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东京新鲜人-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230个日本青年人的现场调查报告 本次赴东京采访,除了人物专访和召开青年人座谈会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这个对230名15岁至25岁的东京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及思想意识的调查。它的重要性在于其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要比对几个或者十几个人的访谈内容更能客观反应东京青年人的整体状况,因为一定规模的样本量才能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 在短短的20天里,将这么多调查表发出去,并让人填写后再收回来,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项不小的工程。若不是因为有众多的中国朋友和日本朋友的义务帮忙,我们是无法完成这次调查的。这些帮忙的朋友中有的是学校的老师或中国留学生,有的是区役所(街区办事处)的公务员,有的是中文报社的编辑和记者,还有的是饭店或咖啡店的老板和服务员。他们利用工作和环境之便,拜托并说服周围的一个又一个日本年轻人花上几分钟时间填写了我们这份调查表。在街头拍照和采访时,我们自己也不放过任何可能实施调查的机会。总共发出去300张问卷,最终收回了230张。为这一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深感它的来之不易。 曾比较担心的是调查表中有关“性”的提问,在日本这是比较忌讳的问题,尤其是年轻的女性绝不愿意当面填答。也许是我们的诚意打动了她们,这次的回答者都比较配合,没有招致反感和怨言。我们由衷地感谢这些素不相识的日本年轻人,还有那些为这一调查付出心血的中日朋友们。 本报告除了调查表的统计数据之外,还加进了一部分在东京的街头或学校等场所采访的内容以及从日本媒体搜集来的一些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还有作者本人的若干分析和解说。(海成)
第一部分调查对象的构成(图)
回答者年龄分布: 图表: 15岁~19岁 36人16% 20岁~25岁 84人36% 未回答 110人48%
回答者性别划分: 图表: 男 103人45% 女 120人52% 未回答 7人3%
回答者身份构成: 图表: 学生 130人61% 工作 71人31% 无业 12人5% 未回答 8人3% 由于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填写自己的年龄(日本人通常不愿意对陌生人公布自己的年龄,尽管我们是不记名的调查),所以我们得不到完整的数据,但从已填写者情况可以看出,他们之中20岁至25岁的人远多于15岁至19岁的人,也就是说回答者大部分是在校的大学生,其次是已走进社会的人,再其次是专门学校生(大专)和高中生,还有少量的研究生和中学生。如果所有在校学生加在一起,他们占回答者总数的61%;参加工作或无固定职业的加在一起占36%。
第一部分家庭(图)
家人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谁? 图表:(可多项选择,回答245人次) 父亲 94人38% 母亲 106人43% 其他 43人18% 未回答 2人1% 这个问题所要反映的是日本的家庭还是不是以前那种“父亲不在”的状况。日本人被普遍认为是工作狂,尤其是做父亲的,每天从早到晚都忙于工作,无暇关心和照顾子女的成长,子女大多和母亲关系亲密,而对父亲则缺乏应有的感情。日本的男人中有恋母情结的居多,其原因也与此有关吧。 由此可见,在日本的家庭里,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长,受母亲的影响大于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必然,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只是差距不很大,这是否说明,日本的父亲们已开始觉悟,知道培养第二代的重要性了?有的被访者也特别指出,平日的小事或烦恼都是和母亲商量,但每逢大事,比如自己的前途之类,还是要找父亲商量的。
第一部分最喜欢哪样的异性(图)
最喜欢哪样的异性? 图表:(可多项选择,回答519人次) 英俊漂亮 74人14% 体贴温柔 116人22% 成功富有 28人 5% 幽默有情趣 61人12% 情感专一 50人10% 对家庭有责任感 38人7% 放荡不羁 18人3% 有思想 66人13% 积极活跃52人10% 冷静神秘15人3% 未回答 1人1% 餐厅服务员(女,17岁)我喜欢的男性,主要看他的性格,而不是他的长相。我更重视内涵。 大学生(女,19岁):脸长的帅的、白人式的、和蔼的人、有同情心的男人。嘻嘻。 大学生(女,22岁):我喜欢值得尊敬的、优秀的、在一起感到安心的男人。当然有经济实力的更棒。 大学生(女,20岁):我喜欢身体健壮的、有依靠性的、有同情心的男人。 以上是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如果我们换一种提问方式,问问他们喜欢和什么样的异性结婚的话,他们又会如何回答呢?对比一下,其中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餐厅服务员(女,17岁):他必须是不只想着自己,还要替别人考虑的人。 公司职员(女,25岁):先将男女的恋情放在一旁,考虑一下我和这个男人能否长期生活在一起,能否白头到老。如果只是恋爱关系,我或许会原谅对方许多东西,但如果是结婚对象,就要考虑,以后爱情淡薄了我们会怎么样?所以要将爱放在一旁,来判断和他是否能长期生活。 大学生(女,21岁):我要找一直在一起而不使我厌倦的男人。 专门学校生(男,20岁):首先是要找合的来的人最重要。女的强一点、厉害一点的更好,因为我比较软弱。这样我们才好继续下去。 专门学校生(男,21岁):能够互相尊重,再加上对方很可爱的最好。 大学生(男,19岁):要看她对我喜欢到什么程度?心地是否的温柔宽宏,外表怎样倒是次要的。
第一部分性体验(图)
你最初的性体验年龄多大? 图表: 15岁之前 43人19% 16——20岁 134人58% 21——25岁 13人6% 未体验 29人13% 未回答 11人4% 你去过性爱旅馆吗? 图表: 去过 141人61%;没有 76人33%;未回答 13人6% 初体验(最初的性体验)和前面的初恋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日本青年人在性方面是比较早熟的,从回答数据可以得知有19%的人已在15岁之前就有了性体验,有58%的人在16岁至20岁期间有了性体验,二者加起来,即回答者中有77%的人在20岁之前就已经有性体验了。 这里还有一个2004年12月日本《每日新闻》的相关报道拿来供读者参考。日本新闻媒体对数百位女子就“你第一次性爱激情过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进行了调查,多数女子表示第一次性爱的过程很美好,这是一生最难忘记的经历,但是第二天清晨男友睡醒时的表现却让自己大失所望。在受调女性之中,她们最憎恶那些担心超过性爱旅馆时间限制而故意一大早叫醒对方的男人,她们表示第一次性爱经历与他们分享是可耻的,再也不希望见到他们。此外,受调女性还十分反感男友性爱之后便蒙头呼呼睡去。她们还需要性爱之后有沟通与交流。
第一部分你的性知识来源于哪里(图)
你的性知识来源于哪里? 图表: 家庭 9人3% 学校 32人10% 朋友 120人36% 杂志书刊 98人29% 电视及网络 66人20% 未回答 10人2% 很早就体验性的日本青年人 对性有多少了解呢?这些性知识又从何而来呢? 针对“你的性知识来源于哪里”这一问题,有36%的人回答是来自朋友,29%的人是杂志书刊,20%的人是电视及网络,10%是学校,3%的才是家庭。其实,日本人受家庭的性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也许没有直接告诉子女性交是怎么回事,但却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子女实施了影响。比如说,父母与孩子一起泡澡(日本国民几乎天天洗澡,而且父母都习惯和孩子一起泡澡),这样一来就使孩子从小对大人的身体有了自然的认识。他们认为,父母和孩子赤裸的接触,有利于回复人的自然天性,使彼此坦诚相对。 据说日本从小学4年级起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授详实的生理卫生知识。对此也有过不同的争议。不过我觉得,自然而早期的性教育虽然有可能使孩子们在性发育上早熟,但同时也能对孩子们将来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而有所帮助。
第二部分社会问题(1)…(图)
你觉得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选择自杀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图表:(多项选择276人次)缺乏信仰 13人5% 生存压力过大 103人37% 对未来感到渺茫 84人30% 死是美的 8人3% 其他 36人13% 未回答 32人12% 你觉得在日本生活压力大否?图表: 大 117人51%;适中 96人42%;很小 12人5%;未回答 5人2%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3万人自杀)。尤其是近年来,通过网络集结几个人集体自杀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究其原因,认为“生存压力过大”的占了回答者总数的37%,其次认为“对未来感到渺茫”的占30%。日本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经济上一直一蹶不振,近年来更是跌入低谷,倒产企业增多,失业率上升,年轻人就业艰难。生活压力大,又看不到未来,因此而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人近年来有增无减。在日本不存在反对自杀的宗教禁忌也是其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自杀普遍被看作是逃避失败的一种方式。 网络时代又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自己想死但又没勇气一个人去死的还可以叫上别人一起去死。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这种地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有分析人士指出,集体自杀方式在媒体上引起的轰动和频频曝光,也让许多想自杀的人动了同样的心思。根据日本警方的统计,2003年日本自杀人数为34427人,为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自杀原因是因为债台高筑或者经济困难。在这些自杀者中,只有34人是通过网络联系进行集体自杀的。而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就上升到了54人。日本警方说,真实数字可能还要高得多。为防止集体自杀事件的发生,日本网络服务商已经开始禁止登录某些自杀网站,但要想找到其他相关网站也并不难。
第二部分社会问题(2)…(图)
在日本采访期间,2005年1月25日《每日新闻》刊登的一则短讯,让我读了感到惊讶。上面讲,日本长崎县教委以3600名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生与死”印象的意识调查,针对“人死了之后还可以生还吗”这一提问,竟有555人(15。4%)回答说“可以生还”。进而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认为,49。3%的孩子说是从书里读到的或听人家说的;29。2%的说是从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7。2%的说是在电子游戏里体验过的;还有14。3%的其他理由,比如因为有死而复生的愿望,或者说克隆技术可以使死人复活等等。由此可见日本人从小对死就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 听听一些青年被访者是怎样解释自杀这个问题的吧。 大学生(女,22岁):自杀的人很多是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感到活着没有任何的快乐,干脆死了一了百了。 大学生(女,19岁):如今这个社会把死看得太轻了,杀人也太随便了。 专门学校生(男,20岁):可能自杀的人生活中只有网络,迷迷糊糊地沉醉在网络里,也不知为什么而活着,一有人招呼去死,自己也就跟着去了。 公司职员(男,25岁):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了就想自杀,或者对某个事件感到困惑了,为了寻找逃避场所,也想自杀。还有不少人是因为患有忧郁症而自杀的。 大学研究生(男,25岁):我认为想集体自杀的人可能觉得这样的死法能更安心一点。毕竟一个人死去是很孤独的,而且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读者朋友们透过这篇近2万字的调查报告,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及其那里的年轻人是不是多了一分了解?在中日两国彼此对抗情绪持续存在的今天,如果能通过我们这一调查和采访也能使情绪化的东西多少有所缓和,并能增加一点对对方更客观的认识的话,我们的功夫就没有白费,目的也算达到了。
第二部分人赏图片(1)…(图)
第二部分人赏图片(2)…(图)
第二部分人赏图片(3)…(图)
第二部分人赏图片(4)…(图)
第三部分人赏图片(5)…(图)
第三部分人赏图片(6)…(图)
第三部分人赏图片(7)…(图)
第三部分人赏图片(8)…(图)
第三部分人赏图片(9)…(图)
第三部分人赏图片(10)…(图)
第四部分人赏图片(11)…(图)
第四部分人赏图片(12)…(图)
第四部分人赏图片(13)…(图)
第四部分人赏图片(14)…(图)
第四部分人赏图片(15)…(图)
第四部分人赏图片(16)…(图)
第五部分人赏图片(17)…(图)
第五部分人赏图片(18)…(图)
第五部分人赏图片(19)…(图)
第五部分人赏图片(20)…(图)
第五部分人赏图片(21)…(图)
第五部分人赏图片(22)…(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