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代官场图记-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师在《教言》中要求做官要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样为民为国当个良臣,他便努力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他曾劝做千总的弟弟要“勤以持身”,即“栉风沐雨,不以为劳;带月披星,勿以为苦”。他自己就是照此行事的。其突出政绩是扑灭蝗灾,他写的《历阳捕蝗记》是此项政绩的实录。在清代官员中,有违“清慎勤”官箴者是举不胜举的,特别是晚清,吏风败坏,“清慎勤”三字几乎谈不上了。作于晚清的《牧令须知》说到当时的吏风是:对于所谓立身之道、报国之忱、勤民之隐,皆置之度外。一旦得官,唯利是图,尸位素餐,其节不清,其心更昏昏如醉,谈何慎勤。即使有所谓清者,大半也是有其貌而无其实,不过是为邀名图官而已。    
    关于“清慎勤”的缘起,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云:“‘清慎勤’三字为司马昭训长史之言,见《三国志》。”宋代,“清慎勤”当已成为普遍行之于官场的官箴,《牧令须知》云:“清慎勤”三字,“宋吕文勤之官箴也”。宋人笔记中记一年轻进士向当参政的同乡老前辈求教:“做官有什么秘诀?”回答是:“做官要勤、谨、和、缓。”此四字诀与“清慎勤”甚为相近。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中谈到另一种说法,即:“清慎勤”三字是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


第五章 做官规矩第25节 做官的谱儿

    前清旧官僚习气最为可恨,当其未得志时,徒步而行,不以为苦;一登仕版,出入非肩舆不可,一若天生两足为无用者。不宁维是,一切起居动作,均须依赖他人,甚至吃饭穿衣亦须奴婢相助,官愈大,则此种习气愈甚。    
    清朝官吏有许多坏习气,其中之一就是摆官谱、讲官派。所谓官谱、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场、派头。民国时有位深知清代官吏此习的人评说道:“前清旧官僚习气最为可恨,当其未得志时,徒步而行,不以为苦;一登仕,出入非肩舆不可,一若天生两足为无用者。不宁维是,一切起居动作,均须依赖他人,甚至吃饭穿衣亦须奴婢相助,官愈大,则此种习气愈甚。”实际上,清朝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表现还有很多,包括衣食住行、说话办事等各方面。官场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应当有官谱、官派,不然算什么官?所以,一旦为官,便要摆谱、讲派。即使条件不允许,也要想办法硬摆穷讲。下分六个方面来看清代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情况。    
    一、官员出门时那种鸣锣开道、仪仗威武的排场尤能体现官谱官派。《官场现形记》里的钱典史说到州县官要靠鸣锣开道显示官的身份:“我们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县的,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清制,各省文武官员自督抚到知县,外出时皆有仪仗,仪仗依官品分等级。督抚的仪仗是所谓“八座之仪”,即:以小红亭(头亭)为前导,次为红伞(避雨之用)、绿扇(障日之用)及鸣锣者四人,其后为肃静、回避木牌各二(制人冲道)及官衔牌,再次为红黑帽皂役各四人,呼喝不绝,再后面是骑而导者一人(俗呼顶马)及提香炉者四人,然后是本官所乘绿围红障泥大轿,四人抬之,四人左右扶之(即八抬大轿),轿后为戈什哈(巡捕)二人和跟马二骑。《歧路灯》里写了学台出行时其仪仗走过的情景:“只见刺绣绘画的各色旗帜,木雕铁打金装银饰的各样仪仗,回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一对又一对,过了半天。……金瓜开其先,尾枪拥其后,一柄题衔大乌扇,一张三檐大黄伞儿,罩着一顶八抬大轿,轿中坐了个弯背白髯、脸上挂着叆镜看书的一位理学名臣。”如果官员出行走水路,则必择高大楼船,舱门贴红纸字条,旗、牌、伞、扇插列舱面,也鸣锣开道,锣声一响,行舟让路,两岸肃然。出行鸣锣的次数,依官职而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让让开”、“军民人等齐闪开”(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节制武官的大官出来,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反之,则被认为不成体统。如郑板桥夜间出巡不鸣锣开道,不用“回避”、“肃静”牌子,只用一小吏打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为前导,时人对此都看不惯,他的朋友郑方坤说他“嵚奇历落,于州县一席,实不相宜”。    
    二、京官到衙署时,皂隶要在门口迎接侍候。如是堂官,则有四个皂隶在前面扬声喝导而进;如是司郎官,则有一个皂隶导引,只作遏声。清前因居士咏此官派云:“京官体统亦尊荣,舆从临衙皂隶迎。分引诸司惟有遏,堂官对导共扬声。”    
    三、住宅要讲官派,表现之一是讲求宅第宏敞气派。如李慈铭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仍愿出高价租赁宏敞的大宅。同治十三年起,他租居了位于北京保安寺街的故闽浙总督季文昌的旧邸,其邸有屋二十余楹,有轩有圃,花木葱郁,气派阔绰。当时他的年收入是一百二十三两银子,而房租就达四十八两。表现之二是在宅门上贴上可显示官派官威的“封条”。北京宣南一带官宅多贴有标有官衔和禁人“喧哗”字样的“封条”,以壮观瞻,以示荣耀,以警行人。有两首竹枝词是咏封条上标有官衔的:“陆海官居各表之,衔条比户贴参差。长班领客无须问,但到门前便得知。”(《日下新讴》)注云:“京城内外有职者,于所居临街大门之上,各贴官衔封条。”“居官流寓仕京朝,门示头衔壁上标。待得春秋亲校士,红笺添亚两封条。”(《燕京杂咏》)注云:“官宅禁示闲人。”红条书主考官姓名、职务,“贴大门以示荣”。又有两首竹枝词咏贴封条禁人喧哗。其一:“封条处处禁喧哗,小小门楼也宦家。为问何人曾入仕?舍亲始祖作官衙。”(《草珠一串》)其二:“每做京员势必添,两条四块甚威严。喧哗禁止偏难止,多半门前壮仰瞻。”(《增补都门杂咏》)关于禁喧哗的字样和所谓“两条四块”,《官场现形记》有描写:京官吴赞善家的“大门之外,一双裹脚条,四块包脚布,高高贴起,上面写着甚么‘詹事府示:不准喧哗,如违送究’等话头”。    
    四、吃饭讲排场、讲派头。一些官员食必方丈,根本吃不了。待客时,客已停箸,菜肴却仍在上桌。知县大老爷吃饭的仪节是:一个神气活现的家丁快步跑到签押房门口,把门帘高高打起,大喊一声:“请大老爷吃饭啦!”喊完再撑着门帘恭敬地肃立在那里侍候着。    
    五、摆官谱、讲官派对于官瘾十足的人来说,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有的求官者官位还没到手就摆起了官谱,有的官却在已经失掉官职后仍在摆官谱。《官场现形记》里有个黄某,祖上办盐,“到他手里,官兴发作,一心一意的只想做官。没有事在家里,朝着几个家人还要‘来啊来’的闹官派”。某都统被革职回到家乡,但官习不改。每天起床后吸鼻烟时,便有仆人持官衔手本数十份,立在旁边,依次呼手本上的姓名:“某大人拜会——”,“某老爷禀见——”,然后躬身待命。都统吸完烟,便挥手令仆人出去。仆人走至中门,再大声呼曰:“道乏——”(拒见客人的客气话,意为你辛苦了一趟)。如此程式,就像演戏一样。每日行之,都统便觉得心神舒泰,否则便寝食不安,如患心病一样。    
    六、许多官僚自己摆谱还不够,家人婚丧做寿也要大讲排场。晚清上海知县叶廷眷上任三年,其母做寿的排场一年比一年大。以寿筵为例,同治十一年为烧烤二席、鱼翅十三席、次等鱼翅十二席;十二年变为烧烤二席、燕菜二席、鱼翅十四席、次等鱼翅十席;十三年又变为烧烤三席、燕菜十席、鱼翅二十一席,另送同乡三十席(中等鱼翅五席、次等鱼翅十三席、海参十二席)。对本衙和外衙随官前来贺寿的差役仆人也请吃寿面、给赏钱,连县狱里的犯人也赏面赏肉。有一年请吃寿面的数目竟达二千零五十碗。


第五章 做官规矩第26节 应酬的套数(1)

    清代官场中的交际应酬活动极为繁冗,不仅名目甚多,且有一定的规矩和诀窍。要想做官、升官,不懂得应酬之道是不可想像的。    
    清代官场中的交际应酬活动极为繁冗,不仅名目甚多,且有一定的规矩和诀窍。要想做官、升官,不懂得应酬之道是不可想像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曾说到他初入京师时,“见时论所称一切酬应,皆有套数诀术”。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也说到当某些官只需熟悉官场的应酬规矩即可。嘉道间官场中有“闲官忙做”之谣,嘲讽一个叫周采川的官僚“专以期会应酬为职志,其勤勉冠于同人”,实际反映了整个官场都忙于应酬的状态。反之,如果有谁不懂官场的应酬规矩,那就不仅会被人耻笑,而且自己也要吃亏倒楣。如苏州有个即用知县,生性迂拙,因不识应酬,到省二十多年,不仅无署事,且未得差遣,结果生活无着,终至自尽。官场应酬的套数很多,有拜客、宴客、送往迎来、馈送上司、应酬同寅及打秋风者、应酬时须讲究衣冠等等。    
    一、拜客    
    拜客也叫谒客,是官场中拉关系、通声气所必须的。除平时交际拜客外,新官上任、新年贺岁、外官进京等更例须拜客。拜客有时一次出门要拜访多人,因而要先开拜客单子,交由长随具体安排,地址不明的,要由长随先打听清楚。拜客一般都去官员家中,或到会馆、戏园。拜客时,先由跟班投上名帖,经通禀允见后再进门拜谒。但有时只须投个帖而不必见主人,也算是拜过客了,或是官员本人并不亲往,而只让长随代为投帖。同级官员间甲方拜过乙方以后,乙方一般还要答拜。清代官场拜客风气极盛,特别是冠盖云集的京师,拜客的车马经常如龙似水,“途为之塞”。有的人“一日间往谒之客,多者以百计”,有的权贵名士之家,终日宾客盈门。《官场现形记》写了一个进京“引见”的官员为广通声气,“到京之后,凡是寅、年、世、戚、乡谊,无不亲自登门奉拜,足足拜了七八天的客才拜完”。    
    新年贺岁拜客,是一年中官场拜客的高峰,整个官场此时都活跃起来,频繁地互相往拜。不但同寅、同乡、同年、故交旧友等关系近密者互拜,一些关系甚疏者此时也乘机拉扯互拜。清人有一首咏官场新年拜客诗,描述了拜客者奔走如织、车马如云的状况:“争门投刺乱如烟,辘冲风亦可怜。触眼但逢骑马客,纵怀须待听莺天。”新年官场拜客,很多人都是只投帖而不见主人,届时只在门房簿子上登个名字就走了。孙宝在日记中说到自己在新年拜客时看到的情景:“新年造门投一刺,不见其人,极无谓,而为社会之惯习,必不可废者。余检视门簿中,其来拜者多不相识,且所居极远。”一首清人写的《都门新年词》曾说到新年应酬太滥的表现之一,就是多年不见的旧交此时只投一名帖:“贺岁何曾滥应酬,乡情寅谊始停驺。同年已是三年别,仅见新年一刺投。”还有更多的人的所谓拜客是自己并不亲往,而是让长随代为投帖,所谓“帖到人不到”。清翟灏《通俗编》说:“京中士大夫贺正,皆于初一元旦,例不亲往,以空车任载一代身,遣仆用梅笺裁为小帖,约二三寸,写单款,小注寓邸款下,各门遍投之,谓之‘片子’。”有人作小令道:“是日也,片子飞,空车四出。”这种投帖拜客的方式称为“飞帖”或“飞片”。新官上任,拜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注,既能通过拜客与署中各种人联络感情,又能借此了解情况,熟悉任内各种事宜。《官场现形记》写了一个叫随凤占的新任知州,到任后“东也拜客,西也拜客”,拜同寅,拜绅士,拜官亲,拜师爷,拜了三天,不但拉拢了关系,还“把前任署事的一本账簿都打听得清清楚楚,放在肚里”。    
    二、宴客    
    宴客即请客吃饭,是清代官场应酬的重要方式。宴客应酬的目的在于“以吃会友”,拉拢关系,故有“嘴头请天神”之称。《偏途论》说到衙署中人彼此间宴客应酬:“跟班有内外之别,同事有家乡旧人之间,不可得罪合署朋友,相隔一半月间,另添菜肴三样,在人运用维持,此曰应酬,又曰嘴头请天神,闲时栽培,到时自有关照。”不但官员之间需要宴客应酬,跟班等各种衙门中人都需要这种应酬。清代官场中的宴客应酬之风极盛,尤以晚清为甚。道咸年间,张集馨在陕西粮道任职时,“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光绪年间,官场“酒食之局,大都循例应酬”,“弥积弥繁”,其席面愈来愈丰,靡费甚巨。京中官场宴客还有一恶习,即不按时赴席。巳刻请客,至申不齐;午刻请客,至暮不齐。有时主人实在等不及便只好先吃,吃完客人才到。有个叫祝云帆的官员请新任金华知府杨古心吃午饭,一直等到掌灯,杨还不到,祝便与其他陪客自吃起来,吃到三鼓,杨才到。    
    三、送往迎来    
    送往迎来,侍候过境的上司、权贵,是地方官必行的常课。包括恭迎来客,安置住宿,设宴招待,陪同看戏,馈送盘缠,送客上路等。他们为此而经常终日忙碌,疲于奔命,以至无暇问政治民。特别是冲繁省会和附郭县(首县),迎送长官的任务就更为繁重。顾炎武曾说到守令有四难,其一就是:“时日耗于趋迎,精神殚于馈遗,鞠跽,东西奔驰。”因而不能“专精课治”。蒲松龄说县令对上司的迎送如伎如鼠:“况送往迎来,则贱如声伎;婢膝奴颜,则状同伏鼠。”袁枚在《答陶观察问乞病书》中痛论过迎送、应酬上司的苦况和为此而无暇问政治民的状态,其中说道,每每自念,如果劳苦自己是为了治下的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