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开朝十四帝-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萨尔浒大战之后,明朝在东北的统治日趋崩溃,而已经立住脚跟的努尔哈赤,则开始由防御转入进攻。    
    天命六年(1621)春,努尔哈赤发动了辽沈之战。    
    攻占沈阳不久,努尔哈赤又做出向辽阳进军的重大军事决定。几经奋战之后,后金终于占领了辽阳。接着,努尔哈赤将后金的国都迁到了辽阳。以后努尔哈赤率军几经征战又攻占了整个辽西地区,兵锋直指山海关下。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57节 为什么努尔哈赤打不过袁崇焕

    辽西地区失陷后,明政府深感形势严重,又一次征调全国各地的军队会集山海关,全力固守,并将积极主张抗击后金的大学士孙承宗、兵部主事袁崇焕派往关外考察军务。    
    袁崇焕来到边关果然不负深望,很有作为,他首先向孙承宗提出要固守山海关必须先守宁远的建议,要求重新修建宁远城。宁远(今辽兴城)地处辽西走廊中段,它依山傍海,形势险要,是由沈阳通往山海关的咽喉要塞。孙承宗采纳了袁崇焕的建议,加意修筑宁远。按照袁崇焕的设计,宁远城新建的城墙高3.2丈,底宽3丈,顶宽2.4丈,宁远遂成为关外的军事重镇,孙承宗又修缮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的城池,遣兵分守。一条以宁远和锦州为中心的防线迅速建成了,辽西的局势重新稳定下来。    
    努尔哈赤此时正忙于迁都,探知孙承宗在辽西严阵以待,他一直没有贸然进攻。但不久明朝内部的党争再起,孙承宗尽管满腹韬略,守边有方,却因秉性忠直遭到魏忠贤一伙的忌恨和排挤。继任孙承宗的是魏忠贤的同党高第,他精于投机钻营,对打仗却是一窍不通。他对后金怕的要死,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只想躲在山海关内苟全性命。因此,他不顾袁崇焕等人的强烈反对,尽撤锦州等地的防务,将各城兵力强行调入山海关。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就这样被破坏了。只有袁崇焕坚决不撤,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在宁远做官,就要在这里死守,决不撤退!”    
    努尔哈赤迁都完成后,一直在寻找征伐明朝的时机,得知明军更换主帅全线撤防的消息,他喜出望外,决定立即出兵。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亲率10余万八旗大军向辽西杀来。    
    一路上,后金军队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锦州、松山等大小城池,只剩下宁远这座孤城还由袁崇焕固守着。努尔哈赤认为,后金大军压境,宁远一座孤城已是唾手可取,便派人给袁崇焕送去招降书,用高官厚禄引诱他献城投降。袁崇焕毅然拒绝了后金的招降,全力准备迎战,与宁远共存亡。    
    当时,袁崇焕的兵马还不到3万,要战胜努尔哈赤的13万军队,谈何容易!他将城外的所有明兵调入城内,将武器兵力集中起来。又将城外的百姓动员进城,把城郊一定范围内的房屋粮食全部烧毁,使后金兵在宁远城外一无所获,袁崇焕用佩刀刺破手指写下血书,表示要誓死守住宁远。宁远军民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全城同仇敌忾,决心同后金军队决一死战。    
    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队整整攻了三天三夜,部下死伤无数,他自己也负了伤,但宁远城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努尔哈赤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计可施。在凛冽的寒风中,他带着残存的兵力撤回沈阳。    
    努尔哈赤大概到底没有搞清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袁崇焕指挥有方,固然是战胜后金的重要因素,而宁远百姓不堪后金的暴虐统治,在袁崇焕的号召下,一呼百应,毁家相从,与宁远守军结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更决定后金此次战败的命运。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使努尔哈赤头脑发热,难以进行冷静的思考,他本想在宁远重演当年轻下辽沈的一幕,并未进行认真的准备,便大举进兵,终于在众志成城的明朝军民面前败下阵来。    
    宁远战败给努尔哈赤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为此努尔哈赤的心情一直忧郁不安,加上已近七旬高龄,又连续多日征战,这些都严重损伤了他的身体健康。    
    天命十一年(1626,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终因痈疽突发离开人世,享年68岁。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58节 清太祖杀弟之谜

    谈起清王朝的建立,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他奠定了大清王朝300年的江山基业。其实,在努尔哈赤的背后,还有一位对大清天下居功至伟的人物,那就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舒尔哈齐,只是因为特殊的原因在史书中缺少记载,而他的子孙在清王朝中一直担任显要的位置,备受重视。清末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后,遗诏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等八人辅政,号称“赞襄政务王大臣”。这端华、肃顺系同胞兄弟,时人称“端三肃六”,他们是舒尔哈齐的八世孙。    
    努尔哈赤有弟兄5人,但称得上同胞手足的只有三弟舒尔啥齐和四弟雅尔哈齐。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继承了父祖的职位,统领建州左卫都指挥,还受封敕书、马匹,当时辽东镇帅李成梁对他也未加留意。当时的努尔哈赤25岁,舒尔哈齐20岁,不但令周围女真各酋刮目相看,就连明朝和朝鲜也都知道这兄弟二人多智习兵,志向不小。当时朝鲜政府得到情报说,努尔哈赤自称为王,其弟自称船将,立志要“报仇中原”。明朝当政对兄弟二人采取羁縻的政策,高官厚馈,努尔哈赤晋升都督,加龙虎将军勋衔,舒尔哈齐也被明廷授予都督崇阶,故在建州内部人称舒尔哈齐为“二都督”。当时,凡军机大事,努尔哈赤兄弟登高密议,决定之后,雷厉风行,竟无一人了解内幕。但是到了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建州女真统一内部,还灭掉了海西女真哈达、辉光二部,有精兵劲卒数万,虎视辽东,窥探中原,有帝王之势的时候,舒尔哈齐却突然去世了,《清实录》所记,1611年8月19日舒尔哈齐“薨,年四十八岁。”在日后清代的官修史书中,舒尔哈齐对清王朝的丰功伟绩无从追寻,实在耐人寻味。    
    舒尔哈齐是怎么死的呢?史实中对他何以致死,丧礼如何,全不做交代。当时明朝方面的记载则是“奴酋忌其弟速儿哈赤兵强,计杀之。”(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奴儿哈赤杀其弟速儿哈赤,并其兵。”(沈国元:《皇明从信录》)明代黄道周更详细描述了这场骨肉相残的悲剧:“酋疑弟二心,佯营壮第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于寝室,锒铛之,注铁键其户,仅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弟有两名裨将以勇闻,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斩之。”(《博物典汇》)在清代的老档案《满文老档》中记载,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三月间,努尔哈赤以舒尔哈齐图谋自立为理由,杀舒尔哈齐一子及一僚属,削夺了他所属的军民,两年后,舒尔哈齐死去。如果当时的舒尔哈齐自有军队,当然不可能束手就擒。所以努尔哈赤用计囚禁,杀其亲信,是不可避免的。看来,明人说努尔哈赤杀害胞弟,多半不是诬传。    
    如果说努尔哈赤杀了自己的同胞兄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最为亲厚的兄弟二人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其中当然是权力之争的缘故。和努尔哈赤一样,舒尔哈齐也是明朝廷任命的管理建州女真的官员,又有自己属下的兵马,如果他能听从兄长的指挥,自然和努尔哈赤相安无事,但舒尔哈齐偏偏又是桀骜难制的人,处处要和兄长分庭抗礼,兄弟之间难免矛盾重重。虽然不及其兄兵强马壮,舒尔哈齐还是决心离开兄长。对努尔哈赤来说,舒尔哈齐的独立完全是在自己身边又立一敌国,由此努尔哈赤起了杀心。关于这场内部的残杀,有人指出不单是权力的争夺,而是一场“叛明”和“拥明”的斗争,明朝政府很注意扶持舒尔哈齐来削弱努尔哈赤的独立势力,于是重建了建州右卫。新设右卫的治所黑扯木位于辽宁铁岭的东南。看来,清太祖杀弟的疑案牵扯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一时难以完全澄清。    
    不过舒尔哈齐为其兄有意诛除的史实基本已经被公认了,不管权力之争也罢,政见之争也罢,二者互相交织也罢。舒尔哈齐生前有大功于清室,身后却寂寥无闻,但又不敢明言其死因。龙兴之初的诸王冤案后来有不少得到清帝的平反,惟没有给舒尔哈齐昭雪,这一方面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子孙们不愿承认其祖有杀弟的恶名,另一方面,在清人看来,努尔哈赤杀弟也是出于维护帝业的目的,因此不能推翻太祖首定的铁案。舒尔哈齐之子济尔哈朗后以功得封郑亲王,终清之世,王爵世袭罔替,即俗称“铁帽子王”也。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皇室对舒尔哈齐开创之功的酬答吧。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59节 对努尔哈赤崛起的分析

    在明王朝日益衰落腐败的形势下,努尔哈赤在辽阔的东北大地,跃马扬刀,率领八旗子弟兵,纵横驰骋,创建了惊人的业绩,成为清王朝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大明王朝后期政治腐败,势必影响国力。边备的废弛,使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当初,明成祖朱棣在黑龙江流域,曾经建立过强大的边防。到明神宗万历年间,这种优势丧失殆尽。于是,明朝的边防守将只得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尽量挑起当地女真族之间的矛盾,企图用女真的内乱削弱他们的力量。但是,明朝的将军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不断的内部争斗中,最终会有一支女真人征服其他各部,成为边防的最大危险。历史就是沿着这个趋势在发展。    
    明王朝曾经把女真分为三部,其中生产比较发达、最接近汉人的,是建州女真,另外两支,是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在建州女真的贵族的家里,终于诞生了一位统一女真的领袖,他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从图伦城之战开始,努尔哈赤走上了统一女真,反抗明朝的道路。但是在表面上,他依旧归顺明朝,年年向辽东总兵纳贡。他用了10年的时间,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用招降和消灭的两手,统一了整个建州女真。他的统辖范围,已经达到东至鸭绿江,西至抚顺,南接清河,北达开原的广大地区。    
    这时候,努尔哈赤又用10年的时间,利用联姻的办法拉拢海西女真中比较强大的部族,利用逐步削弱叶赫势力的办法并吞地盘,终于在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也就是万历帝去世前一年,征灭了叶赫族,统一了海西女真。    
    这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成为各女真部族唯一的最强大的首领。他开始向更远的地方扩展自己的势力,他先后征服了东海之滨极北诸部,又基本上统一了大漠以南的蒙古族,把在自己控制下的各族统一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促进和加速了女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这就是以后入主中原的满族。    
    所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也就是满族形成的过程。    
    从此,满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谱写了辉煌的新篇章。努尔哈赤对本民族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努尔哈赤是杰出的政治家。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了一套与女真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    
    他组织的八旗制度是个创造,把整个社会的成员组织成一个整体,集军事、生产与政治于一个组织之内,并且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努尔哈赤在创建后金的过程中,用改革的精神,不断提出新方针、新措施,表现出政治家的气魄和才干。    
    努尔哈赤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在努尔哈赤所从事的军事活动中,虽然始终处在战略的劣势,但是,他总是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努尔哈赤一生所经历的战斗,胜利居多,失败极少,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    
    但是,努尔哈赤毕竟是个历史人物。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在战争中,努尔哈赤放任和提倡军队去掠夺财产,屠杀百姓。进入辽沈地区以后努尔哈赤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强令汉民剃发等,给辽东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是,这些局限并不妨碍历史给予他的肯定和赞扬。努尔哈赤经常对族人和子弟说:“努尔哈赤”的意思是野猪皮,虽然不好听,但我非常喜欢。因为野猪皮坚韧、耐磨,我就像野猪皮一样,用这份坚韧来建立我的大业。经过几十年的奋战,努尔哈赤死时大清基业基本上奠定了,为以后满清入主中原铺平了道路。可以想象,在努尔哈赤的立国征战过程中是多么艰辛和不容易,努尔哈赤正是靠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坚”、“韧”、“忍”的恒心一步步地向着胜利迈进。不论功败与否,也值得钦佩。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60节 英资少年的政治天赋

    明万历二十年(1592),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出生。清代官书上讲,太极音同台吉,并习惯于在台吉前面加上黄、红等颜色名称。汉族人则把皇位继承人叫做皇太子,也同皇太极音相似。总之,皇太极是个十分显贵的名字。    
    皇太极的确是得到了父亲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纳喇氏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儿子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疼爱,努尔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专门教师,皇太极从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天资聪慧,凡是接触过的事物过目不忘。在他长大成人投身行伍的时候,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战将几乎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只有皇太极够得上一个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于连年烽烟不息,父兄经常出征作战,少年时期的皇太极便主持家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