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838-李敖这个人-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午九点,李敖从彰化登上了赴凤山的火车。从车窗东望,阿里山绵延百里巍峨雄浑。太阳早已从高耸入云的玉山主峰升起,像一个断线的大红球,光芒四射,沐浴着青山翠谷,生发出万千气象。铁轨两旁,台南平原一望无际如诗如画。河川纵横,稻浪翻滚,甘蔗园、棉花田、香蕉林、木瓜林、竹林、茶林、樟树林,像一幅幅彩色图案组接在一起,一派旖旎迷人的风光。李敖为眼前的情景而兴奋,在车上谈笑风生,情绪高亢,车过台南,当他看到那块有名的“北回归线标”时,禁不住放声高唱,宣泄他自由心灵的回归。当凤山遥遥在望时,他的激动心情再也难以抑制,不禁吟诗二首:
第三部分“想过一段新生活”(3)
欢呼声里到军营,
新式步枪照眼明,
我是人间鼙鼓客,
只有铁血无柔情。
火车呼呼到凤山,
头发剃光制服穿,
投笔李逵执板斧,
军号声里觅鲁班。
凤山是台湾省西南部的一座小城,西临高雄港,东临屏东县,北临大贝湖风景区,因凤山丘陵而得名。城内北有法源寺、南有镇安宫两处古迹,叙说着小城的历史。城市的东半部为淡水溪的支流凤山河所环抱,空气清新,气候湿润,为高雄县县府所在地。自从国民党退守台湾后,这里的陆军步兵学校便成为台湾当局的一个重要军事集训基地。按照当局法令,每个男性青年都需到部队服役二到三年,大学毕业生学员经过训练分到部队后无须考试,大小都有职务,又叫充员官(到1960年以后,政策有变,大学毕业生就不一定再有职务了);非大学毕业的士兵叫充员兵。这在当时是国民党为“反攻大陆”培训后备队、灌输“三民主义”及“反共”思想实行群体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李敖这一批已是第八期。
第三部分“想过一段新生活”(4)
下午六点,李敖作为第八期的新学员踏入凤山步校。他被编入第三总队第二大队第九中队第五号。当场领衣、削发,然后访友,一直忙碌到深夜两点半才上床,但一日来的变化使他辗转难眠,睡而又醒,心绪依然处于亢奋之中。
显而易见,挣脱出学院的樊笼,李敖的心情轻松愉快。他在给同学的信中说自己正在非常“卖力”地过一种“新生活”,他要以最大的热情去迎接这一段生活。对正在求学的青年学子来说,突然停止学业到部队去服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许多人怕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自然是不情愿的。尤其是分到连队,生活的艰苦、训练的紧张更使许多大学生闻而色变。但李敖对此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军队生涯,的确成为李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穿上军装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所有入伍训练的“折腾与折磨”。比如整理内务,必须把棉被叠成豆腐块,这对许多过去邋遢惯了的新兵来说自然难以适应,有的人怕清早起来不能快速把棉被折出棱角,宁愿不盖棉被,冻着睡。而在李敖面前这一切都没什么,心情的愉快使他能以微笑面对艰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使他对每一样工作都充满了乐趣,他感到每一样工作都“甚为好玩”、“实堪自笑”。在这种心态下,虽然是近乎全封闭式的训练,身体受苦,但他精神放松,充满了兴致,时刻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此时,美国作家海明威成为他最欣赏的英雄。
军训的头十天,他便读完了何欣著的《海明威创作论》。他在给同学的书信中激动地说:海明威是目前自己“最心折的人”。他喜欢海明威参加战斗时在死亡面前的无畏精神与豪迈的气魄,向往那种文人的武人式勇敢,逢难不避,有苦先尝。他越是这样想,便越觉得这一年半的军队生活不能虚度,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磨炼与生活,他的心情感到异常的“积极愉快”。“往史如尘埃,高飞楼前树。”过去的欢乐与忧郁,早已化作了云翳和梦幻,变得虚无、黯淡、瞬间即逝、无足轻重。他在军中翻译过多首外国诗,其中有一首是英国小说家兼诗人Hamlin Garland(1860~1940)的小诗“Do You Fear The Wind?”:
第三部分“想过一段新生活”(5)
莫怕风吹雨打,
面对跟它苦战,
恢复原始强悍。
像狼忍饥耐寒,
像鹤跋涉河汉,
胼手且胝足,
鹑衣又垢面,
万苦千辛样样尝,
昂首阔步做铁汉!
颇能道出此种心情。
军中一百天,他在日记中总结“百日维新”的成绩时写道:“体力上颇能吃苦耐劳”、“许多困难已不成其为困难”。规范的军人生活使他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他的放荡疏懒的习惯受到了抑制。在他的日记中,一开始经常有这样的记录:“立正动挨骂”、“因戴帽挨骂”、“因不穿衣去队部挨官腔”、“晨起因大叫受罗嗦”、“午强迫睡午觉,甚苦”、“午饭因盛汤又受罗嗦”、“熄灯号吹过后又偷打手电筒看《海明威创作论》,被老三查禁”、“晨磨枪,受官腔”等等,他自己感叹道:
第三部分“想过一段新生活”(6)
床上床下要“定位”,
大事小事要排队,
一代跋扈老匹夫,
到此不能称“太岁”。
军营的生活是紧张、枯燥而艰苦的,李敖对此亦有真切的描述:
白天世仇为烈日,
晚上情人乃草席。
整日耳边闻何事?
立正稍息与看齐。
南台九月很少雨,
整日昏昏不得已,
水厂断水不必愁,
每天沐浴以汗洗。
军中严格的纪律和有节奏的训练使他的种种毛病都有了改变。他的身体愈来愈健壮,对待别人的指责,他的脾气也趋于沉潜了。他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英雄不必在此地较量长短。他常常暗示自己对他人的言论要“装傻”,要藏住眼光里的“shrewdness”(按:精明)。紧张的生活节奏给他带来的是加倍的努力工作,他渐渐地感受到,许多在过去想起来不太可能的事,在自己的努力下都变得可能了,而且他做得从容不迫,例如早晨起来30分钟内做那么多的事,绝非他当初的“老百姓时代”所能想象的。这种现实使他对自己的潜力更加充满了自信。
他感到,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新生活。
第三部分“看到你,什么痛苦都飞了”(1)
二、“看到你,什么痛苦都飞了。”
在军营里,李敖的机智、幽默、健谈给战友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那特立独行的言词和举动在严肃、枯燥又疲劳不堪的军中训练生活里,也确曾发挥了一些“解乏”的作用。
在培训班参加讲演活动,李敖的演讲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就内容而言,那黄色与红色的笑料,爱情与革命的乱扯,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在军营枯燥的生活中,却成为填补空虚的调味剂,加上他那胡适式的派头,得体的手法,从连长到指导员到战士,无不给以赞赏。步校要结训时,领导要求每位队员写遗书留在步校,李敖写的是:“若阵亡,臭袜子送给队长,骨灰送给女朋友植玫瑰花。”其乐观与玩世态度于文中毕现。
1960年4月28日,李敖被调到四连做兵器排排长。这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
居然把我分到第四连兵器排!真是意外!这回有车坐了,真是好消息!此事益使我深信“决不要有意去安排自己的命运!”兵器排人事较复杂,据说老油条的最多,好在我也是老油条——大家一起耍油条。
李敖所在部队是陈诚部下的“前瞻师”,火力强大,仅兵器排中除机枪以外,还配备有七五炮、六○炮等装备。这里的老兵,对上面分配下来的这些学问有余、经验不足的预备军官,不免有捉弄的举动,但李敖却神奇地改变了这种现象。他读书多,知识面广,且又健谈,性格外向,这些自然成为吸引和结交朋友的重要条件。他的同学潘毓刚回忆说:
第三部分“看到你,什么痛苦都飞了”(2)
他喜欢高谈阔论,哗众取宠,引起我的注意。接触多了觉得他倒见多识广,有时谈吐也不俗,且颇具娱乐性,尤其他的黄色掌故和笑话颇能解除一些军中性饥渴的苦闷,对他渐生好感,而且他反传统的性格顽劣得可爱,所以与他交往就慢慢多了,尤其每次被派公差去观赏劳军晚会时,在下面和他聊聊天,可以不看台上无聊的节目,因此增进了不少性知识。①
战友对他的评价是:“看到你,什么痛苦都飞了。”
李敖善于把生活趣味化、戏谑化,“正所谓‘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我总是从夹缝中寻出一道天光。故任何枯燥无味之事与俗不可耐之人,我皆能以一副‘忍俊不禁的尊容’去笑它。”在行为上,他善于以奇言异行吸引人,且从不忌讳别人看他的日记。在他的日记中,有“队长来谈,看《插羽集》”、“人抢着看我日记”的记载。有时,他甚至“纵容或挑逗”战友们看,以达到“哗众取宠”之目的。
1960年10月24日,李敖被选派参加军中举办的“三民主义讲习班”。这是国民党为反击殷海光发表的《反攻大陆问题》。②而在军队中举办的政治讲习班。殷文从国际形势、国内现状、人口、资源、科技等方面展开分析,深刻地指出“反攻大陆”只是一种建立在渺茫假想之上的活动,它拉大了官民之间的心理距离,破坏了“国家”建设,导致了人们双重人格的产生,可谓弊害横生。该文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也引起官方的反感与愤怒。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的特务一面派人大量收购流入市面的《自由中国》,一面通过“邮检”,查扣《自由中国》寄给作者、读者及有关人士的杂志。连《自由中国》航寄给居住在美国的胡适的此期杂志,亦遭警总查扣,引起胡适的强烈不满。从1957年下半年,国民党开始在军队中举办讲习班,轮训军官,六天一期,讲习班的主旨是“坚定反攻复国信念,巩固革命领导中心”。教官们讲课,总是把刊有《反攻大陆问题》的杂志带到课堂上,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攻击。然后就是讲八股,考八股,在台下听讲的李敖对此自然嗤之以鼻。但由于他擅长辩论,又被推举参加演讲比赛。也正是演讲比赛使他名气大增。
第三部分“看到你,什么痛苦都飞了”(3)
李敖演讲,好出奇谈怪论。也正是这些奇谈怪论给枯燥的军营生活增添了一点儿活力。演讲的话题是三民主义,这对一般学员来说,是严肃的话题,但他凭着自己台大历史系毕业的底子,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东拉西扯,从军中乐园到女人大腿、anti论、高跟鞋等全部出笼,引得人们哄堂大笑,而他神态自若,一本正经。众人笑后继之以“骇异”,最后一名当然非他莫属。
1960年11月3日,他又被推举参加三民主义讲习班的演讲比赛,参加者为全师的各级军官。在“历史人物评介”比赛中,组员们又推他来讲,他本来要讲武则天或杨玉环,但有人警告他在如此神圣场合不能再讲女人,硬要他讲关公(关公是台湾人崇拜的神),于是,便有了如下一篇极能体现李敖话语风格的精彩演说词:
各位评判先生,各位同学:
在1738年以前,一天的早上,就是现在这时候,在南京的城外,有成千成万的老百姓,围着看一个刽子手,这刽子手举起刀来,朝着一个陆军上将的脖子砍过去,噗哧一下子,这陆军上将的脑袋就掉下来。陆军上将的脑袋虽然掉下来了,可是这一掉,从此他的名字就一传十、十传百,男的传女的、老子传儿子,传到咱们全中国的老百姓,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陆军上将了。不但知道他,并且还崇拜他;不但崇拜他,并且都向他烧香磕头,并且在台湾省台南县新化市南边十公里的地方,给他盖了一个大庙,那个庙就叫做关庙。
第三部分“看到你,什么痛苦都飞了”(4)
我说到这儿,大家都知道我说的这位陆军上将是谁了,此人姓关名羽,字云长,长得粗眉大眼,虎体龙腰,胡子很长,血压很高,所以脸很红,是三国时代蜀国的上将军,等于现在的陆军上将。他是刘备的弟弟、张飞的哥哥、关云的爸爸,天下姓关的老祖宗,京戏里边“水淹七军”的男主角,“走麦城”的失败英雄,同时还是陆军17师49团2营4连炮排排长我所选出来参加“历史人物评介”的当选人。
我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关公,可是我又可以说每个人又都不知道关公,这话怎么说?因为一般人所知道的关公都是假的关公,而我知道的关公才是真的关公。一般人所知道的关公是从京戏里边或者他爷爷嘴里边所讲出来的关公,或是从《三国演义》这部书里面所知道的关公,大家都知道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知道关公三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捉放曹,刮骨疗毒,死后显灵吓着曹操等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很英雄、很刺激、很美,可是都是假的,因为在正式历史的记载里,全没有这一套,这些故事都出自一部书叫《三国演义》,就是大家都看过,在市面上也买得到的那部《三国演义》。换句话说,《三国演义》这部书里所说的关公是不能相信的,京戏里面和爷爷口里的关公也是跟着《三国演义》这部书将错就错,一错再错,都是不能相信的。这些都不是关公的真面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