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616-16节科学管理课-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许你会感到如何不公平——其实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正是这种训练使这些军校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他们现在只是年轻的军校学生,但是日后他们肩负的却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存亡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在生死关头,你还能到哪里去找借口?哪怕最后找到了失败的借口又于事何补?“没有任何借口”成为西点军校奉为最重要的行动原则,迫使每一位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完不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形式的借口。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借口,借口在我们的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堂皇。上班迟到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借口,做生意赔了是因为“市场变化太快”,业务拓展不开是因为“上面不给政策”,事情做砸了是因为“别人不配合”,国有单位搞不好提及最多的理由则是“体制不行”,而且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只要细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有成千上万条借口在那儿响应你、声援你、支持你,抱怨、推诿、迁怒、愤世嫉俗成了最好的解脱。借口就是一张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就是一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借口平白提高了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削弱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使得人们在忘却责任的同时也被剥夺了成功的机会。当然找到借口也有好处,那就是把属于自己的过失掩饰掉,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或他人,“寄生”在借口中获取暂时的心理平衡或慰藉,博得有害无益、纵容消极的少许同情,无需再费神费力去检讨改进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不足,更无需为排除万难而殚精竭虑,除此之外,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当然,我们并不能解决“路上堵车”的问题,我们也不太可能一下子改变政策取向或市场环境,但就是在这种给定的环境下,就是在现有的条条框框中,我们同样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我们无法改变或支配他人,但一定能改变自己对借口的态度,远离借口的羁绊,控制借口对自己的影响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越是环境艰难,越是敢于承担责任,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就一定能消除借口这条“寄生虫”的侵扰。很多借口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找来的,牵强附会,同样我们也完全可以远离、抛弃它们。    
    我们不妨针对迟到的借口打一个极端的比喻,假设迟到一分钟,你就要被枪毙,这时你还会让借口发生吗?那些借口不是一个个被你轻而易举地克服并变得无影无踪了吗?    
    英国的世界级运动员罗杰·布莱克在体育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400米银牌得主并被授予大英帝国最高勋爵,罗杰的成就与众不同:他患有心脏病。在其整个体育职业生涯中,除了家人外,他从未向世人公布过他的健康状况,他后来说“我不想小题大做,如果我失败了,我不想以此为借口”。他内心中强烈涌动的是:失败没有借口!在心脏病缠身不适合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仍旧选择需要大运动量的竞技项目。如果罗杰事先就向世人说明他的健康状况,那么他在运动场上即使没能有出色的表现,别人也不会责怪他,但他却没有为这个合情合理的借口无端耗费时间,干扰自己的行动目标。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却可以激发出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力。此类“报告长官”的形式不只是对上司,“长官”也可泛指同事、朋友、家人或自己。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无任何用处,与其把诸多时间枉费在寻找借口上,不如主动反思、检讨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排难化险的建设性方法,并仔细思量:现在我们该怎样去做,该怎样把每一项细小的甚或艰难的事情打造成“极品”,JustDoIt(只管去做)!    
    “没有任何借口”可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口头禅,它能赋予我们强烈的责任心和强大的力量。    
    (本篇刊载于《万科》周刊2003年4月第426期,并在《银华基金》、《鹏华基金》、《浙江证券》等十多家企业刊物和网站转载)


职业理念七条法则尽责

    ○尽责除了强调“责任”外,还特别强调一个字:尽。即:全心全意,竭尽全力。    
    ○今天的工作如何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的工作是否可以比今天做得更好?对每一项工作是否已经尽了全力?是否比份内的工作可以多做一点,比别人期待的更好一点?在现有的条件下,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深挖?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歌德    
    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够创造奇迹。    
    ——门肯(美国文学家)    
    美国《读者文摘》曾经登载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1915年,美国芝加哥意大利移民弗朗西斯科·罗迪经营的一家储蓄银行被抢劫2200美元。报纸迅速报道了这条消息,惊恐的储户们涌向银行提款,最后这家银行不得不宣布破产。清点结果,罗迪共欠250个储户18000美元。为了偿还这笔道义之债,罗迪重操屠夫旧业,每天骑车去3英里外的肉铺上班,每周挣20美元。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也帮父亲挑起了生活的担子,他们卖报纸,干杂活,把微薄的所得积攒起来。这期间,罗迪又添了第六个孩子,妻子不幸身染重疾,撒手尘寰。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罗迪偿还债务的决心。1946年的圣诞节,也就是银行被抢后的第31年,罗迪一家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按照法律,银行破产以后,储户只可能用清算资产来获得补偿,剩余亏损要风险自负,罗迪没有义务终其一生来全额偿还的。换句话说,只要罗迪在经营过程中尽心尽力,没有欺骗储户,就已经做好份内的事,算是一般意义上的尽责了。然而罗迪并不是这样简单地理解“尽责”两个字。是什么信念支撑罗迪数十年如一日地辛苦劳作、偿还债务呢?罗迪坦言,是一种对储户的负债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爱。正是这种朴素的信念,支撑这个羸弱的小市民一路走来,无怨无悔地在艰辛的生活坎途上踯躅前行了三十年。    
    罗迪的做法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有些傻。正是因为类似罗迪的“傻瓜”做法,才构筑了发达国家信用社会的基石。正是因为罗迪用一生的艰苦努力,让所有的储户相信人们是可以信赖的,诺言是可以信赖的,社会是可以信赖的。    
    更高境界的尽责,不仅仅是做好份内的事,还应该是信誉,是使命感和荣誉感。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人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我们可以对罗迪的行为不以为然。但是,对于他为偿债而辛劳多年,历尽穷困,则没有理由不表达敬意。如果没有对朋友、对他人的一份责任心,他做不到这一步。在大家都喊着缺乏诚信、真友难寻的社会里,什么样的人可以信赖?罗迪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证明了,他是一个可以结交的可信任的朋友,一个有高尚责任感的人。    
    尽责除了强调“责任”外,还特别强调一个字:尽。即全心全意,竭尽全力。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如果有事情必须要做,便全身心投入,不论你身边有何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二是在现有的环境与可能性的条件下,突破一切框框与艰险,把每一件细微的事情做到极致。    
    “各人自扫门前雪,何管他人瓦上霜”,为推诿、逃避责任而投机取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上述行为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翻开资本市场不算长久的历史,有多少机构真正做到了“诚实信用,勤勉尽责”?有多少上市公司高管违背了承诺和最基本的道义准则?有多少人能意识到每一位参与者的“尽责”,正是整个资本市场信用体系的根基所在?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的工作如何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的工作是否可以比今天做得更好?对每一项工作是否已经尽了全力?是否比分内的工作可以多做一点,比别人期待的更好一点?在现有的条件下,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深挖?如果每天都这样自省,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比原来更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你也担得起“伟大”二字了。


职业理念七条法则驱动创新的“飞轮”

    ○飞轮积累了动能,就会产生突破,就会突飞猛进。    
    ○恰如巨大的飞轮,经过一圈又一圈反复地、持续不断地推动,终将积蓄巨大的能量,产生重大的、质的飞跃和突破。    
    隐形冠军公司就是不断地搞创新,创新是一项永久的追求,是一项充满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直至成功的事业,创造活动就是一种日复一日的产品改进的工序。    
    ——赫尔曼·百慕(世界著名中小企业管理专家、《隐形冠军》作者)    
    为了创新的成功,一定要比竞争者对创新过程、创新管理更具洞察力。非线性的特点使得创新与生产、后勤等全过程有所区别,小的事件能够造成大的后果,也增加了创新的不确定性,通过过程控制减少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弗利克斯(《管理创新》作者)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恒久的主题。靠创新,我们化解和消弭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和困阻,靠创新,我们打造并成就了一次又一次辉煌与黎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原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的历程。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的拐点,向上突破还是往下拐,关键在于创新增长模式,尽快完成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转换,创造力是中国企业的生命力。    
    生活中有一种“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气力,一圈、两圈……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随着飞轮转动得越来越快,一旦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自己的重量和冲力也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但飞轮依旧会加速转动,而且会一直不停地、越转越快地转动下去。    
    创新的过程也好像推动巨大的飞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稳定、持久的努力和实力。一开始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激活,但只要朝着一致的方向,坚持不懈往前推进,经过一段时间,飞轮积累了动能,就会产生突破,就会突飞猛进。    
    要驱动起创新的飞轮,首先要有崇高和坚韧的信念。曾经有人问正在工作的石匠在干什么,一个疲惫地说:“我在打石头”,而另一个却充满自豪地回答道:“我在盖一座大教堂!”不同的信念,却赋予了同样一项工作截然不同的意义。只有心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才不会在面对巨大的创新飞轮自感渺小而不敢动手,我们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失败百折不挠。    
    要驱动起创新的飞轮,就要有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精神。飞轮要一下一下、一圈一圈地推。创新有大有小,有简有繁,大到制度突破,中到产品更新,小到业务完善,每一项工作都存在着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也都提供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不仅体现在那些石破天惊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于日常业务和工作中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进步和完善,体现于每个员工把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贯彻、落实于自己的具体工作中,每一项业务都力求完美,每一项工作都追求卓越。个人创新意识和水平的提升,势必导致总体和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准的提升,从而为重大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出台创造坚实的基础。恰如巨大的飞轮,经过一圈又一圈反复的、持续不断的推动,终将积蓄巨大的能量,产生重大的、质的飞跃和突破。    
    要驱动起创新的飞轮,就要有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创新不是忽发奇想、灵机一动、兴之所至,也不能无的放矢、四面开花,真正成功的创新是一个严谨、缜密和科学的管理过程。深化改革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样要树立起科学的改革观。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理性地评估可行性和风险,对改革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改革的成功率。没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方向正确的改革措施就会大打折扣或产生负面的效果。    
    科学管理本身也是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泰罗曾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实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科学管理思想融合了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协调性、效率性等特征,其生命力就体现在它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每一个行业的某一部分工作不断创新从而找到更快更好的办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和背景,科学管理之所以称之为“科学”,就是它要求管理理论和思想能符合并应用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如此,过去一百多年来在“泰罗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方法。    
    创新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试图超越某些环节和阶段,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科学管理思想虽然起源于一百年前的管理实践,但它是整个企业现代管理的基础,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企业无不是历经科学管理的磨炼而发展起来的。创新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创新,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尚未充分经过科学管理的洗礼,更加需要打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