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立的主张,他们到头来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欲望,反而招致耻辱。君子呢,
讲究信用,而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忠诚老实,而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品行正
直,而希望别人称赞自己。他们所考虑的是那些可以理解的问题,所做的是
那些容易做到的事情,所坚持的是那些能够成立的主张,最终不但能够实现
自己的愿望,而且绝对不会遭到耻辱。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

尽管“君子”与“小人”们的表现不同,其欲望却是一样的:

“像坐上统治天下的宝座,拥有天下的全部财富,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欲望;然而,如果任由这些欲望膨胀,那么,人们之间就不能平安相处,天
下的物资也不能满足。”怎么办呢?荀子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为此而制
定礼义加以划分,形成贵与贱、长与幼、智与愚、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从
而使各类人等各负其责,各得其宜,并使生活上的待遇高低平衡,这就是使
社会上下之间协调一致的办法。”在荀子看来,只有建立“君子”与“小人”
之间的等级结构,才能使社会上下之间取得协调一致。

荀子的社会等级结构,还具有财富分配的意义。在他看来,人们生来就
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
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造成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
天下困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制定礼仪,划分等级,
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得人们的欲望不致于因为物
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使得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们的欲望而用尽。——这
里所提出的,就是一种适应社会等级制度的分配原则。在荀子看来,必须按
照贵贱之间的等级、长幼之间的差别、智愚和能不能之间的区分,进行物质
生活资料的分配,有分别地满足人们的欲望。所以,荀子之所谓“分”,不
仅是社会等级的差别,而且也是占有社会财富的保障。

在荀子的社会等级结构中,上与下、贵与贱、智与愚、能与不能、君子


与小人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明确的。他说:“年纪小的服事年纪大的,地位低
的服事地位高的、品行不端的服事品行高尚的——这是通行于天下的普遍原
则。”我们知道,孟子曾说过:“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
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人养活
——这是通行于天下的普遍原则。”而荀子和孟子一样,都是把社会管理者
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同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混为一谈,他们两
个人的主张,简直是如出一辙。

与小人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明确的。他说:“年纪小的服事年纪大的,地位低
的服事地位高的、品行不端的服事品行高尚的——这是通行于天下的普遍原
则。”我们知道,孟子曾说过:“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
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人养活
——这是通行于天下的普遍原则。”而荀子和孟子一样,都是把社会管理者
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同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混为一谈,他们两
个人的主张,简直是如出一辙。

无论如何,既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君子”,那么,“君子”与“小人”
之间的差别就依然存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就依然存在。相对稳定的社会
等级结构和相对变动的这一结构的具体组成人员——荀子的这一设想,奠定
了此后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在这个意义上,清末谭嗣同说:
“二千年之学,荀学也”,恐怕不无道理。

所谓“社会伦理结构”,就是上文社会等级结构中涉及的“长幼有差”,
而荀子还有更为具体的表述,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
弟”。按:这一思想直接来自孔子。据《论语·颜渊篇》记载:“齐景公问
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从景公的理
解来看,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
统治者也吃不到。这就表明,君臣父子的划分,是具有等级性质的社会伦理
结构的划分,同样关系到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

一般人们都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称之为“正名”
学说,即孔子所强调的,治理国政,首先要纠正名份上的不当,这是因为,
“名份不当,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不可能办好;
事情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就
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知道摆在哪里才好。”

但是,人们往往对于孔子的上述“正名”思想作了单方面的理解,即片
面强调君对于臣,父对于子等等的权威,而忽视了其中所包含的君臣父子之
间相互对待的内涵。特别是汉儒提出“三纲”学说,如《白虎通义·三纲六
纪》中说:“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纬·含文嘉》
中也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单方面地宣扬了君父
等人的权威。自此以后,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一种权威理论,似乎已经成
为一种定论。


其实,孔子所理解的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待的。他所主张的是
“君主应该依照礼义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孟子说得更
加明确:“君主把臣下看待为自己的手脚,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自己
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待为狗马,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一般人;君主
把臣下看待为泥土草芥,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仇敌。”这种相互对待
的君臣关系,同后代封建帝王的各取所需,说什么“虽然君主不像君主,臣
下却也不可以不臣服”,还是有所区别的。

其实,孔子所理解的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待的。他所主张的是
“君主应该依照礼义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孟子说得更
加明确:“君主把臣下看待为自己的手脚,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自己
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待为狗马,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一般人;君主
把臣下看待为泥土草芥,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仇敌。”这种相互对待
的君臣关系,同后代封建帝王的各取所需,说什么“虽然君主不像君主,臣
下却也不可以不臣服”,还是有所区别的。

荀子也是从这个角度论述社会伦理结构的。他指出:为人君主的应该依
照礼仪治理国家,普遍实行而不可偏废;为人臣下的应该按照礼义服事君主,
忠心耿耿而不要懈怠。为人父亲的应该宽厚慈爱而彬彬有礼;为人儿子的应
该敬爱父母而十分恭敬。为人兄长的应该关心弟妹而表现友爱;为人兄弟的
应该恭敬顺从而不要苟且。为人丈夫的应该和睦相处而不放荡淫乱,推崇礼
义而内外有别;为人妻子则是丈夫有礼则柔和顺从,丈夫无礼则诚惶诚恐而
自省。荀子强调,以上的各种规定,都是相互对待的,只是一方做到,就会
产生混乱;只有双方都做到,才能使社会得到治理——这已经为无数的事实
所证明。

这里对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社会伦理结构中的各类角
色,都一一规定了相应的行为准则。尽管其中有些规定不一定合理,比如要
求为人妻子的“丈夫无礼则诚惶诚恐”,这实在是对于妇女独立人格的抹煞。
但是,从总体上看,荀子在这里所强调的“偏立而乱,俱立而治”的相互对
待的伦理关系,对于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组织结构,还是有意义的。

所谓“社会职业结构”,就是荀子所说的“农农,士士,工工,商商”。
在这里,荀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划分出四种职业类别:首先是作为农业
社会存在基础的农民,其次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管理阶层(士),再
次是手工业者,最后是商人。也就是说,从职业上看,当时的社会结构是由
农、士、工、商这四个阶层组成的。所谓“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就
是要求社会结构中的这四类人等要安其位,各负其责。具体来说,就是荀子
所指出的:农民分田而耕种,商人分货而贩卖,手工业者分别业务而辛勤劳
作,士大夫分别职务而处理政事,诸侯分别守卫他们的封地,三公集中讨论
处理全国的大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则拱手而等待事业的成功。

在荀子看来,一个社会在职业上的分工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社会成员的
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必须有多种技能、多种工作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但
是,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又不能兼备各种技能,不能兼任各种职业。社会
成员之间只有进行合理的分工,才能充分发挥各个人的专长,令社会整体得
到利益。

由此,荀子明确指出:“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具体地说,翻耕土地,
培土保墒,除草种谷,施粪肥田,这是农民百姓的事;遵守农时,督促人民
努力劳动,使生产发展,财富增长,百姓和睦,这是地方管理者的事;旱涝
调节,寒暑适宜,使五谷按时成熟,这是老天爷的事。而普遍地保护百姓、
爱护百姓、管理百姓,尽管年头不好,旱涝成灾,却能够使老百姓不用担心


挨饿受冻,则是国家管理者的事。——总之,职业分工明确,组织结构合理,
社会才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挨饿受冻,则是国家管理者的事。——总之,职业分工明确,组织结构合理,
社会才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管理机构的复杂化和严密化,是一个组织成熟的标志之一。现代管理学
大师法约尔,曾经把管理机构化作社会有机体的神经组织。他指出:如果没
有神经活动或者管理活动,整个组织就会变得毫无生气,很快就会衰落下去。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对于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的描
述,也是相当严密相当复杂的。荀子等人对于国家管理机构的详细规定,说
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国家组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已经多么地
发达。

“伦”,本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也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规
定。荀子把人类社会的等级划分为三类:“大儒”、“小儒”、“众人”。
他论述道:“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士大夫士也;众人者,工、
农、商贾也。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人伦尽矣。”
按这里的“大儒”、“小儒”和“众人”之划分,同荀子上述在社会等级结
构中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其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这里把“君
子”再细分为“大儒”和“小儒”罢了。人们社会地位的划分及其行为规范
(“检式”)的确定,就是荀子对于“人伦”的一般理解。

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制度的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
为规范,不可能不打上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荀子本人就认为:“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
本”,因而主张“君君、臣臣、父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
商商一也。”这样,就把一切社会组织结构的划分,从属于伦理关系这一“大
本”之下了。

而从儒家所主张的伦理关系看来,无非都是家庭关系的推衍。按儒家所
乐于称道的伦理关系有五种——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在这“五
伦”中,夫妻、父子、兄弟这三伦固然是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而其他二伦,
君臣和朋友也是从家庭关系中推衍出来的。古代称皇帝为“天子”,又称县
太爷为“父母官”;朋友之间,“称兄道弟”;老师和学生之间,则称为“师
爷”和“徒弟”;推而广之,以国人为“同胞”,认“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些,无一不打上家庭伦理关系的烙印,即使是“天下一家”的观念也是建
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五伦”的作用则在于加强人际关系的亲密性。据《尚书·尧典》记载,
舜对契说:“现在百姓不能相亲友好,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
间不能和睦相处,因此让你担任司徒,对人民进行上述五伦的教育。”孟子
根据这个记载而指出:人们吃饱穿暖,如果没有教育,便和禽兽差不多了。
圣人为此而感到担忧,便让契担任“司徒”,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关
系的大道理以及行为准则来教育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
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
诚信之德。”

孟子本人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亲密性,他指出,关于教育的地方,各个
朝代的称呼有所不同,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但关
于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各个朝代却又都是一致的,即都是阐明并教导人民以


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必然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行为准则。在孟子看来,“人与
人的关系及其行为准则,在上位的诸候士大夫都明白了,在下位的小民老百
姓自然会亲密地团结在一起。”

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必然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行为准则。在孟子看来,“人与
人的关系及其行为准则,在上位的诸候士大夫都明白了,在下位的小民老百
姓自然会亲密地团结在一起。”

总之,儒家所主张的以“五伦”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态,其外观是家庭
关系的推衍,其内涵则是追求组织成员之间的亲密性。这同现代组织理论特
别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

韦伯生活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