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不敢不谦让。晋国因此而团结,几世都依赖这个,是由于取法善行的缘故
啊!一人取法于善行,百姓都友好协调,能不效力于国家吗?’“由此而推
论,治国者,懂谦让,就能赶走邪恶之人,建立安定的国家。任用自称有功
的小人,不久小人就会凌驾于君主之上,国家就会变乱,直至灭亡。这是因
为失去了上下之礼和谦让精神的缘故。
是礼的主体。范宣子能谦让,他下面的人都谦让,就是栾庞这样蛮横的人,
也不敢不谦让。晋国因此而团结,几世都依赖这个,是由于取法善行的缘故
啊!一人取法于善行,百姓都友好协调,能不效力于国家吗?’“由此而推
论,治国者,懂谦让,就能赶走邪恶之人,建立安定的国家。任用自称有功
的小人,不久小人就会凌驾于君主之上,国家就会变乱,直至灭亡。这是因
为失去了上下之礼和谦让精神的缘故。
因此,经营者决不能忘记孔子的话:“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
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宽]宽——就是宽容。孔子的弟子子张曾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
善而矜不能。”(《论事·子张篇》)意思是,君子尊重贤人,同时也能容
纳普通人;奖励好人,同时也怜惜无能的人。这既是子张的想法,自然也是
孔子的观点。因孔子曾强调过,君子在尊敬有德之人同时还应以宽容态度对
待普通人。弟子仲弓向孔子请教治国之法时,孔子回答“允许小过”(“赦
小过”,见“子路篇”)。在孔子的基本思想中,宽容是重要的一点。
把握好“宽”的分寸是一门学问。在人事政策上宽容,部下会放纵:反
之,过严厉,部下会害怕,畏缩不前,丧失主动性,企业活力也会受损。孔
于赞赏政治家子产“对宽容辅以严励,对严厉辅以宽容”的主张,就是说,
宽容中有严厉,严厉中有宽容,使两者取得平衡。(“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以是和。”见《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辩证法吧。
[信]《论语·子张篇》中写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
厉己也。”意思是,统治者得到人们信任后才能使唤人们。如还未得到人们
信赖就使役人,则人们会认为政府虐待他们。《论语·尧曰篇》中“信则民
任”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
中国很久以前就以国家受人民信任程度为衡量政治的标准。那就是《论
语·颜渊篇》中的“民无信则不立”。就是说,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是立
不起来的。这不只对政界,对于现代经营者也可完全照搬采用。经营者得不
到职员的信赖,干什么也不会有成绩。如走到这一步,那他就是“孤立的经
营者”。而且没有信赖关系,组织的向心力就不存在了,活力也不能焕发出
来。
[敏]孔子说:“敏则有功”(《论语·尧曰篇》),就是说勤奋、行
动敏捷就能成功。在西方,有“只有早起的鸟才能吃到虫子”这样的谚语。
干事业也是这样,只有具备勤敏作风的人才能成功。
[惠]所谓惠,对政治家而言,要以“民之所利而利之”,即经常想到
国民的利益,给老百姓以恩惠。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则应常想到职员的利益,
就是应想法使职员能安心工作。这样职员就会拼命工作,为企业带来发展。
·以义致利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君子忧
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君子而言,第一
任务在探求道之所在,而不是谋求衣食,耕田,常常饿肚子,而学习则能得
到俸禄。故君子担忧的是学问,而不是贫穷。
孔子在社会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提出了“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篇》)的主张。孔子认为:高级知识分子是深研专门的学问且时时动脑,指
导经济生产,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
篇》)的主张。孔子认为:高级知识分子是深研专门的学问且时时动脑,指
导经济生产,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孔子还认为,能
第一考虑“义”的是君子,而小人却是最先想到“利”。
所谓“利”,就是对每个人自己都方便合适的事物,所以一定会跟别人
起冲突。为追求利益而生活可说是追逐利益却反而丧失利益,就利来说这是
错误的,最后会造成无尽的悔恨。原因就在于不明了“义者利之本也”这句
话。
孔子说,品行方正的人常会以“道义”为标准,来体察万物;但是品行
不佳的人,在面对任何事时,只会马上以利来衡量而已。
品德方正的人注重道义,所谓“得道多益”就是透过道义给予他人利益,
且在不损及他人利益的前提之下,品德方正的人最后会得到本身所应得的利
益。
就企业而言,今日最大任务乃是优先考虑对社会服务的公共性事物,来
增进国家利益及促进企业的国际化。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为了己身的私利私
欲,忘却道义与义务,沉溺于金钱的追逐,使得社会成为个人私有物;或是
政治家忘却国民的整体利益而一味追求私利等等,这都是人类所应引以为戒
的事。
“安民”技法
“安民”技法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曾经提出过一个“需要层次论”。
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从低层到高层归纳五类:一是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安全
上的需要,三是社会性的需要,四是对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先秦儒家如孟子涉及马斯洛的前三类需要,对于后两类需要,注意不够,
但并不是毫不关心,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予以触及,以下事例,对当代人来说,
不无启发。
先富后教
孔子前去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到了卫国,见人口众多,冉有便问:
“百姓既然众多,还要加添什么呢?”
孔子答道:“人既众,就怕贫穷,所以需使百姓富足。”
冉有又问:“百姓既然富足了,又还要添加什么呢?”
孔子说:“须广施教化,使他们受教育,懂得礼义廉耻,便无人为非作
歹了。”(《论语·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可知孔子对于国家管理,首重经济建设;其次是政治、教
育的施行。
一个国家管理者,当制定能够使社会经济安定发展的长远计划和方案;
组织百姓,让他们从事各种规模较小的经济活动;而且,必须调节两者至一
均衡程度,实施上下监督;如此一来,百姓的生活将丰足不缺,经济也可持
续发展;然后便可致力于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活动,以求教化百姓。
假使做不到这些,假使经济管理无法顺利推展,假使陷百姓于挨饿受冻
之境,根本谈不上治国;一旦民怨四起,便很有可能发生暴乱。
孔子认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就是说生于贫穷,困苦不堪,
能不生怨恨很难;处于富裕,宽裕顺逐,能无骄奢之气便较容易。
孔于主张先让民生富裕,而后施以教育。孟子和荀子继承了这个管理思
想。管子在“治国篇”中提到;大凡治国之道,必先使人民富足安乐。这个
主张和孔子的想法相当类似。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篇》)
说到供养国民的政治、企业,必需以谋福利为第一优先。
这表明了孔子的主张:以顺利推展经济管理为先,富裕人民的生活,强
化国防军事,获得人民的信赖。
孔子说道:“衣食足而知礼节。”管仲在《牧民篇》中扩充为:“仓廪
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认为,并不是衣食不虞匮乏,就知道
礼节;应该是如果民生富足了,再教以礼节,广立学校,施以教育。这是非
常必要的。
孟子曾说:“虽没有恒产,却有恒心,仍可有所成就;一般人却因有恒
产而没有恒心。”孟子私淑孔子,并宣扬孔教;没有祖传的财产和工作,就
无法安定的话,可说是没有一颗安定的心。中心思想仍然是为了让民生能够
富足,所以尽可能地减征税金,让人民多置家产;同时也应以教育人民作为
政治的基本。
减税则民富
减税轻徭是孔子“施惠与民”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孔子家
语·贤君》中有一段话:
减税轻徭是孔子“施惠与民”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孔子家
语·贤君》中有一段话:
孔子在这里强调,减轻劳役的目的在为使人民能够专事生产。这跟“使
民以时”有同样的旨趣。
鲁哀公曾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询问:“饥馑荒年,国库预算不足,该怎么
办呢?”
有若说:“将现在的税租减半,只取一半,不是很好吗?”
哀公立刻就说:“目前的税收都不足了,如果只征一半,那还能做什么
呢?”
有若答道:“百姓的用度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
又怎么会够?”有若所提倡的说是孔子的思想也不为过。孔子一贯反对苛征
巨敛,现在就举个例子。
鲁国的大夫季孙主政时,比周公时代还要富有;自从冉求辅政后,协助
季孙横征暴敛,更增加了财富。
冉求是孔子第一个弟子。对这个不听自己教诲的学生,孔子非常生气地
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大家可以一起声讨他!”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孔子主张轻徭役少税租,还要让人民有更多的时间
从事经济生产,也让他们能更充分地享用自己的工作所得。这是能够促进经
济生产的经济管理原则。
组织方法
组织方法
儒家起于乱世,因而强烈要求组织的安定与和谐。他们认为,维持安定
及和谐关键即在于每一个成员皆能心甘情愿地“各安其位,各尽其分”。对
于这点,荀子做了许多阐释。
《荀子·富国》“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急者
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
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依荀子看来,社会组织的形成有其实质上的好
处及必要。如果人人皆独自生活,则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够完成的事情也是
很少的,结果是每个人都生活于穷困落后的境地。因此,为了使生活更为富
足,人们必须相互结合以汇集力量。但是,一群人若是不能组织妥当,人愈
多反而争执也愈多,相互争斗的结果,还是穷困落后,依然没有享受到群体
的好处。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
辨也。。。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礼论》:“曷谓别?曰: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荣辱》:“夫贵为
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执不能容,物不能
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
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
道也。”
荀子认为,在不节制欲望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贵为天子,富
有天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名位及资源都是有限的。面对这种问
题,聪明的人类不应该采取野性的斗争,而是用理性的方法加以解决。荀子
及其他儒者在此提出的方法,并不是把一块大饼按人数平均分配。他们主张
的是有差等序位的安排,按照个人的年龄、能力、贡献而给予相称的待遇。
简言之,儒家有关组织的理论,在于强调等级划分重要性,而差序性的合理
安排必须表现在客观的礼法制度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群居和一之道”,
亦即使组织达到和谐团结的方法。
依孔子看来,一个组织内部的动乱出于组织成员的不能各守其分。因此,
他提出正名思想。“君君、臣臣”,就是要求做君主的要守君主的本分,做
臣子的要守臣子的本分。此外,“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都要求严守各自的分际,不得逾越。荀子也说:“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
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
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台
国之惩也。”(《荀子·王霸》)。此外,为了达到团结和谐,荀子认为权
力中心的单一化是个必要条件。《荀子·致士》:“君者,国之隆也;父者,
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儒家这种强调团结和谐的主张,不仅运用于组织的内部,也运用于组织
的外部。孟子劝告主政者,要重义而不重利,否则,上下交争利的结果必定
导致动乱。组织内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要以仁义为基础,而不是单纯地
建立在利害之上。彼此要相互扶持,而不是相互斗争。同样地,对于其他国
家的交往,儒家也不主张以利害为唯一的考虑,反而要求济弱扶倾。如此,
儒家理想中的组织要做到对内对外都维持安定和谐:“近者悦,远者来”,
组织内的成员有强大的向心力,组织外的成员也对它向往。以今天学者常讨
论的“企业之社会责任”的问题来说。儒家显然会主张企业应该担负社会责
任。
“群”:儒家的组织功能观及其现代启示
——既“尊贤”,又“亲亲”,如何辩证平衡?
“群”:儒家的组织功能观及其现代启示
——既“尊贤”,又“亲亲”,如何辩证平衡?
荀子接着指出:就人类而言,论力气比不上牛,论行走的速度比不上马,
而牛和马却为人类所役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荀子的回答是:“人能群,
彼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