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衣装秘语-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威武、勇猛、有力的象征。虎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使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早在周代蜡祭的祭祀对象中就包括虎,《礼记·郊特牲》认为“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人们之所以祭祀虎,是因为它会吃田里的野猪,可以保护庄稼不受其他野兽的侵害。    
    对虎的崇拜既有尊敬也包括着恐惧。珞巴族苏龙人把虎看作是男性,尊称“阿瓦波瓦”;“阿瓦”意为叔父、伯父,“波瓦”意为父亲。当猎人发现暗套或地弩猎获虎时,须立刻用手抚摸虎头及虎身,边抚摸边祈祷:“‘阿当玛’(爷爷)、‘阿瓦’(伯父),我向您发誓,我是绝不会、也不愿伤害您的;可您在我的猎场上不小心而误伤致死,我深感难过,真是误伤啊!请您对我不要报复。”然后回村邀集亲属到猎场将虎背回家。在用竹木搭的虎灵堂墙上悬挂虎头骨、虎皮,巫师在灵堂前念祈祷词,杀猪、鸡献祭。女性和误伤虎者家的男性禁吃虎肉,也不能给其他氏族的人吃。彝族、土家族等民族都把虎视为图腾和祖先的象征而加以祭拜。有的学者认为,哀牢山上段的大部分彝族男人自称“罗罗颇”,女人自称“罗罗摩”,不分性别则自称“罗罗”。他们把虎也称为“罗罗”或“罗”,称公虎为“罗颇”,母虎为“罗摩”。彝族的民族名称和对虎的称呼相同,即以虎族自命。“罗罗”彝把男女祖先合称为母虎灵或母虎祖先。而且山神的名称就是母虎神。“罗罗”彝每家将其三代以上的祖先灵位送入山林,意味着送虎灵归山。举行祭祖大典时,在葫芦瓢凸面绘虎头悬于大门楣上,表示这家人是虎的子孙正在祭祖。土家族崇拜白虎,以虎为图腾,故历史上有“白虎复夷”、“白虎之后”等族称。在土家族地区,几乎到处可听到白虎族祖的神话。鄂西长阳“跳丧”时,神龛上供奉着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虎祖。湘西土家族跳摆手,摆手堂神桌要供奉虎或虎皮;过年祭祖,也要将虎皮供奉于神桌中央,且禁闻猫声。赫哲族对虎十分尊崇,称虎为山神爷。据说,早年间,赫哲人不猎虎。如果看见了虎的足迹,则马上避开;如果在狩猎中偶然遇见被虎咬伤和追捕的野兽,他们碰都不碰,还对离去的老虎说:“这只野兽是你的。不是我,是你把它咬死的。”如果在狩猎中偶然遇到虎,则立即丢下猎具,叩头祷告:“老爷子,让我们打猎顺利,让我们有吃的,给我们多送点野兽来。”希望虎神多赐猎物。如果一个狩猎组织到新的猎场,把头要竖起篝火烧剩的木棍,率领猎人跪求山神爷说:“保佑我们打围顺顺当当,多得猎物。”东北一些住在山中的居民最畏虎,也称虎为“山神爷”,还立庙来祭祀虎。哈尼族在赶鬼时,戴虎头面具,以鸡慰劳老虎。    
    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把熊视为神灵,存在着对熊的崇拜。有的学者认为,熊的许多特征具有与人类近似的地方,这是人们对它崇拜的依据。熊能够以后肢支撑直立而行,前肢熊掌可以把握物件,吃东西时不像其他猛兽以口齿撕咬,而是用掌爪握食物送入口中。熊发现人或其他事物,常用掌遮光罩眼张望。这些近似人的行为,使得人们容易产生联想,以至将其奉为神来祭拜'16'。鄂温克族对熊的崇拜反映在他们对熊的禁忌及宗教仪式上。鄂温克人打死熊后,禁止说打死了熊而是说睡了,而把公熊叫做“祖父”(合克),把母熊叫做“祖母”(额我),并且说:“不是鄂温克人打死了你,而是俄国人打死了你!”吃熊肉前人们要叫:“嘎——嘎是乌鸦吃你的肉,不是我们鄂温克人吃你的肉。”熊尾和前肢,男人不能吃,如果吃了将来会被熊夺去枪和棍子。剥熊皮时,必须先割其睾丸挂在树上,然后才能动手剥皮,认为这样熊见人才能老实。剥熊皮时绝对不能割断其动脉而要把脉中的血,挤进心脏里去,并把动脉管连在一起。熊的脖子也不得随意切断,而把小肠取出来,绕头部三周后,才可切断。熊的心、大脑、食道、眼睛、肺、肝等都不能吃,因为这些都是要风葬的东西。鄂温克族的传说中,熊原来是人,因犯了错误,上天让他用四条腿走路而变成了兽。鄂温克人打到熊后必须实行风葬。如不实行风葬,将骨头乱扔,熊就会不入洞、不冬眠,不好打它,而且还有先被熊伤害的危险'17'。


第三部分:拴灵锁魄的美丽“枷锁”动物(2)

    鄂伦春族对熊的崇拜也比较明显,不能直呼其名,熊还享有较高的称谓,如公熊被称为“祖父”(雅亚)、“舅舅”(阿玛哈)或“老头”(额替堪),母熊被称为“祖母”(太帖)或“伯母”(额聂赫)等。猎熊不能说“打”,而要说猎打熊、虎及狼的专用名称“旷迭日恩”。熊被打死了,也不能说“死”了,而要说“阿恩恰”,意思是睡着了。据说在很早以前,鄂伦春人是不准猎熊的,因为熊最早是人,后来才变成了熊。由于对熊怀着一种恐惧心理,故猎人猎到熊之后还要举行一系列的祭拜仪式。如将熊头割下来之后,要用草包裹起来安放在临时搭成的木架上,即风葬头,同时猎人还要跪下磕头,祷告说我们不是有意打你的,而是误杀了你,请你原谅。不要降祸于我们,请保佑我们多打野兽等。把熊肉驮回来后,要全部煮熟,集合全“乌力楞”的人们共同享用,吃剩的熊骨不能扔掉,要全部收集起来,像对待死人那样举行送葬仪式,并进行祈祷、假哭等仪式,然后再风葬或土葬。有的甚至还要把熊骨送到猎获处与熊头一起风葬'18'。另外,在赫哲族、达斡尔族中也存在类似的熊崇拜现象。    
    如果说,狩猎采集民族主要认同于森林中的熊,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图腾神来加以崇拜的话,那么农耕民族则对长期作为自己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牛抱有极大的感情,将牛视为对生产劳动有重要贡献的神灵来加以供奉。不过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被人们当作神灵的牛还不是耕牛而是野牛。《博物志·异兽》说,九真郡有一种神牛,生活在溪水中,黑牛有时出来相斗,会导致海水沸腾;黄牛有时出来相斗,岸上的家牛都很害怕,要是有人要拦住捕捉它,就会发出霹雳般的叫声,人们称它为“神牛”。另外的传说认为,远在周武王时,周代的人们就在丰水边造了一座青牛神庙,祭祀一条由被砍死的树神流出的血水变成且经常兴风作浪的神牛。战国时期的秦文公曾在武都郡立怒特祠,用以祭祀从丰水中出来的一头青牛神。反映了古人对牛神的崇拜。    
    与古代传说中的牛神不同的是,后世被人们加以崇奉的牛神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耕牛,并形成了与这些牛神有关的祭祀礼仪。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韶州十月朔日,农家大,为米相馈,以大糍粘牛角上,曰牛年。牛照水影而喜。是日,牛不穿绳,谓放闲。”这种现象在近现代的许多农耕民族中还普遍存在。在彝族先民看来,牛也像所有动物一样有灵魂,且它的灵魂是所有灵魂中最善良、最高尚的。牛专作贡献,人们虔诚地崇拜它,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因而彝族对牛的崇拜胜过其他任何一种动物。云南镇雄彝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牛王会”,农家请毕摩念《牛王经》,舂糍粑,以糍粑喂牛,并把糍粑糊在牛角上,采山花给牛戴。彝族认为牛也像人一样,其灵魂会被妖魔鬼怪捉住,要像保护自己的灵魂一样保护牛的灵魂。因此,彝族民间盛行招牛魂活动。另外,彝族认为虐待牛,特别是杀死牛会受到牛魂的报复。因此,宰杀牛时也要举行仪式祭拜牛魂。广西东兰县壮家田坝地区,耕牛年年耙地犁地特别辛苦,甚至月夜抢水下田,不得歇息,劳累过多,牛就消瘦,或不想吃草。主人则说牛魂不附身,被风雨带走远方,若不寻找回来,牛就会跌山或瘟死,养牛也不繁衍。因此,每年夏季犁耙结束时,当天脱下牛轭,就要祭牛魂,也叫赎牛魂。这一天,主人带犁耙、牛轭、牛绳下河,牵牛下水,统统洗刷干净,然后将农具放在堂上,全家围坐饭桌旁,家主牵一头最老的耕牛绕着农具、饭桌行走三圈后,给牛吃一碗甜酒糯米饭,当众宣布给牛放假,送回牛栏,然后全家就餐。席间,主人面对神台敬香火,请有关的神灵巡走天空,找回牛魂。在广西德保县的壮族的“牛魂节”这一天,不管农事有多忙,都不能用牛,而要让牛休息,消除疲劳。同时,对耕牛不能抽以鞭棍,击之以石头,也不能高声呵斥,总之这一天,不打牛,不骂牛。更重要的是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杀鸡、杀鸭,备猪肉、米酒等供祭的饭菜,端到牛栏前,插香、烧纸钱,进行祭祀。除了给牛喂饲料以外,有的还要给牛喂糯米饭、黄豆粥、鸡蛋甜酒或菖蒲雄黄酒等比较好的饲料,让牛饱食一顿,以为通过这样就可以给牛还魂,使牛身强力壮'19'。昆明西山白族十分尊重牛,他们认为牛的一生是为人辛苦的,而牛是神的世界里一个统管牛的神赐给他们的,所以收获完毕他们要举行一次全村性的祭祀大会,杀猪宰鸡供祭牛王。各家春耕栽种结束时,也要在自己的牛圈门口杀鸡向牛供祭,以示对牛的感恩。武定、禄劝一带的傈僳族群众每年大年初一要除牛刑。据说牛原来是天神,因犯法而被罚到地下为人们服苦役。因此每年之始,人们要祷告上帝,说牛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人耕地,给人们带来了吃和穿,祈求上帝减免牛的罪,让其将来仍然回到天上去。故而叫做“除牛刑”,即替牛赎罪之意。在汉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羌族、藏族、瑶族、黎族、仫佬族等民族中也分别有牛王生日、牛神节、牛王会、牛王节等与祭祀牛神有关的活动。    
    不仅如此,有的民族甚至还把牛视为对人有救命之恩的神灵来加以崇奉。大理葭蓬村的白族以黄牛为本主。相传有一年苍山发大水,是一头黄牛堵住了缺口,挽救了全村人的生命财产,所以尊黄牛为本主神,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这天,全村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另外,为了尊重大黄牛,村民们都饲养黄牛,更没有人宰杀牛。兰坪有的普米族把花母牛视为一种赐福于他们的天牛或神牛。据传,古代他们的祖先从西北南迁至有盐源的地方时,花母牛发现了盐水,给人畜带来了幸福。为此,每当遇到风不调雨不顺和牲畜多灾病的年头,人们就认为是没有祭祀好天牛的缘故。于是请巫师测定属日,派人到牧场上接花母牛来,拉来一只白公绵羊对花母牛进行祭祀。祭毕,把牛放归牧场。如果花母牛从牧场跑回来吃地里的庄稼,人们不许打骂它,把它赶回牧场就行了,并一直放生到老死。如果牛老死了,就到其他人的牧场去寻找,找到一头花母牛后,认为是前头牛的转世,买回来给予祭祀放生。对牛神表现出极其虔诚的崇敬心态。


第三部分:拴灵锁魄的美丽“枷锁”动物(3)

    除了祭祀一般的耕牛以外,有的少数民族还祭祀牦牛和野牛。古代藏族人将野牦牛加以神化,把牦牛作为神灵或神灵的伴属、坐骑等来崇拜。在川西南的冕宁藏区,人们把牦牛作为神灵来供奉,每隔十三年要举行一次“祭牛王会”。另外,在藏区把牦牛头骨和牦牛角作为灵物来供奉也相当普遍,其目的是为了保佑人畜的平安。基诺族则把野牛尊为兽中之王,认为大兽鬼就附在野牛身上,因此,打得野牛后的祭祀活动十分隆重,野牛头要由四个或八个男子用担架抬回,放在大梁上作为世代珍藏的家传宝物,并每年进行祭祀。显现出人们对野牛的崇拜。    
    与从事农业的民族不同的是,地处海边或河边的人们常崇拜鱼神。山东沿海地区渔民除信仰龙王、海神以外,还信仰鲸鱼等海产动物。桑岛渔民称鲸为“老爷子”,无论在岸上还是在海里,见到鲸就烧香纸。大理白族崇拜鱼。白族渔民讲,他们祖上传下规矩,凡是五六尺以上的大鱼不能随便捕捞,万一捕到了要焚香祝祷,立即放回洱海中。传说这种大鱼是神物,不可捕捞,不然灾祸将至。锡伯族的鱼神是木刻的鱼形体。过去,每年春秋两季出网之前,要举行隆重的祭网即祭祀鱼神仪式,以祈求保佑渔猎丰收。另外,赫哲族供奉鲸鱼神和鳇鱼神,满族敬鳇鱼神和鲤鱼神。云南大姚傣族还专门造鱼形船来祭鱼。    
    除了一般的动物神以外,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还祭祀作为灵物的龙。在中国文化中,龙这种世间没有而在神话传说和古籍中却频繁出现的神性动物,因其形象综合了多种动物的体质特征,能飞翔天空,潜入深渊,可以呼风唤雨,且变幻莫测,从而分别被人们视为雨神、水神、雷神、天神、社神、人祖乃至财神的象征,并产生了各种龙崇拜现象。有的学者认为,龙的原型是某几种动物或几种生物的组合。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龙的原型不是实际存在的动物,而是某种自然形象或多种艺术化的动物形象的叠加组合,如云、虹、闪电、合并了的图腾、物候代表形象的组合等。还有的学者认为,被西南各民族广为崇拜的龙形象,从有无生命来看,有生物性的龙和非生物性的龙;从性别来看,有雌性和雄性的龙;从颜色来看,也有色彩不同的龙。其中,具有生物性的龙形象就包括蛇龙、犬龙、牛龙、龙马、鱼龙、龙蛙、猪龙、龙虎、蝌蚪龙、黄鳝龙、羊龙、鳄龙、蜥蜴龙、蚕龙、蜈蚣龙、鹿角龙、植物龙等等。非生物性的龙包括雷龙、火龙、草龙、板凳龙、柳龙、水龙、烛龙等等。与祭龙有关的仪式活动就有祭龙王、祭龙母、祭龙女、祭龙树、祭龙潭、祭龙山、祭龙柱、祭孰龙、祭祝龙、祭龙本主、祭火龙、祭水龙、插龙牌、安龙洗寨、招龙、抬龙等诸多的内容'20'。不同地区的人们用来制作龙的材料、方法,祭龙的仪式和象征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的,这里仅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广东揭阳县新亨镇里有两个大村,陈、倪、邢、柯、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