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许子东-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部小说同一个故事,一个是戏剧,两个小说,同一个故事,都市的故事,分别发生在香港、北京、上海,可是三种不同写法,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意义。《日出》的写法是忧国忧民,批判社会,正因为女主人公是无辜的,值得同情的,所以整个悲剧是谁的错?社会的错,万恶的大上海,十里洋场。整个《日出》你可以说他是用左派意识形态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上海十里洋场,对不对,各色人等,胡四、顾八奶奶、银行家,背后有个金八,下面有自杀的银行职工,整个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个文学版的社会各阶级分析。可是曹禺不单单只是从阶级分析角度写,他有一个站在北方中原大地乡土角度批判上海的立场,这个立场,就要靠第三幕来实现,就要靠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的翠喜来实现。所以,同样描写上海,《日出》是一个京派的戏。
虽然《啼笑因缘》写在北京,又写北京,可是它却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市民的白日梦。里边有三个人,当初严独鹤去约稿的时候,就是说,第一,上海人要看武侠,所以有了关秀姑。第二,当时有一个唱戏的高翠兰被一个军阀旅长抢走,张恨水有点同情,又觉得这个事情有蹊跷,所以编出一个凤喜。可是里边最妙的,还有一个叫何丽娜。她长的跟凤喜一样,美貌又虚荣,可是她有钱,她买花就买很多,还会跳舞,可是她后来全改好了,她对着那个书生百依百顺。为什么?因为这个小说后来在上海连载,每写一天,那边很多人排队在等,所以那个作品是上海小市民跟张恨水共同创造的。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个小说是在北京连载的话,最后那个男主角可能就选关秀姑了。北方侠义,这个女的也漂亮,对不对?可是上海人他怕,有一个会武功的女朋友在旁边,他怕啊,凤喜又太贱,怎么着呢,他们就想象出,哪有这个可能,一个买花买几千块的女的,居然后来都住到西山去,为他清心寡欲,那就完全满足上海小市民的欲望,所以这真是一个通俗文本。
当然,张爱玲就很不以为然,张爱玲她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梦,她是打破我们的梦的。所以呢,她是第三种,当然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我想特别指出,大家注意没有,前面两个戏,都是女的堕落,都有一个男的在旁边痛苦观看,这个男的是最让作者投入的。张爱玲不是,张爱玲从女的角度去写,对不对?这是另外一个不同。
接下去,我们就要把话题往大的地方引申了。严格说这是三种广义的海派文学。《日出》是“上海批判”,《啼笑因缘》是“上海趣味”,或者说上海梦。张爱玲这个我想不出名堂,我只能叫她“上海解析”。其实这里边有点玩弄文字,解析跟批判跟梦界线都很微妙,三部作品大家看到其中的区别。第一种的特点是批判城市,但是背靠乡土。中国现代文学里边,写上海的,甚至最热爱上海的像《上海狐步舞》,穆时英的,这种作品都说“上海是造在地狱上的天堂”,都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这种对上海的批判是阶级论和乡土论的结合。那张恨水当然就是大部分民国读书人口的阅读需要。张爱玲基本上她自己是都市人,是某种都市文化的自审、自嘲、自恋,跟自我解嘲。
我们再放到现代文学史上去看这三部作品,看海派文学。简单地说,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大概有这么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王瑶写最早的现代文学史,差不多四十年代末到文革,这个阶段有刘授松、张毕来、唐彛⒀霞已住⒎ズ芏嗳诵矗忝乔靶┠甓恋幕窘滩亩际钦庑U庑┪难肺裁葱茨兀烤褪且蛭冢蠹抑溃ü院螅飨担教跽较咦髡剑惶跏蔷抡较撸惶跏俏幕较撸筒坏昧耍俏颐且芙嵛幕较摺!
八十年代情况变了,文革教训出来了,文学不能那么为政治服务,所以那个时候的现代文学史,大家就正好相反,前面是找为政治服务的作家,八十年代以后大家就特别去寻找不那么为政治服务的作家,就是忠于艺术、忠于个性的作家。
九十年代呢,现代文学史出现两个新问题,第一个是怎么回答全国那么多人看金庸。记得那时候,有一个后来还受批判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到上海开会,他发言的时候说,我到处在上海的弄堂走,到处听到《霍元甲》的主题歌,我心痛。我说你干什么心痛,他说我们革命这么多年,我们革命文学这么多年,难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这个吗?因为革命文学从讲话以来,大家就追求一条:就是我们要写的好,同时要有越多的人看。几十年以后,他们发现,在座那么多的人,我不知道你们多少人看金庸、古龙、李碧华等等,国内现在有池莉、王朔等等。这么一股强大的这种文学现象放回来,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回头看鸳鸯蝴蝶派,重新回头看张恨水。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现代文学史本来是写到1949年的,写到1949年,张爱玲跟钱钟书只是现代文学史尾段的小小异数,可是问题是,现在我们把视线一拉开,哦,不是1949年,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说,黄子平他们提出这个概念,一考虑后五十年,张爱玲就不只是一个异数了,我们现在马上就发现,后面有白先勇、有钟晓阳、有黄碧云、有王安忆、有苏童、有朱天文、有一大堆都市文学的发展脉络。张爱玲这个传统,就变成要重新看待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原来讲的海派的传统,就出现了几重多义性。
所以,后五十年的,尤其是把海外中国文学的版图一变化,整个中国文学的大的二十世纪的文学线索就发生了变化。不过我说这个话,我知道肯定有听众已经不同意,特别知识分子,国内的知识分子对近年的张爱玲热其实是有一点反感,为什么?他们觉得第一俗,觉得张爱玲俗,这个我等一下要讲的,其实不是。第二就是他们觉得有意识形态背景,就是觉得以前踩这些作家有意识形态,现在抬他们也有意识形态。那客观来说,张爱玲,她的作品,这就回到刚才阿忆问的这个问题了,她到底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想讲三点。我尽量讲的简单。
第一,她的意象,她的写法,是以实写虚的。我举几个例子会比较清楚。现代作家意象用的最好的,三个作家,一是鲁迅,鲁迅的意象是一针见血,结构性的,比方《药》,大家想一想这个《药》,看完作品以后,越琢磨越琢磨这个药字意味深长。还有比方像《祝福》,他结尾的时候,这样悲惨的情况,他来祝福。还有比方说《阿Q正传》,你们知道那个Q,一个尾巴,一个辫子,没眼睛,没嘴巴,这是周作人的解读。那另外呢,除了鲁迅以外,钱钟书跟张爱玲的意象文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他们两个人的方法很不一样,次序相反。我读一段文字,因为我这个人不能抽象讲理论,一定要讲文本。
钱钟书说,“沈太太的嘴唇涂的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印,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张爱玲怎么写,《色、戒》里,“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的一道裂痕,阴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大家看到她的这个意象没有,他们两个人是倒过来的。张爱玲是把一种感觉,用一个物质的东西来形容,而钱钟书是跟我们一般人的方向一样的,是把一个现象,用一个外在抽象的东西(比喻),就是说,钱钟书是用抽象形容具象,张爱玲是用具象形容抽象。归根结底,我看作家,说一句实话,什么时代、政治、思想,到后来我都不看,最重要是语言。要是他语言都不能抓住我的话,这个作家,经不起久看的,只能看一遍的。而张爱玲这个语言背后,当然分析原因,有很简单的原因,比方说她家有钱,没落贵族,她真的喜欢很多实物,她真的有这么多东西,一个青瓷杯,什么银碗,什么首饰,她都有。
但是第二个才是很重要的原因,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我引这句话之前,我问问看你们,看看她说的准不准。在座多少同学,先在电影里看到海,然后才看到真的海?
(观众举手)
大部分。
在座多少同学先在电影里看到KISS,然后才自己KISS?
(观众举手)
比较少嘛。他们都全先自己KISS的,哦,厉害嘛。这两句话都不是我说的,都是张爱玲说的。她说,这是都市人的特点。什么意思?就是都市人接触这个世界,先是第二性的,物化的,然后才是世界自然的本原。所以都市人的感觉影响都市文学。这就牵扯到我们今天要讲的正题上了,就是这三个城市文学的一些基本特点。当然,她从这一点出发,背后有很多可以引申: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且为什么世界是荒凉的,可是她还留恋华丽小东西。她在文学史上的突破,这只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先前讲的,五四的作家写爱情,基本有一模式,这不是我研究的,别人研究的。就是男的去救一个风尘女子,或者男的自己有问题了,被风尘女子救。或者去创造一个女子(如茅盾《创造》)。一个特点是男的都是读书人,基本上谈恋爱的五四小说男主角,不能是有钱人,有钱人如《子夜》中吴荪甫只会强奸女佣。你们有没有看到资本家谈恋爱,在现代文学里?很少。工人也不行,工人、农民谈起来,要么就是吴妈我跟你睡觉,要么就是(《春蚕》)多多头在女人腿上捏一把。没好好看到过劳工恋爱的,不多,谈恋爱的全是读书人。那都是读书人写的大家知道,其实不是这样。各阶层都谈恋爱,五四文学就是这么写。而且那些男人都特别忧愁、特别多愁善感。但是重要的是,这些男的精神境界很丰富,可是女的都一个样,就是玉洁冰清,都长的漂亮,我没看到他们说长的特别不漂亮的,很少,而且都良心很好,虽然处境已经堕落了,可是心地是很纯洁的。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我第一次读真不喜欢,我觉得很俗套一故事,后来才发现《倾城之恋》里有双重颠覆。我现在回答那位网友的问题了,颠覆在哪里?颠覆在以前的爱情小说都是,一男一女好,然后有一个社会在反对他们,梁山伯、祝英台,罗密欧、朱丽叶,子君、涓生,郁达夫跟他的女主角,都是两个人非常好,两个人之间没问题的,然后社会压力、父母、环境,贴在玻璃窗上的塌鼻子、雪花膏们的,所有这些人反对,他们跟社会作战。
到了《倾城之恋》你们发现有,没有人反对他们?战争发生在什么地方?两人之间。从此,爱情故事变成了男女战争。今天你去看香港、台湾的小说,我们选的《三城记》里面的爱情故事,哪谈爱情啊,那都打仗,揣摩、猜测,你一句来,我一句去。有篇香港小说写的非常好,一个男的是公司的经理,请下面一秘书下班坐他的车,前前后后坐了很多次,到最后手都没碰过,可是前后的心理斗争写的精彩绝伦、惊心动魄。从此,你们看到《倾城之恋》的颠覆作用。意象、都市性、爱情模式转变,当然更重要是张爱玲作品背后的小市民史观,谁说张爱玲不关心政治,她挑战五四主流。傅雷当时就写文章批评她,说她《金锁记》好,其它的俗,她就写了篇《自己的文章》来辩护。她说像鲁迅这样,你们这是超人的文学,可我写的是常人,是“社会的妇人性”。
最后,我想跳到世纪末,跳到我们编的书里。九十年代有百位评论家选了十部最佳作品,王安忆、余华、史铁生、张承志、张玮、贾平凹、余秋雨、韩少功”,忘了还有一个谁,我只记住了九个。选出来了以后,大家发现了几个问题。你们看看是否有问题。第一,王蒙、张洁、张贤亮这一代的人全没了,我觉得不太公平,从中国文学发展,一代一代这样挑战,我觉得不太公平。第二,九十年代新新人类全没有,不要说新新人类,就是像朱文、韩东他们这一批也没有。通俗作家一个都没有,王朔、池莉全部没有。第三,小说为主,只有余秋雨一个散文家,诗歌没有。第四,男女比例失调,只有一个王安忆,九个男的,还全都是我们知青辈的,很多都是我朋友。第五,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写都市。主流,今天中国的主流文学,是写“北方大地”,包括很多得奖的。这是今天的情况。
我为了做这个讲座,又把最近几篇我认为最重要的作品,写都市的,或者说广义一点写城镇的也算,我把《废都》也算进去了,《废都》是写小城市。《长恨歌》、《废都》,香港作家黄碧云的“《失城》”,还有朱天心的《古都》,放在一起读,发现又都在讲同一个故事,堕落的故事。而这次还不单是女人堕落了,不是说男人看着女人堕落了,这次有很多就是男人堕落,比如说《废都》是写男人堕落,对不对?肯定是了。《失城》呢,整个城市的堕落。《长恨歌》是什么堕落呢?很难讲,表面上好像城市复兴了,可是最后那个上海小姐被一个非常粗鄙的新兴资产阶级、暴发户杀掉了,很多人解读说王安忆这里边有一种预告,今天上海在“伪造”的三十年代上海,其实有很大的危险性,有人这样来解读。那我不一定同意那么意识形态地来解读。
那《古都》是写台北,写台北残留日据时代的一些影子,写的非常好,比较复杂,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推荐大家去看,但是是“堕落”。我看完以后就在想,怎么回事呢?我们的城市是越来越漂亮了,阿忆,对不对,楼也越来越高了,人也越来越光鲜明亮了,设备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城市文明也一天天发展了,主旋律、副旋律,交响乐都很发达了。对不对?为什么这些作家笔下“堕落”却成为都市文学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呢?再讲深一点,到底是“乡土”的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立脚点,觉得“乡土”的东西到了都市就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