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衣装秘语-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傣族男子成年需文身,女子成年要墨齿。佤族、德昂族成年礼就简单多了,只需用两个多色毛线织成小彩球,缀于头上或饰于耳边即可……    
    在基诺族成年仪式中,“姑娘头”为成年的女伴加系一条外裙,祝贺她的成熟。    
    


第二部分:古史与服饰象征灵光笼罩的“再生”之度

    尽管人从他离开胎衣的时候起,就已经诞生人世了,但是,在一些民族中,有这样的习俗:没有经过“再生”仪式的人,只是“生人”或“生肉”,神灵不承认。为获得这种承认,以“再生”形式进行的“度戒”,便不知不觉笼罩在神佛的灵光之中了。    
    蓝靛瑶与成年礼有关的“度戒”,又称“过法”或“功德修成仪式”等,是一次模仿脱胎换骨的“再生”仪式。经过了度戒仪式的男子才被承认是盘王(盘瓠)的子孙,可以编入瑶族族籍,列入族谱名册,也才有权接师父的香火(即为下一代男孩做师父),受到族人尊重。    
    瑶族男子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有的地方年龄不限)时,由老人根据孩子的生辰年日推算吉年、吉日,举行度戒仪式,整个过程需三至七昼夜。瑶族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天道、地道等六个道,其中四个道为“利道”,两个道为“害道”。度戒在“利道”时进行,又分为“度道”和“度师”两种,“道”为文,“师”为武;“度道”又“度师”,表示文武双全。“度道”仪式在家中举行,“度师”则先在户外“度天台”,然后回到室内“度地台”。    
    度戒仪式按如下程序进行:    
    烧香  烧香在度戒七天前举行。受戒者剃头洗身,戴一篾帽,象征胎儿在母腹中不见天日。他除被称为“辛恩”(胎儿),还要模仿胎儿的行为,不言不想不仰卧,做好重新“投生”的准备。他在每个师父家烧两天香,等于到一个师父师母肚里怀胎三个月,“三元师父”一人怀孕三个月,七日后怀胎九月,即可“临产”。度戒所用的法器还少不了面具,瑶族人称之为“神头”。其形状像瓦片,上面画成各种神灵头像。面具上不留任何空洞,当度男清醒时,把它顶在额上,“睡阴床”时将它拉下来盖住面部,从而隔绝了同周围环境的视觉交流,以便被引入迷魂失神的状态,到阴间“拜访神灵”,获得新生。对于通过度戒仪式的瑶人来说,面具已不仅仅是人神交往的媒介,而且成了他们第二个自我和新生命的象征。    
    度戒  师父、师公、道公、引教等均为度戒者共同的度戒师父,由十余人组成,分为文(道公)、武(师公)、引教人、证明人和执笔人等。“临产”时,师公身披红法衣,道公穿着绣有日月星辰及神像、龙像的道公长服,引教身着绿衣,头戴白罗,和持彩旗、敲锣鼓的众师父领“胎儿”回主家。经过一系列祭神诵经仪式后,便开始了下一个程序。    
    度师公戒  这是整个仪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师父们在房外不远处一块平地搭一方桌,象征五台山。桌下用植物藤织一五角大网,网底垫以谷草和三床被子,象征母腹。仪式之前,师父、歌手、度戒者围高台跳舞。然后,“胎儿”由师公、道公、引教等引导,爬过象征刀山的楼梯,登上“天台”,在桌上两脚交叉正襟危坐,腰间系一条白布带,白布带另一头系在引教腰上,象征“胎儿”和“父母”脐带相连。再经过一些仪式后,“引教”解开与其相连的布带。“胎儿”十指向内交叉捏紧,双手抱膝,缩成一团,仰面滚下“五台山”,象征他从天而降。他落入网被里,象征落入母腹,人们把网被打开,象征他从母腹中降生。如他落进网被中仍然双手抱脚,成坐像,说明度戒成功,众人拍手欢呼。师公、道公、引教赶忙去轮流用长法衣角裹住“胎儿”,每人喂他三口甘露水,喂三口三色糯米饭,象征哺乳。接着让他跪读戒书。    
    度道公戒  度道公戒主要是向度戒者灌输道教的知识,进行传统社会规范或伦常道德等的教育。此时,“婴儿”身穿道服,虔诚地坐在戒堂中央,由道公象征性地为他剪头发,为他在额头上盖“玉皇”印表示祝贺,并接受道公戒(十大戒)。受戒毕,“婴儿”回到屋中央,祖父及七位师父抬着装十大戒纸灰和米、白布的簸箕随着锣鼓声绕受戒者舞蹈。每人一次,举簸箕过头顶,绕一圈,一屈膝,一鞠躬。受戒者拉开衣角,道公将簸箕里的物品全倒进受戒者衣服里。师父用三根拴着铜钱的线系于受戒者头上,在他面前放一碗清水(“甘露水”),然后第一、二、三师父分别拿一图章并用剪刀将线剪断,待铜钱落水后检查受戒者鼻孔是否流血,以无血为度道成功。接着是“脱胎”仪式:将白布的一头拴在道公腰上,另一头拴在受戒者腰间,然后,再用剪刀剪断白布,意为师父生下他后要剪脐带。脱胎之后,师父向受戒者出示阴阳牒,同样分阴牒阳牒一式四份。烧掉阴牒,留着阳牒,以备死后到阴间去对合戒书。至此,受戒仪式结束'1'。    
    这个例子很典型,经过了成年礼通常必需的三个阶段:分离、隔绝及重聚。这些过渡仪式,使昨天的男孩以今日的男子汉身份出现,“士”别七日,即当“刮目相看”,成年礼意味着往日的孩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自谋生路、参加社会活动如宗教、政治、战争等,并充任起新的社会角色。    
    对于行成年礼的孩子来说,无论从文化氛围上或心理上,都相当于一次新生。也象征地表演着这种“新生”。例如,行成年礼的瑶族男孩,剃头洗身,头戴篾帽或被盖,象征胎儿受孕于母腹;他腰系白布带,象征与“母亲”脐带相连;他落入网被,象征落入母腹;他从网被中出来,象征从母腹中诞生;人们剪去联在他与道公腰上的白布带,象征割断脐带,“婴儿”正式出世……这些几乎所有主要仪式都与服饰相关的“过渡仪式”,旨在制造一种“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文化和心理氛围。在形式上,它几乎是诞生活动的再次重复。不同只在,诞生礼是将婴儿从阴间或灵界引渡到人间,得到血亲的承诺;成年礼则将“婴儿”从血亲那儿引渡给社会,得到社会和神灵的承诺。第二次“割脐”(剪断腰系的白布带),象征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再生”;而“再生父母”师公道公的地位,与生身父母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生身父母只是人间的守护者,师公道公则是灵界的代理人;父母创造了一个新的肉体,师公道公创造了一个得到神灵允诺的新的灵魂。


第二部分:古史与服饰象征步入灵光圣境的“签证”

    全民信仰佛教的傣族,也有一种神圣的换装仪式。这种仪式,一般只在男孩中举行。按傣族习俗,男人不入寺当和尚,便不算成熟,只能算“生人”或“野人”,今后连找媳妇都困难。所以,每当男孩到了七八岁该知书识礼的年龄,家里人就要为他准备几条黄单,一顶和尚帽,高高兴兴地送子当和尚。这个仪式傣语叫“博帕”,意为升小和尚。入寺的男孩,剃了光头,把一条几尺长的黄布或红布往身上一披裹,整个地罩在一片橙黄的灵光之中。    
    入寺学习三年以后,小和尚不知不觉变成大和尚,披袈裟时不用再裸露一肩,可以披金袈裟并戴上黄黄的圆圆的和尚帽了。但他还必须严守十戒,其中两戒是“不能带刀、戴花和银饰物”、“不能穿有银饰物的衣服”,以免银光花色迷惑性灵。这时男孩即将发育成熟,防止易早熟的热带男孩心性迷乱的方法之一,就是用圣灵的橙色,将他包裹,使他驯顺。    
    十四五岁时,“生人”终于驯顺“成熟”,除少数自愿继续留在佛寺里的皈依事佛者,其他少男基本都在此时还俗回家。旧时,还俗者一般要文身,他们认为,“文身表示当过和尚,是佛教的信徒”,“文身死后可以上天堂”等等。对于文身,当然还有很多说法,不过,对于笃信佛教的傣族来说,当和尚的过程,在他们从少年“长成”青年的人生转折关头,毕竟是一段影响至深的难忘经历。在开始时,以脱下俗衣,披上袈裟,作为步入灵光圣境之中的“入境签证”;在结束时,也以脱下袈裟、文上圣符,作为终生将得到神佛庇护的认同标记。前者是纳入襟围,后者是刻“肤”铭心。    
    经此一脱一穿、一穿一脱,“俗骨凡胎”始得“度”入灵光笼罩的域地。正当青春年少的人们,经过这换装的洗礼,也以崭新的面貌,步入了人生。    
    


第三部分:拴灵锁魄的美丽“枷锁”山岳(1)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奇异现象以及人世间发生的生死祸福,莫不与神灵的特殊作用有关系。这些神灵既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也包括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特定人物,乃至无名无姓且已去世的人的灵魂,分别有天体神、气象神、地域神、植物神、动物神、祖先神、人格神、行业神等等,形成一个非常庞杂而又各有统属的神系统。这些神灵经过人们的想像,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影响甚至主宰着人的命运,从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成为人们长期供奉或祭祀的对象。这些不同的神灵,有的其本身的形象就被人们认为是神的化身,而更多的则被人们用某些特定的自然物和偶像等象征符号来表示,它们分别包括太阳、月亮、星辰、山岳、河流、湖泊、石头、洞穴、植物、动物、人造物、偶像、剪纸、纹样以及想像中的灵物、怪物等具体的形象。下面仅对其中一些代表神灵角色的象征符号进行粗略的解释。    
    山是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观,古人在自然崇拜观念的影响下,往往把山岳视为神灵的象征。山之所以象征神灵,是人们根据山岳本身具有的自然特征加以想像出来的。有的山岳险峻雄伟,高不可攀,在人们的想像中,山岳高大可以顶到天,以至降下神灵,故《诗经·大雅·崧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意思是说:四岳高大是名山,高大可以顶到天,岳降神灵生和气,甫侯申伯来出现。把山岳的高大与想像中的神灵相联系。有的山间往往云雾缭绕,神秘莫测,且生长生活着某些奇异的动植物,极易使人产生虚幻的感觉,所以《礼记·祭法》中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许多山林中隐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的重要场所,在人们的想像中,这与神灵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关乎国家的安宁。以至古人认为:“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并取与焉。出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山所具有的这些自然特征使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仅是《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四百多位山神,其中许多山神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分别有鸟身龙首、龙身鸟首、人面龙身、人面马身、人面牛身、人面羊身、人面蛇身、人身龙首、人面鸟身、人面兽身、人面猪身、马身龙首等等,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山神崇拜现象。    
    在山神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名山被人们看作是山神的化身,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昆仑山、五岳,以及蓬莱、方丈、瀛洲。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是一座众神居住的神山,也是天帝的居所,并具有神奇的魔力。《淮南子·地形训》说:比昆仑山再高一倍的山叫做凉风之山,登上它可以长生不老。再往上比凉风之山高一倍的叫做悬圃之山,登上它便有了神灵,能够呼风唤雨。再往上比悬圃之山高一倍的地方,便同上天相联系,登上它便可成为神人,这就是传说中所说的天帝的居室。正因为昆仑山广袤高大,故有的古人认为它是神异物类生长之地,也是圣人仙人聚集的地方。据说昆仑山上还遍布着各种与神灵有关的踪迹。《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海内地区的昆仑大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邑。昆仑大山,方圆大约八百里,高有八千丈。山上长有稻谷树,高有四丈,大有五人合抱。昆仑山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做栏杆。每一面有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开明神兽守卫在那里,那是百神所在的地方。至于人所共知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等五岳则成了先秦时期乃至后世人们崇拜的对象。其中五岳之首的泰山更是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风俗通义·山泽》认为,东方泰山是各山之中最受尊崇的,是万物的本原,昼夜交替,云气贴着石缝冒出来,一点一点地汇合成大雨,不到一个早晨就能普降于天下,所以为五岳之首。王者接受天命,改朝换代,变更制度适应天命,功成封禅,来祷告天地。而在有的古书中,泰山甚至被看作是天帝的孙子,如《博物志·山水总论》所言:“太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成,故主人生命之长短。”当代有的学者认为,泰山之所以称为神山,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为百神会集之地。夷人的神伏羲、飞廉、穷奇、后羿,以及炎帝族的共工、夸父等,都以泰山为活动基地,这是泰山成为神山的肇始源头'1'。除了昆仑山和五岳以外,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蓬莱、方丈、瀛洲也被人们视为神山加以敬奉,据说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曾经派人乘船入海到此三神山上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山神崇拜观念。    
    在中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许多高大而有名的群山也被人们当作神山看待。藏族生活在多山的地区,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有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梅里雪山等等。藏族民众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与山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些群山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经过人们的渲染往往带有神秘的色彩,要么认为这些山上有神灵居住,要么其本身就是神灵的化身。根据藏文史料记载,西藏的山神分为四大山神,分别居住在东南西北四个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