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玄奘同行-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个弯,然后朝喉咙部位运动。再练下去,你就可以用“气”来控制自己的情感,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了。人的生命就是气的不同形态。这个僧侣的叙述露出了“禅机”,我似乎意识到菩提达摩离开这里的时间并不遥远。虽然眼前看不到佛教痕迹,这不正好印证了“无形便是形”的偈语吗?  传说菩提达摩把“搏击术”带到了嵩山,尽管有文献称,那种“搏击术”已在他的家乡失传了,但是一位印度学者告诉我,与泰米尔纳德邦相邻的喀拉拉邦还有两个道场训练这种古老的搏击术,于是我辗转来到那里,想见识一下这种古老的“搏击术”,这有可能是少林功夫的源头之一。达摩精通的“搏击术” (kalaripayattu)起源于喀拉拉邦一带。那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两千多年前,当地人在采集香料和檀香木时,经常遭遇野兽袭击。他们通过模仿动物捕食角斗的动作推演出一套搏斗技巧。通过观察风吹大树、浪击岩石,他们懂得了动作刚柔相济的道理。达摩又把禅宗柔进搏击术中,使他的功法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探访少林功夫的源头(4)

喀拉拉邦习武者练习棍术    

  喀拉拉邦在古代一直是南亚香料的集散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大小博物馆里摆满了中国元明清的瓷器,证明这里与中国的密切交往程度。据说菩提达摩游化到奎龙时看到了中国丝绸,那淡雅图案十分契合他的审美观念,于是萌生了到中国传播禅宗的念头。前往嵩山少林寺的路途充满着艰险,但是身怀武术绝技的菩提达摩却如履平地。有学者说菩提达摩只带着一根硬木棍,行路时当拐杖,挥舞起来是利器。  我在喀拉拉邦首府参观了一家搏击道场。道场主人说,这里的搏击术基本保持了两千年前的套路。学生在习武前要先低头用手触摸师傅的脚,向先祖画像祭拜,再向摩诃迦梨女神(Mahakali)祭拜 ,然后才开始习武。 学生们首先练习棍术(silambam),那硬木棍在习者手里去如箭,来如线,让人眼花缭乱。棍术之后是剑术训练。他们还练习柔软剑(urimi),这种剑可以缠在腰里,或者盘在手里,属于“暗器”之类。搏击道场中最见功力的是徒手格斗(marama  adi)。徒手格斗中可以使用点穴法,只需几个来回,一方就象捆稻草一样把对手撂在地上。这种搏击术简单实用,每一招都设法击中对方的要害。印度人喜欢香港的功夫电影,但是习武者寥寥,练习这种传统搏击术者尚不足几百人,印度政府至今没有采取措施保护这濒临失传的国粹。  我在翻阅文献时发现了这样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印度人就发现了人体的108个穴位,其中96个穴位被点后会带来极度痛苦、或者暂时瘫痪,另外12个穴位为死穴。这些穴位的具体位置被画在棕榈叶子上,同时还标注上被点穴后的症状,以及解穴方法。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穴位经”(marama sutra)。后来印度人依据此套“穴位经”演绎出了穴位疗法。估计达摩也是点穴治病的高手,传说他来到中国后曾经行医济世,广结善缘,此举赢得了大批信众,其中不乏悟性极高者。菩提达摩讲授的"大乘壁观"禅法,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


第六章香料大国揭密(1)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11)中提到了阿吒厘国,他描述那里“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阿吒厘位于南印度,从盛产胡椒来看,这个国度无疑位于印度西海岸。印度西海岸南部是胡椒的著名产地,并从这里延伸出了一条与丝绸之路齐名的香料之路。如今的香料只是饭菜的调味品,香料被精细地研磨后摆上了超市货架。这透明玻璃瓶子里的粉末寂寞无声,其实它们在不同文明的相互融合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欧洲人在寻找印度香料时,不仅发现了美洲大陆,而且也改变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这也正是香料之路的魅力所在。玄奘当年在印度游历时,肯定吃过不少带有浓厚香料味道的饭菜。尽管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香料着墨不多,但是香料在印度文化和生活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就连印度空气里都弥漫着香料味。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北面是老德里。老德里的月光广场有世界上最大的香料批发市场——卡里宝里香料市场(Khari  Baoli)。从不起眼的拱门进入后,就是相互纠缠拥挤在一起的上千家店铺,店铺里堆着藏红花、檀香、大料、姜黄、沉香、胡椒等香料。这里的每家店铺都在上百年的历史,而且是清一色的子承父业的家族式经营,但是生意没有了曾祖父时代的红火。仅仅在1百年前,香料老板还是印度最富有的商人,如今已经风光不再,因为香料已经不再是高利润的产品了。在这个市场上,黑胡椒每公斤只卖75卢比,红辣椒每公斤38卢比,姜黄每公斤50卢比,丁香220卢比。香料出口是维持香料生意的重要途径,印度在2002年出口香料约23万吨。  虽然世界对印度香料需求有所减少,但是印度的香料消费依然是世界之最。印度的炎热天气让人食欲大减,在烹饪食物时加入香料,除了增加色香味之外,还能醒胃提神和增进食欲。印度的家庭主妇都是调配香料的高手,每家的厨房里都摆着大大小小的香料瓶。据说古代印度妇女喜欢食用香料,所以印度古代石雕中的女性都乳丰臀肥,虽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估计也是当时妇女体形的真实体现。记者走遍了印度的东西南北,发现印度人最喜欢的是一种叫“麻色辣”(masala)的混合香料,这种香料里面有丁香、肉桂、藏红花、茴香、小茴香子、豆蔻、胡荽子、芥末子、黑胡椒、辣椒、以及用来上色的姜黄粉等。把这种辛辣芳香的混合调料先爆香后,再与羊肉炖煮上几个小时。羊肉会变得滑嫩醇香,再加上香料的香辛,让人胃口大开,吃起来会让人产生辛辣醇香的多层次口感。  我曾经到印度的香料产地喀拉拉邦进行考察,位于印度西南岸的喀拉拉邦(古称马拉巴Malabar)在两千年前就因盛产胡椒等香料而吸引了腓尼基人、罗马人、中国人前来进行贸易。喀拉拉沿岸的奎隆(古名小噶兰)、卡利卡特(古名古里)、科钦(古名柯枝)等都曾经是国际通商海岸。随郑和三下西洋的通事马欢在《瀛涯胜览》里有详细的描述。当地人对胡椒的处理让我领略了为什么印度有如此丰富的香料品种。同一棵藤状植物上的胡椒,由于采摘期和烘焙程度不同,也就有了黑、白、绿三种颜色。胡椒粒在成熟前被采收下来,晒干后就成了黑胡椒,如果马上烘焙处理就成了绿胡椒。白胡椒则为成熟后的胡椒粒去皮而成。据说当地还有一种红胡椒,可惜我没有见到。  当年印度香料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如同佛教之于中国一样。西方人对香料也怀有一种虔诚了神秘的心态。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马拉巴是大印度一个幅员辽阔的王国,位于西部……该国出大量的胡椒、姜、肉桂皮和印度坚果……” 想当年,阿拉伯骆驼队把印度香料运到地中海一带市场。当时的地中海香料市场被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所控制。这看似不起眼的香料却有着黄金般的价格。中世纪的欧洲人相信胡椒生长在树上,这些树都有毒蛇把守。倘若有人想采摘胡椒,毒蛇就会毒咬采摘者。采摘胡椒的唯一方法是把树烧掉,这样就把毒蛇驱到了洞里。胡椒的外壳呈深褐色且有皱折,而里面却是白色的。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是大火烧过的结果。  公元15世纪,一位叫尼古拉•;德•;康迪的商人来到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后,亲眼目睹了采摘胡椒的经过,他在文章中说,采摘胡椒很简单,既没有毒蛇,也不用火烧,更没有什么奇特的采摘方式。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刻引发了欧洲香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一些精明的西欧商人开始盘算:若香料是奇缺之物,它们在产地国也会价格不菲。如果冒险寻求它们,就会付出高额成本。既然香料在产地的价格如此低廉且易于获得,为何不冒险直接到印度进行交易呢?对香料的需求以及冒险精神,刺激着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寻求与印度直接贸易,当时的最大的贸易港口君士坦丁堡被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所控制,这就迫使信仰基督教的西欧人通过航海寻找香料之国,但是寻找印度的地理位置并不容易,航海家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他回国后称其到达的是印度。此后又三次出航美洲。因无法带会人们期待的印度香料,最后在贫困中死去。


第六章香料大国揭密(2)

  达•;伽马是经过好望角航行去印度的欧洲第一人。他在1497年7率船队离开葡萄牙,。当船队到达非洲东岸后,达•;伽马在马林迪找到阿拉拍水手艾哈迈德•;伊本•;马季德领航,这为阿拉伯水手沿着郑和船队的航路横渡印度洋,顺利抵达印度西洋岸的卡利卡特。他们刚一上岸,就被这里的繁荣富庶惊呆了,于是用物品和金钱交易了足够的香料和物品,还从中国店铺里购买了丝绸和茶叶,在1499年返回葡萄牙。他不仅成了葡萄牙的英雄,也成了葡萄牙富豪,与哥伦布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达•;伽马的航行路线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随着香料贸易,其它货物也开始沿着香料之路有了广泛交流。  在炎热的印度,香料不仅是调味品,也是具有疗效的药材,所以中世纪的欧洲人对印度香料十分珍爱。中世纪的欧洲烹饪文化已经十分发达。欧洲人喜欢食肉,当时不仅有烧烤,也有复杂肉食煨炖,故厨师对香料的要求很高。根据史料记载,波兰的巴伐利亚公爵乔治在1475年举行婚礼宴会时,一次就订购了1324磅的香料。记者从古代欧洲最流行的100种烹饪书籍中的用料中可以得出如下统计,在200多道菜种,154道菜需要加糖、125种菜需要加肉桂、76种菜需要加姜,54种菜需要加藏红花。由此可见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有多大。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香料延长鲜肉的保存时间。记者曾经在英国留学,此后开始成为驻印度记者,经过在英国和印度的资料查证和研究,记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首先,当时香料价格要比肉类贵出许多倍,用香料来保鲜肉类的做法实在不合算。第二,用香料保鲜肉类远不及烟熏、盐腌或者风干更能保持长久,而且印度人从古代到现在一直采用这种方法。记者在孟买多次看到鱼贩子把买不出去的鱼净膛后晒绳子上的场面。经过多年研究,记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中世纪时代,在宰杀了动物后,人们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吃掉,于是用晾干和盐腌方式要把肉类和鱼类储存较长时间。当烹调这些已经脱水的肉类时,人们需要加入各种香料来令肉食味道鲜美。  香料在中世纪的欧洲之所以贵如黄金还在于它的药用价值。香料本身就是药材。大部分香料具有性温补的特点,可以祛寒驱湿、清热解毒。据印度厨师讲,在炖肉时放入适当香料,可以化解掉鱼肉的寒湿气。胡椒、肉桂、姜和花椒都是最常见的药材。例如胡椒可以温暖肠胃,消除牙疼,它在中世纪欧洲的珍贵程度可当作钱币来使用。花椒能开胃健脾、理气止泻,对多种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丁香和肉桂能治疗咳嗽感冒,小茴香能治消化不良。印度人最喜欢的“麻色辣”调味品中的一些成分如姜黄、大蒜和小茴香等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正常细胞遭受自由基的氧化破坏,进而帮助预防癌症和心脏病。姜黄和肉桂可以增强胰岛素代谢葡萄糖的能力,以帮助控制糖尿病病情。有趣的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红糖和白糖也曾经属于香料范畴。  除了医疗价值外,一些香料在中世纪生活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肉桂具有防霉、防腐的功效。古代美食家都带着豆蔻进餐馆;如同现代人随身携带香烟一样。公元14世纪,佛罗伦萨商人弗郎西斯科•;佩格罗蒂(Francesco  Pegolotti)在《实用智慧》手册中写道,当时进口的香料多达288种之多,有些已经超出了使用香料的范畴,其中包括洗染服装用的定色剂,用于药材的龙血红。有些中世纪书籍中提高了香料已经绝迹,如长胡椒、天堂种子等。这些果实有胡椒味道,但是与黑胡椒不属于同一个种类。  到了19世纪初期,香料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开始下降:首先是西医观念逐渐流行,更具快速疗效的新药陆续问世,把香料作为草药的传统理念开始淡化;第二,民众口味有所 改变。各国的文化交往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交融,烹调手法也逐渐形成了多样化。大量农产品和菜蔬的问世减低了对香料的依赖;第三,香料植物种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如印尼和中国也成了香料大国。尽管印度香料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有所下降,并不能改变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西海岸有座中国城(1)

科钦的中国鱼网    

  南亚次大陆的西南海岸有一个巴掌大的半岛,它很象次大陆伸出的一只手,招呼着从海上而来的商人。这个地方就是印度喀拉拉邦的科钦。从陆地码头乘坐渡船驶过温品岛(Vypeen Island)后,老远就看到了科钦半岛的古老标志——中国鱼网。。鱼网四角系着四根长木棍上,四根长木的另一端收拢在一起,被固定在一根粗大的长杆上,另一端坠着石头等重物,渔民利用杠杆原理来起降鱼网。每当早上或者黄昏涨潮时,渔民就开始收网,水中的渔网便慢慢浮出了海面,里面跳跃的鱼不多,却总有收获,这种“守株待鱼”的捕鱼方式在这一代流行600多年。  印度西海岸最初吸引我的注意力是这里曾经有一座中国人建造的佛教庙宇。另外,东晋高僧法显也是在这里搭乘商船,返回了中国。法显的天竺之行比玄奘尚早230余年。公元399年,6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