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简史-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说,天之所为,有其所止;在这范围内是天的作为,超过这一范围,则要靠圣王的教化;圣王的教化,在人性之外,但若没有圣王的教化,人性便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可以看到,董仲舒十分强调文化的价值,人之能够与天地并列,所靠的是文化。在这方面,他的思想直追荀子而上。他不同于荀子的地方是:他不认为人性恶,而认为善是人性的发展,不是人性的悖逆。    
      因此,文化是人性的发展,就这一点来说,董仲舒又是继续了孟子的理论。他说:“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里提问的是孟子的一派,董仲舒在回答时,也阐明了他的思想与孟子不同的地方。    
      但是,他们之间的不同,其实更多是语言上的不同,董仲舒自己说过:“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之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善,故谓性未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样,董仲舒和孟子之间的不同,最后归结为“未善”和“已善”的不同了。    
    


第三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2)

    万物的“独化”    
      万物自生,这是向——郭《注》里称之为“独化”的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万物不是由一位造物主所造,但万物之间相互关联,这种种关联不仅存在,而且是必要的。向——郭《注》中说:“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大宗师》“知人之所为者……”注)    
      每一物需要每一个“它物”。但每一物仍然是独立自为地存在的。向——郭《注》说:“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本无者也。(《秋水》“以功观之……”注)照向——郭(注)的说法,事物之间的关联就像两支国际同盟军,每支军队都是为本国而战,但是两支军队互相支援;一支军队的胜负,必定对它的同盟军产生影响。    
      宇宙间存在的每一事物都需要整个宇宙作为它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它的存在又并不是由某一个特定事物所产生的。当某些条件具备、在某种情况下,某些事物就必然会发生。这并不意味着,万物是由一位创世主或某个人所创造。换句话说,事物是由一般性条件所产生,而不是由于其它某个特定的事物。举例来说,社会主义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而不是马克思或恩格斯所制造出来的,更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宣言》所造出来的。就这一层意义来看,我们可以说,事物是自己生出来,而不是由别的事物产生的。    
      正因为如此,每一事物只能是它自己。《庄子注》中说:“故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吾之所遇,适在于是。”“故凡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凡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弗能不为也。故付之而自当矣。”(《德充符》“死生存亡,……”注)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现象领域。《庄子注》又说:“物无非天也,天也者,自然者也。……治乱成败……非人为也,皆自然耳。”(《大宗师》“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注)这里所说“皆自然耳”是指它们都是一定条件和情况下的产物。《庄子·天运》篇讲到圣人乱天下,向——郭《注》对此评论说:“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其弊至于斯者,非禹也,故曰天下耳。言圣知之迹非乱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乱。”(《庄子·天运》篇“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注)    
      典制与道德    
      向、郭认为,宇宙是在流动不居之中,在《庄子注》中写道:“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大宗师》“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注)    
      社会也是在不断变动之中。人的需要同样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典制和道德适应一时,不可能适用于永久。《庄子注》中说:“夫先王典礼,所以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所以兴矫效之端也。”(《庄子注·天运》“围于陈蔡之间……”注)    
      《庄子注》中还说:“法圣人者,法其迹耳。夫迹者,已去之物,非应变之具也,奚足尚而执之哉?执成迹以驭乎无方,无方至而迹滞矣。”(《庄子·月去箧》“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注)    
      社会随情况而变化,情况变了,典制和道德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如果不随之而变,就将格不入,(“即为民妖”),变成人为的桎梏。新的典制和道德应运而生是自然的事。新的与旧的格不入,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变了。两者都是应时而生,因此不能说,哪个比另一个就一定高明或不如。向郭并不像老子、庄子那样一般地反对典制和道德,他们所反地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已经过时、已经背乎自然的典制和道德。    
      有为与无为    
      向、郭就是这样,对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天、人、有为、无为都赋予了新的诠释。在社会情况变动中,新的典制和道德自然应时而生,在这时候,顺应天、顺应自然就要顺应新的典制道德,这就是“天”,就是无为。反对新的典制道德,极力维护旧的典制道德,这便是“人”,便是有为。《庄子注》中有一段话:“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群,不得已之势也;旷然无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会,居师人之极者,奚为哉?任时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大宗师》“以知为时者……”注)    
      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天赋的才能发挥出来,这在他就是无为。反之,就是有为。向——郭《注》中说:“夫善驭者,将以尽其能也。尽能在于自任。……若乃任驽骥之力,适迟疾之分,虽则足迹接乎八荒之表,而众马之性全矣。而惑者闻任马之性,乃谓放而不乘,闻无为之风,遂云行不如卧;何其往而不返哉?斯失乎庄生之旨远矣。”(《马蹄》“饥之渴之……”注)尽管向、郭作出这样的批评,就这些人对庄子的理解来说,其实错误并不十分严重。而向、郭两人的见解则确是十分有创见的。    
      向、郭对先秦道家的“纯素之道”思想也作了新的诠释。在《庄子注》中说:“苟以不亏为纯,则虽百行同举,万变参备,乃至纯也。苟以不杂为素,则虽龙章凤姿,倩乎有非常之观,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质,而杂乎外饰,则虽犬羊之革享,庸得谓之纯素哉?”(《刻意》“故素也者,……”注)    
    


第三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3)

     知识与模仿    
      老庄都反对通常被社会推崇为圣人的那种人。在先秦道家著述中,“圣人”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道家推崇的真人,另一重含义是拥有各种知识的饱学之士。老子和庄子都蔑视知识,因此也蔑视那些饱学之士。但是,从下面所述,向、郭并不反对有些人成为圣人;他们所反对的是有些人力图模仿圣人。柏拉图就是柏拉图,庄子就是庄子他们质朴纯真,他们的天才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柏拉图《理想国》,庄子写《逍遥游》都是一片冰心,直道而行,只是顺乎自己的天性。    
      这个看法可以举《庄子注》下列一段话为证:“故知之为名,生于失当;而灭于冥极。冥极者,任其至分,而无毫铢之加。是故,虽负万钧,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养生主》“而知也无涯……”注)这是说,知识聪明的由来是由于人的欲求超过了人的才智所能。如果人在自己的才智范围之内行事,也就无需于知识聪明了。人只要按自己的天生才智行事为人,志无盈求,事毋过用,如果能够力负万钧,他这样负重,也不会觉得力不能胜;一个人如果能日理万机,他这样做时也不会叫苦连天。如果这样来理解知识聪明,则柏拉图和庄子都不算是有任何知识聪明的人了。    
      照向、郭的看法,唯有东施效颦的人才需要知识聪明。向、郭把模仿看为谬误,大概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它无用,在《庄子注》中他们写道: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焉。”(《天道》“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注)在道家看来,“学”就是模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事情已经不复存在,虽然载入了史籍,却不能使它们在今日再现。古今不同,今世已变,只能抛弃恋古、仿古的念头,按照人的本性,与时代同变,才能臻于完善。万物都流动,人们每天都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感到新需要。对付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要,要采取新的方法。即使在同一个时候,不同人的处境、情况和问题也有所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可能尽同。一个人如果只知一味模仿,那有什么用!?    
      其次,模仿是徒劳的。《庄子注》里有一段说:“有情于为离、旷而弗能也。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有情于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矣,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德充符》“庄子曰,道与之貌,……”注)离朱是古代传说中的“明目者”,师旷是春秋晋国的乐师。他们的特殊才能是天生的。其它人想成为离朱、师旷而不能,离朱、师旷并无心成为精工巧匠,却取得了成就。常人想当圣贤而不能,圣贤顺其本性而成为圣贤。如果说,模仿圣贤太远,模仿离、旷太难,常人想成为下愚聋瞽、称为鸡狗,也不可能。每个事物之成为它自己,是身不由己的,它想变为其它事物,是不可能的。    
      其三,模仿是有害的。《庄子注》中还说:有些人“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无己。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齐物论》“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注)这是说,有些人不知足于自己的天赋,硬勉强自己做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如同一个圆形,要模仿成为方形;鱼要想成为飞鸟。他们的目标定得越高,自己走得越远;知识越多,戕贼本性也愈甚。    
      不仅如此,“爱生有分,而以所贵引之,则性命丧矣。若乃毁其所贵,弃彼任我,则聪明各全,人含其真也。(《月去箧》“擢乱六律,……”注)事物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人如果力图超越本性,结果就将丧失本性;只有不顾外面的引诱,顺乎自己的本性,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完整。一意模仿别人,不仅不可能成功,还陷入丧失自己的危险。这是刻意模仿带来的危险。    
      这表明,模仿不仅无用,毫无结果,还将戕贼自己。因此,人的唯一明智的生活方式是:“弃彼任我”,这便是在生活中实践“无为”。    
      齐万物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任我”地生活,不顾外来的压力或引诱,这意味着他已经能够祛除向、郭在《齐物论》注中所说的“偏尚之累”(《齐物论》“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注),时刻苦于选此舍彼的烦恼。这也就是说,他已经能够从一个超越的观点,看到万物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已经登上“无差别”‘混沌一体’的康庄大道了。    
      在《齐物论》里,庄子强调事物本质上并无差别的理论观点,其中又特别强调:像儒墨两家那样是己非彼并无意义。向——郭在《庄子注》书中对此也特别著力。对庄子所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向——郭《注》说:“将明无是无非,莫若反复相喻;则彼之与我,既同于自是,又均于相非。均于相非则天下无是,同于自是,则天下无非。”能够最好地表明事物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以自己为是,而以别的事物为非。既然它们都确定地认为,一切其它事物都不对,那就是说,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是对的;既然它们都确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就表明,世上没有错的东西。    
      《庄子注》又说:“何以明其然耶?是若果是,则天下不得复有非之者也。非若果非,则天下亦不得复有是之者也。今是非无主,纷然淆乱。明此区区者,各信其偏见而同于一致也。仰观俯察,莫不皆然。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浩然大宇,而天地万物,各当其分;同于同得,而无是无非也。”这是说,如果自认为“对”的果真绝对正确,则世上便没有“不对”的东西了;如果被指为“错”的东西果真都错,则世上也就同有能自认为“对”的东西了。事实是,在事物的是非上难以确定,分辨是非的界限于混乱,这表明,是非之分,无非是一种偏执之见,而在偏执这一点上,万物倒是一致的。仰观俯察,到处都如此。至人有鉴于此,从中知道天地如同一指,万物如同一马,因而得以心平气和。懂得齐万物,万物都顺性“任我”,就都怡然自得了。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如果人能够超越事物之间的差别,就能够享受像《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提出的绝对自由和绝对快乐。在《逍遥游》里,庄子讲了许多故事,其中提到大鹏、小鸟、蝉等等。朝生暮死的朝菌只有“小知”,千年古树(“大椿”)则有“大知”;小官僚才德有限,而列子则“驭风而行”。对此,向秀、郭象《注》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