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旅游时代 2005年05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些关于印度的情况,你必须掏空你心中所有的先入之见。为什么要自囿于偏狭的成见?不要试图作比较。印度是与众不同的,尽管惹人气恼,但它情愿一如既往,我行我素。。。。。。这就是印度的秘密:全盘地接受生活,无论是善是恶。”                                                ——英迪拉。甘地    

寻找佛祖最初的真谛    

专家导读    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公元前236年),阿育王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征服战争,建立了古代印度最大帝国,其版图辽阔,几乎包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阿育王大力推广佛教,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不少佛塔,开凿了不少石窟。他到国内各地巡视,所到之处,树立石柱,以发布敕令,进行教化,这些都成了今天人们从事文化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景点。例如,桑奇的大佛塔,阿旃陀、纳西克等地的石窟,都是很精美的艺术珍品,至今为各国艺术家们所推崇。中国的唐朝高僧玄奘游历印度时,都一一作了详细记载。                                          ——王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教授)    

    早在阿育王前二百多年,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一个叫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29岁那年,他看到世间充满诸多的苦难,于是出家虔心修道,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顿悟成佛”,后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如今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特别是对东南亚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全世界共有佛教徒3亿多人,但在印度本土,佛教的影响甚微。    

    

    如今,要在印度寻找佛祖的痕迹,是非常困难的事。不过,在圣城瓦拉纳西往北十公里远,有一处名叫鹿野苑(Sarnath)的地方,据说是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初次讲法的圣地。    圣地的名字与一个传说有关。据说当年有一位国王痴迷猎鹿,每天都要猎获一只。带领群鹿的鹿王是一只灵鹿,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便每天安排一头鹿主动牺牲。然而鹿群数量依然锐减,直到有一天,怀孕的母鹿也必须上场牺牲,对此鹿王不忍,便决定献出自己。这一天,国王一如往常来此打猎,突然看见一头气度不凡的鹿满眼哀怨地朝自己走来,国王感到这只鹿与众不同。一位暗知详情的猎人报告了真相;国王听了羞愧难当,并被鹿王深深地感动。于是,他发誓终生不再猎鹿,并专辟出一个鹿野苑,让鹿王带着鹿群自由生息。    这是一个很令人感动的故事,也可以想象得出这不过是佛教徒附会在教义上的一个善良童话。对此,信肯定比不信快乐。也正是这个充满神奇的地方激发了佛祖许多灵感,并使他冥想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于是鹿野苑开始了法轮初转。    释迦牟尼当年开讲的讲坛,高约1米,直径大约25米,是以古老的红砂石砖砌成的圆形讲坛。讲坛边沿是四道长长的坐墩,应该是当初信徒听讲的地方。讲坛周围是绿茵茵的草地,上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石墩,这可能是当年众多僧侣信徒听讲或静修的地方。讲坛北面,有一组建筑遗迹,传为阿育王时代所建。还有一枚断残的阿育王柱,据说为阿育王当年亲手所立,由此可推断在当时这里已经成为佛教圣地。    

    

    因为有了阿育王的大力支持,这个圣地也曾经热闹了千年。直到公元7世纪,大唐高僧玄奘来此地朝圣,这里依然是“层轩重阁,丽穷规矩”,热闹得紧。如今,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这里自然显得过于冷寂。不过,这种冷寂,倒也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智者的文明,是一种自我升华的思辩。无须香烟缭绕、无须钟磬交鸣、无须神像佛殿、无须信众如云,只要佛陀心中端坐,寂寞一点何妨?简陋一点何妨?    每年依然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来此朝圣拜访,虽然谈不上规模,谈不上气势,但来的人都是一样的虔诚和认真。突然回想起曾见过的佛庙寺院,多是金碧辉煌,多是香火旺盛,多是热闹非凡。那些贴金的神龛佛像,承载着多少善男信女的虔诚梦想。对此,这里的佛祖不知持何看法。一种如此素净的宗教,却偏偏被世俗的欲望和喧闹重重包围。求子的、祈福的、拜财的、治病的,我们在寺庙里都可能找到相应祭拜的对象。佛祖可以慈悲一切,包容一切,普渡一切,却不知能否满足我们一切。也许,只有在这个创始之地,在这寂寞的环境里,我们才能用心体验佛祖教义的真谛。     

寻找恒河笈多王朝    

专家导读    公元3世纪,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其版图南至纳巴达河,东北达尼泊尔边境。公元399年至414年;我国晋代高僧法显去天竺取经之时正值旃陀罗二世在位时期。    笈多王朝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在文学艺术及科学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云使》和《沙恭达罗》的作者迦梨陀娑,《罗刹娑与指环印》的作者毗沙迦达多和《小泥车》的作者苏陀罗迦等许多杰出的作家。还出现了佛教作家世亲和陈那氏,天文学家圣使、彘日等著名人物。大小各十八部《往世书》都是在笈多王朝时期形成。它是印度神话、传奇、传说、教义、仪式、道德、法典、宗教和哲学的总宝库。此外,鹿野苑石庙、那烂陀寺、阿旃陀的一些石窟壁画等,都反映了笈多王朝在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方面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水平。                                ——王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教授)    

    笈多王朝(建于公元320年)是印度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印度教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印度,印度教教徒近6亿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那么,寻找这个王朝的记忆,最好的地方便是印度北方邦城瓦拉纳西的恒河边,因为这里是最负盛名的印度教圣城,离神最近,它是“天堂的入口”。    这是一条神奇的河流。    

    

    她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标高七千米以上的根哥德里冰河,自印度北部连绵蜿蜒流向孟加拉湾,全长两千五百八十公里。也许她太过妖娆美丽,印度教徒才情愿相信这条河是由他们最崇拜的湿婆神头发上的水滴滴落脚边后,汇流而成。河在印度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恒河,英文名字是“Ganges”;在印度则称为“Ganga”。    恒河朝东南方缓缓流过恒河平原,却在瓦拉纳西(Varanasi)突然转向东北方。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传奇和神秘的地理资本。信徒们觉得伟大的恒河都要在这里拐弯,那肯定是不同凡响之宝地。于是,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就成了印度教徒心目中最向往的宗教圣地,至今依然。据说司雨女神英迪拉从天堂洒下四滴甘露,其中一滴就落在这里,因此印度教义宣称恒河是最神圣的河流,而瓦拉纳西则是最神圣的城市。印度教徒的人生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几乎都需要在瓦拉纳西实现,因此你便不难理解这座圣城在信徒们心中的位置。中国唐朝高僧玄奘当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要到的极乐西天指的也是瓦拉纳西。     

    

    恒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条清净的圣河,虽然事实上河水相当混浊,但信徒们依然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也许河水再脏,也不及人世混浊吧。他们还相信,管理死者“时限”的湿婆大神常在恒河岸边巡视,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于是,印度教的信徒们把这里当做天堂的入口,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举行大型宗教集会。    恒河在瓦拉纳西自南向北缓缓流淌而过。城市沿河的右岸而建,各类庙宇和旅馆鳞次栉比,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或是各州王候朝拜投宿的神庙宿处,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邸,或是神庙的高耸尖塔,或是涂着原色的神像等,混杂着绵延七八公里长,没有间断。而在河的对岸,也就是左岸,却是一片不毛之地。据说在印度的传统中左侧是不洁之地。但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因为信徒们相信在恒河中沐浴,面对旭日朝拜最为灵验。因此,沐浴场都向东建造,结果整座城镇就靠一边发展了。     沿河的建筑后面,一条条只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小巷如蛛丝一样交织错落,里头挤满了当地的住民和前来沐浴的外地人。穿过迷宫一般的小巷,走下高高的台阶,在长约十公里的河滩上,错落着八十余处大大小小的浴场。每一处都修满了供信徒们下河沐浴之用的石阶(Ghat)。虽然恒河和湿婆神对朝圣者都是公平相待的,可人却是无法绝对平等的,特别是在种姓制度影响依然明显的印度。譬如说不少王公贵族便占据风景优美的河畔修建专用浴阶和行馆,其中一些浴阶也只对高种姓的婆罗门开放。但不论在什么样的浴场,信徒们的心都是一样虔诚,河水也肯定是一样的质地和温度。    每天河岸的石阶上都有许多沐浴祈祷的信徒,不过,尤以清晨人数最多。每当黎明时分,瓦拉纳西幽深狭窄的街巷里便响起细碎的脚步声,无数支圣浴者的队伍如细流一般汇集到岸边,这时的沐浴场,更是呈现出一种奇特而神秘的壮观景象。    恒河水面宽阔,河水凝滞,像印度奶茶般混浊,自然谈不上清澈透明,不过也没传说中那么肮脏。浸泡在冰冷河水里的,有男有女,女人身上裹着纱丽,男人则几近全裸。什么年龄都有,不过以老年人居多。有的人是将身子浸入恒河中,恭敬地掬起河水,然后将水从头顶淋下来;有的人则是整个潜入水里;有的人还会以河水漱口、清洗耳朵,甚至有些父母还会将不懂事的幼儿按进水里,接受圣水的洗涤,品尝圣水滋味。 这个时刻,场面极其庄重,大家都保持虔诚的静默,只是不断地浸水、喝水和祈祷。所有人对“沐浴”——尤其是到瓦拉纳西——十分重视;因为他们坚信恒河之水可以洗去现世的罪孽,来世会过得更加安乐。    对于教徒来讲,瓦拉纳西不仅是教徒祈求现世幸福的地方,还是他们得以安息的处所。或者说这里是“洁净的起点”,也是“苦难的终点”。印度教的教义中有“业”和“轮回”之说,大体意思是“现世并非人生的全部,而只是前世、现世、来世之间的连结而已。现在的自己是前世所累积的业的结果,而来世则取决于今生。”因此,贫困和苦痛也可借由“来世愿望”转换掉。那些知道自己死期已近的人,之所以想去瓦拉纳西,就是因为这里最接近天堂,是天堂的入口,所以最接近来世。于是,瓦拉纳西的恒河边上又汇聚了另一个奇特的人文景观,那就是与沐浴场相对应的火葬场。瓦拉纳西共有两座火葬场,一座为几个显赫的婆罗门家族占有,另一座对除贱民以外的印度教徒开放。许多尸体是从远方专程运来火化的,还有众多僧人、教徒干脆到瓦拉纳西等死,他们最大的愿望便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恒河上,期望一个幸福的来世。    

    

    不过,更多人还是愿意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地方常被称之为“Manikarnika Ghat”。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堆叠好后,把遗体放在上头,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纱丽裹身,并饰以白花。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然后浇上有香料的油脂,开始近三个小时的焚烧,死者终化成灰烬。焚烧过程中,死者的亲人们不断念诵“Ram Nam Satya Hai”,意即“神明的法号”。为了拥有更好的来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圣河”。这个过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气氛浓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们和河里的小船纷纷靠了过去。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老祭司沙哑的歌声和串串铜铃的节奏,古老的恒河显得更加苍凉和神秘。    对于恒河的虔诚和信赖,教徒们早已超越了某种宗教情结,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和生理满足,这绝非迷信一言能蔽之。很多人相信这河水可以治疗麻风病和皮肤病。据说恒河水质呈弱酸性,含硫磺成分,因此具有疗效倒也不是毫无根据。曾经,这河水自净功能非常良好,饮用自然也没问题,当年印度皇子远赴英国,还专地用一个特大号的银瓶(现收藏于杰普皇宫与艺术博物馆)运载恒河圣水供其饮用。如今这些沐浴后的人们,也多会用水壶汲些水带回故乡去,对于无法亲自来此地的人来说,这应是最贵重的礼物了。    

莫卧儿王朝泰姬陵  最美的爱情坟墓    

专家导读    莫卧儿(波斯语Moghul为“蒙古人”Mongol一词的讹音)王朝(公元1526…1858年)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但却是一个十分强大且有特色的王朝,在17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类似于我国清代的康乾盛世。当时的印度同中国一样,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    莫卧儿王朝的历代皇帝大多能够实行宽容而开明的宗教与文化政策,因而造成了这一时期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繁荣。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的泰姬陵就是莫卧儿王朝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是今日印度的象征。                  ——刘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陵墓,也是一座以爱情名义创造的建筑奇迹。    爱情,感天动地,陵墓,美奂绝伦,算是绝配。    陵墓的主人,是一个痴情的男人和一个美丽的女人。男子就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五代皇帝沙·贾汗(Shan Jahan),女子则是他备极宠爱的皇后蒙泰姬·玛哈尔(Mumtaj Mahal)。这座为一位女子建造的泰姬陵(Taj Mahal)规模异常庞大,建筑绝对精美,于是,相关的爱情故事便也被映衬得更加夺目撩人。    

    

    故事发生在三百五十年前。那时帝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