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玄奘同行-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及修行超脱之道。佛陀解释说,人之所以有烦恼和痛苦,归根到底是心中有情欲贪爱。有情欲贪爱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要受轮回之苦。若要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消灭欲望也要遵循正确的修行方法。五位修行者听后茅塞顿开。无数个世纪以来,人们总站在死亡大门前向里面眺望,想弄清楚里面的秘密。佛陀的叙述如同一束光照射到里面,顺着这光柱望进去,逐渐发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自在境界。佛陀的新奇观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信徒。佛法传承中最重要的佛、法、僧三宝,在鹿野苑聚齐了。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法轮初转鹿野苑(2)

鹿野苑里的中国寺庙    

  在鹿野苑弘扬佛法期间,佛陀与五位信徒的生活相当艰苦,他们轮流到外面乞讨,季风雨到来后还要躲避湿热侵蚀。佛教主张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我修行来达到觉悟,所以佛陀并不争取王室来推广佛法,所以佛教寺院一般都远离民居闹市,但是佛陀也不拒绝王公贵族的施舍和庇护。只是在佛陀圆寂200多年后,孔雀帝国的阿育王被佛陀理论所感动,才开始大力弘扬佛法,佛教被尊为国教。为了纪念佛陀初转法轮之地,阿育王在这里修建了大量佛塔寺院,笈多王朝也在这里大兴土木。公元640年,玄奘来到了这里,他看到“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 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有4、5层垒叠的寺庙和僧房遗址,说明这里的佛塔和寺庙在历史上被反复修缮建造过很多次。  由于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佛教徒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一如执政党那样吃香。混入僧侣队伍中骗吃骗喝的外道人逐渐多了起来,最多时有6万。教团对佛陀思想的解读也出现了分歧。教团从原来的大众系、上座系以及属于上座系统的分别说部,又分裂出更多的派别,每一派别都宣称自己是佛陀思想的真正捍卫者,然后指责对方犯了路线性错误,佛法陷入了混乱纠缠中。阿育王不得不把佛教长老召集到华氏城,要求他们开展了一次“四清运动”,清除混进佛教队伍中的外道人。长老们组成了口试团,让所有僧人一个一个到场考试,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佛陀思想,就被视为“贼住”,然后清除出僧侣团,从而纯洁了队伍。  为了整肃佛教纪律,阿育王颁布了“佛教纪律”,并用婆罗米文字刻在石柱上:“鹿野苑的修行者,比丘与比丘尼,应该勤于修行受戒。若有人破坏戒律,必将逐出鹿野苑精舍。”佛教内部派别的争斗和空耗。这也是导致佛家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佛教终于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直到1835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卡宁汉爵士带领考古小组来到这里开始发掘,历史的辉煌终于显露出了一角。在遗址班驳的草坪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达麦克塔(Dhamekh)。塔高33?5米,像一个硕大的堡垒。佛塔为实心,上面雕刻有精美图案。此塔建造于公元500年前后,对称的花卉浮雕图案是笈多时代的典型佛教图案。据考证,这里曾经有一座公元前200年的砖结构佛塔。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法轮初转鹿野苑(3)

鹿野苑里的佛塔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    

  达麦克塔附近有一座1932年建成的摩犍陀俱提僧院(Mulgandhakuti Vihare),与2000年前的僧院同名。当年佛陀在这里初转法轮后,就开始了游化传教。在后来的45年中,他经常回到这个宁静的林苑,住在简陋的摩犍陀俱提僧院里,度过一年中的雨季安居期。这座新建的寺庙里供奉着从塔克西拉和南印度挖掘出土的佛舍利。寺院的大菩提树在1931年从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上截取一段移载此地。大菩提树下,有五位比丘聆听佛陀教诲的塑造。只是手法太过粗糙,不能给人亲切感。离此不远,还有一座朴素的 中华佛寺。  鹿野苑里的一处重要佛教遗址是阿育王石柱。石柱所在地就是法轮初转处。玄奘看到的情形是:“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阿育王石柱上面有四头狮子柱头,分别朝向四个方向,给人一种威震四方的力量,1950年1月26日被选为印度国徽。狮子柱头展览在鹿野苑博物馆大厅中央。四头背靠背的狮子,目光警觉威严,前肢挺拔,肌肉丰满。下方分别是象征勇敢的狮子,佛陀母亲梦见的大象,佛陀离家出走时的马,以及象征哺育和营养的牛。四个动物都用象征佛法的法轮隔开。最下一层是倒垂的莲花。玄奘曾经描述石柱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如今又过去了1300多年,那石柱依然光洁照人,温润如玉。博物馆陈列的大部分是佛像,其中也有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雕像。佛像都很清瘦,衣着简单朴素,轻薄贴身。那圆润纯熟的雕刻不仅反映了印度工匠的雕刻技艺和对岩石材料的认识,也还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有精神气质。这就是朴素、含蓄和清净的境界。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舍卫城里的佛影(1)

  佛教故事如一片绿荫,疏疏淡淡地覆盖着整个舍卫城,使这片遗址透露出佛教生命的坚韧和神秘。从古代中国走向印度的两行脚印,在舍卫城交叠在了一起。法显和玄奘对这片佛教遗址的描述,复活了这片遗址曾有过的辉煌,整个考古发掘几乎成了法显和玄奘旅行笔记的注释。舍卫城遗址区被称为萨艾特和玛艾特(Sahet Mahet)。印度考古专家认为,这两个名字可能是Shravasti 的巴利文发音,也可能是大寺院(Shreshta  Matha)的意思。萨艾特指的是佛教寺庙遗址,即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该遗址位于古代舍卫城南郊,遗址区占地72514平方米,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寺庙和佛塔基座。玛艾特是指距离祗树给孤独园 以北2•;5公里的舍卫城遗址区。  早在佛陀时代之前,舍卫城就已经出现在印度神话史诗中,《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印度教《往事书》都提到了憍萨罗国(Kosala)。憍萨罗国的国都就是舍卫城。《摩诃婆罗多》记述传说中的室罗伐悉塔王( Shravasta)曾经统治这里。根据佛教经典的描述,这里物产丰富,民众不愁吃穿,故被称为“一切有”(Sabban  Atthi ),其梵文发音是Savatthi,法显音译为“舍卫城”。释迦牟尼在悟道后的第3年应邀来到这里讲经说法。舍卫城原本就是耆纳教等外道圣地,一时间这里成了印度北方思想最活跃的都市。  舍卫城现在主要有3处历史遗址,从北方邦小镇巴拉姆普尔(Balrampur)向西行驶17公里,就看到路南侧有一高大土丘,寺庙遗址隐约从丘顶显露出来。当地人说这是古代信众为纪念佛陀来舍卫城传法而建造的一座寺庙。依据法显和玄奘的记述,这座寺庙是由女信徒毗舍佉母(Wishakha)出资建造的东园精舍(Purvarama)。毗舍佉母是舍卫城一位富商的妻子。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Prasenajit)突患重疾,经过毗舍佉母的全力抢救和调理,保全了国王的性命,故享受国母之尊。当地人称她为鹿子母(Migaramata)。毗舍佉母总是佩带着一件宝饰。有一次,她在听佛陀讲演时,那宝饰掉落到了地上。她回家后才发现丢失了此宝饰,于是顺原路寻找,结果发现那宝饰还在寺庙的地上。毗舍佉母觉得这件宝物应该献给佛陀,但是佛陀不收一钱一物。她打算把这件宝饰买掉,然后建造一座佛寺。无奈这件宝贝太过昂贵,无人问津。她只好自己花钱买下,用这一笔资金建造了东园精舍。佛陀在舍卫城的25年雨季安居期中,其中有6年的安居期住在这里。现在这座寺庙只剩下了基座,需要登上山丘才能体会到这座寺庙当年的气势。  从东园精舍再往前走,在丁字路口向右一拐,几百米处就是祗树给孤独园的大门。舍卫城的富商须达多(Sudatta)当年在王舍城听了佛陀讲法后,马上被其理论折服,于是邀请佛陀来舍卫城净住说法,让本国民众也能懂得解脱之道。须达多是一位仁慈悲悯的富商,他经营的商品要用500辆牛车来运输。由于经常济助贫苦百姓,民众称他为“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 。当时舍卫城还没有佛教寺庙,须达多就返回了舍卫城,打算为佛陀选择一个理想的地方,用来建造佛教精舍。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舍卫城里的佛影(2)

  舍卫城南侧的祗陀洹花园吸引了他的注意,那个花园属于舍卫城王子祗陀(Jeta),须达多表示要买下花园来建造佛陀精舍。 祗陀王子故意开出了一个天价,要求须达多用金币铺满整座花园。须达多决心已定,他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变卖了财物,据说换了1亿8千万枚金币。须达多开始把金币平铺在花园上。他用完了所有金币,却还剩下一小块空地。祗陀王子深为须达多的虔诚所感动。他决定也参与精舍的建造,他贡献出了树木,在未铺满金币的空地上盖了一座寺庙,奉献给了佛陀。根据玄奘的记载,佛陀得知这一消息后,用两位奉献者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园林精舍,称其为“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印度考古学家从巴尔胡特(Bharhut)出土了一块公元2世纪的浅浮雕石刻,那石刻图案就是讲述的这一故事。石雕上面有一辆装满金币的牛车,有两个人在花园里铺金币,须达多手里拿着一个花洒在喷水,这是赠送礼物时的一个传统仪式,角落里的六个人可能是祗陀王子和他的随从。这块石雕如今收藏在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在印度南方安德拉邦的阿马拉瓦蒂佛塔(Amaravati  Stupa)上,也有关于祗树给孤独园的雕刻,可见这个故事流传十分广泛。  走进祗树给孤独园内,确实有一种清净的感觉,原因在于园林工人的精心管理。草坪修剪得如同高尔夫球场一样,一直延伸到古树深出,灌木丛附近有猴子戏耍。法显曾经称赞这里“池流清净,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清净环境中是成片的遗址。在公元5世纪初的一个明媚日子里,法显来到了祗树给孤独园。当地僧人大为惊奇,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汉人,从未想过“边国之人仍能求法至此”。又过了两个世纪,玄奘也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这里,他虔诚地在佛塔前伫立,在寺庙内寻觅当年佛陀活动的痕迹。对于一个来此造访的中国人来说,这里确实可以激发起怀古之幽情。即使来者是一个异国香客,当他朗诵或者听到:“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心里也会对这片遗址增加几分亲切感。  释迦牟尼悟道之后,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有两个,一个是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另一个就是憍萨罗国的舍卫城。前者有竹林精舍,后者有祗树给孤独园。佛陀在舍卫城一共度过了25个雨季安居期,几乎占了 佛陀传法生涯中的一半岁月。佛陀传教的对象有国王、商人、市民,甚至妓女和盗贼等。佛陀面对不同的观众,会用不同的形式来传递佛教思想。舍卫城里有一位妇女突然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抱着孩子尸体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救活她的孩子,否则她也不活了。佛陀说:能救活孩子的方法只有一个,你要找到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庭,向这家人讨来一粒芥菜籽,就能救活这孩子。这妇女心里想,讨一粒芥菜籽还不容易。无奈她去了无数家庭,没有一个家庭从未有死过人。这妇女最后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每个家庭都要经历死去亲人的痛苦。佛陀教导这个妇女说:死是人生的最大痛苦,要想解脱生死烦恼,唯有皈依佛门。这位妇女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舍卫城里的佛影(3)

  孔雀王朝兴起后,崇佛的阿育王来到舍卫城朝拜圣迹,建造了庙宇,并在东门竖起了两根21米高的石柱。玄奘写道,“左柱镂轮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从阿育王时代起,舍卫城开始升起了佛陀神奇传说的光芒。佛陀不仅仅是一位人间智者,更是积前世功德和幻化本领与一身的神,佛陀也就成了礼拜的对象。 。这种神话佛陀的做法在当时是争取信众的一种手段,这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斗争的激烈。在佛陀来舍卫城之前,耆纳教在当地已经十分流行,在商人中间影响很大,就连憍萨罗的国王波斯匿(Prasenajit)也崇尚耆纳教。耆纳教中的第三位祖师生主(Sambhavanatha)和第六位祖师月光主(Candraprabhanatha)都出生在这里。佛陀来到这里后,遭遇到外道的挑战和抵制。砸毁道场的事件时有发生,不同教派者甚至在寺庙里撕扯起来。外道人用妓女来诬陷佛教徒淫乱和残暴杀人,用所谓与孙陀利通奸之事来诋毁佛陀声誉,结果都真相大白于天下,看来用男女媾和之事来打击对方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的伎俩。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刚来到舍卫城后,耆纳教徒就提出与佛陀比试神力,让民众自己做出选择。佛陀接受了挑战,并选定了比试时间和地点。到了那一天,佛陀让一棵芒果树在一天内长成了大树,佛陀在芒果树下幻化出无数佛身,坐在荷花上喷出火和水,观看者连连称奇。沙门宗派(Ajivikas)也不甘示弱。传说富兰那迦叶(Purna  Kashyapa)前去与佛弟子辩论。由于难以承受辩败的惭愧, 富兰那迦叶含恨自尽。波斯匿王看到佛陀和佛教徒有如此高的神力,终于改信佛教。  这些故事无疑是佛教徒为了显示佛陀威力而编造出来的,但是虔诚的法显和玄奘不仅相信这些传说故事,而且亲自考证它们的出处。玄奘认为佛陀与外道论议处在影覆精舍,玄奘煞有介事地说,这一佛寺与外道天寺夹道相对,太阳在西边时,佛寺的影子落在外道天寺上。当太阳的东边时,外道天寺的影子投到北边,始终不能投到佛寺上。法显更是利用民间传说来贬低婆罗门教。婆罗门信徒发现供奉在天神旁的油灯总是被莫名其妙地转移到佛寺内。他们相信是沙门(佛教徒)干的,于是准备捉拿偷灯人,他们却发现是自己供奉的天神晚上来供养佛像。婆罗门明白了佛比天神更有威力。这种传说让法显和玄奘津津乐道,也给他们注入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