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泽雄三国作品集-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哟蟮木樱频涝缎校郝叵蜃抛约旱哪康牡爻ぐ餐平U獗靖檬侵罡鹆燎г啬逊甑幕幔耆锌赡苤辽僖痪僬剂斐ぐ病=峁掌浔狈ヒ簧挂淮我裁挥邪丫油平侥敲丛丁!
  街亭的失败,对诸葛亮的打击完全是致命的。诸葛亮从未答应魏延〃自带一万兵〃的请求,却轻率地给了参军马谡那么多人,结果,这位赵括一流的纸上谈兵好手,被魏国在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资格将领张郃一举击败。诸葛亮固然可以〃挥泪斩马谡〃,但蜀汉那么多儿郎的阵亡,却是无法随泪挥去的巨大阴影。事实上街亭之败,其惨重性几乎是不可补偿的。诸葛亮在别路战场上获得的所有战功,都没有抵消掉马谡的失职。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委马谡以重任呢?这牵涉到诸葛亮一个致命的弱点。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恰恰在识别人才上显得乏善可陈。马谡不可重用,擅长发现人才的刘备临死前就曾对诸葛亮有所提醒,正如魏延可以重用,刘备也曾向诸葛亮有所示范。细想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心中有千头万绪,仍能特地将马谡拿出来提上一提,肯定那时候诸葛亮对马谡已流露出激赏之色,所以刘备觉得应该预加防范。诸葛亮对马谡并非不了解,他经常会在日理万机之余,与马谡在中军帐里谈论兵法。 
  如果你站在泰山极顶上,呼吸着青天八万里罡风,感受着自然界最瑰丽的天籁,自然便难以辨别被自己〃一览众山小〃的芸芸小丘,哪个更高些,哪个稍稍矮些。诸葛亮也许正面对这样的难局,他独标高格的智力,因其过于不同流俗之故,反而妨碍他辨别寻常士子间的相对高下。这是一种类似〃阿喀硫斯之踵〃的强人式盲点,诸葛亮骨子里对旁人的轻视乃至无视,本身并不以他是否谦虚待人、平等待人为转移,正如有钱锺书式的博闻强记、锐眼精识,就必然会产生对他人的不屑之情一样,即使钱先生曾大自谦抑。这本来不该是诸葛亮的弱点,我们更应将此理解成〃优秀〃的并发症。 
  诸葛亮重用了不该重用的马谡,轻视了不宜轻视的魏延,所以,蜀汉后期人才的极度匮乏,也就不难理解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一局面的造成,诸葛亮难脱干系。试看诸葛亮重用之人,如《出师表》中提及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多属无能之辈,他们除了具有忠贞的品质外,一般便没有可以称道之处了,包括那位〃胆大如鸡卵〃的〃天水匹夫〃姜维。有人曾这样为诸葛亮譬解,说是因为刘禅过于昏庸,诸葛亮深怕自己百年之后刘禅帝位难保,所以只能用些〃志虑忠纯〃的〃良实〃好人。倘如此,则孔明方减一过又增一过:满朝文武尽皆无能,刘禅终不被自己手下赶出皇宫,他的天下也是注定守不牢的。果然,诸葛亮死后未满三十年,蜀国即率先为魏国所灭。 
  在北伐未能一战告捷的情况下,诸葛亮没能及时调整政策,恢复经济,也是造成他失败的一大根源。诸葛亮后来几次失败,倒并非战场上失利,而只取决于一个共同的原因:粮食。诸葛亮是在后方没有能力提供充足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贸然北征的。这样,即使他战场上能够获胜,由于所处的战场乃是相对较为荒凉的陇西、陇右地带,无法从敌人或占领区中及时得到补给,这便从根本上妨碍他继续前进。结果,正用得上他自己当年形容曹操的一句话:〃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再则,蜀汉的综合国力本来就无法与魏国相提并论,诸葛亮竟然〃无岁不征〃,客观上有点穷兵黩武的意味,反使蜀汉的国力进一步削弱。──诸葛亮直到晚年才想到屯田,但显然施之过晚,诸葛亮甚至没有等到收获第一熟麦子,即〃中道崩殂〃。 
  诸葛亮之死,往好里说是忠心体国,公而忘私的典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不好处说,则又不得不归结为他过于不惜羽毛,对手下过于缺乏信赖。〃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结果便是,诸葛亮承担的工作量实在太庞大了,那么多本来不该由他亲自过问的事情(如〃罚二十以上〃),他都要〃亲览〃。如此〃夙兴夜寐〃、〃食不甘味〃,即使铜浇铁铸之人都难胜其劳,更遑论肉体凡胎的卧龙先生了。 
  〃死诸葛走生仲达〃一事,在曹魏方面固然可以解释成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惺惺相惜,蜀国则理所当然地将此夸大为诸葛亮冥功了得。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司马懿对诸葛亮敬重(或〃害怕〃)一说,此前他反复向蜀国使者询问诸葛亮饮食起居,如若仅仅为了考察一个人生命还有几日可活,凭常识也觉不可思议,何况当时的诸葛亮年仅五十四岁。司马懿只是在听蜀使介绍到诸葛亮不要命的工作方式之后,才嗟然生叹:〃亮将死矣。〃他日后实地考察诸葛亮的行营,并由衷感叹〃天下奇才也〃,亦足证他对诸葛亮的敬重之诚。 
  虽然当时也有人讥笑诸葛亮〃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但总体上看,自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民间便掀起了对诸葛亮的顶礼膜拜之风;后来钟会入蜀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先行拜谒〃丞相祠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当年曾应司马氏的命令,编纂《诸葛亮集》,亦可见诸葛亮的威望,甚至在冤家对头那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尊崇。 
  〃儒道合一〃的孔明,他对刘备的忠诚,对蜀汉的卫护,对恢复汉室的孜孜以求,都闪烁出中国儒家学说中最见光彩的人格(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光彩);而从他行兵布阵的机巧百出(如〃八阵图〃),和造木牛、流马,制作可一次连发十箭的强弩中,我们又分明见到了高妙的中国墨家式智慧。虽然后一点,亦即诸葛亮的〃道术〃,在他整个人格体系中只是一种补充,但民间恰恰将这一点无限放大,遂使诸葛亮在中国民间符号系统里,幻化为智慧的化身,一个类似维吾尔族中阿凡提一样的角色。他袍袖里的春秋、鹅毛扇中的阴阳和眼瞳里的智慧,因此便千余年来一直被中国人敬若神明。用句时髦的术语,诸葛亮遭到了〃妖魔化〃。 
  与其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还不如说他是崇高人格的化身。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曾坦率承认自己的〃谲智〃及不上曹操;无须曹操承认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伟岸的人格、不屈的追求、完善的智力,不仅高扬在曹操之上,也几乎高踞在古来所有帝王将相之上。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他绝对不是一个手摇鹅毛扇的人。            
曹操魔方     
  一、别一种“完人” 
  曹操是一言难尽的,他其实也当得起〃完人〃二字。若诸葛亮的〃完人〃体现在高尚的人格节操上,曹操则在性格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 
  曹操的幸运在于,由于他超卓的异秉、超人的成就、超常的性格和超迈的辐射力,讲述他的故事,褒贬他的为人,遂千年不衰地成为人们的习惯冲动,他留存至今的事迹、传奇也变得格外众多,以至谁都不会对他感到陌生。当然曹操的不幸也与此关联,即曹操的能力虽十倍于汉高祖刘邦,但由于他毕竟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江山一统的大业,也没有像刘备、孙权那样亲身到御座上过一把瘾,换言之,由于他没有动用强力将自己宣布为正统,不领情的旁人、后人便反而将窃国大盗的咒语啐向他的面门。此外,由于曹操的后继者一个比一个无能,大魏江山几乎算不得一个完整的朝代,他开创的政权甚至没能延续到培养出本朝的史官,即匆匆易手,这也加重了对曹操的不利:他的身后声名只能交由形形色色的失败者、颠覆者去嚼舌根了。鲁迅先生在那篇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针对曹操的处境,曾如此感慨道:〃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许是先生演讲时未曾特别留意(这也是演讲这一形式本身难免的),鲁迅在这里只提到了〃后一朝人〃,而由于〃三国鼎立〃的特殊性,事实上当时来自敌对国蜀汉和东吴史官的编派与损毁,对曹操的伤害只会更大一些,更刻薄尖诮一些。 
  为什么没有人指责刘邦〃篡秦〃、李世民〃盗隋〃,唯独曹操特别易被人说成〃篡汉自立〃的大奸臣呢?看来,曹操的背运之处在于:他想做好人却不彻底,想做坏人也不彻底,本欲两面讨好;结果反而给自己惹上无穷后患。试想曹操若在年富力强、一手遮天之时,毅然将慵弱无能的汉献帝推下龙床,以魏代汉,亲履御殿,结果会怎样呢?由于他有更充分的时间可供经营基业,安排后事,死后的江山想必也会稳妥许多,也更有可能遇上这一天,由本朝的史官来赞颂魏太祖的英明神武。倘如此,正如人们不会指责项羽、刘邦颠覆秦朝江山一样,人们提到曹操时大概也会换用一种类似〃想我高祖斩蛇起义〃的崇敬口气了。曹操没有,〃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应该是他的〃本志〃。然而鉴于老子尸骨未寒,儿子曹丕就迫不及待地代汉自立这一事实,曹操便再也做不得〃周公〃了。私意以为,正是在〃代汉自立〃这一两难抉择上的狐疑不决,首鼠两端,造成曹操最大的失策。 
  话说回来,曹操虽然功高震主,能够长时间玩皇帝于股掌之间,好像也从来没人建议他高卧龙榻,谋士董昭只不过建议他效仿周公故事,〃九锡备物〃,立为魏公,就遭到个别人的反对,包括曹操最为倚重的荀彧。曹操不该(或不配)有帝王之相,这好像乃是时人的共识。在曹操的敌手那里,〃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说法也总能得到广泛传播,曹操之踧踖难安,意绪难平,也就不为无因了。想来曹操那难以启齿的出身,也是障碍之一,他本人对此也深有体认:一个〃本非岩穴知名人士〃的人,要想在东汉末年唯世族大姓是举的社会选拔体系中混出点名堂,自然会有额外的难处。曹操祖父曹腾乃不具生育能力的宦官,父亲曹嵩只是曹腾的养子,一个〃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的人,所以曹操的真实背景,也就难以稽考了。曹操为什么独有一个小名〃阿瞒〃呢?为他命名时,父祖们曾有过何种难言之隐呢?曹操另一个小名〃吉利〃,作为与〃阿瞒〃的对应,会不会暗示所〃瞒〃之事颇蕴凶兆,故须用〃吉利〃二字加以消灾呢?此外我们知道,曹操甚至连姓氏都缺乏家族依据,他本该姓〃夏侯〃才是,他父亲当年之所以改〃夏侯〃为〃曹〃,乃是为了从养父曹腾之姓。 
  曹操不是袁绍,缺乏庞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撑;曹操不是刘备,没有一个悠远绵邈的帝王谱系可供露脸;曹操也不是孙权,能够尽享伟大父兄创下的那一片煌煌基业,所以曹操只能仰仗自己乱世英豪的非凡才能,自创江山,自铸伟词,所谓〃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好在他有着非常全面的才能,文才泱泱,武略滔滔,智谋傲视同侪;他的性格亦张弛有致,极具包容性。如果说曹操的阴鸷、猜忌和机变百出的权诈人所难及的话,他生命形态的舒展、开阔,也同样是时人(乃至后人)驷马难追的。极端的丰富、难以梳理的庞杂、两极相映互动的矛盾,我相信既是自然界的本来意志,也是某些伟人的当然体现。曹操不仅没能例外,还体现得尤为彰著。 
  二、呵笑疆场 
  我发现,不管记述者对曹操持何种立场,他们都无法回避一个表情:曹操在笑,曹操始终在笑。 
  联想到中国古代史官通常并不特别留意传主的表情,在那些常常被精简到极处的文字中,我们总是很少看到生动鲜活的面孔,人们在记载曹操时不约而同地强调他的笑,便大值得深究了。 
  记得幼时看曲波先生《林海雪原》,知道威虎山上〃八大金刚〃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不怕座山雕哭,就怕座山雕笑。〃理由是座山雕的笑,意思浅显,匹似杀人席上的〃掷杯为号〃,它只表达一个信号:我要杀人了。相形之下,曹操的笑则要诡谲得多,丰富得多,其含义常常是不可忖度的。稍举数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三国时代针对曹操最著名的一句评语,同时也不可思议地成为曹操事实上的盖棺论定之词。这句评语对曹操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比深重的,它成了一根不可摆脱的耻辱柱,从此如影随形地追逐曹操一生,死后又如冤大头似地在曹操坟茔上缭绕不去。蹊跷的是,这句评语其实是曹操自找的,为了从那个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子将口中讨得这句判词,当时曹操肯定使用了某种迹近无赖的胁迫手段。敏捷的史官记录下了曹操初闻这十个字时的表情:〃大笑。〃──这一笑诡不可言,何况笑面人当时最多年方弱冠。 
  据《魏书》记载:曹操当年与袁绍一起在大将军何进府中时,为了对抗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何进决定借助外力,招董卓入京。曹操预见到其事不妥,坚决反对:〃阉竖之官,古今皆有,欲治其罪,应当先诛元恶,交付一个狱吏就行了,何必大动干戈地调军队入城呢?若想把宦官不问首恶协从,一锅端掉,事情必然会泄露,我料其必败。〃曹操说这话时可是性命交关,再加位卑职浅,常理似乎非急切诚恳之表情莫办。奇怪的是,曹操当时竟仍然呵呵笑着。微笑还是嘲笑?从容的笑还是勉强的笑?坐山观虎斗的冷笑还是迦叶拈花似的超然之笑? 
  曹操饱受祢衡的侮辱,当然寻思着报复,为此决定让祢衡充当宫中的鼓吏。我们已经知道,祢衡对自己的弄臣地位竟仿佛懵然无觉,换衣服前干脆先在大堂里脱得一丝不挂。曹操又一次笑了。这一次笑我们总算听懂了,它的含义最接近自嘲,为自己辱人不成反取其辱,寻求一个明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