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开朝十四帝-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门外将校的阵阵呼喊声中将赵匡胤拥出寝室。只见将校们手握刀剑,挤在院子里,齐声高喊“诸军无主,愿策太尉(对高级军事长官的尊称)为天子。”赵匡胤未来得及回答,一件象征着天子黄袍的黄色上衣就披在了他身上,众将校统统跪拜,高呼“万岁”。    
    事不宜迟,赵匡胤当即接受拥戴,宣布军纪,随之火速回师开封,在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迅速控制了局势。事已至此,柴宗训再也无计可施了,只得召集百官,宣读了别人几天前就准备好了的“禅位制书”、“应天顺人”,将帝位让给了赵匡胤。    
    第二天,赵匡胤宣布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这样他也就成了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历史上则按他死后的庙号称其为太祖皇帝或宋太祖。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32节 皇太后的“金匮之盟”

    建隆元年(960)正月,登基后的宋太祖“车驾初出”。随行的仪仗较为简略,排在前面的是由禁军组成的“驾头”,随后就是皇帝坐的步辇,步辇之后是擎着扇的方队。方队后面是公卿百官———他们本来都是后周旧臣,与端坐在步辇之上的“皇帝”乃比肩多年的同事,想不到现在却要毕恭毕敬地跟在他的步辇之后作臣民,心中难免有些不自在,所以仪仗队到这里就有些杂乱了。更糟糕的是,沿途所有的楼台亭阁不但挤满了居高临下的看客,而且这些楼阁大都挂着帘子,总让人感到这帘子的背后藏着什么。    
    果然,当銮驾缓缓通过御街,跨上大溪桥时,就听得“嗖”的一声,一只利箭紧擦着步辇飞了过去,射到了后面的繖扇上,卫士大惊。宋太祖显得比卫士们镇定多了,他从步辇中探出身子,指着胸膛说:“教射,教射。”又笑道:“射死我,这皇位亦轮不到你!”这话,笑中含刺,不单单是讲给刺客听的,步辇的背后还跟着一大批后周的旧臣哩!    
    宋太祖的捷足先登,只不过使旧臣失去一次野心的机会,却没有打消他们的野心。他们有的在等待观望,希冀再起,有的则“日夜缮甲治兵”,准备与新王朝再来一番角逐。    
    面对这种局势,宋太祖和赵晋等人认为应采取以稳定京城、笼络后周旧臣为主的方针,以静制动。因为,“京城若乱,四方必转生变”,“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静谧”。    
    依据这一方针,宋太祖对后周旧臣实行了官位依旧,全部录用的政策。    
    为了保证对后周旧臣笼络和收买的成功,对于那些恃势欺凌旧臣的新贵们,宋太祖则毫不留情地严加处理。京城巡检王彦升,是当年兵变入城时的先锋,自恃拥立有功,横行不法。一天夜里,他以巡检为名,去敲宰相王溥的门,吓得王溥“惊悸而出”,结果王彦升被贬为唐州刺史。宋太祖的这些做法,对稳定后周旧臣的情绪,缓解他们对新王朝的疑惧,使他们放心地为新王朝服务,起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与后周旧臣矛盾的解决,宋太祖精神上的压力不像以前那样大了,行为上也有点放纵了。建隆二年(961)闰三月,他以忏悔的口吻对大臣们说,自己这一阵子“沉湎”于酒席之中,常有失态,有时还喝得大醉,太不应该了。看来他稍有醒悟。紧接着这年六月又发生一件大事,使他对形势的认识才变得清醒起来。    
    这年六月甲午,宋太祖的母亲皇太后杜氏因病去世。杜氏出身大家,为人有胆有识,当年陈桥兵变时,有听到消息的人向她报告,她镇静地说:“我儿素有大志,应当如此。”临终前夕,她突然问一直在身旁侍奉汤药的宋太祖说:“你可知道你为什么能做天子吗?”宋太祖大概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所以“呜噎不能对”,但太后偏要他回答,他只好应付道:“这都是先世和太后积德积功的结果。”太后严厉地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能做天子,那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国君年幼的缘故,如果当时是一位成年人继位的话,你能当上天子吗?我想将来你传位时,就应当传位你弟弟光义,立年长者为国君,是社稷之福呀!”宋后遗嘱,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金匮之盟”。    
    尽管从感情上说,宋太祖对将来帝位的传弟而不传子不免有些难以接受,但大政治家的理智告诉他,太后的这种用心良苦的安排绝非杞人忧天,宋王朝作为梁、唐、晋、汉、周5个短命王朝之后的第六个王朝,还远没有摆脱重蹈覆辙的噩运。    
    在太后逝世的次月(七月),皇弟赵光义就以泰宁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的身份被任命为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任命,五代时期,凡皇位的继承人都要封王任开封府尹,赵光义此时虽未封王,但其任开封尹隐然有继位人的地位了。这不但是贯彻太后临终遗嘱的一个重要步骤,更重要的是,宋太祖希望通过此向臣僚们表明,在未来的皇位交接中,是不会再出现那种“主少国疑”的局面了。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33节 杯酒释兵权

    “金匮之盟”毕竟还是一个比较消极的措施。宋太祖深知,五代时期之所以会出现那种朝代更替,不暇稍息的现象,与其说是因为皇帝太弱,不如说是因为臣属太强。特别是那些领兵大帅,依仗手中的兵权,篡位弑主,易于反掌,是威胁皇权的最大势力。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固,宋太祖决心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收夺禁军将帅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一日晚朝后,宋太祖将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帅留下,设便宴招待他们。酒到半酣,宋太祖慨叹到:“若没有你们出力相扶,我哪能有今天,你们的功德,我是永远不会忘的,可是作天子的也太难了,远不如作节度使时快乐。自做了皇帝后,我可没睡过一夜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这是为什么呢?”宋太祖一字一顿地说:“这还不明白,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做。”一听这话里有话,石守信等人吓得慌忙站了起来说:“陛下为何口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不敢有二心?”宋太祖说:“那也未必!纵使你们无异心,可你们手下的人呢?一旦他们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这个皇帝怕也不行吧?”这一番话直把石守信等人给说懵了,不知如何表白才是,只得请皇上给一条路。宋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你们为何不释去兵权,买上一批好田宅,为子孙们留下一份产业,家中多置一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快活的过完这一辈子呢?我们军臣之间就在也不用互相猜疑了,上下相睦相安,这该有多好!”石守信等人很感激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密,这么长远,真如同对待亲生骨肉一般!”第二天,他们都上书称自己有病,不适宜领兵征战了,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非常高兴,对他们赏赐安抚了一番后,随之宣布免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罗彦环等人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地方州郡作节度使。    
    “杯酒释兵权”后,禁军中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不再设置了,只剩下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使指挥使这3个不能相互统属的职务,这三使各领一司(合称“三衙”),互相牵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三衙”的长官都是由资历较浅的后辈武将担任,使其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为了“安抚”被释去兵权的石守信等人,宋太祖不但向他们赏赐了大量的钱财,而且表示要和他们结为亲戚,“约婚以示无间”。不久,太祖寡居在家的妹妹燕国公主就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则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除年幼夭折以外,太祖只有一妹三女,她们中竟有三位下嫁到了被释去兵权的禁军高级将领家,说明这种婚姻是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的。这不但使石守信等人在一失一得中获得了一种心理平衡,进而消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类的疑惧,而且作为一种象征,也表明了宋初皇帝与曾经拥立过的功臣宿将之间的矛盾终于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34节 “先南后北”统一国家的战略

    五代十国末期,人们要求结束分裂战乱,实现安定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历史趋势已经形成。早在后周时期,宋太祖作为周世宗的最得力助手,就曾协助周世宗在推进统一的军事斗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当他代周自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之后,自然就把完成中国统一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从当时的客观形势看,刚刚立国不久的宋王朝周围存在着几个由外族所建立的敌对国家和许多由汉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在北方有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在西北有党项族的强大势力,夹在二者之间的则是割据山西一带的北汉。北汉受到契丹的支持,与以前的后周和现在的宋王朝一直处于公开敌对的状态。在江淮以南,则存在着南唐、吴越、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平、漳泉等8个割据政权。虽然这些割据政权处于物产丰富、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由于其各自疆域狭小,又互不联合,因而大都国力不武,软弱怯懦,不得不向以前的后周和刚刚建立的宋王朝表示名义上的臣服或通好。    
    在这种形势下,摆在赵匡胤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乘南方诸国名义上已表示臣服的时机,继续周世宗的政策,进行北伐,收复为辽所占领的燕云16州领土,割断与北汉的联系,进而消灭北汉这一公开的敌对势力,然后统一南方诸国;另一条道路则是南征,在完全征服了南方8个割据势力以后,再来亡北汉,攻取燕云16州,将契丹赶回长城以北。经过君臣之间的反复争论,宋太祖集思广益,最后终于在建隆三年(962)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北宋自建隆三年(962)九月首次对外用兵起,至乾德三年(965)正月,不足3年的时间,就平定了南平高氏、湖南周氏、后蜀孟氏3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大片领土。但可惜的是,自平蜀后,几乎完全是由于宋太祖个人的举措失当,导致了一系列意外的变故,先是蜀中动荡不已,紧接着又是两次北征太原,损失惨重,“先南后北”的统一大业因此而停滞,而逆转。    
    自太原班师后,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开宝三年(970)九月,宋太祖决定攻取南汉,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曾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现在,潘美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示后,马上就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4州,大败南汉军10余万于莲花峰下。至次年二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宋王朝又得了60州214县的领土。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3个割据政权,他们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势力最强大的南唐这时也不得不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另外两个割据政权吴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    
    经过3年的准备,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一线强行渡江,进围金陵;同时令吴越国主钱俶统帅吴越军5万,由宋将丁德裕监军,从东面攻取长州,然后会师金陵。令王明为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军依照樊若冰的图示在采石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其主力部队通过浮桥,顺利跨过了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10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与此同时,钱俶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虏。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开宝九年(976),宋太祖死去。宋太宗按照宋太祖的既定方针,继续对吴越和漳泉施加压力,终于不动干戈,迫使钱俶和陈洪纳表献土,以两浙和福建地区的15州1军(与州平行的一级组织)100县归降北宋。南方完全统一。在此基础上,宋太宗一鼓作气,灭亡了北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了,除了辽所控制的燕云16州外,汉族所聚居的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广大区域重新获得了统一。这时,离宋太祖逝世刚刚3年。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35节 一整套传为“祖宗家法”的统治术

    宋太祖南北用兵、统一全国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进而创立了一整套为其后代奉若圭臬的“祖宗家法”。    
    首先是“稍夺其权”,即削弱地方势力。乾德元年(963)平定了荆湖以后,宋太祖作出废除荆湖地区“支郡”的规定。宋太祖宣布,新征服地区仍保留节度使,但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支郡”被取消了。随着南方诸国的逐渐被平定,罢除“支郡”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到宋太宗时,就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支郡制度。同时,宋太祖逐渐向这些地方派遣文臣出任“知州”,以取代原来掌管州务的防御使等武将。宋太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选派出上百名文臣,分治原为各藩所辖的支郡,最终形成了宋代的“以文臣知州事”的制度。    
    废罢支郡和“以文臣知州事”,使位尊权重、声势煊赫的节度使的权力受到极大削弱,其实际权力仅等于某一州郡的长官,有时甚至徒具空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