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开朝十四帝-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26节 告密制度的推行

    与二十七名酷吏的恐怖行径    
    武则天要在中华这样一个古老的封建大国建立和巩固自己作为女主的地位,反对的力量也是很强的。公开的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毕竟还有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时刻在威胁着她及新王朝的生存。而且,朝廷内外反武言行极为普遍,如狄仁杰的姨母卢氏不许儿子“事女主”,连自己的亲信刘伟之也劝她“返政”以安人心。更甚之,鄱阳公主李湮竟要谋迎中宗于庐陵。面对这些潜在的反对力量,武则天如坐针毡,深为新建王朝担忧。    
    正在这时,侍御史鱼承晔(27名酷吏之一)的儿子鱼保家奉献“良策”:在朝堂上设置铜匦,收受天下投书。    
    武则天接受建议,诏令铸造4个铜匦,分别涂上青、丹、白、黑之色并列于朝堂。青匦称为“招恩”置于东,丹匦称为“诏谏”置于南,白匦称为“伸冤”置于西,黑匦称为“通玄”置于北。敕令正谏大夫(谏官)为知匦使,受理天下告密文书。这项措施的目的虽然在于加强政治控制,但对广开言路通达下情也不无作用。    
    为了方便告密者,武则天又诏令各州县,凡有欲进京投书告密者,沿途给予驿马和五品官待遇。告密者不分贵贱,一律接见。告密者属实擢官赏赐,不实者也不追究。一时间,四方告密者蜂拥而来,进京投书铜匦者络绎不绝。    
    武则天通过这个告密制度,很快物色到一批酷吏。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发布诏书列举了27名酷吏,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最为臭名昭著。这些人都出身无赖,性情残忍,专以告密陷害为事,来俊臣和万国俊等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告密专著《罗织经》,作为培养新酷吏的教材。    
    他们创造了名目繁多的审讯酷法,如“驴驹拔橛”,“犊子悬车”,“仙人献果”,“玉女登梯”,“方梁压髁”,“碎瓦楮膝”,“凤凰晒翅”,“猕猴钻火”等等。还发明了10个大枷,也命以不同的名称: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魄,实同反,反叛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这些骇人听闻的酷刑,使囚犯“战栗流汗,望风自诬”。    
    这样,一整套完整的执行恐怖政策的制度和机构建立起来了,在恐怖政策下武则天放手任用酷吏,被杀和遭流放者动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    
    李唐宗室是酷吏们打击的主要对象。他们不甘心先帝的事业落在异族女性手里,极端仇视武则天。反抗越烈,打击越重。宗室子孙除李显、李旦及其子女尚能保全外,只有唐高宗的千金公主因百般献媚得以安宁,其余的或被杀、或自杀、或流放。这样,在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时,李唐宗室就全然无力组织反抗了。    
    酷吏们打击的另一对象便是元老大臣。这些人每每以唐家老臣自居,以匡救社稷为己任,对武则天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因此,武则天对他们防范至甚,只要稍露形迹,甚至只凭诬告,就对他们下手。据统计,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做宰相的共24人,在6年零7个月中,被杀或贬流罢相的就有17人。宰相班子在武则天的酷政下剧烈地变动,造成当武则天篡唐时,朝臣中竟难以形成一个反武轴心。但是,武则天毕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她任用酷吏是有限度的。27名酷吏除傅游艺外,即如周兴、来俊臣、丘神责、索元礼等也无一授相职,只是让他们执法而不予他们执政大权。在司法机构中又保留了狄仁杰、徐有功、杜景全、李日知等一批执法平允的良吏。尽管这批能干优秀的大臣被酷吏们视为眼中钉,一再受到诬陷,但总是受到武则天的亲自保护,这对整个政局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酷吏的滥杀也引起朝臣们人人自危,形成新的危机。武则天为缓和政局,便将这些酷吏当作替罪羊,一一杀之,以平民愤。酷吏的残暴最后落得个引火烧身的下场。从临朝称制到称帝前期,武则天凭其铁的手腕,残忍的性格,实行了10余年的酷吏政治。武则天要以女性来巩固自己既得的权力,进而保证在皇位争夺中稳操胜券,酷吏政治取得了预想的效果。杀人虽多却没有动摇她的统治基础,相反得到了更广泛的庶族势力的支持。这是由于武则天所杀的反对派,大都是那些不赞成她称后称帝的李唐宗室和掌大权享高位的关陇士族,在客观上抑制了士族势力,扶持了庶族势力。这也是武则天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27节 复立李储

    复立李储,    
    在男权社会背景下的无奈选择    
    随着酷政的终结,帝位巩固了,政治气氛也随之得以改善,然而,武则天并没有感到舒心,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她无力摆脱传统的束缚,从而陷入困境。    
    武则天改唐为周,立即起用武氏子侄为宰相,为将军,臣下有功也赐给武姓,又免去天下武姓的田赋,改文水县为武兴县,追封武氏先人,上谥号,立庙宇。显然,她是想传位给武氏子孙。    
    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们更是跃跃欲试,甚至勾结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武承嗣对皇嗣李旦的地位提出公开挑战。    
    长寿二年(693)元旦,武则天在万象神宫(明堂)举行祭典大礼,她竟让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公开摆出武氏家天下的阵势。皇嗣李旦尴尬地站在一边,由此,李武两姓争夺储位的矛盾日趋激化了。    
    武则天意识到,解决好储君问题,是进一步稳定政局的关键。    
    狄仁杰、李昭德等几位有见识的宰相坚决反对立武氏为皇嗣。武则天伤透了脑筋:立本家子侄为皇储,可以保全她的武周政权,但继位的人是不会把她作为先祖供奉太庙的。而立儿子为储群,可以同夫君共享子孙的祭祀,得到名正言顺的皇后位置,但这又必然使自己重新回到她亲手打破的传统中去。    
    一天,74岁高龄的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昨天夜里,朕梦见一只大鹦鹉,两翼折断了,卿看是何征兆?”狄仁杰趁机借题发挥说:“鹉者,武也,即指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位殿下,两翼不就复振了吗?”    
    这时,宰相吉顼为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出主意:你们兄弟俩专横跋扈,深为群臣嫉恨,要保全自己,现在惟一可做的是参与立储的大政,借枕席之便,劝说武皇复立庐王为太子。二张听其言,屡次吹枕边风,促使武则天做出最后决断,不再考虑立武氏储君。    
    圣历元年(698)初,武则天派人把庐陵王李显秘密接回洛阳,皇嗣李旦知趣地请求退位,李显被立为太子。武承嗣眼看太子位到手又易人,一气之下,怏怏死去。    
    复立李显,不仅阻止了武氏诸王图谋太子位的活动,适时压抑了诸武的气焰,使他们在武则天在世时没能像在唐中宗时那样仗势用事严重地危害政治,而且对缓和当时的民族关系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军队侵扰北境,曾发布檄文说:“还我庐陵王。”圣历元年(698)八月,武承嗣之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娶默啜可汗女儿,被当场拒绝,说:“我世代受李氏恩赐,打算把女儿嫁给李氏子作为报答,你武家儿哪有资格。听说李氏还有两位皇子,我应当发兵相助。”可见,储位问题成为契丹、突厥出兵的口实,促使武则天要及早解决。    
    庐陵王的复位,使一度紧张的气氛趋于缓和。武则天为了防止在自己死后,诸武与太子再度纷争残杀,便召集起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诸武,宣誓明堂,祭告天地,立下铁券,藏于史馆,让他们和平共处。由此,武则天赢得了最后一段比较安定轻松的日子。复立李显为太子的事件,是放弃酷吏政治之后,这位女政治家晚年的又一巨大成功。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28节 四个面首的来历

    武则天的第一个面首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鄂(今陕西省雩县)人,闯荡江湖,练就了健壮的身体,粗犷中不失为几分英俊。    
    唐高宗的千金公主偶然发现了这伟岸壮士,马上派人把他召到宫中,亲自为他沐浴更衣,留待数日,把他献给寡居多年正寂寞上火的武则天。小宝刚过30,侍寝有术,深得则天的宠爱。为了能让冯小宝合乎情理地往来后宫,武则天接受公主计策,把冯小宝变为僧人,将洛阳的名利白马寺修饰一下,让他出任主持,并让他学习佛教经典,既掩饰身份,又可陶冶性情,培养参政的能力。又将改名为怀义,赐给薛姓,让太平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薛绍以叔父之礼相待。    
    薛怀义不满足于专任侍寝,他对任何事都有过人的聪明。垂拱四年(688),薛怀义受命督建明堂和天堂,耗资巨万,建筑物雄伟华美,令人瞠目。薛怀义因功被擢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他还多次担任大总管,统率军队,远征突厥。他利用当时流行的对弥勒佛的信仰,和僧法明等僧人编写了《大云经》4卷,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应当取代唐朝成为天子。从而为武则天提供了对抗儒家男尊女卑理论的思想武器,更助于他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后来御医沈南缪成为武则天新的男宠,薛怀义受到冷淡,这使他妒火难忍,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督造的耗资巨万的明堂。大臣们纷纷要求严惩薛怀义,武则天不加追究。薛怀义却日益骄横,终于武则天指使人将其暗杀。    
    武则天晚年,很得益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悉心侍奉,她很感谢张家兄弟的奉献,授予之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中山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其祖父辈的张行成在贞凤末当过宰相,也算得上名门出身。薛怀义被杀后,御医沈南缪充为男宠,但沈已所过中年,难以满足武则天的要求。70多岁的武则天又陷入了寂聊烦闷之中,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责骂侍女。    
    还是女儿理解母亲的心事。万岁通天二年(697),太平公主将美貌少年张昌宗带给武则天,张昌宗聪明伶俐,通晓音律,当场献上一曲,然后相拥入内室。侍寝一宿,武则天非常满意。半月后,张昌宗又把自己的亲哥哥张易之推荐给武则天,说他哥哥侍寝更有经验。武则天果然满意。从此,张易之、张昌宗俨若王侯,每天随武皇早朝,待女皇听政完毕,就在后宫陪侍女皇。在则天皇帝近似溺爱的宠幸下,这对美少年的势力迅速膨胀。朝中的当权者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等人,争先恐后献媚二张。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29节 军事政变,被迫逊位

    圣历二年(699)正月,武则天在宫中新置控鹤府,以张易之为控鹤监,张昌宗、吉顼、李迥秀、薛稷等为内供奉(后来改名奉宸府,张易之为奉宸令),专供他们宴饮嬉戏的场所。为掩饰他们的荒淫生活,武则天又召集宋之问、阎朝隐、李峤、张说、刘知几等26位文人学士,在控鹤府编纂《三教珠英》1300卷,张昌宗、李峤为修书使。二张恃宠而骄,不仅在后宫恣意专横,而且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也有意把政务委托给他们处理,二张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朝廷上下议论纷纷。长安四年(704)末,武则天病卧床上,累月不见宰相,身边只有二张侍奉,“居中用事”,使朝臣们心神不安,不知二张会干出什么事来。这促使政变提上日程。    
    神龙元年(705)正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宰相张柬之等人领导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二张于宫内。病榻上的武则天被迫逊位,唐中宗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    
    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被迫离开她做了15年皇帝的皇宫,适居到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以示慰藉。武则天无法忍受失去皇位的痛苦,心境极坏,精神一垮,已是风烛残年的身体随之彻底垮了下来。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初二,虚岁82的武则天凄冷地死在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高宗的陵墓);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爽的亲属。被酷吏陷害的人在她临下台时已予赦免。    
    武则天的谥号曾几经变化,睿宗即位后,改称“天后”,景云元年(710)再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又追尊为“天后圣帝”,不久改为“圣后”。唐玄宗当皇帝后,开元四年(716),改谥“则天皇后”,天宝八年(749)最后定谥号为“则天顺圣皇后”。这些谥号的变化表明,武则天一直保持着受到李姓子孙尊崇的地位。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30节 一个非凡女性对历史的挑战和代价

    “女主临天下”,这一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现象,由1200多年前的卓越人物武则天所印证。武则天,武曌,这一富有历史魅力的名字,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语,经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褒贬。李唐王朝290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是由武则天这位女性皇帝导演的。    
    武则天死后,后世对她的评价纷繁冗杂,谪毁之词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大逆不道,纂唐自立;二、残忍成性,嗜杀无度;三、荒淫过度,不理朝堂。在“夫为妻纲”的封建年代里,武则天废掉中宗李显自立皇帝,这是不可思议的,这简直是个壮举,她确实不简单,这是个了不起的举动。对她的这种评价也是带有明显的轻视、践踏之意的。赞誉的说,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才。这种评价有它一定的客观性,也比较中肯。    
    武则天当政时,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一位大臣见她经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