中,徐志摩对泰戈尔无比敬仰。他说,泰戈尔在中国,不仅有普遍的知名度,而且受普遍的景仰。东方人能以人格与作为,取得普通的崇拜与荣名者,不出在“国富兵强”的日本,不出在政权独立的中国,而出于亡国民族之印度——这不是应发人猛省的事实吗?
泰戈尔一生热奋的生涯所养成的人格,是最不易磨灭的纪念。所以他这次来华,徐志摩个人最大的盼望,不在于推广他诗艺的影响,不在于宣传他的宗教哲学或玄学思想,而在于他可爱的人格给青年一代深刻的启示。他一生所走的路,正是努力于文艺的青年不可避免的方向。他的一生是不断的热烈的努力,开阔他的天赋才智,吸收应有的营养。他的境遇虽然顺利,但物质生活的平易,并不代表他精神生活的不艰险。诗人、艺术家的生活往往集中在外人捉摸不到的内心境界,泰戈尔的伤痕也都在奥密的灵府中。
徐志摩说:“我们所以加倍的欢迎泰戈尔来华,因为他那高超和谐的人格,可以给我们不可计量的慰安,可以开发我们原来瘀塞的心灵泉源,可以指示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可以纠正现代狂放恣纵的反常行为,可以摩挲我们想见古人的忧心,可以消平我们过渡时期张皇的意义,可以使我们扩大同情与爱心,可以引导我们入完全的梦境。”徐志摩认为只要能够体会泰戈尔诗化的人格,领略他充满人格的诗文,就已经够了。
12月27日,徐志摩在给泰戈尔的信中说,听到泰戈尔和他的儿子都在夏季得病,因此1923年不能启程的消息时,徐志摩和他的友人不胜悲凄。然而泰戈尔又满怀好意地答应1924年春来华访问,又使徐志摩欢欣感谢。印度对于中国文学界的动态,可能知之不详。徐志摩和大家已经准备好了,只等泰戈尔的到来。中国几乎所有的杂志都登载有关泰戈尔的文章,也有出特刊介绍的。泰戈尔的英文著作已大部分译成中文,有的有多个译本。无论是东方的或西方的作家,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泰戈尔这样在中国人的心中,引起这么广泛真挚的兴趣。也没有几个作家,像泰戈尔这样把生气勃勃和浩瀚无边的鼓舞力量赐给中国人。“我们相信你的出现会给这一个黑暗、怀疑和烦燥动乱的世代带来安慰、冷静和喜乐,也会进一步加强我们对伟大事物和生活的信心与希望。这信心和希望是已经通过你的助力而注入了我们的心怀。”
1924年1月22日,徐志摩在给恩厚之的信中说,1923年秋天他和他的朋友们一切都准备妥当又等泰戈尔的到来,可是泰戈尔来信说又要改变行程。那时他们已在城西租了一间有暖气和现代设备的私宅。要是泰戈尔先生不反对,徐志摩说他们还可以用那个地方的。他曾试借用故宫内对着三海的圆城,就是恩厚之参观过的那个地方,里面有那尊驰名远近的玉佛。可是他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政局不稳,一切事情也就难以确定了。如果泰戈尔属意传统中国式的房子,或者庙宇一类的住处,请尽早点通知他。徐志摩刚收到狄更生的消息,狄更生在信中抱怨恩厚之没有去看他。徐志摩还问恩厚之,是否收到他寄过去的小邮包,包内有一个印章和其他东西。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乘坐热田丸号轮船来到上海。那天清晨,徐志摩、瞿菊农、张君劢、郑振铎等早早来到汇山码头,恭候泰戈尔的到来。
上午11时,热田丸号朝着码头徐徐驶来,近了,更近了。只见年逾花甲的泰戈尔,身穿棕色长袍,头戴红色软帽,银白胡须微微拂动,面带笑容,向欢迎的人群双手合十致意。
船近岸了,欢迎者都向船上脱帽致敬,印度人排成一行,齐声唱起欢迎的歌曲。船停了,等候的人群簇拥而上,围住了他,热诚地把花圈戴到他的脖子上。下船后,泰戈尔一行去沧州旅馆休息。
下午5时,徐志摩陪泰戈尔游览了龙华古寺,在那里赏看桃花。大家印象不太好,因为桃花已衰败,破败的古寺里又驻扎着军队。
13日下午1时,上海的Sikhs教派的印度人在闸北一寺院开集会欢迎泰戈尔。集会结束时已是下午4时,徐志摩就陪泰戈尔由闸北赴慕尔鸣路37号张君劢家参加茶话会。参加茶话会的有100多人,或坐在花园的草地上,或坐在草地的椅上,泰戈尔则坐在大家当中。背后排列了许多高大的盆花,像一座围屏似的。茶话会搞得热闹而富有诗意。
14日清晨,徐志摩和瞿菊农陪泰戈尔一行前往杭州,游览了美丽的西湖,并在杭州的千年古刹灵隐寺讲演,讲题为《飞来峰》。
两天后,16日中午回到了上海。上海文学研究会、江苏教育会等二十多个团体在商务印书馆图书馆大厅举行欢迎会,场面极为热闹,一千多人到会场聆听了泰戈尔的演讲。讲演后,就在功德林举行宴会。
当晚,泰戈尔就离开了上海,在南京、济南两地稍作停留并作了两场演讲,反响都很热烈。23日到北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