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玄奘同行-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矮人顶着石柱的雕塑。最著名的是一位公主临镜理妆,一缕霞光照射到那面镜子上,把柔和的光线四处散开。壁画中还有王子在为醉意朦胧的情人斟酒,也有情侣聚坐调笑,反映了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壁画上女性大都袒肩露脐,这是热带国度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性开放。当年中国僧人看到这些半裸女性和薄衣下的肉体曲线时,不知道是否会有一脸惊讶。在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几乎找不到这种薄衣式雕塑,在寒冷的中国北方,民众也难以接受这种装束。所以在云冈石窟初期的佛像,尽管衣文采取了印度雕塑手法,但显然把衣服加厚了许多。龙门石窟的北魏佛像,几乎都用厚实的袈裟包裹着。  与阿旃陀石窟相媲美的是西南123公里处的埃罗拉石窟。那是一个“三教同山”的石窟群,开凿时间为公元3世纪到公元13世纪,34个石窟排列在萨雅迪利山上。早期为佛教石窟,中期为印度教石窟,晚期为耆纳教石窟。埃罗拉石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雕塑,最为壮观是印度教神庙——盖拉什庙。工匠从山顶开始凿起,把一座山雕凿成了一座神庙,里面有层层叠叠的神像,四周山体还开凿出了走廊,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个奇迹,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教复兴后的巨大活力和艺术创造力。埃罗拉的佛教造像继承了笈多时代的风格,也走向了规范化和形式化,这使得佛像略嫌呆板,描述佛陀的故事已渐少,受印度教影响的各种忿怒形佛像明显增多。  从公元7世纪开始,佛教与印度教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佛教走向了烦琐和形式化,阿旃陀石窟也就逐渐被人遗忘了。当年佛教徒在瓦古尔纳河畔开凿石窟,大概是因为附近有一条商道或者古代帝王偏喜这里的自然景观。但是从古至今,通向阿旃陀石窟的道路一直崎岖狭窄。我们走过的这条路径肯定也是前人走过的地方,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罢了。我知道玄奘来过这里。当意识到自己同千年以外的玄奘曾经处于同一空间时,我觉得时间已经不重要了。


第五章 西天取经之地理解犍陀罗艺术的最佳位置(1)

犍陀罗风格的佛像(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我来到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后,在采访报道之余,也不时寻访一些佛教遗址,其中最方便的去处就是塔克西拉(Taxila)。从伊斯兰堡向西北驱车38公里,就到了这个佛教圣地。塔克西拉以北13公里的萨尔达山丘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巴拉尔塔(Bhallar Stupa)。此塔在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颁旨建造,当时“或至斋日,时放光明,神花天乐,颇有见闻”。从西侧看上去,这是一圆型塔。如果绕到北侧观看,塔的北侧平直如墙,好似利剑削掉了一样。有学者说塔的北侧塌掉了,后来修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塔的北侧紧靠着山丘的边缘,边缘下面是平缓的山谷。玄奘称此为舍头塔。传说当地的月光国王乐善好施,一位婆罗门索要国王的头颅,月光国王便用利剑割下头颅送给了这位婆罗门。  塔克西拉在历史上曾经是犍陀罗的一部分。玄奘似乎对这里的一切格外感兴趣,他放慢了脚步,详细考察和记录了当地地理环境和风土民情。玄奘写道:“健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他对白沙瓦也有精致的观察:“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宫城一隅有千余户。庄稼殷盛,花果繁茂,多甘蔗,出石蜜。气序温暑,略无霜雪。人性恇怯,好习典艺……”玄奘还详细叙述了犍陀罗各地的佛教圣地,其中有印度当时最高的佛塔,这一高塔曾是当地一大奇观。  如今的塔克西拉居民都是穆斯林。房屋简陋破败,只具备简单的使用功能,体现了得过且过的心态。穆斯林每天要祈祷五次,这大概使他们睡眠不足,他们的灵魂似乎飘荡在某个遥远地方,眼前只是一个人形而已。他们行走、吃饭,然后用廉价材料堆起房屋和商店。这些简单建筑与古代建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古代遗址群气势宏大,从出土的石头基座看,这里曾有一些高大的石雕建筑。这使得当地古代文化遗产显得愈加珍贵。佛教造像水平在塔克西拉达到了最高水平,也为世界雕塑史贡献了重要一章。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从欧洲迁徙到这里时,称这里为犍陀罗(Gandhara),意思为“芳香之地”。公元前521至486年,这里成了阿黑门尼德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了阿黑门尼德帝国之后,率领大军进入了喀布尔流域和旁遮普,并在这里建立了大夏国。大批希腊人带来了钱币铸造技术和希腊雕塑技艺。公元1世纪,大月氏人驱除了希腊势力,建立了贵霜王国。贵霜王朝中心地带就是现在的白沙瓦和阿富汗东部,其疆土曾经包括阿富汗、克什米尔、旁遮普等地。当时正是大乘佛教的形成期,佛教徒的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他们提出“上求菩提,下渡众生”,形成了一股强大思潮,最后发展成了大乘佛教教派,对中国、朝鲜和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 西天取经之地理解犍陀罗艺术的最佳位置(2)

犍陀罗艺术雕塑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佛教中的两大流派。小乘佛教注重理性和考证,个人通过刻苦修行可以成为阿罗汉,从而达到解脱境界。小乘佛教信仰佛陀,但并不制造佛陀偶像来膜拜。他们主要以荷花、佛足印、佛座、菩提树等符号来代表佛陀。如果说小乘佛教是一种个人理论的话,那么大乘佛教就是大众理论。大乘佛教最终目的是普渡众生,使人类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大乘佛教倡导佛教造像,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为了传播教义,三是通过艺术雕塑来直观显示佛的力量,这就为艺术造像提供了理论依据。大乘佛教体系里有成千上万个佛和菩萨,为艺术家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大乘佛教雕塑不仅表现佛陀的一生,也竭力刻画佛的慈悲与威德,同时也用最优美的壁橱来刻画菩萨形象。我在白沙瓦博物馆中看到了贵霜时期的一尊佛陀雕像。佛陀双盘打坐,左肩垂着一块布,高鼻深目、头发卷曲,头四周有一圆圈。从佛像的造型上看,明显受到了希腊文明的影响。这种希腊化的印度佛像就被称为犍陀罗雕塑。犍陀罗艺术注重人体骨骼结构、衣饰线条、以及表情的细微变化。古代希腊雕刻中有一种“古典微笑”(Archaic smile),口作半月形弯曲,流露出一种形式化的微笑表情。“古典微笑”也随着亚历山大东征,传递给了印度。 犍陀罗自然也吸收了这一造像特征,所以佛陀的嘴角上总是挂着一丝悟道后的沉静微笑。  仔细一想,现在世界各地的佛像与释迦牟尼本人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依据想象雕塑出来的艺术品。全世界的佛像似乎都是释迦牟尼中年时期的形象,长而锐利的眼睛似乎作沉思观想状。鼻子有希腊风格的挺直、嘴唇有微妙起伏,薄衣表现为令人感触到肌肤的出水衣纹,有一种衣服浸水后的垂感。在白沙瓦博物馆里,有的佛陀有胡子,有的为净脸,有的佛像简直就是希腊武士雕像,佛陀的发型也不一样。这显示出佛教造像规范之前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拉合尔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个石雕是表现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时禅精竭虑的样子。他形容枯槁,肋骨清晰可见,眼窝深陷,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颤。


第五章 西天取经之地理解犍陀罗艺术的最佳位置(3)

犍陀罗风格的佛教雕像1(印国家博物馆)    

  犍陀罗雕塑艺术在笈多王朝达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雕像完全显示出印度人艺术造像的高超技巧和审美水平,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马土腊佛陀立像》就是这一时期代表作,佛陀眉毛高挑,眼帘低垂,神情宁静而玄妙。鼻高唇厚,嘴角有一丝微笑,表示他已经看到了人生的真谛。通肩式袈裟轻如丝绸,若有若无,仿佛恰好有一阵微风吹过,衣服紧贴身体,佛陀却处于屏息凝神状态。其造像手法达到了动静交融的艺术构思。佛头后面的圆形浮雕象征着奥妙佛境。整个佛像打磨得光洁如镜,加上岁月留下的难以描摹的痕迹,更衬托出佛陀思想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  大乘佛教就这样借助造像艺术来传播佛教。1996年10月,中国和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对新疆尼雅进行考察时,发掘出一座佛教寺院,寺院里面的佛像造型粗犷端庄,体型健壮,双肩宽阔有力。黑色线条勾勒出头部轮廓和五官,黑发上没有涡旋和波形。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撇“八”字小髭,耳朵被夸张地拉长了,双目微闭而俯视,一副超尘脱俗的表情。这些特征与白沙瓦博物馆里的一些藏品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尼雅佛教艺术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到了公元3世纪末,西部崛起的萨珊人取代了贵霜统治者,犍陀罗艺术依然向四面八方传播。到了公元5世纪中叶,白匈奴大举入侵印度,犍陀罗艺术逐渐走向了衰落。  在佛教进入中国民间的过程中,这种佛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宽容祥和而又气韵生动的表情,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十分一致,佛教雕塑和绘画使得佛教教义更加容易理解,人们把善良的愿望也就寄托在佛像上。犍陀罗佛像传到中国后,佛的眼睛具有了中国民族的特征,形成了细长的眼形,但是早期中国工匠基本接受了犍陀罗的雕塑形式,天水麦积山石窟的北朝石刻,大同云冈石窟的早期佛像,都显示出犍陀罗造像艺术对中国雕塑的影响,这也促使中国雕塑从粗犷豪迈转向了细腻生动。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白沙瓦目击阿富汗文物走私(1)

作者在白沙瓦留影    

  1300年前的一个炎热夏季,玄奘走过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开伯尔山口(KhyberPass),来到了白沙瓦(布路沙布逻)。“白沙瓦”在梵文中是“花城”的意思,花木掩映下的佛教庙宇已经寂寞寥落。这正是佛教走向衰落、印度教复兴的中期。大约在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逐渐渗透到这一地区。到了12世纪,穆斯林军队把伊斯兰教浩浩荡荡地带到了印度北方,印度文化风景线上开始出现清真寺的轮廓,并逐渐成为标志性建筑。英国人统治印度期间,对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冲突采取了纵容态度,最后导致巴基斯坦从印度国土分离出来,不同信仰的人们进行了悲壮的大迁徙。从此以后,巴基斯坦成了穆斯林的天下。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经常听到悠扬而婉转的叫拜声,那是穆斯林祈祷时间的提示。婉转的叫拜声把天空、土地和人融为一体,让人情不自禁地虔诚起来。  白沙瓦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中心。玄奘当年搭乘的驴车和马车依然在马路上行走,街道上似乎只多了汽车和摩托车。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卡车,图案色彩斑斓奇异,上面还安装了一些风铃和,行驶起来叮当作响。汽车装饰是一门工序繁多的手工艺,汽车本来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在巴基斯坦却充满着乡土气息。一位巴基斯坦学者说,当地人有装饰交通工具的传统惯。人们在丝绸之路时期主要是装饰骆驼,如今骆驼不再是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只好装扮机动车。我在白沙瓦的一间古玩店里,买到了一个十分独特的铜驼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大铃铛套着小铃铛,小铃铛内有一个小锤。当摇晃铃铛时,它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复合声音,沉厚而富有穿透力。铃铛上面都有骆驼浮雕,造型生动传神。铃铛外表被打磨过,给人一种粗犷的感受,同时也把音色打磨到最佳状态。尽管这不是丝路时代的器物,但也说明当地人装饰骆驼的讲究程度。  白沙瓦城区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属于旧城。古董店铺里摆着各种工艺品,其中最多的是半宝石饰品和地毯。我在老城区转悠了不到5分钟,就目睹了一起抢劫案。来往行人只是毫无表情地看着抢劫的发生和结束,仿佛这就是当地生活的一部分。我辗转来到辛瓦利古董市场附近,有几个看上去无所事事的人便走过来搭讪,其中一个人装模作样地在衣兜内东翻西找,最后摸出一件用破报纸裹着的小佛头。来白沙瓦之前就有行家告诉我,这些人被称为线人,他们手里拿的大都是假货,主要是试探客人是否懂行。如果买者能够指出这是假货,并能说出其原因,那么牵线人就会将其带入一个偏僻的古董店里,让客人看真东西。  我在辛瓦利市场上听到了这样的议论,如今阿富汗难民疯了一样搜集历史文物,甚至不惜挖坟掘墓和盗窃文物。一位古董商对我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前,阿富汗是中南亚最大的文物集散地。大量文物从巴基斯坦、伊朗和布哈拉等地运送到喀布尔进行交易,如今这个市场被迫迁到了白沙瓦。尽管边境和海关的检查十分严格,但是走私贩总能把文物偷运到这里,然后再从这里转卖到欧洲和美国。  如今的文物走私已经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一些文物走私集团在阿富汗各地都有自己的代理人。这些代理人主要向文物贩子提供文物信息和来源。一旦交易成功,代理人就可以坐拿10%的佣金。一个古董店老板说,干这一行最讲究的就是“相互信任”。如果代理人提供了假信息,就等于砸了自己的饭碗。然而为了获取金钱,“以假充真”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的。文物贩子在塔克西拉以几十到几万卢比的价钱购买仿制文物,然后运到阿富汗境内,再经过一番巧妙的设计,就可以以几十万卢比的价格出手。由于仿制文物所采用的石头是真的,就连行家也经常看走眼。为了防止文物贩子之间出现欺诈现象。他们还为自己制定了“行规”,如果出售者明确表明看不准自己手里的古董是真是假,那么一旦发现是赝品时,他可以不受指责。如果说自己的文物是真的,而售出后经过鉴定发现是假的,那么售者必须退款没商量。  巴基斯坦的一家报纸披露,巴基斯坦境内有20多个文物盗卖组织,其中6个长期驻扎在白沙瓦,另外一些则分布在塔克西拉、拉合尔、伊斯兰堡等地。他们与西方的文物走私贩子相互勾结,通过互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