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野趣随笔-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匆匆忙忙扛上百斤重的篾坯捆往回赶。没走多远,我的草鞋断了底,只得赤
脚了。山路崎岖不平,又有石子,荆棘,竹根,每一步都象踩在刀尖上,痛
钻心肺,冷汗直冒。走的久了,疼痛变成麻木,心里牵扯出一阵阵欲呕的感
觉。最后,人的躯体好象淘空了,只剩下灵魂在飘荡;向前望望,路还是那
样的长那样的陡,两边的山峰幽幽地静立着,仿佛铁石心肠的巨人。而我的
肩头却仍然扛着那捆扔不掉的沉重篾坯。突然间,我的心里涌起一股绝望的
仇恨!

那条山路不仅在我肉体上留下一生难消的伤痕;也在心灵上留下许多
创痛;但是终于走回来了!从此我的脚底硬了许多,能和农民一样赤着脚攀
山越岭如履平地。愤激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人的命运不是靠咀咒就能改
变的,只有默默的前行才能登上光明的顶峰。山是无情的,但也最能磨炼人,
给人以启示:无论经受多少艰难困苦、委曲屈辱,永远也不会低下骄傲的头
颅!从我来到闽北,就亲眼看到几次武夷山经受的摧残。


一些无知的人们为了眼前利益,疯狂地砍伐森林。几天之内,一座郁
郁葱葱的大山,就变得光秃赤裸,只剩残缺的树根。烈日晒的焦黑冒烟,大
雨打的伤痕条条。看不到野兽奔跑,听不到鸟儿啼叫,一片的死寂。然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某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这座曾经遗弃的荒山,
又是一片青翠;曾经干枯的山涧,重新溢满清泉。这是何等顽强的生命力,
何等坚韧的忍受力,何等不屈的意志力呵。

今天闽北山区森林的复盖率,居全国首位。一踩进闽北的土地,扑入
眼帘的就是一片又一片的绿色。行走倘徉在风光秀丽的青山绿水之际,感到
无限的心旷神怡,无限的生机勃勃。其中的奥秘,值得深思。

1979 年,我第一次到武夷山景区。那时的景区,没有宾馆,没有竹排,
没有公路。

我沿着九曲溪边一条茅草遮掩的小路,走到云窝,从左侧山坡登上天
游。站在峰顶远眺,西边是紫红的双乳峰、三仰峰;南边是白亮的九曲溪;
东边是苍翠的大王、玉女峰,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时时有微风吹来,带着
近处的花香与远处的水声,风景确实很好。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云窝的晒布岩。从远处看,赤色的石壁间杂
着整齐的白色水纹,极象无数条挂在墙上晾晒的布匹。然而石壁的真正魅力
要在走近它时才能体味。站在壁下,眼前忽地昏暗,一股无形的力量轰地直
压下来。抬起头来,石壁顶天立地,巍巍欲倾,一瞬间天旋地转,灵魂仿佛
就要出壳飞走。只有这时,才会明白什么是“壁立万仞”,什么是“危乎高
哉”。

其后,我多次游览过景区,每一次都发现许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建
筑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这些多数是各地投资兴建的高级宾馆,水平堪
称全国一流,有的还排上世界一流。一部分是当地农民建造的楼房。改革开
放促进了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富裕。然而真正的变化在
于人们的观念。若干年前,为了保护武夷山的环境,阻止乱砍乱伐,有一位
工程师不顾个人安危,与那些短见的人们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将毁林者的姓
名刻在石碑上曝光。而今天,那些曾经咒骂围攻过工程师的人成了他的志同
道合者。从愚昧无知的传统小农,变成了具有远见的环境保护者和现代经营
者,推动着武夷山朝文明富裕的方向迅猛发展。

今天,武夷山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点,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游
客涌来。人们爱他碧水彤山,风光秀丽;也爱他灿烂历史,独特文化。武夷
山的历史与华夏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极有魅力的地域
文化。其代表是:悬棺、岩茶、闽学书院。乘筏泛游九曲溪,两岸峭壁上,
不时可见高悬空中的船棺。这是三千五百年前商代闽越土著的遗物,至今保
存完好。令人不解的是,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古人如何能够将那沉重的船棺
放进离地千尺的崖壁上?而在武夷山的岩隙石缝间,到处生长着碧翠的茶
树。采摘树上嫩芽经特殊工艺制成的茶叶,有一股任何茶叶无法比拟的奇异
清香。岩茶中最有名的是大红袍和肉桂,是举世公认的“茶王”,泡过七遍
犹有余香。伴之于充满民俗气息的茶道,更将品尝岩茶提到了一个令人回味
无穷的艺术境界。至于武夷山的书院,全盛时期在南宋。当时以理学大师朱
熹为代表的一些理学家,纷纷到这里修道讲学,建立书院。在此基础上发展
了富有特色的闽学,成为南宋以后八百多年间中国思想文化的正统主流,极
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灵魂。如今闽学已经成为隔日黄花,当年的书院仅剩一


点遗迹。但是由它所构成的武夷文化,却并没有失去魅力。

而对我来说,我爱武夷山,不仅爱他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爱他灿烂
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因为我的青春年华,热血生命,和他融成了一体。他给
过我痛苦,给过我欢乐,给过我希望,给过我力量。他象严厉的父亲,养我
长大,教我明白:山象一个人,人字一座山。无论眼前有多少的重负压身,
无论将来有多少险路要走,都要做个刚强男子汉,永远挺着脊梁!

竹乡品竹

去年,建瓯被中央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扛着竹子奔小康”成为
闽北的热门话题,使我想起许多关于竹子的事来。

竹子是值得品味的,而且很雅,非文人不可。从先秦诸子以竹简为文
字载体创立百家学说,到清郑板桥以墨竹为抒泄情志的艺术对象,漫漫两千
多年,留下多少值得深思的东西。中国文人写竹‘画竹‘爱竹,其根源在竹子
自身固有的清高,劲节,虚心,耐寒耐瘠等品性,象征着历代有思想有骨气
知识分子的人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懂得品味竹子,就成了衡量
文人是否高雅的尺度。

但是对于胼手胝足终日为温饱忙碌的南方山村农民来说,他们感兴趣
的是竹子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竹笋生长季节,家家户户的桌上,天天大碗
煮笋。鲜笋吃不完,就做笋干,笋咸,醉笋,存放起来补充蔬菜的不足。至
于用的呢,男人须刻不能离的竹根烟筒,女人下厨不可少的舀水竹管捞饭竹
篱;挑物运粮的竹扁担,盛土装石的竹畚箕;遮日挡雨的竹笠竹伞,晾晒稻
谷的竹席竹筐;造屋上梁,搭桥铺路——————;没有竹子就没有了生活。

但是山村的人们从不种竹,也不养竹。那东西,再贱不过了,门前屋
后,山上路边,不砍除就长得插不进脚,谁种呀。因为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所以我那村庄的山上,毛竹东一根西一根,小径竹这一丛那一丛,不成林也
不成片。当然也就没什么经济效益。不过话说回头,那年月谁讲经济效益?
阶级斗争还来不及呢!

我是在竹乡长大的,对竹子有种复杂的感情。少年时我常到山上砍柴。
这事十分辛苦,得起早摸黑,走许多路,爬很高的山。好不容易捡满一担干
树枝,一根根砍短砍齐,找一根小黄竹剖成篾条,扎成两捆,用竹扁担串了
挑回来。漫漫的山路,沉重的担子,不知要流多少汗水才能到家。最难忘的
一次是在1970 年。因为生产队缺粮,为了解决肚子问题,我便砍柴换粮吃。
不巧的是,第一天挑着柴担下山,踩在小竹茬上,只觉得一股钻心的疼痛,
全身瘫软。忙不迭丢下柴担,坐在地上捧起脚掌看,一根手指粗细的竹茬穿
透草鞋,深扎脚心。拔出竹茬,血象泉水般涌出来。一瘸一拐捱到家,脚肿
的象个大馒头。我在床上躺了半个月,全家人也因此喝了半个月番芋汤。

不过,竹子给我的欢乐也不少。阳春三月,一夜透雨,满山青钉。劳
动之余,我和村民们一起去挖毛竹笋,尖嘴鼓肚,黑油油的毛皮,大的一个
十几斤重,可以美美的吃几天。夏日炎炎,闷热难捱,村姑们砍来新生的嫩
毛竹,剖成细细的篾丝编竹扇;家里人分一把。竹扇织着好看图案,轻轻一


摇,满面清风。其中编的最精致的,必定是送给心上人的。刚到乡下时,我
年年都会收到一把心形的漂亮竹扇。拿着它,感受到的何止是一缕轻风?可
惜那时没有心境,辜负了多少真情?而我最美好的记忆却是一只插在泉边的
小竹筒。这种竹筒,闽北山乡有泉水的地方,必定可见。一般是用毛竹梢削
成杯状,一头呈锲形;是山里人做来供行人舀水喝的。一只用坏了,必定有
人重做一个。只要泉水不涸,就永远不丢。当我挑着重担蹒步在山路,饥渴
之时,那竹筒中清冽的泉水,带来多少甘甜!一只小小的竹筒,凝集着多少
山里人的淳朴?正是靠着这些淳朴和真情,我渡过了艰难困苦,忍受了委屈
耻辱,磨炼了刚强坚韧,学会了宽厚谦让。——————

转眼间,插队生涯成了二十年前的旧事。因为我的工作与竹子没有直
接关系,很少注意竹子的事。又因为忙,也没时间附庸风雅品赏竹子。然而
前不久重回山村,想不到那满山遍野乱生乱长最贱不过的竹子,竟成了山村
人致富奔小康的宝物,令我大吃一惊。

沿着当年常走的山路,扑入眼帘的全是郁郁葱葱的毛竹林。每一根都
有碗口粗细,笔直挺拔,高插云霄。阳光从密密的竹梢洒下,林间空灵碧透,
松软的红土坡上,看不到一根荆棘杂树。很明显,竹林经过认真管理。老房
东告诉我,前几年他承包了二十亩竹山,如今每年有上万元收入。靠着这竹
山,他盖了砖楼,娶了媳妇,还供小女儿进了大学。

遗憾的是,早几年没有狠狠心多包几亩棗其实那时一般村民都不相信
毛竹这么值钱,政府推广科学种竹时,几乎没人响应。现在科学种竹产生的
巨大经济效益,使得村民竟相承包竹山,连城里人都跑来投资。一座竹山就
是一个绿色银行,谁愿意放手呢?

竹子在这几年走红,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在于城市消费观念的新
变化。厌倦了现代污染的城市人,越来越崇尚绿色消费。山野自然生长的竹
子,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

竹笋是最干净的绿色食品;竹席是最舒适的绿色卧具;竹家具‘竹工艺
品是最雅致的用品;竹胶板是最高档的建筑装修材料;就连竹子加工剩下的
竹屑培植的食用菌淡竹孙,也是名贵的绿色补品;城市人的日常生活,越来
越离不开竹子。因此刺激了南方竹业大发展,仅建瓯就有一百二十万亩竹山。
而带动竹业发展的龙头,则是星罗棋布的竹子加工企业。

每个乡镇,都有几个这样的企业。我到一个农民朋友创办的竹席厂参
观,全套的现代化流水作业。毛竹从这一头进去,经过数十台机器数十道工
序,那一头出来的就是光洁漂亮的高档竹席了。据他说,借鉴的是台湾工艺。
生产的竹席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但收回了投资,
还上缴国家几十万元税收。而在他厂里工作的二百多农民,每年也都能挣到
几千元钱,从根本上改变了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山村的这些变化,令人感慨万千。在自然经济时代,竹子不能给农民
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不能改变大多数人命运,它也就注定了只能成为
少数文人玩物。他们从竹子中品味的到的不过是个人悲欢一已爱恨,未免孤
芳自赏。我回到城里,和一位市领导谈起见闻感受,这位热心倡导“扛着竹
子奔小康”的精干汉子,哈哈一笑。“关于竹子,我有一肚子感受,可以说
几天几夜!什么时候有空了,坐下来好好聊聊。不过可能有些看法跟你不一
样。”

“怎么不一样呢?”我问。


“你是文人,看竹子喜欢诗情画意,讲究雅趣。而我是实际工作者,看
竹子喜欢讲效益,最高兴的是计算每根竹子能为农民赚多少钱,我是个大俗
人。”

真是有趣!文人看竹棗或者说品竹,多求风雅,但也不尽然。真正的
文人,能雅也能俗,因为他的思想情感,总是与最大多数的群众息息相通。
“不可一日无此君”,这是北宋大文人苏东坡深情赞美岭南竹的名言。“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诸寒士”,这是杜甫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伟大诗人的根
本。“安得竹林亿万亩,大富天下诸贫乡”,这样的想法,何俗之有?大雅不
雅,大俗不俗,这才是真正懂得品竹的人。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竹乡
的竹林,永远青翠茂密,竹乡的竹子,永远值得品味!

不可食无笋

生为闽北人,我吃的最多的东西就是竹笋了。闽北也许是全中国出产
竹笋最多的地方。仅建瓯一个县就有竹林一百万亩,年产鲜笋超过一亿公斤。
每到春天笋季,几乎每个农贸市场都是笋积如山,每条道路都有笋车如流。
笋质好而价钱又低,几角人民币一公斤,真是不吃白不吃了。

六九年我到农村插队,吃的多是杂竹笋。那时搞农业学大寨,不大注
重发展毛竹。

山上长的多是小杂竹。杂竹笋一般只有尺把长手指粗细,有花壳笋,,
黄竹笋,苦笋等。

花壳笋味道最鲜美,挖下即可现炒现煮。黄笋与苦笋都有苦味,要先
用开水烫过,冷水漂过才能吃。将加工好的黄笋或苦笋,切细,起油锅,下
辣椒,大火炒熟,鲜,脆,辣,带些清苦,食之极有回味。不过那时生活艰
苦,食油供应紧缺,猪也难得杀一头,哪有什么油下锅炒笋?只是多加清水
盐煮烂而已,农民称之为笋咸。煮一锅可以吃上十天半个月。再好吃的东西
天天吃也会掉胃口,何况这笋咸?可是不吃这个吃什么?我既没时间也没兴
趣种菜,最方便的就是到山上挖随处可见的杂竹笋。

改革开放以后,闽北大力发展竹业经济,毛竹林越来越多,毛竹笋也
越来越多;毛竹笋分冬笋与春笋。冬笋大小如箩卜,外壳金黄,肉质细嫩甜
脆,产量较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