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193-帝国的黄昏-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钭猿稍蚋涸鹌蕉ü谄渌鹨寰⑽鞒够髀澹N懒啥


《帝国的黄昏》 第四部分明思宗朱由检:多疑擅杀假慈悲(5)

    这些条件很有诱惑力,崇祯帝转向魏藻德问道:“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却一言不发,皇上顿感不快,再次问道:“此议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语,拒绝为此决定分担责任。皇上气得发抖,转身打发了杜勋。杜勋刚一离开,皇上就当着魏藻德的面猛击龙椅,将其一把推倒。他在这一天下了最后一道圣旨,一方面痛骂诸臣误国,一方面轻描淡写地作了自我批评。最后却无异于痴人说梦似地宣布,他赦免除李自成以外的所有起义人员,而如果有谁能将李自成生擒或杀死,则封万户侯。魏藻德慌忙退出,谈判之事也不了了之。    
    众叛亲离吊死煤山    
    次日夜幕降临时,李自成的军队已占领了北京南城。大势已去的崇祯帝,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在与16岁的太子、11岁的永王、9岁的定王哭别后,让他们化装成平民,逃出紫禁城。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长公主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    
    但朱由检自己并不想死,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带着一批太监冲出宫门,想逃出北京城。逃到东华门时,守门的太监用乱箭阻止他逃走。再跑到齐化门,齐化门的守将是朱由检最亲信的公爵朱纯臣,朱由检找到朱纯臣的住宅,朱纯臣听说皇帝驾到,这在平时是稀世的荣耀,他会狂奔出来跪在门口迎接,可是现在却下令不准开门。朱由检再奔向安定门,安定门的守军已全部溃散,没有人在那里,城门封闭得很坚固,朱由检手下太监们的利斧也无法把它劈开。这时已到了十九日的拂晓,大火四起,起义军搜索前进的声音渐渐逼近,逃既逃不掉,只得重返宫中。如果想逃,也该早几天做决定,朱由检优柔寡断的性格再次暴露无疑。    
    凌晨,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众叛亲离的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后面的煤山(今景山)。崇祯帝叹了口气,用衣带草草地写好遗书,恨恨地上吊自杀,时年34岁。他死时,只有太监王承恩陪着他,吊死在他的对面。不知道临死前,他是否想起了当年袁崇焕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他的事呢。    
    三天后,人们在寿皇亭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只见崇祯帝乱发覆面,身穿蓝衣,左足赤露,右着朱靴,衣带上书写了一段文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再次强调他不是亡国之君,只因他的臣子们皆是亡国之臣,有推卸责任之嫌;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临死还把自己打扮成爱民的仁君,可他对民众抽的税,比任何一个明朝皇帝都重。“死要面子”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有人不忍目睹他的惨状,将他葬在了3个月前死去的田贵妃墓中,后来又迁移到现在的思陵。    
    虚待斋曰    
    纵观朱由检的一生,他17岁当皇帝,当了17年,死时年仅34岁,人生刚好分成两截,而这两截是有必然联系的。少年时的经历使他渐渐养成了人格分裂式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他身为位尊爵重的亲王,自可以呼奴唤仆,形成了他性格中严急而刻薄、既对手下人薄情寡义又自以为是的一面;另一方面,从小的孤独寂寞和难于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处境让他敏感、多疑,从而因内心深处的过分软弱和自恋造成极度的自尊,一意孤行而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后来,他在重大关头常常首鼠两端,既怨天尤人又怀疑自我,最后往往是毫无主见地把一切交给命运安排。    
    一个皇帝如果低智商,如西晋惠帝,当然要亡国。如果智商不低,但是不通政治,没有治理国家的起码素质,如胡亥,当然也要亡国。如果智商不抵,素质也有,甚至能力还颇强,但是性格中有作为帝王的致命弱点,如王莽,如杨广,那也还是要亡国。朱由检成为亡国之君,固然是历史趋势使然,但也有其性格因素。他只是同杨广完全相反,杨广荒于朝政,四处巡游,而他却勤民听政,旰衣宵食;杨广穷奢极欲,铺张浪费,他却艰苦朴素,乃至于吝啬;杨广穷兵黩武,到处惹事,他只希求苟安,长年救火……但他的性格弱点作为帝王来说同样是致命的,首先是多疑擅杀,薄情寡恩,导致臣子们无所适从,离心离德。他性子很急,急于求成,根本不切实际,导致官员动辄得咎,脑袋随时可能搬家,根本没法干好工作。他爱面子,不是像杨广那样讲排场,而是死也放不下皇帝的架子,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还不肯谈判求和,似乎面子比命还重要。身为皇帝,居然在最后的危急关头,还不肯拿出私房钱来救国家,似乎私房钱比江山社稷还重要,比命还真重要,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总之,他是一个颇为神经质的皇帝,最后逃命之时居然连北京城的任何一座城门都叫不开,可见众叛亲离到了什么程度。所以他弄到国破家亡,其实并没有多少值得同情的因素。


《帝国的黄昏》 第四部分溥仪:一部活的中国近现代史(1)

    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一部活的中国近现代史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生平经历最奇特的一位末代皇帝。奇就奇在退位之后,他还能在紫禁城里继续称孤道寡12年,还演了一出“复辟”12天的闹剧;被驱逐出宫以后,本来一心复辟的他,却被日寇利用,当了伪满洲国的傀儡,也做了中华民族的叛逆;身负汉奸大罪,却在苏联被关押5年,然后回国被关押15年,再经过特赦,又成为新中国的一位普通公民,死后骨灰还保存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很难找出比他的生平经历更奇特的人了。    
    三岁登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光绪皇帝病危,慈禧太后颁发懿旨,命“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而醇亲王载沣之子3岁的溥仪入宫教养。准备光绪死后继承皇位,承继同治皇帝为嗣,兼承光绪皇帝之祧。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其一,溥仪的祖父奕譞是咸丰皇帝的七弟,也是光绪的父亲;其二,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太后胞妹;其三,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宠臣荣禄的女儿,也是慈禧的养女。    
    醇亲王载沣领受要溥仪入宫的懿旨后,当天傍晚,同军机大臣、内监们回府,将溥仪从醇亲王府北府(今北京宋庆龄故居)迎入宫中。溥仪的老祖母(也就是慈禧的亲妹妹)不等听完新就位的摄政王载沣带回来的懿旨,就昏了过去,王府太监和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忙成一团。那边又传过来溥仪的哭叫和大人们哄劝声。载沣手忙脚乱地跑出跑进,一会儿招呼着随他一起来的军机大臣和内监,叫人给孩子穿衣服,这时忘掉了老福晋正昏迷不醒;一会被叫进去看老福晋,又忘掉了军机大臣还等着送未来的皇帝进宫。这样闹腾好大一阵,老福晋苏醒过来,被扶送到里面歇息了。而未来的皇帝还在“抗旨”,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过来抱他。内监苦笑着看军机大臣怎么吩咐,军机大臣则束手无策地等摄政王商量办法,可是摄政王只会点头,什么办法也没有。乳母王氏看溥仪哭得可怜,拿出奶来喂他,这才止住了他的哭叫。军机大臣和载沣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乳母抱他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监抱他见慈禧太后。    
    溥仪离府进宫的第二天光绪皇帝就死了。溥仪是三岁的孩童,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到慈禧病榻前叩头祈福。溥仪面对光绪的遗体,也面对慈禧行将入木的躯体,在惊恐、陌生、寒冷与悲哀中受着折磨。第三天慈禧太后死了。光绪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一片悲戚。    
    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被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在太和殿又高又大的宝座上哭闹。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他,不叫他乱动,溥仪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 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大清皇的不祥之兆。    
    六岁退位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同盟会组织武昌新军起义,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选黎元洪为都督,废除宣统年号。随之,湖南等13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不久,各省代表到南京召开会议,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此间,袁世凯与孙中山秘密协商,孙中山答应袁世凯只要废除帝制,可以保举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其文曰: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上述诏文,由张謇幕僚杨廷栋捉刀,经张謇润色,袁世凯审阅,最后由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最后说:“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中华两千年帝制之终结,说得如此轻松,真是大手笔!    
    同日,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其主要内容是: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等等。    
    于是,溥仪和清朝皇室得以继续留在了紫禁城中称孤道寡。对6岁的溥仪来说,生活没有任何改变。    
    张勋兵变    
    溥仪6岁开始在毓庆宫读书,9岁开始写日记。当时的宫廷事务,由载沣和隆裕太后处理。其间袁世凯称帝108天的时候,以乾清门为界,袁世凯在前朝称孤,溥仪在后廷道寡,两个都不是皇帝的人一起上演着做皇帝的好戏。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上大总统,段祺瑞是内阁总理。黎、段意见不合,时有冲突,史称“府院之争”。黎元洪当时是光杆司令,为了抗衡段祺瑞,他决定征召张勋率军入京相助。    
    张勋在清朝时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袁世凯当大总统后,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宣统退位后,张勋禁止部下剪辫,以示忠于清室,被称为“辫帅”,他的兵也被称为“辫子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于1917年6月,带3000辫子兵入京。6月30日夜,张勋等潜入故宫,与陈宝琛等会议,将复辟事告知前清宗室。7月1日凌晨,张勋穿纱袍马褂,戴红顶花翎,率康有为、王士珍等50余人进入宫中。


《帝国的黄昏》 第四部分溥仪:一部活的中国近现代史(2)

    溥仪在养心殿召见了张勋。张勋说:“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小,当不了如此大任。”张勋给溥仪讲了康熙8岁做皇帝的故事。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溥仪将当天改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连发九道上谕封官授爵: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张勋、王士珍等7人为内阁议政大臣;授梁敦彦等人为各部尚书;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授赵尔巽等为顾问大臣;授原各省督军为总督、巡抚;授张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而许多被任命的人事先不知道,事后也根本不承认。溥仪还要求全国“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当天,北京街上出现大门挂龙旗的现象。    
    然而,黎元洪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馆,电令各省出师讨伐;电请冯国璋代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