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教你看懂荀子-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方有种鸟名叫蒙鸠,它拿羽毛做巢,又用毛发把巢边系在嫩苇条上。一阵风吹来,苇条断了,结果鸟蛋摔破,雏鸟也摔死了。鸟巢并不是不完善,而是因为悬系的地方不合适。西方有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只有四寸,生在高山顶上,下临百丈深渊。草茎没有变长,而是所处的位置使它显得高了。蓬草生在麻中,不用扶持就自然挺直;白沙落在黑泥里,就和黑泥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就是有香气的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戴它了。它的本质并不是不美,而是被臭水泡坏了。所以君子居住必定要选择乡土,游学必定要结交贤人,为的是防止沾染上邪恶的品行,而能够接近正道。   
  事物的发生,必定有它的起因;荣辱的到来,必定和人的德行相称。肉腐烂就会生蛆,鱼坏了就会生虫。懒惰轻率,忘乎所以,灾祸就会发生,刚强的东西自然容易折断,柔弱的东西自然容易受约束。一个人行为邪恶污秽,怨恨就会聚集到他身上。柴草同样放着,火总是从干柴烧起;地面一样平整,水总是流向低湿处。草木喜欢丛生,禽兽愿意群居,万物都是各归其本类的。所以箭靶子摆在那里,弓箭就会射向那里;林木茂盛,斧头就会砍向那里;绿树成荫,鸟雀就会栖息在那里;醋酸了,蚊子就会聚集到那里。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祸患,做事有时会招来耻辱,君子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行啊!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成长;一个人积累善行、养成高尚品德,就能达到高度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志。所以不是一步一步累积起来,就不能达到千里之远,不聚积起小的水流,就没法汇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上十天,也能跑得很远,它的功效在于坚持不懈。用刀刻东西,刻一会儿就停下,就是朽木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就是金石也可以刻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上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虽有八条腿两只螯,但如果没有水蛇和鱼的洞穴,它就无处寄居,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没有深沉的心志,就没有显著的成就;没有埋头苦干的行动,就没有伟大的功绩。人若走入岔道,就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就不会被任何一方所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两处而看得分明,耳朵不能同时听两处而听得清楚。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一筹莫展。《诗经》上说:“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一心哺养七只小鸟。美好的君子啊,仪表举止总是很专一。举止仪表专一啊,意志才能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要把心志集中在一点上。   
  古时候,瓠巴弹瑟,游鱼都浮到水面来听;伯牙弹琴,驾车的马都仰头停食来听。所以声音无论多么微小,也没有不被听见的;行为无论多么隐蔽,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宝玉藏在山上,草木就滋润;珍珠生在深渊里,崖岸就不会枯干。大概是没有不断地积累善行吧,如果积累了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回答是:从读《诗》、《书》开始,到读《礼经》结束;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从作学士开始,最后成为圣人。诚心积累,功夫持久就能深入,学习应该到死为止啊!所以从学习的步骤说有结束的时候,而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讲,则没有结束的时候。这样做了,就称其为人;不这样做,就如同禽兽了。所以《尚书》是记载政事的;《诗经》是汇集和谐音乐的;《礼经》是记载法律的规范和纲领的。所以学到《礼经》就达到目的,这就是道德的顶峰。   
  《礼经》的笃守规范,《乐经》的和谐动听,《诗经》、《尚书》的博大丰富,《春秋》的寓意隐微,天地间的一切道理都具备其中了。   
  君子对于学习,听进耳朵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姿态上,反映在行动上;即使是细微的一言一行,也都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小人对于学习,听进耳朵里,说在嘴巴上。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罢了,怎能美化这七尺之躯呢?古代学者为自己而学,现在学者为给别人看而学。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发问就去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个问题却告诉他两个问题这叫做啰嗦。急躁不对,啰嗦也不对,君子对答问题就像声音和回响相应一样。   
  学习的方法没有比接近好的老师更合适的了。《礼经》、《乐经》讲法度而不作详细说明,《诗经》、《尚书》记载久远之事而不接近现实,《春秋》词旨简约而不容易立即了解。仿效良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就可以达到品格尊贵、知识全面而且通达事理的境地了。所以说,学习的方法没有比接近好的老师更合适的了。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于良师收效更快的了,其次是尊崇礼法。上不能悦服良师,下不能尊崇礼法,那就只会学些杂乱的知识,读通《诗经》、《尚书》的文字罢了,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浅陋儒生而已。想要效法先王,探求仁义,那么学习礼义正是必由之路,就像拎着皮衣的领子,弯曲五指加以整理,无数的皮衣就都顺了。不实践礼法,却专门空谈《诗经》、《尚书》,就像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用戈去捣米,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一样,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义,虽然心里还不明晰,乃不失为礼法之士;不尊重礼义,虽然明察善辩,也只是个不受约束的儒生。   
  有人问到不合礼法的事,不要告诉他。有人告诉不合礼法的事,不要追问他。有人说到不合礼法的事,不要去听他。有人凭义气来争论,不要同他辩论。一定是合乎礼法而来的,才接待他,不合礼法的就回避他。所以礼节恭敬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道的准则;言词和顺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道的原理;态度谦逊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道的精华。所以不该同他谈论而谈得较浮躁,该同他谈论而不谈的叫作隐瞒,不看对方神情而谈的叫作盲目。所以君子不浮躁、不隐瞒、不盲目,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诗经》上说:“不急躁不怠慢,这是天子所称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射一百支箭,有一次失败,就称不上好射手;千里行程只差一步没有达到,就称不上驾车能手;礼法不明白,仁义不贯通,就称不上善于学习。学习嘛,固然要学得持久专心,一会儿学习,一会儿又不学习了,这只是普通的人。好的品行少,坏的品行多,这是桀纣、盗跖一类人。学习既全面而又彻底,这才称得上是学者。   
  君子懂得学,但学得不全面不精粹就不能算作完美,所以反复诵读使之前后联系,用心思考使之融会贯通,效法老师以达到身体力行,除掉有害的东西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使眼睛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看,使耳朵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听,使嘴巴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说,使心里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考虑。等到对学问爱好到了顶点时,就像眼睛爱看五色,耳朵爱听五音,口爱吃五味,心追求占有天下一样,出于自然。这样就权势利禄不能动摇他,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他,天下一切不能打动他。活着如此,到死时也是如此,这就叫做有德行操守。有德操然后才能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然后才能应付自如,这就叫做完美之人。天显示它的光明,地显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在于他学识的精粹和完备。        
二、非相   
  主旨   
  本文有三个主要观点和内容:首先批判相人之术。指出相术是骗人的,有学问的人是不信这一套的。文中列举大量古代人物实例,证明人的善恶吉凶不是由相貌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所作所为决定的,提出了“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的观点,所谓“非相”,即非难、批判相术的意思。中间部分批判孟子“法先王”的主张,提出了“法后王”的观点。荀子所说的后王,是指新兴的英明的君王,他认为那种“舍后王而道上古”的作法就像是“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一样。“法后王”是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被韩非、李斯等人进一步发展,值得重视与研究。最后论述了“君子必辩”的主张,强调了辩论的必要性,并对辩论的方法作了介绍和说明,这也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风气的一种反映。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术】道,这里指人的行为。,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焉】通“颜”。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轩较】指额隆起。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倛】古时驱鬼用的一种样子凶狠的假面具。音qī。;周公之状,身如断菑【菑】音zì,直立的枯木……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植鳍】像长了鱼鳍一样,指驼背……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牟】通“眸”,眼珠,这里指瞳人。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①【僇】通“戮”,羞辱。   
  ②【儇子】轻薄巧慧的男子。儇,音xuān。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①,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②,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诗》曰:“雨雪漉漉,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此之谓也。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狌狌】即猩猩。形状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胾】切成的大块肉,音zì……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节族】音乐的节奏。族:通“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   
  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 
    ①【五帝】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②【党】亲近。   
  ③【黼黻】音fǔfú,古代礼服上所绣花纹。   
  ④【檃栝】音yǐnkuò,矫正曲木的工具。   
  ⑤【抴】同“楫”。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①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②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③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庸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凡说之难:以至高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