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玄奘同行-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发出语音语调极其一致的乞讨声,两只手步调一致地举起方巾的一端,让香客往撑开的方巾里投放一些硬币或食物。香客不可能往每个方巾里都投放食品,只能投放几枚硬币后,继续快步走,然后再投放一些。这些乞讨者似乎十分认命,从来不与旁边的乞讨者挣抢地盘或者施舍物。如果自己得不到,就继续安静地等待,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香客们为了避免破财太多,都带一些硬币。当地的精明小商贩也在山脚下设立了硬币兑换处,拿出一张100卢比的票子,就可以兑换90卢比的硬币,这就可以安抚90个讨乞者。这估计是世界上最长的乞讨队伍,让人感到这里是饿鬼当道的地方,而不是什么佛教圣地。  释迦牟尼苦在这里进行了长期苦修,虚弱的身体让他难以行走。一位牧羊女恰好从附近路过,善良的女子让他喝了乳粥(Kheer)。释迦牟尼恢复体力后,走到尼连禅河里洗去泥垢,便来到了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而坐。 他发誓若不能大彻大悟,便终身不起。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到了黎明晨星升起之时,他的脑海终于清明澄澈起来。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获得了大彻大悟,从而成了佛陀。那棵毕钵罗树,由于庇护了释迦牟尼成道,而被更名为颇有佛气的名字——菩提树。“菩提”是梵文译音,意为“觉悟”或者“智慧”。自从在那棵菩提树下恍然大悟后,释迦牟尼独自在树下徘徊37天,享受着超脱尘世轮回的快乐。佛是大智大觉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那年他才35岁。  尼连禅河不远处有一个红砖小庙,里面有牧羊女的塑像,只是这个牧羊女的雕塑简陋而粗糙,让人难以产生美好联想。佛陀成道的日期为中国农历12月8日。由于牧羊女让释迦牟尼喝了牛奶粥,才使他有气力走到一棵菩提树下,证得苦灭真理,所以中国佛教徒都要在这一天煮粥供佛,俗成“腊八粥”,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民族的饮食习俗。没想到印度乡村牧羊女的一个善良动作,居然与辽阔的中华大地有着某种联系。


第三章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在菩提伽耶恍然大悟(2)

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菩提伽耶内莲花足印    

  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这里成为“觉悟者”,信徒们修建了佛教寺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菩提寺。大菩提寺不仅是这座圣城的标志性建筑,也被比喻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大菩提寺附近有20世纪以来中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建造的寺庙。中华大觉寺是典型的汉式结构,离大菩提寺最近。在这些不同国籍的寺庙中,每个民族都按着自己的文化审美来塑造佛像。早在公元3世纪,佛教就规定了佛像只有四个姿势——立、坐、走、卧。手势必须与身体的四个姿势相符:立佛的手伸出,手心向外,乃无畏法印;坐佛的左手放在盘腿上,右手触地。这表示释迦牟尼在思考时,恶魔企图分散他的注意力,他竭力用右手接触地面,不使自己分心,直到成为觉悟者;大拇指与食指轻触,是第一次讲经的手势;两只手交叠放在膝盖上,表示沉思。各国造像者在依据这些规定雕塑佛像时,依然雕刻出了不同形态的佛像,有的微笑、有的沉思、有的略胖,有的消瘦,有的脸长、有的脸方,有的嘴唇厚,有的嘴唇薄。这一切使菩提伽耶成了万佛博览会。每个民族都在按着自己的意愿和审美来理解美好的东西。佛像本身也就成了一个美好愿望的体现。  在菩提伽耶里面,昔日打坐的地方只是方寸之地,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安置了一块金刚座,这个金刚座被佛教徒看成世界的中心,一如地球的肚脐。这块长2?3米、宽1?47米、高90厘米的土红色沙石,如今被遮盖上了俗丽花哨的布幔。金刚座旁就是大菩提树,它在两千多年中两次遭到砍伐,一次遭遇风暴,但都生出新芽。其中一枝被阿育王的女儿带到了锡兰的阿努拉达普拉,并在那里繁衍成一棵大树。当菩提伽耶的菩提树枯萎后,信徒们又从锡兰的那棵树上截取了一段树枝,栽种在这里。到了十九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Alexander Cunningham)重修大菩提寺,见老树已倒,又切下一根树枝在原地栽上。现在的菩提树已经属于曾孙辈份。菩提树与佛教的生命轨迹竟然如此相似。佛教在自己的故土湮灭了,但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已经繁衍成了精神大树。佛教徒又千里迢迢来到佛的故乡修建寺庙,接续香火,这也是一种因缘吧。  公元12世纪,伊斯兰军队毁坏了印度的佛教寺庙,佛教徒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只好四处流浪。缅甸国王在14世纪出资,在原来塔址基础上建造了一座缅甸风格的寺庙,下部方正,上部尖细,可惜后来被洪水泥沙所掩埋。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对这一建筑进行了发掘,缅甸佛教徒又进行了重建,终于建成了现在的大菩提寺。寺内供有金身佛像,此像原本是青黑岩雕刻,后来被西藏信众贴上了金箔,印度佛教徒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佛陀应该以最接近自然的元素出现,以泥土或者石头为最佳,而不应该披金戴银。


第三章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在菩提伽耶恍然大悟(3)

菩提伽耶的和尚祭拜大菩提寺圆石座上的佛陀足印    

  菩提伽耶是一个小镇,镇上到处都是佛陀的名字,如佛陀旅行社、释迦牟尼餐厅等。沿街到处是兜售各种与佛有关的生意,佛祖在为佛教徒提供精神依托的同时,还维持着异教徒的生计。香客们在参观佛教遗址时,他们的身后总是跟着一群乞讨者。一些儿童从溪水中捞起一些小鱼,放在透明的瓶子里,让香客们购买后放生。等到放生后,儿童们立刻迫不及待又把小鱼捞起来,放在瓶子里,等待下一批香客放生。他们把这些只有一寸长的小鱼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话语和动作,看来佛教在这里被彻底地利用了。印度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自己崇拜谁,就让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叫崇拜对象的名字,所以佛陀、阿育王、罗摩等也就成了印度人最常见的名字。我听见有人叫了一声“佛陀”,回头一看,却是一个拖着鼻涕的小孩子在答应。印度人似乎不敬畏自己的祖先和神灵,而是设法与其溶为一体。这也就使菩提伽耶少了几份圣洁和凝重,多了几份热闹和世俗。  大菩提寺的左侧有一圆形石座,上面雕刻着佛陀的足印(Buddnapada),是一种拙扑的夸张,却比佛像更能引起人的遐想。大菩提寺北侧还有一长串圆台,上面刻着莲花图案,象征佛陀踏足之处冒出的莲花。这让我想到了新德里甘地纪念馆西侧的一行脚印,那是圣雄甘地遭到印度教极端分子枪击后,踉跄着迈出的最后几步。为了记住那血腥的一幕,后人用水泥把带血的脚印固定下来。佛陀和甘地行走的方向不同,一位留下了梦幻般的脚印,另一位留下了血淋淋的脚印,这两行脚印相隔了2500多年,却并存在同一片土地上。如果把两位圣者的足印在时间上置换一下,人类的行走也许不会这么艰难。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大菩提树生病了

菩提树旁边的金刚座    

  印度媒体在2003年初纷纷报道,由于长期遭受病虫害和佛香的烟雾熏烤,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生病了。消息传出后,立刻在佛教界引起了强烈震动。记者抽时间前往菩提伽耶时,看到了这棵圣树已经被保护了起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菩提伽耶主要由大菩提寺、菩提树和金刚座三部分组成。然而在2500年前,曾经庇护过悉达多,并且目睹其成为觉悟者的只有菩提树。大菩提寺和金刚座都是后来的纪念性建筑,只有菩提树是佛教圣地的真正圣物,受到了 佛教徒们的顶礼膜拜。  菩提树的病虫害在冬天里并不严重,但是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恰好是朝圣旺季。众多香客把供品放在菩提树附近的佛足石座上,然后在一旁虔诚地烧香磕头。他们没有意识到缭绕的香火几乎窒息了菩提叶的呼吸。供品中的甜食、奶制品和糖果吸引了成群的蚂蚁。一些香客甚至把红布条系在枝干上,祈求家人平安。局促狭窄的环境也影响了菩提树的生长。大菩提寺四周是雕刻有莲花图案的石头围栏,地上铺着青石板,菩提树就被困在石头围栏里面。这种密不渗水的青石板让树根难以呼吸。菩提树与大菩提寺之间是被奉为圣石的“金刚座”,这个沉重的“金刚座”也压迫树根的呼吸。特别是到了炎热季节,一些小昆虫乘机活跃起来,它们钻到树干里面,吸吮树皮下的汁液,小昆虫的排泄物还在树皮内部产生霉菌。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指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坐在这棵树下成佛,所以这种树也被叫做菩提树。此树的原名为毕钵罗﹙ Pipal﹚树,并非所有的毕钵罗树就是菩提树 ,只有那些从佛陀成道的毕钵罗树分离出来的幼树才算是菩提树。由于印度是佛教故乡,人们后来也都把印度的毕钵罗树都看成了菩提树,并且被移植树到许多佛教国家。这种树属桑科,常绿乔木。树皮淡灰光滑,枝叶繁盛茂密。叶子心形,叶端尖长。毕钵罗树早在佛教之前就被视为圣树。婆罗门就把这种树木作为祭祀燃料。在《薄伽梵歌》里,毕钵罗树被比喻为“一棵永恒不灭的树,它的根 儿是与创造者梵天同源,它的枝叶是智慧的吠陀神典。”正如印度教中不同的神有不同的坐骑一样,在大乘佛教中,不同的佛有不同的菩提树陪伴,释迦牟尼的菩提树是阿说他树(梵文asvattha)。由于菩提树移植各地后仍能茁壮成长,故印度人民不仅赋予了菩提树很多传说,也把美好愿望寄托在了菩提树上。我在一些印度朋友家庭里经常看到神像旁边摆放着干菩提树叶。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卷八里记述了自己在菩提伽耶看到的情景:“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这说明菩提树曾经不止一次遭过劫难。传说阿育王当时崇尚佛法,冷落了王妃,于是妒火中烧的王妃派人砍伐焚烧了那棵菩提树,但菩提树仍新芽茁壮。后来阿育王的女儿僧伽蜜多远嫁锡兰时,从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带到了锡兰的阿努拉达普拉。在十二世纪穆斯林军队进入印度后,菩提伽耶的本树被摧毁,后人便从锡兰移枝回菩提伽耶。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Alexander Cunningham)重修大菩提寺,见老树已经体力不支,便清除掉老树,从老树上切下一根树枝栽在同一地点。所以眼前这棵菩提树的树龄还不到200年,但是病虫害和环境污染让这棵树呈现出了衰态。  菩提伽耶庙宇管理委员会曾经向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农业研究所进行过多次咨询。该研究所要求把菩提树根部的石板挪走,在根部刷上石灰粉,然后对整棵树喷洒农药,彻底消灭病虫害。为了不让信众靠近菩提树,专家还建议把佛足石座搬到外面,供人们摆放供品。尽管菩提伽耶寺庙管理委员采取了必要措施,但是管理人员难以让朝圣者远离菩提树。每天有2000多名香客前来这里朝拜,他们千里迢迢地赶到这里,庙宇管理人员实在不愿意让香客们失望。寺庙管理委员会秘书卡利查然?亚达夫对我说,“管理委员会已经把菩提树隔离了起来,在树枝和树叶上都喷洒了农药,树根部的土壤被翻松了,而且加入了杀冲剂。我们不想让香客靠近石栏,但是我们也有很大压力,因为香客都要求尽量靠近菩提树。”我在现场看到,菩提树和金刚石被一个石栏围了起来,但是周围环境依然十分局促。金刚石被好几层布遮盖了起来,上面的金属罩子十分粗糙,与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十分不和谐。  我离开菩提伽耶时,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对我说,“这个菩提树在世界佛教界里太重要了,我们决不会让它枯萎。”但是陪同我的导游说,管理委员会也在做最坏的打算,准备从斯里兰卡(锡兰)的那棵菩提树上截下一个树枝,培养成一棵大树后再移载到此地,以便让信徒能够有寄托心灵的地方。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法轮初转鹿野苑(1)

鹿野苑的达麦克塔    

  鹿野苑实在是一个清净之地。这里似乎有气场暗自流动,构成了一个自在清净的小气候,把纷乱扰杂完全隔绝在外,只留下了老树、古塔、和铺向远方的草地。几只小鸟在阳光下梳理羽毛,这些小鸟对人们很信任。这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3000多年的经验积累,因为这里自古就是修行者的苦行禅定之地。  鹿野苑是一个颇富意境的地名,它源自母鹿护子和鹿王慈悯的凄恻故事。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载,一位国王喜欢打猎。他经常到这片茂密的森林中来猎鹿。为了避免全族覆灭,鹿王决定每天让一头鹿主动被国王猎杀,其它都躲进树林深出。一天,轮到了一头怀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对鹿王恳求:“我虽然应该去死,但我的孩子还没到死的时候啊!”鹿王心生不忍说:“可怜慈母爱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主动代替母鹿前去送死。国王看到鹿王眼睛中充满着悲哀,在了解实情后大受感动:“我是人身,却像野兽一样残忍。你是鹿身,却有着高贵品德。” 国王从此不再打猎,还将此地开辟为一片鹿场,供鹿群繁衍生息。我来到这里后,没有看到鹿群,只有几朵白云挂在远处的树尖上。  当年佛陀在菩提伽耶顿悟后,向西步行3百里来到了这里,寻找当年的五位同修者。那五位修行者当初离开释迦牟尼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看到释迦牟尼放弃了苦行,跑到河里洗澡,还喝了牧羊女的牛奶粥,便认为他失去了苦修毅力,于是失望地离开了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继续苦修。佛陀找到了他们后,阐述了生死轮回、善恶因果、以及修行超脱之道。佛陀解释说,人之所以有烦恼和痛苦,归根到底是心中有情欲贪爱。有情欲贪爱就有行动,有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