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玄奘同行-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奉了一种宗教,就会用全身心去拥抱,甚至毫不留情的排斥自己祖先曾经信仰过的宗教。他们身体的硬件坚韧、耐摩。这一切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永远不会被外来统治者所征服。  阿富汗一带曾经是仅次于印度比哈尔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佛教石窟分布在3个地区,其一为东部贾拉拉巴德附近,其二为北部海巴克附近,其三为中部的巴米扬。巴米扬与喀布尔直线距离是120公里。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将佛教传入阿富汗一带。贾拉拉巴德、马扎里沙利夫,这些由于美军轰炸塔利班而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曾经是佛教圣地。玄奘从中亚进入阿富汗境内后,他的行走速度放慢了下来。佛教衰微,佛塔倾塌。印度教已经在这里兴起,有婆罗门寺院五所,外道百多人。玄奘不时感叹道: “庭宇寂寥,绝无僧侣”。这个地方民风淳厚,民众骁勇善战,不贪财物。贾拉拉巴德市东部山区有许多洞穴石窟,这些石窟曾经是古代僧人修行入定的地方。到了20世纪70年代,贾拉拉巴德一带成为阿富汗游击队打击苏军的战场,石窟也就成了游击队的根据地。到了90年代,又成了塔利班弹药库。塔利班倒台后,又成了返回家园的阿富汗难民居所。  阿富汗最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化遗址是巴米扬大佛。这里也是连接印度、西亚与中亚的交通要道。它的北面是兴都库什山的支脉代瓦杰山,向南是巴巴山脉,巴米扬河从两山中间流过。巴米扬石窟就开造在代瓦杰山南面的断崖上。石窟全长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别开凿在东段和西段的两尊立佛,俗称〃东大佛〃和〃西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佛像整体傍山而凿,脸部、双手及袈裟敷以灰泥细塑。高38米的东大佛身披蓝色袈裟,雕凿于公元1世纪。高55米的西大佛开凿于公元5世纪,佛脸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尊佛像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赞叹大佛“金色晃曜,宝饰焕烂”。自从穆斯林进入这一地区后,佛教失去了教化作用后,它的符号也就失去了方向性。巴米扬大佛一直孤独地站在那里,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只有当它毁灭的一刹那,才在全世界的惊讶目光中灵光一闪。从此以后,巴米扬大佛只能存在于叹息声中了。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在新世纪目睹大佛的毁灭(2)

巴米扬大佛附近的佛窟壁画    

  巴米扬大佛的重要性在于它把佛教文化通过丝路古道传到了遥远的东方。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一个交汇点,也是印度与中国商人和僧人来往的中转站。巴米扬石窟艺术不仅受到波斯萨珊、东罗马拜占庭造型风格的影响,也有犍陀罗艺术的特征。虽然石窟壁上的佛像都不知去向,但是还可以辨认出它们曾经存在的痕迹。从公元8世纪起,阿富汗被伊斯兰化后,佛教寺院和壁画逐渐被破坏。13世纪,莫卧尔军队攻占了巴米扬,大量壁画和洞窟被砸毁。2001年2月26日至3月14日,塔利班用炮火摧毁了巴米扬大佛。  如今巴米扬佛像群一片凄凉,石窟里是佛像的残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黄土块应该是大佛的“尸体”。几块塑料布盖在上面,上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字样。一层厚厚尘土让人感受到这个佛教圣地也是尘世。山壁上的石窟曾经是僧人修行的地方,大概在冥冥之中预知人类会有无数灾难,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能保护芸芸众生后,便主动离开了洞窟。现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难民栖息在这里。  我在喀布尔遇到了几位英国文物保护专家,我们不约而同地谴责起了塔利班炸佛的野蛮行径,其中一位英国籍的阿富汗人把塔利班炸佛与中国文革砸毁文物联系起来,而且他一边盯着我,一边痛斥中国文革的疯子行为。我有几份尴尬,几个英国人也显得有些不自在。与巴米扬大佛相比,中国的文化浩劫要残酷得多,疯狂得多。只是中国人与祖宗翻脸的行为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才没有像塔利班炸佛那样引起全世界的同步关注。我突然意识在外国人面前,民族自尊心多么重要,但是这种自尊里面有很多无奈和刺痛。这是我在阿富汗的最大感受。信仰狂热会导致极端行为,信仰危机也会带来麻烦。我们通过革命终于迎来了一个“凡人”世界:七情六欲,功名利禄,人们把生理刺激当了精神生活。没有信仰的社会如同一个醉汉,跌跌撞撞地前行。等他酒醒之后,也许发现自己走了很大一段弯路。但是一个人或一个政府无权决定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应该信仰什么,或者不信仰什么。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在新世纪目睹大佛的毁灭(3)

巴米扬历史图片    

  巴米扬大佛在21世纪之初颓然倒下,意味着佛教失去了自己的最高旗幡。我们就当大佛“涅槃”了吧。对于佛陀来说,无形便是形。佛教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宗教,但是佛教理论如同年轮一样,年头越长就密集,民众琢磨不透里面的含义,在得不到实相后只好放弃了。我想玄奘很清楚这一点,他一路行走当中,已经看到了佛教的衰败。当时中国佛教也是藏污纳垢,秽闻层出。玄奘想到印度寻找源头活水,整饬戒律。可惜玄奘从印度讨来的“药”,并不能包治百病。就连帮助玄奘撰写《大唐西域记》的名僧辨机也与皇帝的女儿高阳公主私通,最后被唐太宗杀掉。面对佛界颓风,玄奘一个人并无回天之力。  尽管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失殆尽,但是《大唐西域记》并没有因其记述对象的衰落而贬值。由于中亚和印度史料极其缺乏,《大唐西域记》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玄奘回国后在翻译佛经上所耗费的心血,远远多于《大唐西域记》的写作。玄奘和他领导的翻译班子,共译出了佛经75部。但是作为一个旅行家和文化史学家的玄奘,在世界范围里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一部《大唐西域记》可以与玄奘的整个宗教翻译活动相媲美。在佛教领域里,玄奘是一为文化传播者。在文化史录领域,玄奘则是一位开拓者。由于玄奘的努力,中国佛教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和理性,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我们可以通过追随玄奘的脚步,回溯一段历史,检讨自己的心路历程。如此而已。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探访少林功夫的源头(1)

菩提达摩家乡的伊坎巴兰纳塔尔神庙菩提达摩家乡的印度教徒    

  从3世纪到7世纪,在通往中国和印度交通要道上,总能看到一些行色匆匆的佛教徒。一些印度僧人有时候与中国僧人甚至擦肩而过,其中有一位叫菩提达摩的印度僧人。相传菩提达摩就是少林功夫的创始人。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高僧跋陀建造了少林寺。公元520——526年前后,菩提达摩来到洛阳弘扬禅法。因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于是来到少林寺后面的五乳峰山洞坐禅,面壁9年,创立了中国禅宗和少林功夫。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如今在少林寺大殿内供奉着达摩像、庵院内有达摩面壁图、五乳峰下有初祖庵、初祖庵通向达摩洞。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神奇传说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怀念之情。  学术界对于少林功夫的起源,一直存在着争论,1982年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少林功夫与菩提达摩无关”的学术文章。那么,到底菩提达摩是不是少林功夫的创始人呢?记者在来印度驻站之前,曾经采访过少林寺寺院办公室的负责人员。他们对记者说,少林寺方面坚持认为,菩提达摩是少林功夫的创始人,至于那些来自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是正常学术争论,两者并不矛盾。少林寺方面特别指出,少林功夫是一代又一代的习武僧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不管怎样;得到了这样了答案,记者坚定了在印度寻访菩提达摩足迹的决心。那么菩提达摩的家乡究竟在哪里呢?  我原以为菩提达摩在印度有一定知名度,至少应该算一位历史名人。没想到当我向印度民众提到菩提达摩时,我得到的竟然是反问:“谁是菩提达摩?”大概印度人已经忘记了自己历史上的“辉煌一页”,我试探着问,“你听说过释迦牟尼吗?”大部分人点头称是,露出了关公看人在自己面前耍大刀的表情。他们的答案依然让我瞠目结舌,他们说释迦牟尼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毗湿奴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每当邪恶主宰世界时,毗湿奴就会以不同的面目从天而降,把人类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毗湿奴的一些化身如罗摩和克利希纳都是男身女相,集合了印度人对美的所有理解,可惜这些神像在我眼里只是艺术品。让我惶惑的是,鱼和乌龟竟然也是毗湿奴的化身。对方开始嘲笑我太不了解印度文化了,不了解印度文化的人才会张口就来个“菩提达摩”,难怪呢!  印度文化可以说是“放大”了的印度教文化。早在公元前10世纪,印度教已经从《俱梨吠陀》等颂歌中成长为盘根错节的大树。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才开始萌芽。佛教的平等观念和朴素精神吸引了众人。在阿育王等帝王的庇护下,佛塔寺庙一度成了印度文化的风景线,但是在商业气息的熏陶下,比丘们不再把苦修悟道当作进入佛天乐土的唯一途径,内部纷争和繁文缛节让佛教失去了活力。公元7世纪时,玄奘在印度看到的佛教建筑已经“摧残荒废,芜漫萧条,庭宇荒凉”。不久佛教就在穆斯林军队的铁蹄下消亡了。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探访少林功夫的源头(2)

菩提达摩家乡的印度教徒菩提达摩的家乡已经成了印度教的天下    

  如今的佛教徒大都来自“贱民”阶层。为了人格尊严,他们从上个世纪开始宣布脱离印度教,到现在约有1百万教徒。新佛教的创始人安培德卡尔博士依据贱民斗争的需要,对佛陀生平和“四谛八正道”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意味着古代印度佛教与当代印度佛教存在很大差异。印度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其余人口为伊斯兰教、锡克教和基督教等,民众不知道菩提达摩也就不奇怪了。另外,我还查阅了大量印度史料,也询问了不少专家学者,他们都很难说出关于达摩的历史。更多的则是一些从中国流传到印度的传说。  印度佛教经典大都在战乱中焚毁。尽管传说里有历史投影,这些投影在不同版本中又相互矛盾。印度佛教学者只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依据僧人游记和汉译佛经构建印度佛教史。中国典籍对菩提达摩的介绍只有寥寥数字:菩提达摩,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我在印度翻阅了一些地方志和历史资料,才知道菩提达摩在公元5世纪中叶出生在印度南部帕拉瓦国(Pallava)的首府坎奇普拉姆(Kanchipuram),是国王苏甘达(Sugandha)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研习大乘佛教,还精通瑜珈功和搏击术。玄奘游历南印度时,曾经到过菩提达摩的故乡。他在《大唐西域记》(卷10)把那座城市称为“建志补罗”,但是并没有提及菩提达摩其人,而那时菩提达摩已经在中国圆寂了一百多年。其实“建志补罗”就是Kanchipuram的音译。按着现在的发音方式和翻译习惯,应该翻译为“坎奇普拉姆”。玄奘在《达罗毗荼国》中写道,当地人“深笃信义,高尚博识”。  坎奇普拉姆是印度的七大圣城之一,距离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76公里。在公元4、5世纪,这里曾经有上千座寺庙。玄奘来到这里后,佛教已经呈颓势。“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皆遵学上座部法。天祠八十余所,多露形外道也”。现如今,突兀高大的印度教神庙是这座圣城最显著的标志,这些神庙建造于公元7世纪以后,最大一座占地面积12公顷。圣城里面凌乱而破旧,只有不断涌入的朝圣者带来了些许活力。这里已经找不到佛教痕迹,厚重的印度教文化已经把托钵化缘的身影挤入泥层之下。想当年佛教庙、耆纳教庙和印度教庙在这里比肩矗立,弘扬各自的教义。由于佛教吸收了印度教和世俗内容而丧失了其精髓,逐渐走向了颓衰。达摩明白禅宗已经难以被当地社会所接纳。禅宗需要一种境界,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凡用言语和文字来说“禅”,就不是“禅”了,菩提达摩很难向佛教徒阐述其理念。于是他一直向北走,寻找知音,终于来到了中国。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探访少林功夫的源头(3)

少林寺中习武壁画    

  根据史料记载,菩提达摩在五乳峰石洞面壁期间,呼吸吐纳术让他对禅学佛理和武功有了彻悟。我打算探询一下这种让达摩开悟的功夫。我来到达摩故乡的婆卢玛尔神庙Vaikunta Perumal Temple),恰好见到了一位呼吸吐纳术的习练者。我原以为他在他静思打坐。当他起身时,我走上去询问他是否听说过菩提达摩的故事。这位印度教徒显然毫无此方面的知识。他只说自己练习的是pranayama,这个词在梵文中是“呼吸”的意思。莫非他练习的就是呼吸吐纳术?这位老人不爱说话,当得知我来自中国后,才简单介绍了这种功法。他说自己练习的正是呼吸吐纳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动作是吸气,然后才有了第一声啼哭;人离开这个世界是呼出最后一口气,我们却几乎完全忽略了这两口气之间的呼吸,而呼吸恰恰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人们不注意这个简单的道理,所以容易得高血压和心脏病。” 他的解释平静而朴素,没有任何玄虚。他说“气”不仅仅通过鼻子和嘴巴,而且要穿过身体的各个部分,气充盈则精力旺盛。  这位僧侣又给我讲解了一些“呼吸”要领:练习呼吸吐纳很简单,你首先要感觉到呼出的气比吸进的气热。再过一段时间,你要体会到你吸进的气在眉宇间转了个弯,然后朝喉咙部位运动。再练下去,你就可以用“气”来控制自己的情感,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