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979-拳击酷史-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卡尔加里1913年5月    
    卢瑟·麦卡蒂(Luther  McCarty)是在杰克·约翰逊称霸拳坛时期崭露头角的白人希望派中最棒的拳击手。他甚至向白人重量级世界冠军头衔发起挑战。    
    1913年,他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阿瑟·佩尔基(Arthur Pelkey)打比赛,赛场是一个被改造过的大建筑物。这次比赛的主办方是汤米·伯恩斯,前冠军。在比赛前两位拳手还在各自角落等候之时,伯恩斯请来一个当地牧师当场将了几句话。    
    牧师以死亡无处不在为主题,谈到死亡的迫近和需要每个人作好随时听从上帝召唤的思想准备。    
    “在生命的过程中,死亡无处不在。即使这些高大的运动员也不会例外。巨人们与弱小之人都必须遵循这一永恒规律,这两位正在等待比赛的拳击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击倒。那么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面对生命,当上帝召唤之时我们将义无返顾。”    
    这番话为将要开始的比赛带来了不祥之兆,几分钟后得到了应验。比赛开始后不久,卢瑟·麦卡蒂就死在了拳击台上。比赛铃声响起,麦卡蒂立即攥紧拳头投入比赛,当他们被裁判推开之时,佩尔基轻轻一拳打在麦卡蒂头上,麦卡蒂应击栽倒在地,双目紧闭,身子一翻,死了。在场上的观众确信眼前的一幕是有人事先安排好的骗局。他们怒不可遏,结果招来一大群骑警来维持秩序。    
    然后,这个二十一岁的卢瑟·麦卡蒂就被正式宣布死亡了。经过审查确定这位年轻的重量级冠军属于自然死亡,主要原因是由于比赛前几天坠马造成的。    
    几年来有一张照片流传甚广,并刊登在许多杂志上。照片上的麦卡蒂俯卧在地,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一丝阳光透过建筑物屋顶照射在麦卡蒂身上。这幅照片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极具戏剧性。在今天人们看来这张照片有人工处理的痕迹。    
    对于白人希望派来说这段时期极不顺利。阿瑟·佩尔基一直未能从麦卡蒂之死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在后来的十七场比赛中,他十二次被击倒,从此以后被逐出拳坛,销声匿迹。    
    在去世前一年,麦卡蒂在白人希望锦标赛获胜,并获得了此次比赛的重量级冠军。这一头衔在拳击界不大受重视。在这次比赛中获第二名的是阿尔·帕尔泽(Al Palzer),他被普遍认为是仅次于麦卡蒂的白人重量级拳击手。出人意料的是,后来在四次比赛中,他连输三次,然后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执,盛怒之下他父亲开枪将他杀死。    
    在白人希望派中麦卡蒂可算是唯一一个可以与杰克·约翰逊一决雌雄的人。不久,被人们所能记住的只剩下他的绝大多数乡村住址:这些都记载在拳击史册的脚注位置。德里夫特伍德河(Driftwood)、怀尔德霍斯峡谷(Wild Horse Canyon)、希契科克县(Hitchcock County)、内布拉斯加(Nebraska)。


《拳击酷史》 三铁人

    纽约1913年7月    
    这是纽约,乔·博莱尔(Joe Borrell)和乔·格里姆(Joe Grim)正进行着一场血淋淋的拳赛,现在比赛进行到第六回合,也是最后一个回合了。像往常比赛一样,这位三十二岁的格里姆已经遭到惨痛的击打,这恰恰是这位铁人的特殊能力。对此惨景无动于衷的观众好奇地观看着。在拳击生涯的最后一场较量中,格里姆能够坚持到终场铃声的响起吗?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做到了。比赛结束,裁判随手举起了博莱尔的手臂,而格里姆摇摇晃晃地走到台边,抓住绳圈,鲜血从他的鼻子和嘴里不停地向外流。一贯玩世不恭、喧闹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急切地期待着这位倍受击打疲惫不堪的斗士最后的告别词,那将是激动人心的话语。格里姆颤抖地挥舞着手臂。    
    “我是乔·格里姆!”他用沙哑的嗓音说道,“我谁都不怕!”    
    这是他在数百场比赛结束后发出的豪言壮语。大多数拳击手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擅长猛攻,另一些则以成功的防守见长,乔·格里姆的卖点则是抗击打。    
    188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萨韦里奥詹诺内,早年来到美国并开始了职业拳击生涯。一些人认为“人体沙袋”这个词最能表示他的特点了。    
    格里姆是他后来取的名字,他不会拳击,根本打不出一记重拳。然而他却可以承受足以使常人致残的击打。在为期十一年的拳击生涯中,他打了三百多场拳赛,仅在一段无判定比赛时期胜了十场。他之所以成名,归功于他那顽强的抗击打能力,即使遇上当时最凶悍、最可怕的对手,他都能坚持到比赛结束。乔·格里姆在他的拳击生涯中仅被击倒三次,其中两次是在他最后三年的比赛中。    
    在当时,对于那些重拳手来说,能与乔·格里姆打一场并将他击倒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多年来,没有什么人能如愿以偿。他和当时最伟大的拳击冠军和拳坛高手打过比赛,如杰克·约翰逊,杰克·奥布赖恩,鲍勃·菲茨西蒙斯,乔·甘斯,彼得·马赫(Peter Maher)和迪克西·基德,他都坚持到最后,没被击倒。他们只得退而求其次,满足于以点数制胜铁人。    
    格里姆从不幻想击倒对手,也从不躲闪和逃避。他只是站在那里,迎着一记记重拳的击打,这种方式的比赛,在今天是决不会被允许的。他在世界各地极其招引观众。只要有乔·格里姆出场,人们就会成群结队地前来观看,抖缩着观赏他遭受击打,当他踉跄地摸到绳圈,半睁半闭的眼睛看着观众,高喊:“我是乔·格里姆!我谁都不怕!”时,他们发出狂野的欢呼。    
    两位曾与格里姆交过手的世界重量级冠军鲍勃·菲茨西蒙斯和杰克·约翰逊没有一个能使铁人低头服输。1903年,二十二岁的格里姆放弃了擦皮鞋的行当,减掉了一英石的体重,在费城和菲茨西蒙斯进行了一场六个回合的比赛。格里姆被击倒十七次,但每次都站了起来,一直坚持到最后。致使菲茨西蒙斯不无遗憾地说:“至少结果还好!”    
    两年后,还是在费城,格里姆和杰克·约翰逊交手。这次,他一共二十多次被打倒在地,他一爬起来就被打倒,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次,但他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后来几年内,他参加了一个歌舞杂耍表演团,凭借自己的名声走穴赚钱。据说在比赛中,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躲不避,迎接击打。他的公开赛在斐济尤其受欢迎。


《拳击酷史》 三名字的背后

    密尔沃基1913年11月    
    詹姆斯·J。约翰斯顿(James J Johnston) 生于利物浦,定居于美国。人称最有说服力的机会主义分子,是个巧言善变的拳击经纪人。这些特点为他赢得了“铁嘴”、“土匪小子”等绰号。    
    据说,约翰斯顿能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他扶植起那个毫无天分的乔治·罗代尔(George Rodel),南非的一个重量级拳击手自然不在话下。在黑人重量级冠军杰克·约翰逊称霸拳坛之际,约翰斯顿能从事拳击可够幸运的了。约翰逊这个冠军很不走运,适逢白人希望运动兴起之时。许多行动笨拙的大块头矿工、伐木工、农夫等诸色人纷纷而至,向这位黑人冠军挑战。即使在这样一群人中,罗代尔还在平均水平之下。    
    对于其委托人的拳击能力,约翰斯顿几乎无能为力,但他可以改变这个大个子的公众形象。他开始为这个南非人杜撰、伪造参战记录。约翰斯顿公然宣称罗代尔是参加布尔战争的英雄,而且参加了围攻雷迪史密斯城的战斗。不久,一个记者无情地揭露了此事,罗代尔在那场战争结束时才年满十二岁。与此同时,罗代尔在宣传拍照中头戴低沿宽边礼帽,胸挎子弹袋,落落大方。他的名字也改成为布尔·罗代尔。    
    到目前为止一切进展顺利,主要的障碍仍然存在。罗代尔没有实力打赢一场比赛。在英国的一场比赛中,仅七个回合他就被一个叫萨姆·麦克维伊(Sam McVey)的黑人重量级拳击手击败。    
    其他几个白人希望者也几乎同样的糟糕,他们打拳毫无章法,缺乏头脑,穷于应付。其中最好的选手,或者说不太差的,应属杰斯·威拉德(Jess Willard)。他身高六英尺半,体重二百五十磅,被称为波特沃托米巨人。他行动迟缓、笨重,但是他能打重拳。他曾以一记上勾拳击杀对手布尔·扬(Bull Young)。    
    当詹姆斯·约翰斯顿告诉布尔·罗代尔他已为他安排了与杰斯·威拉德的比赛这个消息时,这个南非人并不是很兴奋。约翰斯顿很善于洞察人情,他意识到要说服这个南非拳击手打这场比赛要有点困难。    
    约翰斯顿一贯是个实用主义者。想,如果不能提高布尔·罗代尔的竞技水平,那么他就要尽力削弱威拉德的战斗力。在密尔沃基进行的第一场比赛开始之前,约翰斯顿就跑到那位巨人的休息角,煞有介事地审视人家的拳击手套,同时低声咕哝道:“大个子,今儿晚你最好悠着点儿,我的人心脏不太好,你要是打中他的要害,他可就会死掉,那意味着你将受到杀人罪的指控,别说我没有警告你!”    
    说完之后,这位经纪人急急忙忙地跑回罗代尔的一角,一脸的牵挂相。在这位拳击手的前胸又揉又搓,忙活一阵。铃声响起,比赛正式开始。双方拳击手向台中心移动,逼近。    
    让约翰斯顿十分欣慰的是,威拉德果然相信了他。而时下的比赛则是人们观看的所有赛事中最乏味的一次。布尔起初十分害怕这个大个子,因此他几乎没有打出一拳。对于威拉德来说,因害怕打坏对手造成长期损伤,也几乎未碰对方毫发。    
    约翰斯顿使尽浑身解数在比赛的全过程中,来回奔跑于赛台两侧,以使对方分心,产生错觉。每当他跑来跑去,制造假象之时,他总会像小品剧中的女主角一样抓着心,表现得十分动情。    
    这场比赛拖拖拉拉终告结束,没有确定的结果,这种情况在当时十分普遍。但对于这次比赛,绝大多数的观赛记者断定罗代尔至少打了个平局。这个非正式的裁定对于来自南非的拳击手来说无非是个大好事。    
    不幸的是,这次得手又使罗代尔再次挑战威拉德。“威拉德并不那么厉害,上次比赛他几乎一拳没发。”他对自己的经纪人说道。    
    约翰斯顿极力劝阻他的拳手,但他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理由阻止他,除非承认自己施了计谋。于是罗代尔与威拉德再战。这次是在第一次比赛之后,于纽海文(New Haven)举行的。    
    事到如今,威拉德的经纪人对这起使自己的拳手贻笑大方的骗局已有所耳闻。于是他设法使这个思维迟钝的巨人相信罗代尔十分健康。威拉德经过九个回合比赛击败罗代尔。    
    罗代尔同样不聪明,他断定这第二次比赛是一次侥幸。对方威拉德侥幸打出幸运的一拳。于是罗代尔作出第三次挑战。这次他在第六回合被击败。    
    随后威拉德继续与重量级冠军杰克·约翰逊比赛,获胜。詹姆斯·约翰斯顿确定布尔·罗代尔不具备成就世界级拳击冠军应有的智慧,于是这个南非拳手失去了詹姆斯·约翰斯顿的提携,渐渐地沉寂消失了。    
    毕竟还有许多小有名气的选手需要人扶持。约翰斯顿转而选中了一位皮肤黝黑、性格沉闷的轻重量级拳手丹尼·托马斯(Danny Thomas)。约翰斯顿让人给这位拳手扎耳眼,戴金耳环,还让他带着一个班丹那印花大手绢。他还把这个韦尔奇人的名字改成吉普赛·丹尼尔,然后把他正式推向拳击界。


《拳击酷史》 四基德的最后一场比赛

    伦敦1914年3月    
    如果迪克西·基德的心思没完全放在他的最后一场比赛上,也无可非议。比尔·布里斯托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只要基德愿意,随时都可以将他打倒。问题是,有一伙伦敦警察等在拳台旁,只要比赛一结束,就要将他驱除出境。    
    迪克西·基德真实姓名叫艾伦·布朗(Aaron Brown),首先喊出这样的口号:“戴上手套,周游世界!”是个表面上懒惰而很有实力的拳手。不论场内场外都是个机会主义者。    
    他有足够的实力保持世界次中量级冠军头衔,击败过后来成为世界轻量级冠军的乔治斯·卡朋泰尔(Georges Carpentier),还击败了三个英国轻量级冠军保持者。    
    这位黑人拳手是1911年第一次从美国来到欧洲的。官方的解释是他在家乡找不到实力相当的对手,而实际上,像往常一样他是在逃避官司。就像一位他的同龄人所说的:“你永远不会知道迪克西下一次会做什么,他就是一个魔术袋。”    
    迪克西·基德在法国和英国打了三年拳,又惹上了官司。官司结束后,他还是神气活现。他在拳台上惯用的伎俩是假装被打得头晕目眩,摇摇晃晃,当对手冲过来时一记重重的右拳将对方击倒。    
    有些时候基德会故意输掉本来很轻松打赢的比赛。当他的管理人查理·罗斯为此责问他时,他总是耸耸肩,反问道:“我能怎么办?如果我哪场都打胜,我就会失业了。”    
    尽管如此,迪克西·基德确实打得不错,在一百多场比赛中,他胜出七十八场。他甚至在世界次中量级拳击赛中用了二十回合打败冠军保持者乔·瓦尔考特,虽挑战无效,但获得冠军资格,后来又与冠军战平。基德对头衔并不在意,当他离开美国后,再没提资格之事。在英国期间,他打败了三个英国次中量级冠军,都是未打完全场就将对手击倒。    
    迪克西·基德经常官司缠身,这使得他比对手多了许多麻烦。他非常喜欢年轻女孩,因此在伦敦,他必须经常与警察周旋。    
    迪克西·基德的最后一个对手,比尔·布里斯托年内曾经在伦敦二十回合以后以点数胜了他。在他的拳击生涯的最后时刻,他没有必要再让着他的对手。他走上拳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