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简史-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期墨家在批评道家时所指出的反论,在西方哲学中也曾出现过。西方近年发展的新逻辑解决了这个问题。按照现代西方逻辑,后期墨家的这种逻辑不再能够成立。虽然如此,后期墨家的慎密思想、富于逻辑头脑,还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建立知识论和逻辑方面的努力,可以说超过了古代中国的任何其它学派。    
    


第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1)

    本书第二章曾说到,先秦的阴阳家源自古代的方术,行方术的即是术士。《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术分为六类。    
      六种术数    
      第一种是天文。《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    
      第二种是历算。《艺文志》中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拯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第三种是五行。《艺文志》中说:“其法亦起五德(金木水火土,谓之五德),推其极则无不至。”    
      第四种是蓍色,这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占卜方法。后一种方法是在色甲或平骨上钻一洞,放在火上烤,小洞四周受热后出现裂纹。管占卜的巫史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作“卜”。前一种方法是由巫史取蓍草,每两株为一份,最后所剩,非奇数即偶数。如是六次,得出每三个一组的组合,再查《易经》卦象、爻象,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为“筮”。    
      第五种是杂卜,第六种是形法。后者包括相面术和后来所称的“风水”。“风水”所依据的理论是,以人为宇宙的产物,又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的住处和死后“阴宅”(墓地)必须与自然环境(风水)谐调。    
      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士。贵族有任何重要行动之前,必先问卜。随封建制的逐渐没落,这些贵族世家的术士渐渐失去地位,散落社会,但继续以方术为生。这是“方士”的由来。    
      术数或法术本是来自迷信,但它们往往是古代科学的萌芽。方术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自然现象,使人得以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所用。方术对超自然力量不再迷信后,它便开始试图解释自然现象,而向科学转变。人类最初对自然力量的观念仅管十分原始简单,但它终究是科学的开始。    
      这是阴阳家对中国思想的贡献。阴阳家试图以自然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它代表了一种科学探索的倾向。它总是和事实打交道,就这一点来说,它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此我们看到,在古代中国,人们为理解宇宙的由来和宇宙的结构,有两种不同的思想路线。其一是以阴阳家为代表的思想路线。另一是由一些佚名的儒家,以《大传》(注释)的方式,写在《易经》正文的后面。这两种思想似乎各自独立地发展。下面要讲的《洪范》和《月令》,注重五行,而不曾提及阴阳。在《易经·大传》里则相反,谈及阴阳的地方很多,而不提五行。后来,这两条思想路线渐渐融会一起,在司马谈(死于公元前110年)的时候已经如此;以致《史记》中,把它们放在一起,统称阴阳家了。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五行在英文里通常译作“Five Elements”,意思是“五种元素”。但如果把它们看作内容固定的五种元素就错了;它们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在中文里,“行”的意思是“行动”或“作为”,因此,它的本义应当是五种动因、五种活动。在中国古籍里,也称“五德”,意思是“五种能力”。    
      “五行”这个名词曾出现于《书经》中《夏书·甘誓》,传统的说法,它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文献。但《夏书·甘誓》的真实性无法证明;即便此篇不是伪书,也无法证明《甘誓》篇中的“五行”与其它问世年代确实可考的典籍中所说“五行”,内容是否一致。关于“五行”的可靠记载,见于《书经》中的《洪范》篇。按传统的说法,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周武王克商之后,商朝贵族箕子对周武王陈述,来自夏朝大禹的治国大法,这是《洪范》篇的来历。传说夏禹生活于公元前二十二世纪。《洪范》篇的作者引述传说的古代历史,意在表明“五行”说的重要来历。至于写作《洪范》篇的真实年代,据现代学者考订,应是公元前四至三世纪。    
      《洪范》篇中举出“九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然后是“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下面跳到“九畴”中的第八:“八:庶征(各种象征):曰雨,曰(日),曰燠(热),曰寒,曰风,曰时(各有其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顺序来临),庶草蕃庑(作物茂盛)。一极备,凶(五者任一过多,将成灾难)。一极无(五者缺一),凶。曰休征(吉兆):曰肃,时雨若(国君肃穆,随之有雨);曰×,时若(国君顺时,阳光适度);曰哲,时燠若(国君明哲,气温当);曰谋,时寒若(国君深思熟虑,寒冷适度);曰圣,时风若(国君明智,和风适时。)曰咎征(国君过失,伴有征象):曰狂,恒雨若(国君暴狂,伴有大雨),曰僭,恒若(国君粗野,伴有骄阳),曰豫,恒燠若(国君怠惰,伴有酷热),曰急,恒寒若(国君急躁,伴有冬寒),曰蒙,恒风若(国君无知,伴有风灾)。    
      在《洪范》中,五行观念还处于粗糙阶段。作者在谈到五行时,所想的还是具体的水、火等,还没有如后来那样,以水、火等代表抽象的力量。作者还让读者看到,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联结在一起的。国君的恶行伴随有自然世界的不正常现象。这个理论在后代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对天人感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基于目的论的解释,认为国君恶行使天地震怒。天地震怒便造成自然界的不正常现象,以给国君警告。另一种理论则是比较机械式的解释,认为整个宇宙乃是一个机械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失去平衡,其它部分势必受到牵连。国君的过失必然造成宇宙天地失去平衡,于是就产生不正常的自然现象。这种学说反映了阴阳家中间的科学精神;而前面一种学说则更多反映了它来自方术的社会根源。    
      “月令”    
      阴阳家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月令》,首见于《吕氏春秋》。这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的著述,后来又载入《礼记》。《月令》这部著作的名称是由于它告诉国君和大众,每个月当作什么,不当作什么,以求得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在《月令》书中,以阴阳家的观念构筑起宇宙的架构。这个宇宙结构是一个时空架构,就是说,它与空间、时间都有关系。古代中国由于位在北半球,自然热在南方,冷在北方。因此,阴阳家把一年四季和地理上的四个方向组合在一起,夏季与南方结合,冬季和北方结合,春季和东方结合,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秋季和西方结合,那是太阳落下的地方。阴阳家还把一天中的日夜比作一年四季的缩影,早晨代表春季,中午代表夏季,傍晚代表秋季,午夜则代表冬季。这样就把时间和空间完全联结起来了。    
      南方和夏天之所以热,因为热在南方,就时间说,夏季是炎热季节,火德盛。北方和冬天则冷,因为冷在北方,就时间说,冬季是严寒季节,水德盛,水和冰雪是连在一起的。按照同样的推理,东方是春季、木德为主,因为春天万木茂盛,故此,东方总是和春天联结在一起。金德则代表西方,又和秋季相连,因为金属代表坚硬、严酷,秋季又是肃杀之气盛,万木萧条,走向衰亡。这样,“五德”中的四德和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已经结合,只剩下土德未曾和一个方位与季节相连。按照《月令》书,土德在五德里是居中的,因此,在地理上,土德代表中央;它统治的时间,据说是在夏秋之间的一段短暂时间。    
      阴阳家以这样的一个宇宙论的理论解释了四季的自然现象,还把它和四方连为一体,而且更进一步,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联结起来。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月令》书规定君王每月应当作什么,不应当作什么;这也就是《月令》书名的由来。    
      因此我们从《礼记·月令》书中读到:“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蜇虫始振,……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人的行为应当与自然相应一致,因此,书中又说:在此月,君主“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如果君王行事违反了《月令》书的规定,就会造成不正常的自然现象,例如:“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暴)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第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2)

     邹衍    
      邹衍是公元前三世纪阴阳家的一个主要人物。按《史记》所载,邹衍是齐国(今山东省中部)人,在孟子之后不久。他“著书十余万言”,均已佚失。幸亏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保存有关邹衍学说的详尽说明。    
      按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的兴趣似乎主要在于地理和历史。    
      关于地理,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悬神州,……中国外,如赤悬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稗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见同上)    
      至于邹衍的历史观点,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序令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机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这是说,由近及远,上溯黄帝,这是学者已共述。他又按历史大事,时代盛衰,记其征兆、体制,一直上溯到远古洪荒,天地未生之时。然后自开天辟地起,历数五德连转,治法虽殊,均与五德相应。    
      历史哲学    
      上面引文的末段表明:邹衍发展出一个新的历史哲学,用五德的转移来解释历史,它既是变化的,又是有规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详述邹衍这种学说的内容,但是《吕氏春秋》书中《有始览·应同》篇介绍了这种学说,尽管其中并未提及邹衍的名字。原文如下: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顺序,相生相克;还认为,一年四季也按五行相生的顺序嬗替。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按以上引文看来,朝代的更替也是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黄帝以土德王,被以木德王的夏朝取代;以木德王的夏朝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取代;以金德王的商朝又被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取代。周朝将被以水德王的王朝所取代。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被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取代;这样,历朝历代按五行顺序周而复始。    
      按照《吕氏春秋》的陈述,这只不过是一种历史哲学理论。然而,不久之后它便对现实政治产生作用。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帝(公元前246-210年)征服六国,建立起统一中国古代列国的秦帝国。秦继承周朝,始皇帝确信,秦是以水德王。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由于严酷寡恩,秦朝不久就被汉朝(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元后二二零年)所取代。汉代历朝皇帝相信自己也是本五德而王;至于汉朝究竟靠什么“德”而王,仍有不少争论。当时有些人认为,汉朝既然是继承秦朝,应当以土德王;也有人认为,秦朝严酷少恩,不能算作一个正式的朝代,应当认为汉朝是继承周朝。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都举出支持自己的祥兆,以示自己一方的主张符合天意。最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汉朝是以土德王。但此后,争论并未结束。    
      汉以后各朝对这个问题,不像汉朝那样激烈争论。但直到1911年清朝覆灭之前的历代皇帝,都称自己是“奉天承运”,所指就是承受“五德”转移的时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