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500-思想史课堂讲录-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⒚鳌罚侨死嘌е鳎钦獗臼樗盗艘桓鍪虑椋褪呛芏唷按场辈皇强凸鄞嬖谠谀抢锏模抢坊硐吕吹模恰胺⒚鳌背隼吹摹K裕贝访酪恍├芳遥浅H戎杂诜侵薮蠛睦贰1热鏒avid Schoenbrun研究东非大湖区土著在1890年到1990年的反抗历史,Patrick Harries研究南非祖鲁人的历史,都有重建历史,作为政治动员力量和族群认同的意思。很多后殖民历史学理论也从这些研究中发展起来。其实,很多大湖区的历史记录是纷乱的,当他们要反抗殖民统治时,重新建构了很多历史,甚至动用殖民者的历史资料来重新编织土著悠久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必一定是真的,但它支持着土著人对独立的争取,反映了他们两百多年争取民族独立的心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的真实与虚伪并非讨论的重点,对历史真伪的清理,属于现代历史学的范围,而不是后现代历史学的关注点。
《思想史课堂讲录》 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不见历史的写法与读法
五历史的写法与读法
我们先总结一下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贡献。
后现代理论通过对“现代性”的批评,揭发了可能隐藏在中立、客观、科学的理性背后,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式的权力。简单地说,就是它揭露了所谓“真实的历史”背后,可能隐藏着不真实的想像和权力。首先,后现代理论通过对“现代性”的批评,揭发了可能隐藏在中立、客观、科学的理性背后,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式的权力。简单地说,就是它揭露了所谓“真实的历史”背后,可能隐藏着不真实的想像和权力。在这里,后现代史学特别对现代历史学里面的“理性”进行了批判,这使很多人开始对我们原先的“自信”产生了怀疑。所以,后现代史学特别要瓦解“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背后,有一个整体的眼光及基本的判断,要靠“理性”对历史进行整体的评价和描述,才能写出大叙事来。后现代理论尖锐讽刺并试图瓦解这种宏大叙事,认为现代理性是靠不住的。宏大叙事常常是靠不住的,它对历史因果关系的解释下面,隐藏了某种政治和理念。比如,以前讲的“五阶段论”呀,是为了把历史最后归到共产主义社会;过去用的古代、中世、近代的写法,是为了证明一切向现代发展的必然性;过去讲近代中国的开端是1840年,又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是论证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正当性。可是,在后现代理论和视野下,这些大叙事都不灵了,历史常常被分解成为片断,他们认为,所谓历史的整体关联只不过是理念中的构造,整体图像的描述,实际上是对一种秩序的规范。后现代历史学瓦解了宏大叙事的必要性,使史学向片断、琐细的个案研究迈出了一大步。最近有一篇文章,讲意大利和法国的历史学家如何做微观史的研究。在《比例尺的伸缩》这本书的前言中,引用了电影里的一幅画面,当时是一个熟悉的画面,但是把镜头放大并往前推时,这个图像渐渐地变了,而不再像先前那样。就像我们用电脑打印一幅图,将其中的一小块放大,就会变成一点一点的,图像就被瓦解了。后现代史学的意思是说,当作微观的、小场景的历史学研究时,看到的会不同于平时在宏观整体关照下所看到的图像,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其次,后现代历史学理论对隐藏在传播方式、宣传方式甚至资讯、科技等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揭发,指出这些东西实际上和日常生活里面的政治、意识、观念有着很深的联系。大家要注意,一方面,他们不承认有纯粹客观历史,所以后现代历史学特别注意分析历史和政治的关系,和政治学研究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一方面后现代历史学身处现代环境,对传达意识形态、包围着现代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媒体,有很深的警惕。这也是很对的。
最后,后现代史学另一重大的贡献是对历史文本特别警惕。刚才我们说,过去我们认为文本是透明的玻璃,透过文本可以看到过去。但后现代历史学提醒我们,要注意到不同的书写,构成了不同的历史图像,描述了不同的过去,所以,写作的意义并非过去想像的那样渺小。历史书写的章节、历史资料的选择、历史叙述的角度、历史叙述所用的词语等等发生变化时,历史的图景就会变化。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一个东西放在那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再用不同的心理、知识储备、习惯的语言描述出来,可能会很不一样。这并不是盲人摸象,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果。不同的人关照不同的历史时,叙述出来的很有可能并不一样,所以他们说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学,是“写”出来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写法或者说历史叙述本身,就是值得非常注意的事情。我对这个东西很关注,所以在写《中国思想史》的两卷本时,在开始都有一个很长的导论,提到思想史的“写法”问题,结果遭到了很多激烈的批评,说我将历史看为一种“写法”,历史学家岂不就成了作家。其实这些批评者完全不能理解我的思路,我不是说要将历史当作文学,只是说,当历史的写法发生变化时,描述的过去也就发生了变化。当历史的写法发生变化时,描述的过去也就发生了变化。从这点看,叙述、写法、文本应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历史学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从这点看,叙述、写法、文本应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历史学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因为写法的背后,实际上都有权力的影响呀,刚才说,用历史五阶段论、按《联共(布)党史》所安排的社会史图像来写历史,描述出来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本身存在的过去,而是体现了《联共(布)党史》背后权力与意图的一种写法。写法的改变意味着秩序、观念、视角及视野的改变,你看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按他的写法,法律史就成为另外的模样了。写法变化的本身,也是思想史的变化,把不同的“写法”按照时间连缀在一起,就是一个思想史的过程。比如,最早的《中国哲学史》是谢无量写的。谢无量写了很多书,只要看到西洋有这个词,就拿来用。他很聪明,阅读也很多,但从来不深邃,见了就写,写了就出。他的《中国哲学史》,仍是中国传统的经学为主干,无非加上了一些子学。后来受过西学训练的胡适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可以看到西洋的观念逐渐渗透到胡适的写作方法之中,他特别注意语言、名辨等。在接着的1929—1931年,冯友兰也写了《中国哲学史》。他一开始就讲要用西洋的哲学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里面抽取一些东西把它联成中国哲学史。到冯友兰时,可以作为一个标志,即西洋哲学史观念全面进入中国古代研究领域。到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写法已经大举进入。把谢无量、胡适、冯友兰和任继愈连起来看,这个哲学史系列,就构成了一个思想史的线索与叙述,这样写法变化本身就成了思想史的内容。用福柯的理论术语来说就是“知识考古”,就是一层层地剥开权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思想史课堂讲录》 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不见后现代历史学的不见或局限(1)
六后现代历史学的不见或局限
我并不能完全、甚至大部分认同后现代的观点。
我这人有些实用主义,什么东西先拿来自己用用,不好的话,也不会轻易的相信它,所以,有人说我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许是表扬,也许是批评。这我不去管它,其实,我觉得所有的理论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后现代历史学有根本的短处,这使它也具有很大的危险。
记得有一次与以前的研究生讨论,有人说,中国史学很早就有后现代的思想了,因为顾颉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讲历史是由层层积累的伪史构成的。好像台湾的杜正胜也有这一看法,说古史辨派的理论与后现代史学的某些方面事实上是相通的。顾颉刚先生认为中国古史全是一篇糊涂账,两千年来随口编造,其中不知有太多糊涂。经过两千年的编造成为一个系统,什么是系统?就是零星的散乱的知识的合理化与秩序化,而秩序化恰恰就是现代理性的一个特征。顾颉刚说,“古史发生的秩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悖”,古史本来发生的秩序,和写作出来的古史所排列的秩序,恰恰是相反的。比如禅让,就是战国学者受到时势局势刺激后,在想像中建构的乌托邦,并不是真的,三皇五帝说,就是越古越晚出,因为要超过以前的传说,描写更古的帝王,所以就越说越古嘛。看上去,古史辨派似乎和后现代史学一样,要瓦解传统历史的真实性,重新寻找构成历史的知识与秩序,找出存在的古史观念是从何时何地因何事而来的。顺便说一句,有人说,古史辨派与日本白鸟库吉的“尧舜禹抹杀论”有相同之处。这不一定对,日本白鸟库吉的“尧舜禹抹杀论”在日本人那里,是为了支持它对中国历史的瓦解,以减少华夏传统对日本的影响,是重建日本民族主义历史的举动。过去,日本对中国历史非常尊敬甚至当成自己的渊源,白鸟的工作,是要瓦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建立一个全亚洲范围内共同的历史的渊源。而顾颉刚先生及“古史辨”的学者是受当时的科学主义、清代的实证风气及流传下来的公羊学传统的共同影响,虽然客观上也有瓦解历史传统的意义,但和白鸟库吉还是不一样。同样,它也不同于后现代历史学,应该说,还是属于现代性的史学范围之内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顾颉刚先生及“古史辨”的学者是受当时的科学主义、清代的实证风气及流传下来的公羊学传统的共同影响,虽然客观上也有瓦解历史传统的意义,但不同于后现代历史学,应该说,还是属于现代性的史学范围之内的。第一,古史辨派毕竟相信历史有一个本身的存在,他们的看法是,历史学的目的是要剥开层层包装的伪史而呈现真实的历史。可后现代史学是“无心”的,是“空心”的,认为所有的历史都只不过是层层的包装。古史辨派的重要原则,是“去伪存真”,后现代历史学则将叙述的历史和真实的过去分开,把过去的真实悬置起来不去讨论,而是讨论一层层的包装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古史辨寻找“真实”如何,而后现代只是追问文本的“叙述”如何。
第二,正是因为以上的差别,古史辨派的中心目标是“辨伪”,剥掉的东西是随口编造的废弃物,它们与本真的历史构成了反悖,所以要寻找本真的东西,其他的可以甩掉不要。后现代好像对“垃圾”特别感兴趣,特别关注那些层层作伪的东西,它的主要目的是清理这一层一层的包装过程,好像马三立相声里说的那个止痒药,“剥了一层,又剥一层”,最后只是两个字“挠挠”。也就是说,当古史辨派把一些东西当做废物去掉时,后现代史学者将它们拣起来并做细致的分析。
第三,古史辨派的历史学方法基本上是针对“过去”的存在,“过去”是很重要的。他们在当时,确实瓦解了传统史学,而且与当时反传统的激进主义吻合与呼应,在广义上实际算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方面,他们有符合现代性的一面,使传统史学发生了松动,使旧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历史的重写成为可能。他们讨论什么样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将经、史、子、集各种文献放在同一个起点上,追问其真实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它仍然是在“六经皆史”的延长线上,把所有资料当做历史资料嘛,而历史资料是要求具有真实性的。可是,后现代则直接从“六经皆史”走到“史皆文也”,这是很不同的。
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尽管这种思路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但是,我觉得,历史研究者总需要有一个最后的边界。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尽管这种思路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但是,我觉得,历史研究者总需要有一个最后的边界。佛教说“一切是空,空亦是空”,空到最后还有什么呢?后现代历史学说一切都只是叙述,但是,我们怎么能相信“过去”这个巨大的存在,只是一种被描述出来的东西呢?因此,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历史在很多时候,的确是被叙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不错,但毕竟还有一个山峰在那儿,否则又如何横看成岭侧成峰呢?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如果是文学叙述则可以随便想像,文学是一个开放的天空,有什么不可以想像的呢?哈利·波特也可以被随意写的嘛。可是,我们能说夏、商、周是外星人搞出来的吗?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思想史课堂讲录》 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不见后现代历史学的不见或局限(2)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