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坏貌皇刮颐侨险娴刂匦驴悸恰栋⒎抗场范园⒎抗婺<窃氐恼媸敌裕残矶拍潦嵌缘摹!∏睾阂源笙笳鞴⒕哉獾阌辛Φ内故褪俏骱撼跸艉斡肓醢畹囊欢味曰埃焊咦嫫吣辏跋艉沃挝囱牍⒍凇⒈便凇⑶暗睢⑽淇狻⒋蟛帧I霞渥忱觯跖胶卧唬骸 煜滦傩伲涂嗍辏砂芪纯芍呛沃喂夜纫玻俊卧唬骸曳蛱熳右运暮N遥橇钭忱觯鲆灾赝彝隽詈笫烙幸约右病薄


第四部分:政治意义在先的皇家园林上林苑赋予建筑政治意义(2)

  汉高祖被说服了,上林苑在秦朝基础上继续扩建。未央宫仅是上林苑中一处建筑,实际上和阿房宫一样,是一组建筑群,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另殿阁三十有二,如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雨、凤凰、通光、曲台、白虎殿等。《西京杂记》更是说未央宫有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十一在后宫。  汉武帝时建造的建章宫同样规模宏大,它紧邻未央宫,周围三十里,有宫殿建筑二十多座。宫北部为太液池,池中堆叠蓬莱、方壶、瀛洲三岛,象征东海三神山。太液池面积不小,班固的《西都赋》描写道:“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  上林苑中的水,也反映园林的宏大。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写道: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 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出入泾、渭,酆、镐、潦、,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汨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之口。  司马相如大赋的洋洋洒洒和极力铺陈夸张早为人知,然而上林苑确实是大,令人意外的是竟有八条河流确确实实在园内穿越,水风景千姿百态:这里水流湍急,那儿水池深阔,各条河流水势浩荡,奔流周围四十里的昆明池而去。一园之内拥有包括关中大河渭水在内的八条河流和水势浩浩荡荡的昆明池、太液池,怎能说上林苑不是一个“大”字!   如果说巍峨重叠的建筑群给人以壮美感受,奔腾恣肆的水势给人以生命脉动的视野,那么,汉武帝的狩猎场面则让人体味到上林苑的另一种象征义:君威——对无数生灵(狩猎人和猎杀对象)的恣意驱使和猎杀。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对上林苑狩猎场面作这样描写:以泰山作望楼;追杀猎物时的车骑声如响雷滚动,震天动地;参加狩猎的兵卒多如密布天空的云和降下的雨滴;追赶猎物的队伍消失在看不到尽头的天边;最后,被步卒骑兵踏死的禽兽、走投无路疲惫不堪的禽兽,还有惊恐而不能站立的禽兽,纵横交错满山遍野,“填坑满谷”!把残杀生命当作游乐,就像古罗马皇帝观看角斗士互相残杀一样。对生命生杀大权的掌握,就是“威严”的最高象征。  上林苑中水之长、地之广、狩猎人之多、歌舞场面之巨,象征帝国的强盛和帝王的威严。  求仙通神权力的魅力使帝王惧怕死亡,希冀长生不老,永坐王位。秦始皇听信东海之中有三座神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传说,他求仙心切,多次派人甚至亲临东海寻觅仙踪,回都后引渭水为池,池中堆叠三座岛,象征东海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从此,“一池三岛”成为中国造园史上的一种经典模式,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都有重现,象征求仙。  神仙居住天上,古人建高台以通神明。建台通神明可以上溯至夏商以远。上林苑以挖池之土建造许多台,供眺望游观之用,其中一部分则用作通神。通神的台特别高大,如汉武帝时建造的神明台高五十丈,台上建有九间房屋,居住上百个道士。后来,为了改善与神仙接触的条件,用木材搭建高楼。做法是用横木逐层向上堆叠,叫“井干楼”,目的是请神仙入住。《长安志》记载上林苑中井干楼“积木为楼,高五十余丈”,名“凉风台”,位于建章宫北面。井干楼是土台向木结构楼转变的中间过渡形式。从建筑功能看,楼高爽敞亮,更适合人居,东汉以后,通神的井干楼逐步发展为人居的楼阁建筑。由于楼从通神建筑转变而来,楼多被用作与神发生关系的宗教寺院,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明寺庙多楼台,绝非偶然。按此推论,最初用作人居的楼阁同样蕴含着主人邀神仙同住的通神目的,所以,能住楼阁的人非贵即富,或者是宗教信仰人士。楼阁过了很长时间普及为寻常百姓民居,漫长的时间逐渐使通神的象征义从人们头脑中消失。


第四部分:政治意义在先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金朝皇帝完颜亮最早在该地建行宫。后元朝扩建成寺庙园林。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母亲六十诞辰祝寿,动工修建清漪园,1761年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将清漪园尽数毁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完成重建工作,以“颐养太和”,改名“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将颐和园大肆毁坏,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后,下令修复。  外强压境,社会动荡。慈禧经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洗劫,自觉力单难抗,日渐心灰意懒,特别是西安逃亡归来,更转向求助神灵保佑,颐养天年。通过今天颐和园的布置,可以窥见慈禧晚年的精神状态。  拜神求寿颐和园由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部分组成。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慈禧求寿心切,将“勤政殿”改名为“仁寿殿”,为帝后听政的地方。皇座后屏风刻有二百二十六个不同写法的寿字,殿内有一外形为九只仙桃的熏炉,表面刻有九只蝙蝠,桃象征“长寿”,蝙蝠谐音“福”字,九为极数,帝王专用数,合起来象征“福寿无疆”。  仁寿殿前露台上,铜凤在中,铜龙在旁,象征慈禧权高于皇帝。慈禧居仁寿殿后的乐寿堂,堂内绣品“百鸟朝凤”象征慈禧太后这位女性掌权者的神圣地位。  万寿山主要蕴含求神拜佛的多神教信仰主题。万寿山高五十八米五九,面南,中间沿中轴线而上,有云辉玉宇坊、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筑。 逐渐上升的建筑使人联想到天国。从题名看,佛道并列,象征天上仙界。“云辉玉宇坊”,“玉宇”是传说中神仙的住所。“排云殿”、“排云门”中的“排云”,语出晋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排云门广场置十二块太湖石,象征古人把周天划分为十二个天区,暗喻万寿山是宇宙中心。“佛香阁”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楼阁,高四十一米,建于二十一米高的石台上,成为万寿山最高点,象征须弥山顶(佛祖所在地,佛教神山)。佛香阁内供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接引念佛人前往“西方净土”。供奉阿弥陀佛表明慈禧对神界永生的向往。智慧海建筑全用砖石,无一木梁,以“无梁”谐音“无量”(阿弥陀佛有十三个名号,如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智慧光佛等等)。“智慧海”名称和“无梁殿”谐音“无量”,都表示虔诚供奉阿弥陀佛的意思,慈禧希望能获接引,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万寿山后山中央部位建大型佛寺须弥灵境,北半部为汉式建筑,有配殿、大雄宝殿等。南部为藏汉混合式建筑,有香严宗印之阁、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体现藏传佛教建筑特色。四大部洲殿名引用佛语,佛教称须弥山坐落于四方咸海之中,咸海中有四洲。后山这些建筑象征日、月、四洲环绕须弥山。  下至万寿山后麓,有一条“苏州河”,岸边设商业买卖街,全长二百七十米,象征凡间尘世。“苏州河”与象征须弥山的万寿山构成一幅天上人间、似幻似真的象征画卷。暗合佛道“虚空”二字真义。  从植物看,万寿山前松柏成林,象征“长寿”、“永久”。  “昆明湖”模仿杭州西湖,筑两堤把湖面分成三部分,即堤东大湖、堤西养水湖和西湖。受一池三岛建园传统影响,三湖中设三岛,象征东海三神山。   “十七孔桥”宽八米,长一百五十米,连接东堤与南湖岛。桥两头分别为“铜牛”和“耕织图”,整个布局以神话牛郎织女为蓝本,铜牛和耕织图象征牛郎和织女,十七孔桥象征鹊桥,昆明湖象征天河。耕织图为石刻,嵌于十七孔桥北端延赏斋壁上。附近是一组建筑群,蚕神庙供奉蚕神,织染局从事养蚕、缫丝、织染锦缎。空闲之地,遍种桑树,象征帝王重视农桑。


第四部分:政治意义在先的皇家园林象征大一统的承德避暑山庄(1)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历时八十七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园林,占地面积五百六十四万平方米。  避暑山庄包括宫殿区、苑林区。苑林区内安排湖景区、平原景区、山景区,湖景区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的塞外景观和山景区的北方名山身影象征疆土。宫墙周长约二十里,采用有雉堞(女墙)的城墙形式,象征长城。园外东部和北部的外八庙各具汉、藏、蒙、维等民族建筑风格,与山庄内建筑意蕴呼应,象征清王朝对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因此,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蕴含的政治象征义大大高于一般行宫的游憩意义。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写道:“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可见,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象征清统治者的国家观念。通过建筑,可以看到这种国家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满族为多民族国家的核心,居最高统治地位,推动多民族和睦共存的大一统局面形成;二是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在保持满族文化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利用汉族文化维持国家政治正常运行。这两点贯穿了整个清朝统治时期。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以建筑象征的形式忠实记录了这两点政治内涵,因而具有不同于其他皇家园林的历史价值。  象征维护国家统一和满族的最高统治地位山庄的宫殿区制式为缩小的紫禁城,坐北向南,以万岁照房为界,分前朝和寝宫两部分。皇帝在前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接见王公大臣、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及外国使臣。正宫有一条中轴线,全部建筑分九进安排,象征帝王“居中”、“至高”的尊贵地位。  山庄正门名“丽正门”,为正宫中轴线的起点。位置正南居中,属后天八卦离位。《周易·说卦》:“离为火,为日。”又:“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其意与北京城正阳门相同,象征光明正大,元朝时北京城南中门就叫丽正门。“丽正门”三字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镌刻,象征全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祖国统一。  丽正门后是午门,康熙、乾隆曾在那里多次检阅侍卫的步射技巧,所以又称作“阅射门”。门厅墙壁上镶嵌着乾隆的三首阅射诗和一首策马诗,记述了乾隆十二岁时在此练射,二十箭中九箭的情景。“阅射门”象征帝王肯定“骑射”对创建和巩固清王朝的重要作用,弘扬满族以“骑射”为主要内容的“尚武”精神。  平原区主要是草地和树林。区内建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二十多座,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径七丈二尺,是皇帝临时办公的地方,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使节,象征团结蒙古和各民族。  从康熙到乾隆这段时间内,是边疆多事之秋。蒙古准噶尔部势力在噶尔丹率领下,一直到达天山南路,并自称可汗,向康熙提出北方统治权的要求。乾隆时期,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发生大和卓、小和卓叛乱。针对边疆问题,康熙、雍正和乾隆采取武攻文治张弛兼用的办法,康熙先后两次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乾隆也派兵镇压了大和卓、小和卓叛乱,同时,重视与各民族修好关系,和睦共处。外八庙建筑特别体现了“文治”策略的象征义。  “溥仁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唯一现存的康熙时期兴建的寺庙。建庙前不久,清政府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又逢康熙的六十寿辰临近之际,“众蒙古部落,咸圣阙廷,奉行朝贺,不谋同辞,具疏陈恳,愿建刹宇,为朕祝厘”,康熙以此为由,兴建溥仁寺。寺庙寓意施仁政于远荒,取名“溥仁”。溥仁寺的兴建,象征康熙皇帝对巩固边疆的高度重视,反映出康熙加强对厄鲁特、喀尔喀等蒙古地区的行政管理和中央政府与蒙古各部联系的考虑。同时建造的还有“溥善寺”。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寺名象征“普天之下永远安宁”。建筑前部依汉传佛教传统的“伽蓝七堂”方式布置,主殿大雄宝殿内供奉三世佛。后半部建在九米多高的台基上,模仿西藏的三摩耶庙,以大乘之阁为中心,按“须弥山”和“九山八海”的格局构筑,具有鲜明的藏族建筑特点。主建筑大乘之阁高三十六米七五,外观正面六层重檐,阁内的千眼千手观音菩萨立像高二十二米二三,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像之一,具有汉族建筑风格。普宁寺融会汉、藏建筑风格,又兼容汉、藏两地对佛教的不同理解,象征了民族大融合、普天之下同享安宁的愿望。  “普佑寺”。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庆贺乾隆皇帝五十大寿、皇太后七十大寿和清军平定西北边疆叛乱而建。普佑寺为经学院,分为显宗、密宗、医学、历算四大部,反映乾隆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并借此保佑天下太平。  “安远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而建,俗称“伊犁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