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旅游时代 2005年05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故事发生在三百五十年前。那时帝国皇帝沙·贾汗和他的爱妃蒙泰姬·玛哈尔相亲相爱,结婚十八年,依然恩爱如初。泰姬不但为沙·贾汗辅佐政务,还为他生育了十三个孩子。1631年,泰姬在分娩第十四个孩子时难产去世。传说泰姬在停止呼吸前向深爱他的皇帝吐露了三个心愿: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沙·贾汗终身不要再娶,并在她死后为其修建一个美丽的陵墓。这位绝代佳人去世后,沙·贾汗悲痛欲绝,一夜白头,穿了近两年丧服,甚至置国务政务于不顾。他发誓要建一个配得上他妻子的、无可比拟的陵墓来,以为这样才能表现他对泰姬刻骨铭心的爱。1632年至1654年,沙·贾汗亲自参加设计,动用资金超过4000万卢比,工匠22万名,并且请来波斯、中亚等诸多的能工巧匠(据说也有中国工匠,但证据不足)参与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在亚穆纳河畔完成了这件举世无双的大理石建筑杰作,也打造了一个传诵数百年的爱情传奇。
据说沙·贾汗还想在亚穆纳河的另一边为自己建一座同样的黑色大理石陵墓,中间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桥连接,与泰姬陵黑白相称相连,与自己深爱的人在河的两畔相对而眠。只可惜因爱而疏于朝政,1658年,他的儿子奥朗则布(Aurangzeb)篡位称帝,把他软禁在阿格拉城堡内达8年之久。从此,沙·贾汗只能在每个月夜,透过小窗凝望月光中爱人的陵墓,一直到他去世。他死后,被葬入了泰姬陵他爱妻的身边,这场爱情故事也便有了一个辛酸而浪漫的结局。 泰姬陵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提坦努斯(Titanus)设计,波斯的建筑师乌斯塔德·伊萨 (Ustad lsa) 营建。据说,泰姬陵完工后皇帝沙·贾汗下令砍去乌斯塔德·伊萨的双手,并弄瞎了他的双眼以防止他再建造第二个类似泰姬陵的建筑。 欣赏泰姬陵的最佳角度,正如大多数照片上看到的那样,是从人的高度正面平视。为了呈现壮丽的美感,这组巨大的建筑体系不论在均衡度、立体感及色彩搭配等方面都经过仔细设计和计算。泰姬陵通体采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而成,左右对称工整。在泰姬陵的前面还特地设计了一条清澈的水道,里面可以浮映美丽的泰姬陵倒影,于是一切如梦似幻,犹如仙境。水道两侧是红砂岩铺成的走道,两旁种植着象征生与死的果木和柏树。再往后走便是波斯式风格的莫卧儿四分花园,花园中央有一喷泉,两行并排的树木把花园划分成4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型,因为4在伊斯兰教中有着神圣与平和的意思。另外,在泰姬陵主体两旁,各建一座以红砂岩砌筑成的建筑,左侧为清真寺,右侧为客房,犹如两尊守护神,忠诚地陪伴着泰姬。从大门口抬眼望去,泰姬陵仿佛一位圣洁的公主优雅地卧在那里,骄傲地俯视着每一位游客。蔚蓝天空下,红色砂岩基座上,被茵茵绿地环绕映衬的白色泰姬陵显得格外美丽和端庄,可也有几份掩不住的落寞和凄凉。
泰姬陵的主体建筑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30来米高的拱门,60多米高的蒜头尖(穹)顶,看上去是那样的雄伟壮观。石台基座的四个角上是四个40多米高的大理石尖塔,据说这四座高塔均向外倾斜12度,这般设计,是预防地震时塔倒下后砸伤主殿。主体建筑建在红色的砂岩基台上,用大块的白色大理石修砌而成。偌大的石块砌合异常整齐紧密,没有任何缝隙。更令人惊叹的是大理石表面上精湛的工艺,或是曼妙浮雕,或是繁复镂刻,或是精致镶嵌,其工艺和手法都令人叹为观止。譬如那花纹精细、规格巨大的墓室窗棂,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镂空雕刻而成。伊斯兰教彻底否定偶像崇拜,所以连在建筑物的装饰上都看不到人或动物的图像,多是些图案化的阿拉伯文字和花草纹饰。从陵墓的拱门可以进入墓室,几十米高的墓穹底下,正中心陈放两座石棺,由宝石镶嵌、雕刻精美的石屏风环护,居中较小的是皇后泰姬的石棺,一旁较大的是沙·贾汗的石棺。 为保护文物起见,也是为了显示对墓主人的尊重,到石台上需要脱掉鞋子,即便是王公贵族、要员名人也不例外。不过,赤脚踏在温润沉厚的拉贾斯坦白色大理石上,不会有丝毫冰冷不适的感觉,倒有一种难言的喜悦涌上心头。这种大理石呈乳白色,光润细腻,属于大理石中的极品,只在印度拉贾斯坦邦(Rajasthan)出产。整个泰姬陵从基座到陵墓内外甚至石棺本身,全部由这种大理石建造。当时可是动用了上千头大象,从距陵墓四百公里外的马克拉纳(Makrana)运来,由此可想象当年工程的浩大和艰辛。 在人们的眼中,泰姬陵如同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任何时候、从任何角度去欣赏都是美丽的。然而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洁白的泰姬陵如今已经有点淡淡的变色。远眺泰姬陵,你会发现影像绰绰,尘色朦胧,少了许想象中的玲珑剔透。昔日蜿蜒清澈的亚穆纳河已有点浑浊,难衬泰姬陵的俏丽容颜。这时,突然想起著名诗人泰戈尔形容她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的比喻,不禁担忧起这个透明而脆弱的美丽,是否能够真的永恒。纵是再坚硬的大理石,也无法阻扰岁月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而且石砌的建筑根本无法实现美丽的轮回。
刻在石头上的痛苦,纵是坚硬得有些锋利,却依然无法阻拦她的美丽。这个美丽的地方,那个动人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追寻探访。正如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依所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到过泰姬陵的,另一种是没到过的。我想,无论如何,做前一种人,肯定比后一种幸福。
第一部分迷失印度(今生篇)——穿越时空的暧昧
“印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容纳了现代文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传统与现实融合在了一起。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落后甚至野蛮,这个至今仍贫穷、纷乱的国家却一定会继续,会复苏。” ——奈保尔德里 一个人的城市
德里是一座矛盾的、性格鲜明的城市,正如甘地留给世人的强烈印象。他瘦小却不妨碍他伟大,他守旧但却创造了一个新国家,他主张非暴力却被暴力终结等等,都使得人们对这座谜一般的城市和谜一般的甘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许,要了解这个国家,认知这座城市,就应先了解他的缔造者 ——印度之父——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人们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即成为印度的首都。那是在他生前,如今斯人已去,寻访他的踪迹,也只有去看与他有几份神似的首都。 德里(Delhi)是一座坦然的城市,新或旧,好或坏,都一览无余地显摆在那儿,你看你的,他过他的,个性得没有一丝伪饰,坦然得近乎可爱。正如旧德里与新德里,传统与现代的差别,竟是那么鲜明,甚至有些割裂,但他们依然故我,并各自骄傲着特有的热闹和繁荣。 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的德里门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旧德里,新德里是印度的新首都,旧德里曾是莫卧儿王朝的皇都。 老德里城虽曾是皇都,如今却已经沦为一座平民的城市,留下来的辉煌也只有些古老的寺庙或帝王的陵墓。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狭窄破旧的街道,嘈杂混乱的人群。老城最热闹,繁盛的是旧市街(Chandni Chowk)。街道两旁全都是些闹哄哄的小摊小贩,热情得有些过份,四处向游客兜售各类传统的小玩意儿。大街上,“流窜”的多是热闹的“三嘣子”和摩托车,还有外观破旧的小车、大车、卡车、公共汽车,不分车道满满地挤在街口,似乎所有的车喇叭都在响,此起彼伏,而且都是大分贝的声响。令人惊奇的是,交通虽混乱,但乱中有序;街市虽破旧,但破中无险。他们的门窗都没有铁笼子一般的防盗网,足以说明人心坦诚善良,相处和谐融洽,也许这一点已经足够了,所以当地人才能在这样环境里自得其乐,甚至有些欢天喜地地过活。
而在新德里,又是另一种风貌,街道宽阔,道路畅通,草坪修剪整齐,林木漂亮茂盛,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布局更是井然有序。各类建筑虽融入诸多印度元素,但依然是欧式风格,一派英式气象。虽然无法完全抹去英国殖民的痕迹,但这座城市依然努力坚持自己的风格和传统,并开放地包容了一切文明的东西。譬如,那道用红砂石砌成的印度门,那幢融莫卧尔、印度及欧州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宏伟的总统府,还有中亚细亚式的国会大厦,都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产物,如今已经转到印度人民手里,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国家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新城承载着一个民族强大的梦想。正如甘地的追随者,也是印度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宣传的那样,印度要做一流的“有声有色的大国”,因此,作为国家的象征,新德里的规划自然有着浓郁的“宏大”情结。也许是刻意或克制地拒绝高层建筑,也许是规划的规整有序,所以城市给人以阔大的感觉,是平铺四处延展的那种阔大。与旧德里相比,新德里宛然如另一个世界。 这座城市鲜明而矛盾的对比,正如甘地留给世人的强烈印象。他瘦小却不妨碍他伟大,他守旧但却创造了一个新国家,他主张非暴力却被暴力终结等等,都使得我们对这座谜一般的城市、谜一般的甘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许,要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座城市,就应先从了解他的缔造者——印度之父——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开始。 还是先去拜访他的墓地吧。在靠近亚穆纳河边有一块名为“Raj Ghat”的地方,立有一块黑色大理石修建的普通平台式纪念碑,这便是甘地火化处。他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陵墓,骨灰如同一般印度教徒那样,运到瓦拉纳西,撒入神圣的恒河。所以只有火葬处的这块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地文铭刻着他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块圣地依地形而建,大体呈圆形,四周的围墙上爬满了长青藤,中央是一个高约1米的正方形平台,平台后方点着一盏长明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处胜地,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前来拜谒,周围是大片整齐划一的草坪,绿油油的,非常干净,非常茂盛。从这里隔着马路,斜对面就是两层楼高的纪念馆。规模不大,比起对面的名胜,这里安静了许多。里面的展示可能因为是以照片和文章等为主,所以感觉相当朴素和冷清。 照片里这位黑瘦矮小的老人,与上身及下肢相比,他的手臂显得过分修长,两只硕大耳朵微微向两边翘着,扁平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形的钢边眼镜,一缕灰白色的髭须稀稀疏疏。这个特殊的形象,酷似一只衰老的涉水鸟。然而,就是这样干瘦的躯体里,蕴藏着惊人的力量。我们也许无法完全理解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真义,对于他以“和平的不服”为武器,默然承受殖民者的棍棒敲打感到不可思议。不过,印度人民理解,他们明白这既符合印度传统,又适应印度现实,所以,无论殖民者怎么愤怒,无论普通人多样惊讶,也无论反对者如何嘲笑,他终是赢了,而且赢得非常彻底,不但赢得了印度的独立,也赢得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和人格的尊重。 泰戈尔赠他以“圣雄”的尊称,“圣雄”是梵语Mahatma的意译,意思是集圣人的道德与英雄于一身。是的,只有他配得上这样崇高无尚的称号。他用他的身体、他的智慧,甚至他的生命,以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代价为印度换来了新生。也正是因为他,沉默才显示了高贵的力量,在他的努力下,祈祷取代了枪炮,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印度终是和平得以独立,民族矛盾得以缓解,国家也才没有元气大伤。 也许很少人知道,半个世纪前,刚刚获得独立的印度又陷入宗教冲突的漩涡,这座漂亮的城市也曾发生过多次血腥的教派纷争和可怕的屠杀。还是这位老人,以七十八岁的衰老身躯,以绝食为代价,拯救这个灾难重重的新国家。虽然他最终未能成功阻止印巴分治,但他终使新德里恢复了平静,阻止了更多暴力事件的发生。他期望他的人民不分宗教,不分种族,都要“亲善”而“团结”,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也只有他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数十万人举行集会,各大寺庙和清真寺举行专门的宗教仪式,祈求神灵把甘地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满载年轻人的卡车来往奔跑,人们不断振臂高呼:“甘地的生命比我们的生命更为宝贵。” 甘地说过,“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我们尊重我们信奉的宗教,同时我们必须尊重他人信仰的宗教。真理永远是真理,不管它是用梵文、乌尔都文、波斯文或者用其他文字记载的……”。 经历过血与火的代价,他的人民聆取了他的教诲,如今这座城市早已远离仇恨,不同信仰的人们终可以和谐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都市里。与他们一起和谐生活的,还有悠闲的牛群、温和的大象,漂亮的孔雀、活泼的猴子……便是这猴子太过淘气,甚至扰乱了管理亿万国民的印度部长大人们的正常办公,他们也是一笑了之,装个防护栏罢了。是啊,心平气和些好,和谐相处,无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宽容些,包容点,幸福和快乐才会源源不断。 虽然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依然有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不过正如这位老人曾祈祷的那样:“愿神赋予我们和整个世界以理智。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更加接近它,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是的,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贫穷终会消失,混乱终会归序,一切都还有希望。
卡朱拉霍神庙性爱的欢愉
印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