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缚我们创新的手脚。
比如要办一件事,在计划上我们是要从事情的长远考虑,但在执行上就不能瞻前顾后了。如果我们太瞻前顾后,就会影响甚至弱化我们实务操作中的信心。
举个很“儿童童话”的例子。
两只旧钟身旁来了一只新钟。其中一个旧钟对新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万次!”新钟吃惊不已,“这是多么遥远的目标?办不到,我肯定办不到。”
而另一只旧钟则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动一下就行了。”
“只要摆动一下就可以,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新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动了3200万次。
这个例子非然很“儿童”,但却很说明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尽快成真,在复杂与简单的理解中,你只要把心眼放在“我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上,就不会因为瞻前顾后而产生忧虑了。就像那另一个旧钟开导新钟的话一样,每秒“滴答”摆一下,我们就会在许许多多轻轻松松简简单单中,分化并解决复杂。
我们再想想,为什么很多人很讨厌开会?因为开会往往人多口杂,容易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如要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根本没必要搞得上上下下领导人全部到场。领导人多了,人人都要道一堆陈糠烂谷,人人都必须表现一番,这时候你想简单都难了。
多想想,其实很多事情简单和复杂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正如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所言:“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女企业家卢平就痛恨这种“繁复”。她说:“人际关系的繁复自不必说,就是那些繁复的规章制度,虽然当初字斟句酌,可最后也只是束之高阁,更谈不上实施到位。”卢平觉得:“繁复就是臃肿,是一种病态,就像人到中年的发福。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信息变作无效,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浪费……这个‘繁复’,还不完全是指机构臃肿,关键是指人思想上的一种麻木和智障。”所以,她上任白沙集团总裁后,就毅然决然地取消了一项我们从小就已习惯乃至觉得天经地义的工作内容:写总结。咱再看看汉语里那个“人”字——一撇一捺,真是再简单不过!
第05讲 开动脑筋,繁简有致三、把危机“转弯”成机会
很多人一提起危机,心理就会出现不适反应。因为危机意味着计划可能出现变故,构想可能出现变异,形势可能出现变局……诸多之“变”均源于危机,自然打乱了原来的定式思维,这时候,如果心里对危机缺乏应有的准备,要想度过危机,谈何容易!
危机往往涉及一个人命运的转机。从现实意义讲,人活着,都好比是行船。只要行船远航,就会有风险。风险来了,人生危机随之出现,怎么办?是“急转弯”,改变行船的航向,还是咬着牙也要迎着危机上?这要看你对危机程度的评估,如果前方的危机告诉你,再往前行就是死路一条,你就得选择前者了。
试想,人都有脑子,但为什么还分出平庸与杰出?这个问题本来就需要解答,因为在危机来临时,有的人想的是如何适应危机,有的人会在危机中多个“急转弯”的心眼,去改变现状中的危机。无疑,前者因平庸难有机会,后者则因杰出而受到机会的青睐。
所以,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行船不下沉,不但要有不惧危机的勇气,更要有“急转弯”的潜意识心眼。
很多人都了解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的丹佛曾出现的一股“淘金热”。当时,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叫戴维的年轻人一开始也和许多人一样蜂拥而至,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赶来,便一头扎进山谷进行疯狂淘金。然而,山谷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人们经常是口渴难耐,生存遇到了未曾料到的威胁,还淘什么金呀。
正当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准备放弃淘金之际,就是这个戴维,他的脑筋一转弯,想:淘金是为了挣钱,挣钱就必须靠淘金吗?如果现在有谁能解决淘金者们眼下的生存危机——喝水问题——那么淘金者们岂不是既会乖乖地给你钱,还要叩着响头谢你的救命之恩?
想到这,戴维就决定自己由淘金改为掘地找水。他认定这是一条能化生存危机为转机的最好办法。那时在那块处处都支着帐棚的淘金地上,惟独戴维一户做的是就地挖水的事,他将水过滤后装入桶里,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卖给淘金的人们,结果他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挣的钱远比所有淘金者都多。只是一个脑筋小小地转个弯,既富了自己,又救了大家。一举两得矣!
淘金没淘成,卖水却卖出了致富心得,戴维正是靠脑筋急转弯——制造了自救救人的佳话,这段佳话给我们留下的启迪是什么呢?不管你做什么事,脑子里都要装着危机的潜意识,因为这个世界向来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凡变化,都是不同程度的危机,你有了危机意识,就有了脑筋急转弯的应变思考能力,就有了度过危机的智慧。
附带说明一下,任何危机的来临,自救总是首要的。具体地说,众人共陷同一种危机,需要救护,怎么办?你是和其中的多数人一样干巴巴地等着有脑子的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风格舍了自己的命去搭救别人,或是自己开动“急转弯”的脑筋,先力求自救,然后再思救人?
请不要用大话数落选择先“自救”的人。否则就没有“人人自危”这个词了。连自救的欲望都没有的人,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对自己都负不起责任,又怎样去救他人呢?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和诸位探讨了一下“脑筋急转弯”寓于生活的益处。下面将把我的观点简单作一下总结。我的结论同样还是三点。
一是要多个心眼看生活。生活是立体几何,有明角,也有暗角。很多简易的道理,就潜藏在不易发现的暗角处。如果你用平面的眼睛看待生活,你就找不到拐弯处的暗角;如果你用多棱的眼睛看待生活,并留意处处潜在的玄机,那么很多难事,拐个弯想一想就变成易事了。
二是建议大家永远不要相信一些看似是催人奋进、实际是误人子弟的说教式煽情。比如有人说“只要付出努力就必会获得回报”。比如在你的前方道路并不明朗的前提下,或者你在某一种方式上已经几次碰钉子的前提下,你就要多给自己留个“急转弯”的心眼,有时候,即使是一闪而过的心眼,也是一种智慧,也一样会闪光。但如果你在危机来临时还执拗地往“不明”方向走去,那么你就要陷入越走越深的泥潭里,得到的也只是“负回报”。
三是“脑筋急转弯”纯属个人思维形态,要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在行船遇到瓶颈时都能多一个“急转弯”的脑子这不太现实,就像一个基督布道者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自愿地成为上帝的子民一样,正是由于此,所以我才会说:就心眼定义而言,脑子转弯在别人之前,你就掌握了比别人更早成功的先机。
第05讲 开动脑筋,繁简有致结语
我刚到农村插队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干部到知青点来看望我们,其中有个村长老气横秋地瞅了瞅我们从行李中翻出来的一叠叠书,直摇头:“整个一批书呆子,怎么种田?”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原先我们口口声声喊着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可是第一次见面就给农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真是羞愧呀——羞愧得不知该把手里的书往哪儿放合适。
时过境迁,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重温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知识就是力量”,觉得有点怪怪的。光有知识,不付诸有效的行动,力量何来?
还有一种让我困惑的说法叫“知识是不会过时的”,若是知识不会过时,那又怎样理解“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呢?
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可能有人不置可否,认为我这是在故意咬文嚼字故弄玄虚,我也曾经这样暗示过自己,但是没办法,因为我的经历在不断地重复着前面的疑虑,使我不得不多出个心眼来考量一些格式化的概念给我们制造的理解力上的盲区,我考量的结果也就是接下来要围绕“知悟合一”、“知行合一”和“知忆合一”这三个关键词和诸位谈的话题。
第06讲 知行悟忆,相得益彰一、知悟合一
知,指认识和知识;悟,指对知识的领会或觉悟。
所谓“知悟合一”,就是“知到”“悟到”,具体地说,就是学东西仅仅知其然还不够,还要多个知其所以然的心眼。在学“知”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开拓创新。
我们每天都在强调知识,这没有错,我们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重在学历,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有学历就等于有能力呢?这就要看你的觉悟了。学历只能证明你的知识蓄量,但并不能证明你已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不二路径,就是“学中悟,悟中学”,而不是只会把自己关起来,硬生生地啃下多少本巨著。
从哲学的观点看,“知到”只是感性的认识,若是缺乏理性的“悟到”,“知”就很难为“做”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古人所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里的“知”,实际上就涵盖了“知到”与“悟到”“合为一体”的意思。因为有知又有悟,才能在实践中把握方向。从这个意义讲,“悟”就是“知”与“行”的中间桥梁,没有这个桥梁,你就很可能要为自己的盲目之“行”而付出沉重代价。
比如你读金庸的武侠书,其中的英雄也好,美人也罢,所塑造的形象无不栩栩如生,情节离奇却又不脱人间烟火,写到波谲云诡之处,扣人心弦,妙不可言。如果你只把金庸武侠书当作纯武侠看看而已,那么你就领略不到金庸老先生寄予的自然与人性关怀的思想,甚至还可能会把他的作品当作“打打杀杀”的消遣读物,书扔了,什么也就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佛教界的印光法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这是初步功夫。”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凡间。
可能有人听到“知悟合一”,就把它当作一种境界刻意描摹,以期将其提升到某种境界去修炼。其实“知悟合一”并不是什么境界的东西,也不是什么过程,而是将“悟”整合在学习知识的同一时间里,以知促悟,知悟结合。因此我才会提醒诸位:知识学得透与不透,关键在于你心眼到位不到位,一边学,一边多个心眼去领会,去觉悟,不但有利于巩固自己已学到的知识,而且还能在“悟”中深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知悟合一”就是用心感悟世界!用心认知世界!
第06讲 知行悟忆,相得益彰二、知行合一
都说知识是生产力,科学是生产力,因此有幸能上大学的人自然就成了各单位的抢手货。可是参加工作后,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了。很多人都因“有文凭”而自命清高,看着单位里一个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打心眼里挺瞧不起人家,但接触到实际工作中后,才发现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根本派不上用场,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还被一些老师傅说“光会读书,不会做事”,于是有人就不理解了:都说大学毕业生是人才,可是人才到了单位,怎么就成了得不到重用的“庸才”了呢?
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只会出在“知无惧”的大学生身上。你想,当初疯狂的读书为了什么呀?当然是为了日后能将掌握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可是一接触到工作,生了,缩手缩脚了,整个叫“行而畏”,你又怎么发挥出你的专长呢?
所以我主张知行合一,即“知即是行,行即是知”。诚如王阳明所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又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行也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如果片面地强调“知难行易”就会成为“方法盲”,如果片面强调“知易行难”就会沦为“书呆子”。
举个国外的例子。
美国汽车先驱亨利·福特起先读的书很少,可是他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书本知识,什么叫实际能力,什么叫“知行合一”方可成大业!
福特只凭着对汽车事业的热爱,决心将这个原来属于“高级分子”的专有玩物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变成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他想到了,也讨诸实践了——他建立了福特汽车厂,并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一个在汽车行业不起眼的人,却比当时的整个美国汽车知识界多出了个心眼: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纵深化,边琢磨边学习边提高。
用福特自己的话说,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他先有多么高的知识文凭,而是要拥有比别人宽阔的胸襟,和在“知”中多一个“行”的心眼,以及在“行”中多一个“知”的心眼。没有这种胸襟和心眼,即使你拥有再多的知识,理论上再能标新立异,那也是好高骛远,实难有作为。
相比之下,现在持着文凭、看上去学富五车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已是汗牛充栋,然而其中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有着一种本能和自负感以及学术虚荣心,即使参加工作了,亦不遗余力地将学问变得玄之又玄,以为这样才能让企业老板刮目相看,殊不知当今社会多数企业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