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838-李敖这个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亲讲到的这些秉奇气、具奇才、有奇行的大师级人物,在李敖幼小的心灵中不知产生过几多神往。他羡慕父亲的阅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他感受到了那种民主、自由与科学的思想,以及那种“敢为天下先”的自由创造与理性反抗精神。耳濡目染,少年的李敖就直接“身在最高层”。父亲以及他口中人物的经历和形象亦成为他模仿的榜样。20年后,他在台湾大学对老北大系的学者如胡适、姚从吾等的亲和感,当溯源于此时。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他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的形成。这种家学渊源的底气也是非当时的同龄人可比的。     
    李鼎彝对少年李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层面,他的政治背景李敖却一无所知。直到十多年后,他得到那封吴焕章致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密件,才对父亲有了全新的了解。此时,李敖对父亲的态度更是崇敬有加了。     
    李敖在太原小住期间,不仅见识大长,而且还结识了一个对他而言堪称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他家的佣人温茂林。     
    


第一部分他向往“伟大惊人”(5)

    温茂林40岁左右,长得中等身材,两眼有神,有腮无肉,穿着裤角缠绸带的黑棉裤,留平头,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民形象。他憨厚、淳朴、耿直,文化程度不高但有正义感,敢于仗义执言,略带江湖侠气,属于李敖后来所说的一眼看上去就有奇气的人物。     
    温茂林的职责是负责照顾少年李敖的饮食起居,整天和李敖形影不离。由于他的尽心尽职,受到李家的器重,后来跟李敖从太原到了北京,继续照顾李敖。李敖十分钦佩他的个性,他说自己日后的一些耿直脾气,其实是深受这个男佣人的影响。     
    温茂林能画“一笔鸟”。就是一笔下来,不间断地连成一线,画出鸟来。李敖认为奇特无比,大为佩服,跟着全套学到,他把它们画在墙上,左右对称。左边写上“温鸟”,右边写上“李鸟”。     
    记得有一天,父亲把几只中国旧式茶碗放在桌子上就出门了。李敖看见茶碗四周画中的男人女人都没穿衣服,非常好奇。这时温茂林走过来,声色俱厉地向李敖说:“这种东西,不准看!”弄得李敖莫名其妙。十多年后他想起这件事,才恍然省悟到自己看到的是瓷器上的春宫画。这种“非礼勿视”的思想亦深深地感染了他。     
    给幼时李敖以较深影响的家庭成员还有外祖父(李敖叫姥爷)张人权。他像崇拜爷爷一样崇拜外祖父那大丈夫的气概。李敖出生时,外祖父已经去世,关于他的为人行事亦是从人们口中得知,倒是他的遗像令李敖经久难忘,几十年后,他在“自传”中写道:     
    他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威严无比。他有一张大照片,一直挂在家里,照片中的眼睛不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好像都一直盯着你,教人为之生畏,为之想到乔治•;欧威尔《1984》中的“老大哥”。①     
    


第一部分他向往“伟大惊人”(6)

    “老大哥”是英国现代作家乔治•;奥威尔笔下的一个独裁者,他的粗犷、英俊而威严的巨幅画像无处不在,象征着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统治。“老大哥”画像下面的文字说明是:“老大哥在看着你”。这里,李敖显然是取其表层意。     
    李敖在大学日记里曾经写道:“我喜欢一种溢于眉表的精明英雄之气,两眼有一种锐利逼人的闪光,嘴唇紧闭,牙床咬紧,神情沉毅,态度坚决,一望就有一股慑人的奇气,轩昂不凡。”①并且有意去模仿。其实,李敖在这里所描绘的正是他少年时代对外祖父的印象。     
    外祖父是哈尔滨警察局下一个分局的局长,为人耿直,不喜欢拍马屁。他的上司在台上,他不理;上司垮了台,他却跑去“烧冷灶”。     
    李敖在外祖父身上学到了为人的爽朗和为人的决绝,做一个堂堂正正自尊自强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勉求别人或乞求别人怜悯和施舍的人。这种做人的标准可以说影响了李敖的一生。     
    在北京度过的少年时代里,对李敖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一个人,是他称为“二太老爷”的沈铭三。他是前安东(今丹东市)省主席高惜冰的亲戚,也是李敖外祖父的亲戚,大家称他沈二爷。他也是一个有“奇气”的人。     
    沈铭三在北京有许多家产,他靠家产吃饭,也没有什么职业。事业无成,却禀奇情。他年少时荒唐过,爱上一名妓女,救她出来,就结了婚,但没有小孩。夫妇俩感情极好,沈二爷从此不二色。他在北京内务部街和史家胡同中间,有一大片房屋,其中内务部街甲44号这座房子,就租给了李家,前后10年,直到1946年李鼎彝购置了房产才搬走。     
    李敖从这个“二太老爷”身上学到的东西主要有两点:一是做人,二是读书。     
    


第一部分他向往“伟大惊人”(7)

    在李敖眼中,沈二爷是典型的中国正派绅士,爱护朋友,对朋友忠心可靠,给李敖留下极为难忘的印象。李敖在“自传”中写道:     
    他跟爸爸的交情极深,他生于1887年,比爸爸年纪大,他对国民党以前的政治社会,有着微妙的眷恋。他不相信国民党,认为国民党自私,没原则,不可靠。当国民党签了《中苏友好条约》,让外蒙独立的消息传来时,他气愤地对爸爸说:“玑衡,你看,国民党在卖国!”后来局势逆转,国民党收缴黄金以发行金圆券的时候,他基于对国民党的不相信,坚决不肯拿出黄金来兑换,他说宁肯被查出来,黄金没收,人枪毙,他也不让国民党来骗。①     
    后来他凭着自己留下的黄金,逃难到了台湾。在李敖父亲去世后,他在大热天里,四处奔走筹募“李鼎彝先生子女教育基金”,使李敖姊弟几人能完成学业。     
    这种对朋友的“义助”,李敖后来把它化作了自己“古典”品德的一部分。他义助严侨、殷海光、柏杨,义助慰安妇,义助台湾民主运动等等,无不流露出当年这位“正派绅士”影响的痕迹。     
    沈二爷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启发了李敖,使他从小就读到了一本“奇书”,那是沈二爷最爱看的一部书——明朝进士吕坤的《呻吟语》。李敖说:     
    沈二爷的立身行事,使我注意到《呻吟语》,使我对许多传统人格的形成过程,发生了兴趣。《呻吟语》是中国正人君子的教科书,在沈二爷身上,我看到了正人君子的一个典型。沈二爷使我对朋友之道,变得甚为古典,我变得喜欢交够朋友的朋友,这些朋友,都是旧式的。     
    我对工业社会里的朋友之道一概不欣赏,我觉得这种友情现实,速成,而易消,因此我的朋友不多,我很挑剔。但成为我的朋友的,我就忠心耿耿,他们对我,也是一样。①     
    


第一部分他向往“伟大惊人”(8)

    李敖读小学二年级时,级任是位姓崔的男老师,他是一个非常刻板的人,沉默寡言,永远是一袭旧“阴丹士林”蓝布长袍。他每次进教室后先不说话,而是拿出鸡毛掸子,清扫讲台桌椅。他动作很慢,很有规律,包括每一条桌面下的边,都不放过。整个清理过程他一言不发,全班同学也一言不发,看着他天天大扫除。     
    崔老师给李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崔老师的那件蓝布大褂儿,那种长袍的古风和谨严,给了李敖一种奇异的审美。也许,胡适身着长袍的形象更增强了他的这种意念,到大学时,他身着长袍潇洒地出现在校园里、课堂上,成为台大一怪,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李敖在少年时代还有过一次奇遇,就是他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他回忆说:     
    我的老姨父李子卓的妹妹,是王家桢(树人)的太太,王家桢是吉林双城县人,是张学良走红时候的外交部次长,抗战胜利后做东北生产管理局局长。我家那时租他们家的后院,我有时到前院来玩。有一天,马占山将军来看王家桢,我见他走进来,心里无限崇敬,那时我是初一学生。马占山将军很会骑马,在马上能双手用枪,神乎其技。有一次在零下30度的雪地中,枪管炸开,炸掉了他的手指,所以他的一只手总是戴着手套。②     
    李敖见马占山时已经13岁。因马占山祖籍吉林怀德,又发迹于白山黑水之间,这种同乡关系更使李敖产生一种亲和感。两人虽然没有什么交往,但就是这一面,对李敖的影响也是极其剧烈的,以致他在后来的自传中对这位崇敬的英雄的抗日功绩大书特书了一笔。     
    在李敖的童年,他听说过亦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人”,他们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那种非凡的才情言行却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同情替国民党背黑锅的张学良将军,崇仰率先向日本侵略者开枪的“第一号民族英雄”马占山,向往蔡元培等大师级人物的风采,并在与现实中的“奇人”接触中,由好奇而对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仰慕之情。由仰慕到模仿,到探究,这些人的行为最终对他的成长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影响,民主思想、爱国热情、行侠仗义、好勇斗狠、建功立业等等都成为他的品德和人格的一部分。这一串串有棱有角、闪闪发光的人物,在他的小脑袋里占据了一个又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激励着他去读书,去交友,去爱,去恨,去实现他那小小年纪便萌发出的“伟大”的理想。     
    如今,当他孤独地坐在难民船的甲板上,回望那渐渐淡出的大陆时,他的脑海里出现的依然是这一串串有棱有角、闪闪发光的人物。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1)

    题记     
    志在挽狂澜,     
    北望气如山,     
    十年如未死,     
    一气可冲天。     
    ——李敖《立志》     
    一、困学中的成绩     
    1949年5月12日黄昏,台湾基隆港。     
    天空灰蒙蒙一片,大雨滂沱,海风呼啸。海港两侧连绵起伏的群山在急雨中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状如鸡笼的港口轮廓早已淡化在雨雾之中。     
    李敖乘坐的难民船中兴轮经过两天一夜的颠簸,像一位疲惫不堪的老人,在风雨飘摇中缓缓停泊在这个素有“雨港”之称的码头。     
    在李鼎彝全家人的眼中,这座漂泊在波涛中的小岛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疏离、迷茫、吉凶莫测。     
    李鼎彝的老友张松涵早在码头上迎候多时。一家人上岸之后,未及停留,便于茫茫夜色中随张松涵冒雨驱车直赴台中。     
    台中市是台湾第三大城市,坐落于台中盆地的中央。这里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发源于合欢山的大肚溪平静地依傍在小城的南侧,它的两条支流自北向南从市区缓缓流过,将小城的街巷浸润得洁净而幽雅。早在1886年(清光绪12年),清廷便将此地作为台湾首府。在城内中山公园的炮台山上至今尚有清朝首任巡抚刘铭传建城筑楼的遗迹。日本侵占时期,亦在此设州厅。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台湾佛教文化的中心,寺院、学堂林立,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2)

    在张松涵等朋友的劝说下,李鼎彝决定在此安家。     
    踏入台岛的第二天,李鼎彝以三台两黄金买下了模范西巷云龙里72号的日式房子。接着便奔波谋职。经过两个多月的周折,这位当年太原市的禁烟局长,在北大同学、“立法委员”王墨林的帮助下,做了台中一中的国文教员。李敖也以初一上的身份,跳班考取了台中一中,进了初二上。当时初二有甲、乙、丙、丁、戊、己六班,李敖编在初二上甲。     
    此时的台中一中正处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一方面校长金树荣热心办学,一方面师资力量雄厚,许多从大陆逃难来台的高学历者为求谋生,多从教职。李敖就是在这个时候入的学。在这里,他从初二上到高二,度过了四年的少年时光。     
    初到台湾的李鼎彝最头痛的便是生计问题。此时他已51岁,长年的奔波和操劳已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本患有气喘病,妻子张桂贞又刚做过手术,靠自己一个人工作,要养活九张嘴,入不敷出。他在日记中便有“人多食少,担当不起也”、“卖出金少许,借维持数日,日来物益贵而金钱益贱,情况日非矣”、“为生计问题,详议甚久”等记述,其困境可知。     
    李鼎彝心情沉重。单靠从大陆带来的一点黄金维持家人的生活显然已远远不够,妻子又突然患恶性疟疾差点儿送命,小六因营养不良得了肺结核,自己又有病在身。但为了养家,他只好以带病之身到处寻找工作,除一中教职外,还要到处兼课,超负荷运转。即使如此,全家9口人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生活在贫寒之中。     
    李敖此时14岁,这是一个充满了五彩缤纷的梦幻的年龄。     
    有一次,他所在的班要去远足,他兴奋异常,在大陆时就耳闻日月潭之名,便提议去日月潭,全班一致通过。当他兴冲冲地跑回家向爸爸伸手要钱时,爸爸摇了摇头,并板着脸对他说:“我们家早起刷牙,买不起牙粉,更买不起牙膏,只能用盐水刷牙,哪有余钱去日月潭呢?”就这样,他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远游之路,只能痛苦而无奈地呆在家中。几十年后想起此事,他的心中依然难以释怀,“全班在日月潭日月潭,我在家里日月潭。”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3)

    初二时候,童军老师王福霖选拔优异学生参加菲律宾的童军大会,李敖被老师看中了。王老师找到他说:“应征需交一张头戴童军帽的照片,你快去办吧!”他哪里知道当时的李敖穷得连照相的钱都掏不出。但这次应征对少年李敖又是那样充满诱惑力,怎么办?他从家中翻出在大陆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