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透视崔恩卿-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报纸销售收入;广告营业收入;其他收入。    
    C。报业实力目标:报业规模    
    资金,人才,技术设备,市场占有额。    
    这种观点提出了报业的规模效应,提出资金、人才、技术这几种核心资源,已经开始探讨了报业集团化的方向。    
    D。三大目标关系    
    追求社会效益,获得经济效益,转化为报业实力,以扩大经营规模。    
    规模效应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北京青年报》实现翻滚式发展,和广告市场、发行市场上的规模效应紧密相关。    
    二、崔恩卿的地方报思想    
    崔恩卿在《我的报业经营观》一文中提出了地域原则:    
    服务对象的地域观念。以地域读者为基本服务对象,以地域市场为基本营销市场。    
    这一段看似平常,其实它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报业规律:报纸以地方市场为主。这个规律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不认识或者不承认它,想把报纸做成全国性报纸,其实全国性很难有丰厚广告回报。这是崔恩卿对《北京青年报》进行运作的最基本理念。    
    报业的业态和广播电视业、期刊业都有所不同,从广告市场上看,报纸偏重地域市场。从2002年全国广告实收额前十位的报纸可以看出,(见下表,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调查数据。)10家报纸中晚报占了5家,其它的如《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成都商报》走的也是大众化都市报的路子,《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也是主打本地市场。这些报纸以追求区域影响力最大化为目标,只有同城(同省)的媒体才构成竞争关系,不同区域的报纸基本没有竞争关系。从分布格局上看,除了跨地区办报给当地报纸带来的冲击之外,基本各地报纸形成一种“诸侯割据”的局面,可以各自发展得比较平稳,原因就是它们占有了比较稳定的区域性和地方性广告市场。    
    2002年国内广告实收额前十位报纸    
    《广州日报》11。6亿元    
    《北京晚报》7。52亿元    
    《北京青年报》7。43亿元    
    《新民晚报》6。9亿元    
    《深圳特区报》6亿多元    
    《成都商报》4。2亿元    
    《羊城晚报》4亿元    
    《扬子晚报》3。8亿元    
    《深圳商报》3。5亿元    
    《今晚报》3。3亿元    
    从广告市场结构来看,区域性和地方性广告市场主要集中房地产、零售业这些方面,分类广告也可能成为广告市场(同个城市内)下一个热点。如《北京青年报》的广告中,房地产几乎占了一半,广州几家报纸,也以争夺房地产广告为主要竞争内容之一。


第三章 运筹千里第16节 崔恩卿的报业经营观(3)

    全国性报纸广告以品牌、形象广告为主,这是由于报纸和其他媒体不同的特点决定的。    
    单纯从行业划分来看待广告市场结构只是一个方面,笔者认为,从营销链条来划分广告类型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媒体的差异。大众媒体以搭载广告,向广告主出售广告服务为赢利手段,不同的媒体由于有其媒体特性,所以它们提供的广告服务往往也不一样。    
    企业是广告主的主体(广告主也包括事业单位、个人等),做广告是企业营销链条中的一部分。不同特性的媒体能提供不同特性的广告服务,如电视媒体,它与报纸、期刊相比,就是有动感、信息全面(多媒体)、形象鲜明,所以适合做品牌、形象类广告;期刊的媒体特性包括比较耐保存(与报纸电视相比)、影响较深、画面精美,所以期刊广告在精美礼品、时装首饰、高档消费品方面有明显优势;报纸的媒体特性与电视、期刊都有不同,以都市报纸为例,它主要强调信息、服务功能,所以搭载的广告以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零售广告和分类广告为主。    
    从所处营销链条的位置来看,企业在地域性报纸上做广告的目的,大多就是直接为了出售产品,把产品信息、特性告诉读者,把读者直接作为推销对象,求得直接的广告回报。可以说,这属于营销链条中相对末梢的工作。    
    企业在全国性媒体上做广告,目的明显不同,多半是为了树立品牌、推广品牌,目的并不是直接取得销售回报。比如,健力宝公司在全国推出“第五季”品牌,很多人从电视上熟知这个品牌之后,到商店一看却买不到这种产品,这是因为,在短时间内企业难以迅速在销售网络上取得高覆盖率,等到产品高度覆盖之后再做广告又嫌迟缓,所以全国性广告投放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销售真空”,即看到广告却买不到产品,这也表明,企业在全国面向品牌广告只是为了下一步的大规模推广和销售做准备,由此可见,全国性广告投放多数属于企业营销中相对前端的工作。    
    所以,从企业做广告诉求的目标不同,可以看出全国性广告投放与地方性广告投放在营销链条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全国性广告主要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手段,为大规模的推广销售做铺垫。这样的需求要求提供广告服务的媒体具备三方面条件:1、能对未来市场有一定量和面的覆盖,有比较高的到达率(发行量、收视率);2、有权威性,有高端的影响力,媒体的影响力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某些全国性期刊有很高的发行量,但广告收入很少,因其影响力偏重数量,质量不够;3、媒体特性便于塑造品牌形象,如电视的品牌形象广告很多,电视在塑造品牌形象方面很有优势,这种广告只告诉你品牌,不告诉你详细性能以及去哪购买如何购买等等。报纸在塑造品牌方面比不上电视的形象生动,但可保存、信息量大的特点也能满足一部分广告主需求。    
    通过上面的解释和对比,可以知道全国性报纸和区域性报纸在经营上的重大差异。崔恩卿一开始就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坚持把《北京青年报》办成一个区域性的报纸。《北京青年报》最初的竞争对手、追逐的目标是《中国青年报》,在《北京青年报》的发展历史上,无数次有人想把它做成一个全国性报纸,和《中国青年报》并驾齐驱。但崔恩卿非常理智,他了解这两种报纸定位的不同,坚持只做区域。今天看来,《北京青年报》在报业经营上的成功,已远超过《中国青年报》。从发行量和在国内外实际影响力,《北京青年报》也并不逊色。    
    除了地域原则,崔恩卿还提出了压强原则:    
    立足城市,面向市场,城市市场是信息的集散地;入户上市,零距服务,服务的及时性和周到性;加大压强,重点突破,小市场造成大影响。    
    以市场为中心,以发行为手段,激发市场效应,推销报纸的影响力,引发广告经营潜能,使报纸获得充分交换价值,进入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之路和发展报业经济的资产增值之路。    
    面向地域,面向城市,提高发行密度,求得广告回报,应该说这是崔恩卿报业经营宏观思路的基本点。    
    三、崔恩卿的“两论”、“三化”、“四轮驱动”    
    崔恩卿还用生动的概括性短语归纳出他的主要报业经营观,最有名的是:两论、三化、四轮驱动。    
    “两论”指的是媒介论和经营论。一是媒介论。报纸本质是媒介,即信息载体,传递信息的工具,其功能是传递社会发展的实用信息。二是经营论。报业经营有三大环节,第一环节是产品的制作,即报纸的编辑;第二环节是销售,即发行;报纸发行是报业经营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报纸社会影响力的关键环节;第三环节是广告经营,表现形式为销售报纸的广告版面。在现代大众传媒的经营中,广告经营实际上是媒体影响力和实用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媒体使用价值转换为充分交换价值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广告经营应当视为运营的基础和基本的经济来源。    
    “三化”指的是大众化、市场化和地域化。大众化,是指报纸作为一个产品的市场定位,大众传媒决定了报纸的服务性、贴近性的制作要求。市场化,这是报纸营销方式的定位。传媒作为商品是通过市场途径进入社会,报纸在市场需求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下得以提升和发展。“地域化”是指把报纸作为商品的目标市场的定位,也是经营的策略选择。物理学有“压强原理”,军事学有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把上述原理和战术动用到营销领域里,崔恩卿谓之“小市场大影响”原则。报业经营的特殊性在于价格低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崔恩卿认为,报纸经营必须把经营创收的落脚点定位在广告经营上,首先要赢得读者,形成影响力,从而成为广告载体,最终形成经济收入,这是报业经营的基本规律。之所以要“小市场大影响”是因为绝大部分广告主都在一个潜在消费者相对集中的目标市场中寻找顾客,所以报纸经营要地域化,也就是所谓的有效发行原则和有效服务原则。    
    “两论”和“三化”构成了崔恩卿早期报业经营观的基本思路,在这两个前提下,他坚决地进行产业化背景下的报业改革。    
    “四轮驱动”的经营观是崔恩卿在运作《北京娱乐信报》时提出的,它成为了《信报》的核心经营理念。“四轮驱动”指的是“采编、发行、广告、社会活动”四个部分的工作一起推动报业的前进。在崔恩卿看来,社会活动是报纸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使报纸迅速在特定人群或特定地点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使报纸的品牌深入人心。因此,对于报纸的社会活动有这样的认识——“深化主题、依托版面、扩大影响”,报纸必须把握机会,发动整合社会力量,用能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主题性社会活动形成影响力。此外,报纸办活动要围绕报纸这一产品来做,要结合版面,不要以经营创收为目的,最终是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应该说,“四轮驱动”是他“报业大经营观”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是更宏观意义上的大经营观。他把社会活动(策划)作为第四轮,既有《信报》起步时资金紧张、需要以活动拉动品牌的原因,也契合现代报业经营的发展方向。品牌的拓展、媒体的造势,采编、广告、发行、策划的良好互动已成为现代报业经营追求的目标。“四轮驱动”的理论比“大经营观”更进了一步。


第三章 运筹千里第17节 崔恩卿的报业管理观(1)

    本文将经营和管理作为两个范畴来分开讨论,并不是认为经营和管理工作可以分开。只是由于报业的业态、内部结构有自身的特点,比其他行业相对复杂,所以把报业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的问题作一个粗略划分,来探讨崔恩卿在不同领域里的理念与创新。    
    一、崔恩卿的管理观    
    对应着崔恩卿的报业大经营观,他的管理观也是一种“大管理观”,强调宏观的管理效果,强调各部门的协同作战与团队精神的力量,强调各个环节工作的协调发展。他在《大发展需要大管理》(1993年12月)一文中曾把北京青年报社的管理特色归纳为:分层次、严考核、抓培训、重效益。    
    崔恩卿一方面提倡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提倡“模糊管理”;一方面对工作的考核十分重视。“模糊管理”旨在创造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并不意味着工作业绩的考核也可以模糊。北京青年报社是较早的有一套业绩考核规章的报社之一。1993年北京青年报社印发《制度汇编》,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量化考核手段。仿照一般企业的做法,使考核与个人当月奖金挂钩,较为有效地发挥了经济杠杆的作用。    
    崔恩卿重视培训工作,重视报社的整体协调作战能力,重视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的建设。他善于把报社近期发展的核心理念概括成简短有力的成语或短语,不断进行宣传和鼓动,使上下统一目标和步伐,增强战斗力。北京青年报社原有员工的总体素质并不高,但经过短短几年,被他捏合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团队。曾经有人指称崔恩卿用三流的人,办了一份一流的报纸(《北京青年报》),崔恩卿回应说,既然办出了一流的报纸,那就是一流的人。    
    采编管理体制,是报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崔恩卿采取的“采编分离的责编制”,迎合了北京青年报社当年改革发展的需要。他认为,采编合一是办周报时形成的工作体制,与周期长、时效慢的周报相适应。在报纸向日报方向时,采编合一的体制就不适应了。为此,编委会在1993年推行了责编制,其实质是采编分离。以责编为龙头,责编是版面的创意者、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责编对编辑、记者有指挥权,编辑、记者按照责编的意图采写稿件和编组版面。责编制的实行彻底打破了采编合一、个人包版制这种初创时期的临时性措施,形成一套真正正规化的编辑制度:分管总编——责任编辑——编辑三级业务管理与指挥体制。    
    采编管理体制问题,在今天似乎已是老生常谈,对“采编合一”和“采编分离”的利弊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但是,崔恩卿当年在此前毫无市场化报纸经验可供借鉴的背景下确立的这套采编体制,也有其丰富的时代价值。一般来说,采编合一虽然有利于采编的沟通、新闻的策划,但容易编辑、记者操纵版面,不利于版面的进步。在当时的背景下,采编分离更有利于打破编辑、记者的惰性,搭起采编系统规范运转的基础。    
    人事管理方面,改革中的北京青年报社也有许多探索。在1993年他们就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事制度,其指导思想就是:按岗定编、层层聘任、按劳分配、联责计酬。工资方面北京青年报社采用的管理方法是社内工薪制,报社将员工划分为五大系列,即管理、采编、经营、文职、技工系列,各系列的各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职级系数,个人的全年收入根据一个计算公式得出:    
    月工资=(基本工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