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透视崔恩卿-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板站出来,对大家说:“不要出去,我能够护卫你们。请你们相信我……”    
    当年,在北京青年报经历艰难时,他也对北京青年报人讲过这个故事。    
    当年的北京青年报人和今天的信报人,从这个故事中听到的都是:请你们相信报社,相信老崔。    
    果然,留在“山寨”中的信报人,和报社一道安然度过了起步关。信报,从创刊时的周三刊,在2001年4月9日,按计划发展成周五刊;又在2001年的9月,按计划发展成为日报。    
    社会对这个事实似乎难以置信。北京电视台、中国经营报和新闻在线的记者来采访崔恩卿,都提出了信报是怎样运作的问题。    
    崔恩卿坦然承认:信报是在唱“空城计”。他说:“690万元,实际上不够一个月的运作,但信报坚持下来了。报社的发展,是在按计划推进;员工的收入,是在按计划分配。”    
    兄弟媒体的记者们仍然穷追不舍:那么信报的资金问题,到底怎么解决的?崔恩卿回答:“有5条途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和造纸厂、印刷厂精诚合作。我们可以先出报,纸费和印刷费3个月以后还,甚至年底还。其余4条,”他的脸上现出了诙谐,甚至带一点调皮的笑容:“请允许我暂时保密……”


总附录第57节 报海无边,回头没岸(2)

    等待北京广电集团加盟,等到最后一分钟    
    信报的又一次危机发生在2001年5月,京华时报创刊之后。拥有充足资金和强大背景的京华时报,以典型的市场手段运作,在未出报之前已把关于自身的广告铺遍北京。它的面世,让信报已达到一个高度的销量垂直下降,发行队伍发生转移,刚刚培育的广告客户也产生了彷徨。而这时,银行原来答应给信报的1000万元贷款,却没能到位。又一些人走了,又一些人数摇了。    
    崔恩卿夜不能寐。但当白天到来,他出现在报社时,仍是一派平和。他在全社大会上说:“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我们尊重个人选择。对走的人我们热情相送,同样,走了的人想回来,我们也举双手欢迎!”    
    他还说:“不要责备走的人。他们中,凡是为信报创业做过工作的人,报社都要发给他们一个纪念牌,在创业史中,要写上他们的名字。”    
    他坚决要求保证采编部门所需要的基本费用,保证报社员工的工资。那一段时期,几乎每一个信报人都想过:报社还能发出工资来吗?可每一个信报人都按时足额拿到了工资,奖金和稿费。    
    有谁知道,崔恩卿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去运筹维持报社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    
    终于,到7月,华夏银行给了300万元的贷款,又从东方少年和北京文艺中心借到160万元。460万元到帐,崔恩卿首先做的,是招聘一支千人发行队伍,成立红骏马发行公司,来开拓信报的市场。    
    惊涛骇浪中,信报的影响在逐渐加大,信报的资产也在迅速增值。多家大集团产生了投资信报的意愿,并和信报开始了实质性的谈判,其中一家是北京广电集团。    
    2001年8月15日,这对信报来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中午,崔恩卿请一直热切关注信报的北京广电集团的领导吃饭,特别声明:今天不谈合作问题。可吃完饭,广电集团的同志还是问了:我们的合作怎么办?    
    崔思卿缓缓说:我不好催你们,因为另一个集团的200万元定金已经打到了信报的帐上。我答应他们今天下午3点半,如果北京广电集团的定金仍然没有到,就和他们正式签约。    
    送走广电集团的同志,崔恩卿赶去北京小学,参加下午两点举行的信报发行动员大会,报社在那裏租了一个能容纳千人的礼堂。崔恩卿在会上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会后,“红骏马”的1600人走上北京街头,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报宣传活动。    
    就在这天下午3点半,北京广电集团把一张500万元的支票送到了北京娱乐信报社。    
    2001年9月18日,北京广电集团和北京文联正式签定了合作协议:市广电集团投资2500万元,与市文联合办信报。    
    这是一笔如同及时雨一样的投资。如果没有这笔资金,信报就不可能在10月的发行和广告宣传战中(这个月份,对所有的纸媒体来说,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一举投入400万元,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胜仗。    
    而对于信报而言,和广电集团合作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资金的壮大。广电集团和信报同属北京,两家的联手,实现了信报为北京做大一份新闻产业的愿望。而且广电集团所拥有的广播及电视的新闻手段和新闻资源,为信报将来立体的和多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深厚的平台。这就是崔恩卿等待北京广电集团的加盟,或者说是信报加盟广电集团,等到最后一分钟的原因。    
    2001年底,盘点信报创刊一年零3个月的成果:发行量稳定在了20万份,广告收入2000万元。更甘美的果实,是建立起了一支团结、敬业、朝气蓬勃的新闻团队。    
    进入2002年,信报拿到了工商银行4000万元贷款的授信额度,报社发展所需的资金,得到了完全的缓解。


总附录第58节 报海无边,回头没岸(3)

    在病房里度过信报创刊第500天    
    但是崔恩卿病了,连续多天高烧不退。2002年3月初,他住进了医院。他在病房里召开了广告部全体人员会议。    
    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也是他报业经营论的一部分:广告是报业发展的牵动力。    
    他认为:在报业经营的链条中,报纸是产品,而且是最主要的产品,它的编辑制作是经营的第一环节。发行是中心环节,是产品的销售,通过它,报纸才产生社会影响力。然后带动广告——在传媒空前繁荣,报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成为抢占市场必须手段的年代,广告成了报纸生存的重要基础。广告是第三环节,是报业经营的落脚点。    
    2002年的头两个月,信报的广告仅完成了250万元,没有达到指标。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广告经营政策的混乱。广告部主任因此没有被续聘。崔恩卿在病床上任命了新的广告部主任并下达了新的任务指标:3月份必须完成250万元,4、5、6三个月,必须完成1200万元。这4个月达到指标,就继续当广告部主任,完不成则重新招聘。这天是3月5日。到月底,广告部如数完成250万元,4、5、6三个月完成了1500万元,7月和8月继续稳定在每月500万元。9月6日,崔恩卿再一次召开了广告部全体人员会(这—次不是在病房裏而是在报社)提出了9…12月份的广告指标每月800万元。他在会上说:“800万元是个关键数字。达到了,信报就可以实现2002年后4个月的月收支平衡,就可以完成今年6000万元的广告指标。2003年的广告指标就是1.2个亿,就可以实现创刊时提出的第三年盈利的目标。达到这个指标,是有难度,但也有条件。”    
    他又平缓地带几分幽默地补充道:“800万元是个平台,如同民间讲的鲤鱼跳龙门。跳过去了,信报就成为龙;跳不过去,还是鱼。”    
    我写这篇稿件的时候,信报人正在为早日成龙而奋力打拼着。    
    他也是在病房裏度过了信报创刊500天的日子。早就定好了这一天将召开部主任述职会,他特意向医生请了半天假回报社。    
    述职会开的无比感人。部主任们讲述了各自部门的编辑记者们500天来的奋斗,500天来的成绩,和500天中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那么深的感触,每个人都讲得那么动情。    
    崔恩卿听着,脸上一如平常的平静,心头却翻滚着感情的浪潮。    
    听完,他说:“大家在这500天里都不容易,我们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出一本书吧,就写信报的编辑记者这500天是如何过来的,自己写自己。这书实质上也是一种宣传,体现信报编辑记者的价值,也体现信报的办报理念:不主张大腕办报,而主张团队办报。这个团队就是我们这些人。”    
    这书于2002年3月20日开始组稿,26日截稿,4月9日就摆上了北京各大书店的柜台,书名叫做《老实交》。初版印了1万册,紧接着加印5000册,一周后,市场出现了4种盗版。    
    也许这张在市场上刚刚站稳脚跟的报纸,还远不到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时候。但任何一张报.任何—个人,都可以记下自己的历史。    
    《老实交代》就是信报创业初期的一份原始记录。    
    读着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想起北京青年报的昨天。    
    —张尚未被社会重视的“小报”,一群初出茅庐的记者,带着幼稚,甚至莽撞,更带着激情和对报业的热爱,在每一个有新闻的地方去拼,去抢,去钻,去吃苦,去受累,有时还是在和“大报”不平等的采访条件下。有时也免不了发生失误,而失误让他们懂得认真、严格和大局观对新闻工作者的意义,学会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他们是在为信报的明天拼搏,也是为自己的明天拼搏。    
    信报的一位记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其实,北京娱乐信报吸引我的是它的经营管理者和它的新机制。”    
    当年,在北京青年报,崔恩卿和他的合作者营造了一个灵活高效具有激励性的经营机制和给每一个人以充分发挥的舞台的人才机制,从而奠定厂北京青年报走向成功的基础;今天,在北京娱乐信报,他也在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机制,并希望凭籍这种机制赢取信报和信报人的未釆。    
    一份难以消逝的情结    
    不断有人问他:办信报,是不是因为北京青年报的情结?他总是淡淡地回答:情结嘛,不是完全没有,但也不是非办这张报……    
    我却相信:没有北京青年报的情结,就不会有信报。    
    离开北京青年报6年,他没有向任何人谈过他离开时的心绪,包括他的家人。我采访他时也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但我们谈到了北京青年报。我分明看到了他涌动在眼眶里的泪水。    
    当年他和他的合作者造就了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也造就了今天的他和—批报业精英。几乎每一个从北京青年报离开的人,对这张报都怀有一份难以消逝的情结。    
    他的报业大经营观,是伴随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北京青年报的发展,一步步成熟起来的。他多么想让实践再来检验一次,再来证明一次:北京青年报的成功,是偶然远是—种必然?他争取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也将自己置身子另一种风险之中:如果信报失败了,他牺牲的不仅是自己作为风险抵押的金钱,还有自己在报业的英名。    
    但他不惮。他说:“如果成功了呢?那就又做成了—件事情。做成的条件就是事在人为。”    
    他又说:“自然,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信报和当年的北京青年报所处的时代不同,遭逞的问题下同,应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当年的北京青年报是要从没人走过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它拼的是观念。今天的信报,以及其他—些新崛起的都市报纸,尽管也取得了成功,却是沿着一条已开拓出来的路在走,拼的是资金.人才和经营管理。从这点来讲,北京青年报之路的历史意义,比信报更深远。”    
    对他来说,北京青年报是一场拼搏,北京娱乐信报是又一场拼搏。市场麈战正急,时势变幻莫测,信报一定还会遇到新的难关,他也仍将负重前行。新闻之路没有尽头,他的跋涉也不会停止。    
    摘自《时代传媒》2002年10月号


总附录第59节 打虎英雄在新形势下(1)

    ——《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访谈录    
    孙际铁    
    崔恩卿观点:    
    思想不一定能统一,但行为可以统一;    
    报纸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外地发行报纸,本身就是一种活广告;    
    《北京娱乐信报》是以娱乐特色的身份出现、有可读性的都市报;    
    报业可能存在暴利,但是是给能者留的;    
    报纸的落脚点是广告;    
    中国报业职业经理人会逐渐成熟起来。    
    北京市场上,三张综合性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正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生活服务类报纸《精品购物指南》亦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没有其他变数的话,这三张综合性日报会把各自的根基扎得很深厚,三家虽互有攻守,但是会分别充任北京报业前三名而相安无事。    
    然而形势发生了变化,2000年10月9日,《北京娱乐信报》创刊,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问世,再加上对开报纸《华夏时报》,一时间北京报业市场变数频生。    
    崔恩卿,一位宽厚谦和的中年人,曾担任《北京青年报》社长职位13年之久,创下《北京青年报》名震中国的声威,之后出任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并兼任《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在他的指挥下,《北京娱乐信报》以报道北京本地新闻和娱乐新闻为主,与《京华时报》基本上平分秋色,一起向北京报业三强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北京娱乐信报》的名称可能与一般报纸有点区别,在编排上,“北京娱乐”四个字在左边竖排,字很小,“信报”两个宇横排,很大,给人的第一视觉是“信报”很突出,这也许算是对自己与众不同的名称的一种补救方式吧。读者以及社区、街坊人员都爱看《北京娱乐信报》,用他们的话来说是“有看头”。    
    2001年8月下旬,记者对《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做了长达数小时的专访。    
    锐意创新,《北京青年报》崛起    
    记者:你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能简单说一说吗?    
    崔恩卿:我是1983年秋出任《北京青年报》社长,在这之前任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担任过两年的团区委书记。1996年9月奉命离开《北京青年报》,休息了一年多的时间,1998年4月23日到北京市文联担任党组副书记,并担任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