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告诉别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礼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实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懂品味的……”等等;或者因人而异地表现自己的良好特征。如对一个热恋中的女孩(无论是一个还是几个)表现出只爱她一个的忠贞与坚定;同时又可以对其他的女孩表现出自己对她的喜欢和好感,其真正的含义恐怕就是“如果有可能;两人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关系”。
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情境中;能够成功地表现出被人赞许的合适形象;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表情的形象不当;那就是“没面子”或“丢面子”的行为了。因此;人们总是在各种不同的人面前都尽量显得“有面子”;受人尊重和认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经常会选择合适的言辞、表现、动作、姿势和衣着;期望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而鲜明的形象;以便维持彼此的社会关系。
“面子”从最直接最实际的意义上讲;就是别人的好感;即讲面子。爱面子就是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好感。因而;如何抬高自己的面子也就表现为如何赢得别人的好感上;赢得别人的好感有多种办法;但典型的不外乎顺服、恭维和自我表现。顺服别人就是努力使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与别人所期待的一致;恭维别人就是努力抬高别人的面子;同时也给自己留下面子;自我表现就是装饰自我形象;显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要比别人强;从而使得自己“更有面子”。
对于管理中国人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一方面;我们不该一味地顺从于别人的需要、用虚伪的形象去装饰自我。而应该努力去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以切实的成就和地位去实现超越别人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摒弃自我形象的装饰作用。毕竟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以他自己的“面子”观念去评价别人;内在的“有面子”和外在的“没面子”仍会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没面子”。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总被企业的员工认为是没有面子;或者其面子与其地位不相称;都会严重地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坚持适应性原则;依照多数中国人所具有的面具性格;恰如其分地在提升和维护“面子”的同时;也尽量抬高和顾全别人的面子。只有掌握了应付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策略;管理者方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企业管理工作才能跨上新的台阶。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行为第15节 复杂的人际关系
关系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比如谈某人“挺有关系的”;或者是“关系挺多的”。又如与别人“关系挺好”;或者是“关系不怎么样”;“关系一般”;“关系紧张”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诸如“关系户”、“关系单位”、“关系网”、“拉关系”等词语。看到这么多“关系”,也许你会问,此“关系”和彼“关系”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
“关系”一词;一方面指的是交情。如果某个人认识很多人;和每个人都有交情;他就能吃得开;办事容易;我们就称他为“关系不错”;否则;如果这个人生性孤僻或者不爱与人交往;能帮助办事的人不多;我们就讲他为“没什么关系”。可见这里的“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两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其大小;前者是指相互间关系较多;或者相互间感情深厚;或者相互间交往较频繁等。
同时;“关系”还有另外一个意味;它表示了个人和其他人的角色地位。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他人各有不同的关系;如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父母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夫妻关系……等等。每一个关系就如同一个环节;把人们和外界集结成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张网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支持这些关系的是种种的情分(交情);情谊有亲有疏、有远有近;这些亲疏和远近的情谊关系是我们推动人际互动的依据;就像父子关系就有父子情谊一样。多数中国人最讲究“关系”;这个关系最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人和他人的人际互动状态;包括角色地位关系和交情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关系一方面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状态;无论亲疏、远近;人与人之间都有关系。即使两个陌生人;也可以存在各种关系;或者同乡、同姓、同校、同龄等等。另一方面关系也特指已经有交情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状态;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情感联系;有时这种感情会使人在困难的时候互相之间提携一把。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中有交情的一部分。因而;实际上第一层关系含义是指客观已经存在;无法变更的角色地位;如同乡、同学、同事等;而第二层关系含义是指主观上相互愿意;可以随时撤销的情感关系;尤指朋友关系、自己人的关系等等。
我们平时评价或述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指的就是第二层关系含义;即交情上的关系含义。比如说对某人关系如何是指与他的交情如何;“关系挺好”即指“交情很深”;“关系一般”即指“交情不太深”。“关系单位”即指有过交往;尚存交情的单位;“拉关系”也是指与别人建立友情;深化感情等。
其实,“关系”是个中性词。正当地建立和发展朋友关系;于朋友双方皆有利;因而中国有句古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是不正常的以获取眼前的金钱、地位和其他利益为目的而买通人情;建立对等的经济交换关系的拉关系现象则不可取;它势必破坏人与人之间正当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走向一种依靠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特殊技能获取社会地位;而不以勤劳奋斗的刻苦精神获取社会地位的恶性竞争境地。其结果必然导致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被打破;人际关系被替换成一种纯粹的金钱关系。
在中国社会里;人们普遍地看重关系;有了关系才好办事。大多数中国人也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关系网;因为有了关系;犯了错误可以不受批评;甚至违法犯罪;也会不受惩罚;或者能减轻惩罚。这样一来,法律和规章制度在关系面前便往往会失去威严和庄重。“拉关系、走后门”就是通过建立不正当的关系;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逃脱规定的义务和处罚;并使关系双方同时都获利的腐败现象。大多数“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关系”双方而言;两者都可从中得到好处和便宜;而损害的却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是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中国社会里;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交往程度和熟悉程度;也就是相互之间关系程度;分为陌生人、熟人和朋友三类。陌生人是指没有交情的人;熟人是指有一定交情;但感情不深的人;朋友是指双方之间有深厚情谊的人。大多数为了更多地被人理解和接纳或者是更迅速地建立各种关系;也即建立与别人的交情;通常愿意以朋友相称;诸如“见面就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见面就是好朋友”等等;因此;“朋友”的概念已经泛化了;它不再仅仅指具有深厚交情的人;而泛指一切自己希望与之交往的人。原来的朋友也就用“好朋友”、“真心朋友”等代替了。所以;朋友的称呼有时被人们看成是人际关系的代名词;不再具有原先“有交情的人”的含义。相应地;“朋友关系”的含义也极为不明确;或者是指一般认识的人;或者是较为熟悉的人;或者是有密切交往的人;或者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等等。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便具有了不同的含义。
因为“关系”的不同;即感情深浅的不同;人们习惯于把人分成“自己人”和“外人”。“自己人”是指关系不错、感情较深的人;“外人”则指没什么关系、没有交情或者感情很浅的人。在有了“自己人”与“外人”的区分之后;人际关系也就变得更加复杂。他们通常给予“自己人”和“外人”不同的态度、待遇和评价标准。
对自己人;他们的错误我们可以谅解;他们的遭遇我们可以同情;他们的困难我们会帮助克服。我们处处给予自己人方便;对他们可以不按规范行事;对待他们总是用更宽松的标准去作评价和判断;不去计较他们的言辞和行为。相反;对于外人;我们总是不能容忍他们的粗鲁无知;不能给他们一丁点好处;在他们面前总是公事公办;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对他们的痛苦和悲伤;我们置之不理;甚至是幸灾乐祸;我们常以苛刻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大多数中国人对待自己人和外人都有强烈的反差;虽然人们对自己人和外人的界限不是划分得很清楚;但根据与他人的关系程度去有差别地对待他人却是绝对的。对关系好的人;则好好对待;对关系不好的人;则一般对待;甚至是无礼对待。在《韩非子》里面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智子疑邻”;生动地说明了关系的亲疏远近影响着人们判断事物的态度。宋国有个富人;因为雨把他家围墙淋坏了;他儿子和邻居提醒他注意防盗。但宋人并未听从;结果夜间果然丢了东西。那个宋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挺聪明;却怀疑偷东西的是邻居。
根据关系亲疏的不同所做的差别待遇;是我们中国社会的特征和观念;多数人都是本着“内外有别”的原则行事;而且每个人都已经习惯了这一套观念体系。因人而异地执行法令、规章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对于那些享受优惠待遇的人;会心生羡慕;但不会愤慨不平。遇到别人把自己当作外人而照章办理之事;也只看做是时运不济;缺乏背景与机会。有朝一日;自己一旦握有权势;自然也会通融亲人或密友;因而;靠“关系”办事成了孳生特权的温床。在“自己人”之间;许多中国人总是习惯于在自己掌管的权限之内;互开方便之门。上车不用买票;看病不用挂号、排队;办手续自己人优先等等。如果对内对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采取“公事公办”的态度;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样的人往往会被视作“六亲不认”、“不通情理”而受到他人的鄙夷。
故而;中国人是一个很重视关系的民族。中国人一方面自己利用各种关系行事;另一方面也能容忍别人利用各种关系行事;只要别人在利用关系时不直接损害自己的利益就行。
在这种强调“关系至上”的社会中;很多人忙于应付各种关系;建立各种关系;发展各种关系;因而“会拉关系”的人成了有本事的人;出现了“关系学”。在中国;一个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简直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关系广泛”;尤其与政府及其他要害部门“关系广泛”的人通常能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地位。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行为第16节 为人处世之道
中国人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那么,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有哪些特征?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概括起来说,无外乎“尚德贵和”四个字。也就是说,为人要崇尚德行、注重和谐,遵循传统的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指人主观的、为我的规范)。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仁、智、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在具体的为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畴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的处世观念,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要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德行为先。其具体表现为:
★ 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的原则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以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通俗地说就是要能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 礼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老子十分赞赏“水”德,就是因为水能“甘居下地、与世无争、柔弱无形而澎湃不已”。这正是“夫惟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谦和礼让精神。
★ 以诚相待。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故“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沟通感情。中国人最看不起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