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望无极-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我既不是玉米,也不是凉粉,对究竟谁夺冠更不在意,让我感兴趣的倒是这样一
档电视节目为何超越了所有的时事、民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超女”的成功无疑是湖南卫视这样成熟的电视机构运作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人久违的参与意识发动了起来,从海选到短信投票直至最后的PK淘汰,电视观众似乎第一次有了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你不管它可能的丑闻、黑幕、暗箱操作,至少它“看上去很美”。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兴奋度的又恰是PK的环节,看到两个超级女生在台上残酷地表演和煽情,现代人心头的一点隐秘的幸灾乐祸得到了完美释放。有人会觉得对这些20岁不到的女孩太残酷,但这便是游戏规则,既然选择参加,便必须承受。
作为制片人,在运作《无极》这样一部直指票房的娱乐巨作时,我的心情也格外紧张,犹如站到了一个舞台,面对未知的结果。今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无数电影人都希望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展风姿。而目前的中国电影也早告别了一部电影独撑市面的格局,众人皆想分一杯羹,竞争无可避免,就像PK不可逃脱。许多媒体朋友从年初起就开始关注年底的贺岁片之战,也经常打电话问我,这个片子在你前面,那部电影在你后面,有无畏惧,如何应对?我的回答很简单,《无极》自有自己的命运,我们只会把自己做到最好。其实舞台永远在那里,游戏的规则,参与的选手早就固定,既然PK是不可逃脱的命运,我们的态度便是把自己做得最好,并且坚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凯歌早把话落下,“东风吹、战鼓擂,这世界究竟谁怕谁?”
谁PK谁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明白自己是什么?在PK台上临时抱佛脚没用,虚张声势博同情无效,故意使坏耍小动作更是懦夫行为,只有静心努力把自己的真货交出来才是正途。
是骡子是马,大家PK看一看。
第三部分 陈红访谈实录谈制片:走向无极(1)
三年,一个婴儿可以举步呓语,一个少年可以升学长大,一个青年可以成家立业,一个老者可以生死往复。
三年,一部《无极》充满了多少人的心血,而制片人,作为一个最大的管家多少的起步收束,多少的吃喝拉撒,多少的磕磕碰碰,多少的欢笑泪水,多少的成败得失,多少的人来客往,多少的赞扬奚落,多少的人前幕后,都尽收眼底。
《无极》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最后决定拍摄,这个过程顺利吗?
蛮顺利的,但是也很艰辛。这个剧本没有文学小说的原型,就是因为一句话而引发的庞大的故事,所以一开始的剧本创作是艰难的。整整八个月,张炭和陈凯歌两个人坐在一间屋子里,有时真的就像两个痴呆儿一样,面对面,看起来都很苦恼,一会儿张炭睡过去了四十分钟后又醒来,一会儿陈导又抽烟又睡过去了,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九点钟坐到晚上一两点钟。其实凯歌一直认为他所创作的人物是存在的,他只是起到一个发现的作用,怎么去找到那些人物?怎么去把生命还原到他们的身上?他一直在找这个东西。剧中的人物为什么就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么他应该说出什么样的话?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个性的东西。凯歌一直在做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所以这八个月剧本细想起来确实是蛮艰辛的。我觉得陈凯歌别的地方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最大不同点就在于他的毅力!对一件事情能保持三年这样的亢奋状态,这不是在建一栋楼什么的,而是一件想象中的事情,这种热情,激情和耐心。他一直保持这样充沛的力量,像一块充满电的电池,我觉得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所以他真的就像我生活中的一个老师一样,告诉我对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去追求,怎么去完成。
许多人都无法定义《无极》,就你的理解,《无极》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它从视觉上来说是非常绚烂的,尤其是我们这次强调摄影机的运动。用Peter的话来说,他做了一辈子摄影,没有哪一部戏会有这样多的运动镜头,它的运镜是像音乐、诗歌一样灵动而有韵律。就是配合着人物和戏剧的发展,整个镜头的参与感非常强烈。你看我们的大炮,运用在整部戏里,大概占到百分之九十的量。其实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不能还是用上一世纪的语言去拍电影。因为随着盗版碟的泛滥,观众看到和接受到许多新的影像语言,你用老套的东西去拍,他们一定不满足,真的不要小看观众。其次,从故事层面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看,非常娱乐,非常商业的东西,有引人入胜的人物关系,有独特鲜明的人物性格。就是不同的观众走入电影院中都能获得不同的收获,喜欢看场面、特技、华丽的摄影的,他可以满足;而希望在电影中寻求思索的,也能找到,因为陈凯歌无论拍什么题材都不会放弃他一贯的人文探求。就像《霸王别姬》,你能说它是艺术电影吗?它好像不是。你能说它是完全的商业电影吗?它又不是。只能说是艺术品质与商业元素完美结合的作品。《无极》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
这个电影的服装和美术非常强,听说是在刚有剧本时,就找了日本的漫画家设计草图?
其实这个想法很大胆。从我们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物关系时,正子公也就介入了。他的东西也确实给我们很多灵感——我们这样一部影片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到开始拍摄,实质性筹备时,发现他的东西真是精彩,有很多天才灵感。但是要把它变成电影化的东西,在技术难度上非常大。所以又有了叶锦添的加盟。他在电影美术的行业里,可以说是一个高手。叶锦添把正子的设计,经过自己的再创作,变成了现实,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服装。
这部电影里的服装、道具的数量特别大,大概有多少数目?
我们服装大概有一万六千多件。道具呢也是上千件。其实,更重要的不在于量大,而在于它的设计之用心。陈凯歌一直在跟底下的工作人员说有两点非常重要的。第一点:他要求每一样东西都禁得起拍特写。第二点:他一定要求质感,有肌理的感觉。比如没有跟陈凯歌合作过的人,听他要求把墙刷成红色,就找一种红色刷上了。跟陈凯歌合作过的人知道他要的红颜色,是能够像透过皮肤,感觉到你底下的血啊,肉啊,骨架啊。
《无极》中有许多大场面,你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是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场面是我们整个创作班子的转场。从北京拉到横店,再从横店拉到云南的元谋,从元谋到香格里拉,从香格里拉再回到北京,又从北京再去内蒙。我们群众演员的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900多名,跟了我们45天。再加上我们买了100多头犏牛,人和动物加在一起差不多是一千四五百口子。每当我看到我们的这支队伍,就有惊天动地之感。我记得,武警部队从杭州开往横店的车大概有四十五六辆,都是迷彩的。正好在路上的时候,《冷山》和《英国病人》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来探班。他半开玩笑地跟他的助理说:啊,怎么回事,我是不是遇上战争了?就在开玩笑时,那个车队把他们的车堵了一个多小时。就从这点来讲,我做的这个制作确实是激动人心的。
第三部分 陈红访谈实录谈制片:走向无极(2)
三年,一个婴儿可以举步呓语,一个少年可以升学长大,一个青年可以成家立业,一个老者可以生死往复。
三年,一部《无极》充满了多少人的心血,而制片人,作为一个最大的管家多少的起步收束,多少的吃喝拉撒,多少的磕磕碰碰,多少的欢笑泪水,多少的成败得失,多少的人来客往,多少的赞扬奚落,多少的人前幕后,都尽收眼底。
《无极》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最后决定拍摄,这个过程顺利吗?
蛮顺利的,但是也很艰辛。这个剧本没有文学小说的原型,就是因为一句话而引发的庞大的故事,所以一开始的剧本创作是艰难的。整整八个月,张炭和陈凯歌两个人坐在一间屋子里,有时真的就像两个痴呆儿一样,面对面,看起来都很苦恼,一会儿张炭睡过去了四十分钟后又醒来,一会儿陈导又抽烟又睡过去了,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九点钟坐到晚上一两点钟。其实凯歌一直认为他所创作的人物是存在的,他只是起到一个发现的作用,怎么去找到那些人物?怎么去把生命还原到他们的身上?他一直在找这个东西。剧中的人物为什么就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么他应该说出什么样的话?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个性的东西。凯歌一直在做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所以这八个月剧本细想起来确实是蛮艰辛的。我觉得陈凯歌别的地方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最大不同点就在于他的毅力!对一件事情能保持三年这样的亢奋状态,这不是在建一栋楼什么的,而是一件想象中的事情,这种热情,激情和耐心。他一直保持这样充沛的力量,像一块充满电的电池,我觉得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所以他真的就像我生活中的一个老师一样,告诉我对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去追求,怎么去完成。
许多人都无法定义《无极》,就你的理解,《无极》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它从视觉上来说是非常绚烂的,尤其是我们这次强调摄影机的运动。用Peter的话来说,他做了一辈子摄影,没有哪一部戏会有这样多的运动镜头,它的运镜是像音乐、诗歌一样灵动而有韵律。就是配合着人物和戏剧的发展,整个镜头的参与感非常强烈。你看我们的大炮,运用在整部戏里,大概占到百分之九十的量。其实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不能还是用上一世纪的语言去拍电影。因为随着盗版碟的泛滥,观众看到和接受到许多新的影像语言,你用老套的东西去拍,他们一定不满足,真的不要小看观众。其次,从故事层面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看,非常娱乐,非常商业的东西,有引人入胜的人物关系,有独特鲜明的人物性格。就是不同的观众走入电影院中都能获得不同的收获,喜欢看场面、特技、华丽的摄影的,他可以满足;而希望在电影中寻求思索的,也能找到,因为陈凯歌无论拍什么题材都不会放弃他一贯的人文探求。就像《霸王别姬》,你能说它是艺术电影吗?它好像不是。你能说它是完全的商业电影吗?它又不是。只能说是艺术品质与商业元素完美结合的作品。《无极》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
这个电影的服装和美术非常强,听说是在刚有剧本时,就找了日本的漫画家设计草图?
其实这个想法很大胆。从我们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物关系时,正子公也就介入了。他的东西也确实给我们很多灵感——我们这样一部影片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到开始拍摄,实质性筹备时,发现他的东西真是精彩,有很多天才灵感。但是要把它变成电影化的东西,在技术难度上非常大。所以又有了叶锦添的加盟。他在电影美术的行业里,可以说是一个高手。叶锦添把正子的设计,经过自己的再创作,变成了现实,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服装。
这部电影里的服装、道具的数量特别大,大概有多少数目?
我们服装大概有一万六千多件。道具呢也是上千件。其实,更重要的不在于量大,而在于它的设计之用心。陈凯歌一直在跟底下的工作人员说有两点非常重要的。第一点:他要求每一样东西都禁得起拍特写。第二点:他一定要求质感,有肌理的感觉。比如没有跟陈凯歌合作过的人,听他要求把墙刷成红色,就找一种红色刷上了。跟陈凯歌合作过的人知道他要的红颜色,是能够像透过皮肤,感觉到你底下的血啊,肉啊,骨架啊。
《无极》中有许多大场面,你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是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场面是我们整个创作班子的转场。从北京拉到横店,再从横店拉到云南的元谋,从元谋到香格里拉,从香格里拉再回到北京,又从北京再去内蒙。我们群众演员的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900多名,跟了我们45天。再加上我们买了100多头犏牛,人和动物加在一起差不多是一千四五百口子。每当我看到我们的这支队伍,就有惊天动地之感。我记得,武警部队从杭州开往横店的车大概有四十五六辆,都是迷彩的。正好在路上的时候,《冷山》和《英国病人》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来探班。他半开玩笑地跟他的助理说:啊,怎么回事,我是不是遇上战争了?就在开玩笑时,那个车队把他们的车堵了一个多小时。就从这点来讲,我做的这个制作确实是激动人心的。
内蒙拍摄的时候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事情吗?
我觉得内蒙辽阔的大草原,让人心情非常好,非常开阔。我们那天在星星塔拉拍完戏之后,凯歌说,哎呀,我还真喜欢这个地方。他说以后咱们还要上这来拍戏。因为人在一个环境下,其实非常受它的影响。那儿是真正的天高地阔、蓝天白云,就像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特别放松自然地生活。与自然特别、特别近。你看虽然在内蒙,大家都说,联络太不方
便,太多屏蔽。我反而特别怀念那段日子。手机真的打不通。就让你的生活安静下来。你跟那些动物,羊呀,马呀,好像是一样的,属于同类。这么简单,这么放松。其实我觉得我们在内蒙是最Happy的一段时光。虽然我们有一部分人员住在蒙古包里头,条件没这么好,可是呢,好像又回到了那种六七十年代,在人民大食堂的感觉。大家在一个蒙古包里头四张床,住在一起。完了中间一个桌子,还串串门什么的。晚上吃完饭都在蒙古包前面一站,有一种特别特别融洽的感觉。
第三部分 陈红访谈实录谈制片:走向无极(3)
可在那个地方重修“海棠精舍”你的压力是否又很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