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开朝十四帝-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排完军国大事,这位一代天骄带着他丰采多姿的业绩结束了他的一生,终年66岁。    
    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他的尸体被送回蒙古故土,埋葬在斡难、怯绿连、土拉三河发源的圣山———不儿罕山上。陵墓向北深埋,以万马踏平。后人在鄂尔多斯(伊克昭盟)修建了“八门白室”,人称成吉思汗陵。    
    南宋绍定二年(1229),窝阔台继承汗位。元至元三年(1266),元世祖忽必烈追谥成吉思汗为“圣武皇帝”;元至大二年(1309),加谥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成吉思汗即帝位后,锐意进取,实行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改革,从而大大巩固了已经建立的蒙古政权和各部统一的局面,也大大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成吉思汗开始了无尽的南进与西征,踏上了漫漫的对外扩疆拓土的征伐之路,直到宝庆三年(1227)八月病死在西夏军营。《元史》评其曰:“帝(指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绩甚众。”    
    成吉思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突出地表现在即帝位后实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    
    首先,建立了行政与军事合一的“领户分封制”。皇亲国戚、功臣贵族各有封地,领有封户。封户平时为牧奴,战时自备鞍马、武器和粮食随领主征战。    
    其次,兴定三年(1219)又制订了“札撒”(法律)体例,宝庆元年(1225)还编制了《札撒大全》。与之相应的,任命了断事官。掌管民户分配和司法大权的“普上断事官”(大断事官)则由成吉思汗的弟弟失吉忽秃忽担任。    
    第三,创立了“怯薛”(护卫军)制度。由成吉思汗的亲信担任“怯薛”长官,赋予特权,使之效忠皇帝,并将“怯薛”里的贵族子弟另编为“质子军”,既牵制贵族,又更效忠大汗。    
    第四,创制蒙古民族文字,一改立国前无文字的落后局面。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但有力地加强了成吉思汗的统治,而且加速了蒙古汉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大大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能成为“一代天骄”,除其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外,自有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临终前的两个遗嘱可见一斑。1226年冬蒙古军围困西夏国都。次年西夏王李见请降时要求宽限一个月后献城。成吉思汗适此病卒于围攻西夏的行营。群臣按遗诏秘不发丧,等西夏王来降时将其执而杀之,西夏遂亡。又成吉思汗虽来不及亲自灭金,但却于临终前为后继者留下一份灭金的方略《元史》记录了这个遗嘱:“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成吉思汗的去世,虽使灭金计划推迟了两年,但继位的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及其诸王大臣们确实按成吉思汗的遗志行事,并取得灭金的全胜。    
    成吉思汗将草原上落后、分裂的蒙古族融为一体,并成功地建立了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重开了“丝绸之路”,推进了东西方以及阿拉伯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他的巨大贡献令世人瞩目。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之后一直是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即使北宋时期,虽然在中原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但辽、西夏、金国仍然各占一方。蒙古国的建立,为今后中国的统一也创造了条件。在这方面,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蒙古国将对蒙古高原、中原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成吉思汗的成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但他毕竟是时代的产物。12世纪的蒙古草原,外受金朝的残酷压迫,内则部族纷争不休,正处于“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动乱之秋。成吉思汗的称霸草原,统一各部族,乃是顺应民心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当然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雄才大略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44节 少年多难,乱世崛起

    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朱元璋原籍江苏沛县,后来迁居泗州,再迁濠州。濠州即风阳。朱元璋一家颠沛流离,因为生计所迫,不能不到处谋生。朱元璋父母多子女,兄弟姐妹共8个,夭折2个,存活6个,4男2女。朱元璋最幼,小名重八,连正式名字都没有,直到加入郭子兴义军后,才取名元璋,字国瑞。    
    幼年的朱元璋常和小伙伴们去村旁皇觉寺玩耍。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抽空教他识文断字。元璋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入耳便晓,天长日久,便也粗晓些古今文字了。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迫于生计,少年朱元璋也不得不独立谋生,到村中地主刘大秀家放牛。    
    元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成了17岁英俊青年。可这一年他的淮西家乡,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太平乡里不太平。几个月的功夫,太平乡就死去了几百口子人。    
    灾难也降到了朱元璋家。父母先后染病身亡。难以谋生的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朱元璋投靠时寺里已有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没奈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因此进寺刚刚几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化缘讨饭僧的队伍中。    
    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在饱尝了仰食他人,朝不及夕的化缘生活的艰辛后,又两手捧着木鱼和瓦钵回到皇觉寺,聊度人生。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由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颍州首举义旗。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身居清净之门的朱元璋,耳闻不断传来的战事,心情早难以平静了。几天后,朱元璋终于投入了农民起义的洪流。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争先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元帅郭子兴的器重,遇有战事,总让朱元璋伴随左右。时间不长,他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后来朱元璋又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身价顿升百倍,兵士亦另眼看待。    
    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天,朱元璋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回到了阔别的家乡,竖起红巾军大旗,募集兵马。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成了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中的徐达等24人,能文能武,成为后来的开国元勋。    
    数日后,朱元璋众揽英才,率兵而归。郭子兴见状喜出望外,遂擢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局促濠州,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帅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宏图大略的第一战。    
    朱元璋占据定远后,爱民练兵,威声大振,四方归附。文人儒士的韬晦方略使朱元璋坚定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加快了他横扫群雄,统一天下的步伐。    
    元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这位起义领袖亡故了。刘福通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义军的副元帅。不久,在两位副帅先后战死后,朱元璋又被提升为大元帅。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这支起义军队伍全部归为朱元璋调动指挥了。    
    元至正十六年(1356)仲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按既定战略攻取金陵。    
    攻占金陵之后,朱元璋改金陵为应天府。朱元璋充分利用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迅速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今安徽贵池)、徽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扬州、衢州等地。    
    这时候的朱元璋,经过7年枪林弹雨的洗礼,已由一个只为求食谋生的和尚,成长为一名驰骋沙场的义军将领;由一个小小的步卒成长为称雄一方的霸主。元至正十九年(1359),元末农民起义军名义上的首领,建立了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又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左丞相。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45节 治国平天下的三句话

    元至正十七年(1357)在攻占徽州之后,朱元璋曾亲自来到了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讨教治国平天下之策。朱升高瞻远瞩送了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以减小受攻击目标。朱元璋听后连连点头。朱升的话虽不多,以后确实成了指导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动纲领。    
    朱元璋按照朱升的策略,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注意军事训练,提高义军将士作战的本领。同时,在战事频繁的空隙中,抓紧粮食生产。在义军中第一次设置了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等项农业生产的事宜。并且还抽出一些将士,利用战争的空闲时间开荒种田。几年的时间不仅解决了军队战时粮食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有了大量的剩余,改变了历来打仗的军队靠吃军粮的习规。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自己势力范围内农民的负担,军民皆大欢喜,起义军得到百姓的拥护。    
    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地暴露自己,在力量脆弱时被吃掉,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红巾军的红色战旗,就是斗争的口号也与宋政权一致不二。    
    朱元璋经过数年积蓄力量,开拓疆土,巩固的根据地终于建立起来了,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崛起为一支足以与元末其他义军和元军匹敌的强大的义军队伍。    
    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当朱元璋占据应天府周围地区的时候,雄踞东方的张士诚占据了以平江(今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富庶地区。独霸西方的徐寿辉以武昌为中心,控制了湖广、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昔日还是左右逢源的朱元璋此时却处于两面夹击之中,局势相当严峻。同时,随着朱元璋军事势力的日益增强,他与各个义军割据政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至此群雄逐鹿,决战天下的时刻来到了。    
    元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徐寿辉的部将陈友谅以派人祝贺胜利的名义,在江州(今九江)杀死徐寿辉,并宣布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陈友谅立国称帝后,马上就同张士诚合谋共同举兵,进攻应天,企图顺江而下一举消灭朱元璋的队伍。    
    这场战役持续了36个日日夜夜,朱元璋终于取得了鄱阳湖决战的重大胜利。    
    鄱阳湖之役后,朱元璋的领土已扩大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广兵多,局面打开了。这样,朱元璋称王称霸的欲望也就随着膨胀起来了。在部下的再三劝说下,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4)正月,在应天自称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是年二月,朱元璋乘胜亲征武昌,陈理举国请降,汉政权灭亡,湖广遂划入朱元璋统治的版图。    
    朱元璋灭亡了汉政权后,又开始向新的目标挥师进军———消灭雄踞东方的张士诚。    
    朱元璋攻占了张士诚盘踞的长江下游大片地区后,又制服了浙东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并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在实现了除四川、云南外的整个南部中国统一后,朱元璋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封建政权展开最后的大决战。    
    这时的元朝政权在红巾军连续的沉重打击下,加之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日趋瓦解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师北伐,到次年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大都的战略目标已告完成。    
    在北伐军横扫中原,直逼大都的时候,元军却在因皇位的争夺而忙于内战。待潼关失守,元顺帝才慌忙调集正内战不休的扩廓贴木儿(王保保)、李思齐的队伍,南下迎战。但腐败的元军哪里还有战斗力,逢战必溃。元顺帝眼见大势已去,深夜带着后妃太子狼狈逃往上都(今内蒙多伦)。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徐达统领大军攻进大都,统治中国达99年的元朝政权宣告败亡。    
    接着,徐达、常遇春乘胜挥兵四进,攻占了北方诸省。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又遣水陆两军,平定了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了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元朝丞相纳哈出降辽东。至此,除漠北新疆外,统一全国的大业已基本实现。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正当北伐军胜利攻克山东的时候,40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于应天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立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仍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就这样,一个牧童和穷和尚出身,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刘邦之后,又一位出身布衣的开国君主。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46节 手段最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